独立风景文献计划Vol.37 — 沈阳自由电影
沈阳“自由电影(FreeCinema)”由艺术评论家董冰峰于2000年4月在沈阳发起成立。核心创作群体大多数成员都为鲁迅美术学院毕业的教育背景,如油画系毕业的董冰峰和王嵘,摄影系毕业的李子顺和王林,国画系毕业的刘洋,版画系毕业的刘中华等等;同时有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的英未未,吉林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傅淞岩等。并迅速发展到北方城市长春、哈尔滨、太原和济南等地。作为艺术家自由联合体,自由电影坚持影像语言的纯粹化,强调个人化的和地域相结合的视角;致力于以影像艺术的方式来探讨和记录新时期的社会变迁、人本环境和艺术观念的变化。作品以录像,纪录片和电影为主;在五年的时间内,作品陆续参加了在北京,柏林,圣保罗,香港,蒙特利尔,罗马,特拉维夫,华沙,全州等地举办的影像艺术展览和电影节,获得重要评价。
作为中国东北方最重要的独立影像团体,自由电影是一九九零年代以来的中国新影像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见证者。
首次活动名为“中国新影像”,是强调和关注了正在进行的或尚处于地下状态的“新”影像运动的萌芽状态的艺术家的作品。
注:当时“新纪录片运动”尚未有人提起。北京作者杜海滨提供了刚刚完成第二遍剪辑的纪录片《铁路沿线》;雎安奇提供了刚参加柏林电影节青年电影论坛的《北京的风很大》;上海艺术家杨福东提供了两部短片《城市之光》和《我并不强迫你》,但没有同意放映他尚未完成后期的胶片作品《陌生的天堂》;北京女性纪录片作者杨荔娜和李红提供了《老头》和《回到凤凰桥》;北京作者段锦川提供了他最重要的作品《八廓南街16号》;而辗转几手拿到的录象带《小武》在沈阳及时的放映了。这次为期一个月的活动参加的观众人数早已经超出了沈阳“嬉皮士酒吧”狭小的放映场所的空间,以至于两个月后又在新的空间“牙买加咖啡馆”开始了第二轮放映,同样是爆满的观众,现场填写的意见单早已经成了沈阳独立影像艺术发展的重要文献。之后,很多人拿起了摄像机投身现实积极创作。
同年5月,《街道文化》作为“自由电影”的内部会刊同时发行,印数500份,分别在沈阳、北京、上海、广州四个城市作小范围发行,第二期和第三期由于经费问题,组稿结束但是没有印刷面世;同年6月“自由电影”和同样刚成立的北京“实践社”合作的第一次活动是在沈阳举行的“中国新影像2”的放映,北京作品由“实践社”负责组织联络,活动得到北京艺术家邱志杰的热情帮助,提供了大量的中国录像艺术作品参加放映,这次活动加深了第一次展映活动的内容和角度,也使得本地作者的创作呈现出更多元的面貌;同年9月沈阳“自由电影”,北京“实践社”,上海101,深圳“缘影会”联合策划,由《南方周末》和北京电影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首届独立映像节”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杨子、董冰峰、张亚璇和杨超任主策划人。该展览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次尝试总结和研究中国独立影像制作十几年的历程,作品和美学问题,并公开对独立影像作品表示支持。之后不久的大面积扩散的“DV”潮流的社会影响力不容忽视,并在潜在层面上加速了中国高等院校对于建立相关专业的决心和勇气。在活动中,沈阳艺术家英未未的作品《盒子》获得了最多的掌声和认可,沈阳艺术家王林和傅淞岩的作品《沉没的午后》受到了最大的舆论攻击和观众强烈的反应,这也进一步说明了独立制作需要更大的更多的观众的包容和支持,环境是需要逐步建立的。“自由电影”共有三部作品正式进入竞赛单元,两部参加展映单元;同年10月“中国独立映像节”转移到中国内地城市巡回的第二站沈阳鲁迅美术学院,董冰峰和北京艺术家杨子联合策划,并特别邀请了中国第六代著名导演“王小帅电影专题”,这也是鲁迅美术学院首次大规模接触独立影像艺术作品,在为期两个整天放映的活动中,参加活动的学生和艺术家表示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2002年1月“自由电影”和“K空间”共同策划的“异术频道:中兴首届独立影像艺术展“在沈阳中兴大厦商业区举行,董冰峰担任艺术总监。策展人:任戬、马尚,参展艺术家:马尚、任戬、刘天舒、徐若涛、萧寒、王国峰、陈连富、蔡蒙、董唯、英未未、韩涛、常吉等。集中展映了近十年中的中国影像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并陆续安排了放映专题和研讨会专题。展览就东北艺术家的创作现状做了深入的总结,同时这个展览也是充分涉及商业空间和新媒体艺术的首次发声之地,这个展览也是沈阳两个独立艺术团体第一次的联合;同年2月,“自由电影”成员 英未未作品《盒子》陆续参加了柏林电影节、韩国全州纪录片电影节、瑞士尼昂纪录片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国际电影节,获得重要评价。王林和傅淞岩的《沉没的午后》参加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同年11月“自由电影”成员董冰峰的实验短片《内爆之二》正式参加第一届以色列影像双年展的“中国单元”,成员刘洋的纪录片《城市》作了会外特别展映;同年12月“自由电影”成员作品参加了由哈尔滨艺术家张灏策划,福克斯酒吧主办的“现象影像”的展览,董冰峰和黄岩做了专题讲座。
2003年7月“第一届北方当代独立影像艺术展”在北京藏酷新媒体艺术中心举行,“自由电影”和北京“实践社”共同策划。专题集中展映了东北艺术家的影像作品,也代表了几年中东北艺术家影像作品的创作近况,参展艺术家包括董冰峰、李凝、王昊、刘中华、王阳等,并在清华大学附近的盒子咖啡馆举办了研讨会。会上,东北纪录片作者和北京作者就纪录片的种种技术和观念问题产生很大争论。 同月,董冰峰的短片《内爆之六》参加在圣保罗举办的“第十四届巴西电子艺术节”(影像巴西);同年9月“自由电影”参加由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办的“对话”艺术活动,成员董冰峰做了关于“自由电影”艺术展览及活动的专题讲座,并放映相关影像作品。同月,董冰峰的短片《内爆之二》参加了赵树林策划的“影像中国”巡回展览活动,作品分别在意大利、波兰和葡萄牙展出。董冰峰的短片《内爆之二》参加了在深圳举行的“瞳距测量”当代影像艺术展览。
2004年1月“自由电影”和沈阳独立团体“黑石光影”联合在沈阳翰文书城举办系列的主题观影活动,为期一月,首次活动是法国导演戈达尔的十三部短片特展。同月,“自由电影”成员作品参加由北京艺术家李超和丁洁策划的“划痕”中国独立影像作品展映活动。首次展映场地为北京猜火车酒吧。
2005年1月,由“自由电影”策划,成员董冰峰担任主持,在沈阳和北京举办的中国/新加坡数字媒体影像艺术展《划痕-惑》,邀请了来自沈阳、北京、太原、法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艺术家参展。沈阳展览场地为映像馆艺术仓库,北京场地为北京新锐艺术计划影像空间;同年5月 “自由电影”参加由邱志杰、左靖、朱彤联合策划的在南京博物院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当代艺术三年展”,展览分为“主题展”、“现场”、“文献展”、“放映”,参加展览作者20人。作者分别来自沈阳、长春、哈尔滨、太原、济南、石家庄等城市,基本涵盖和代表了北方影像创作的整体水准,展览作品为录像装置、声音装置、行为表演、纪录片、“自由电影”文献等。
资料来源:
东北当代艺术大事记 (1983-2006)
编者︰ 董冰峰、郭晓彦
编后:独立风景文献计划档案基于互联网络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已具备公共性,部分文献涉及访谈类文章未向相应涉及对象获取授权,如有版权方问题烦请私信公众号后台),本计划所有梳理档案均保持一定的客观性,真实性,(所有作品详细信息均未与相应作者核实,读者如有信息反馈,烦请评论或私信公众号后台)不代表项目小组的所持观点,独立风景项目公众号仅呈现出梳理文献的文字部分,详细视觉文本将在“独立风景文献计划”常规展览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