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炳和《二泉映月》,你不知道的20件事
■
阿炳留给我们的,只有六首曲子。但这六首,足以证明他的天才。坊间有关阿炳以及《二泉映月》的传闻非常多,阿炳的形象也大多是文学化的方式呈现,但花数年时间细仔细考察、梳理真实阿炳其人其事的,黑陶一人而已。《二泉映月:十六位亲见者忆阿炳》填补了音乐史的空白,也让人得以走进真实世界中的阿炳。
阿炳,原名华彦钧。大部分中国人听过他的《二泉映月》,知道他是一个盲人。除此之外,很多人对阿炳一无所知。
当我读到老人们对“瞎子阿炳”的回忆时,对这位伟大的民间音乐家的生活之艰辛,之复杂曲折,可惜可叹,五味杂陈。我们曾经有过如此伟大的音乐家,却被鸦片荼毒一生,被生活倾轧,不曾在生命最灿烂的时刻发挥自己的天才,也不曾留下自己的大部分唱曲:阿炳留给我们的,仅仅有六首曲子。
但这六首,已证明了他的天才。难以想象他还有多少音乐宝藏,可惜我们永远无缘听到。
关于阿炳,下面是你不知道的20件事(选自黑陶《二泉映月:十六位亲见者忆阿炳》,广西师大出版社2018年8月版):
1.阿炳为了拉好一曲《梅花三弄》,先后共拜过十八位有名的琴师,并三次向第一代无锡滩簧艺人袁仁仪学琴。
2.阿炳的父亲是道士,阿炳从童年起就从他父亲学习音乐技术,学会了很多乐器。但阿炳父母婚姻遭同族不容,母亲被迫回了娘家,阿炳很早就失去了母爱。
3.阿炳生前最受欢迎的并不是拉二胡,而是独创一格的“说新闻”,他在街头连说带唱,为劳动大众打抱不平,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4.阿炳的二胡琴音嘹亮异常,当年只要一踏进崇安寺山门,就能听到阿炳的胡琴声,崇安寺里声音嘈杂,但什么声都压不住他的琴声。
5.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配发了一台从外国进口的钢丝录音机,当年9月,阿炳才开始第一次录音,两天时间留下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六首曲子,当年12月4日因病去世,这六首珍贵的录音成为绝响。
6.《二泉映月》原本是没有名字的,阿炳说只是“瞎拉拉”,录音时才取了正式的名字。
7.阿炳说新闻唱词,曾有一段针砭抗战胜利后,物价飞涨现象:
刚刚拿来金圆券,还当啥格好物事,等到拿来派用场,花纸头马上拆穿帮。早上拿去买头牛,夜里只好买只鸡,身有十万金圆券,只好去量一升米。
8.阿炳会用胡琴模仿各种声音,公鸡报晓、母鸡生蛋、猫狗打架的叫声,惟妙惟肖,阿炳还会用胡琴学无锡人讲话,十分有趣。
9.阿炳和他夫人都染有吃鸦片的恶习,因此生活败落。
10.在染毒之前,阿炳是很漂亮帅气的。
阿炳故居
11.抗战时,日本人占领无锡,天一黑城门就关了,阿炳生意结束回家时,城门往往早关了。但城楼上的日本人只要听到阿炳的琴声,总会破例开门放阿炳进来。
12.晚上从不同的琴声上可以判断出当日阿炳生意的好坏。如果一路琴声轻快,表明阿炳这天生意不错,如果拉琴时间很长,胡琴缓慢忧伤,那就是生意清淡,来日衣食无着。
13.阿炳出来做生意总是穿着长衫,随身带着一本卖唱折子,有三四十页,用毛笔写就,分唱、拉、弹三个部分,普通的两角一支,带点黄色的五角一支。折子上唱的内容有五六十支,如《哭七七》《十八摸》《梳妆台》《小寡妇上坟》等;二胡曲目有上百个,如《小桃红》《昭君怨》《寄生草》《雨打芭蕉》等;琵琶曲目有二三十个,如《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等。
14.阿炳虽然穷,但从来没讨过饭,到死一直着长衫,拿钞票从来不直接用手去接,全凭他超群的演唱艺术来换取他的生活来源。
15.中共地下党员在新中国成立前展开活动时,以打麻将为名义召开秘密会议。每次开会,总请阿炳在房门口佯作卖唱,叮嘱他和董彩娣遇到可疑人物出现,就拉琴报告。阿炳心知肚明,每次活动结束他从不索要报酬。
16.阿炳眼盲后,当时泥路较多,走路往往会摔跤,但不管怎样,即使头撞坏,他的“叫花胡琴”却从没有摔碎过。
17.阿炳不仅会二胡、琵琶,还会击鼓。有一次当地道教举办“罗天大醮”,有人对阿炳起哄,让他司鼓,《十番锣鼓十八拍》,以为失明的阿炳不会胜任。没想到阿炳伸出双手逐一摸定五种乐器方位,奏响《十番锣鼓十八拍》,优美的击鼓身姿,明快强烈的节奏令大家倾倒。
18.日军统治无锡的时候,关于抗日战争的消息报纸上看不到,但阿炳唱了很多不利于敌伪的新闻,虽一再受到警告,他也全不理会。
19.有恶霸地主顾某,强奸其家幼年婢女,阿炳知道了,编成歌词,到处演唱,引起群众公愤,吓得顾某销声匿迹,多时不敢公开露面。
20.每每到节假日,有很多孩子簇拥着他在街头行走,成为一个欢乐的友谊队伍,走到空旷处,孩子们就让阿炳停下来,围着他形成一个圆形,让阿炳在中间奏唱。他奏唱一回,孩子们就代他向周围的人收钱。
黑陶,1968年出生于中国南方陶都——江苏宜兴丁蜀镇。母亲是农民,父亲是烧陶工人。16岁初中毕业后离开家乡外出求学,23岁毕业于苏州大学。现居无锡。
《二泉映月:十六位亲见者忆阿炳》
作者:黑陶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8 月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中国民间音乐家,享有世界声誉的音乐大师。他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已经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的不朽经典。
本书作者通过数年寻访,对十六位亲眼见证过当年阿炳生活的知情者,作了深入访谈。受访者中,有阿炳抚养过的非嫡亲孙女钟球娣,有 1950 年阿炳录音时的在场者黎松寿,有阿炳的邻居许忆和,有当年洞虚宫内常替阿炳买酒读报的道士华寅生,有与阿炳有着深厚交情的锡剧前辈艺人邹鹏,有 20 世纪 50 年代无锡《晓报》记者华钰麟,有无锡文物专家钱宗奎,有无锡第二代“小热昏”艺人尤茂盛、周仁娣夫妇,等等。他们谈及了阿炳对音乐艺术的痴迷、日常生活的困顿、街头卖艺的点点滴滴、个人的成长经历等不同层面,他们这些血肉丰满的感性回忆,为我们摹绘出一幅逼近于真实的、在社会和人世的黑暗低处长久挣扎的盲人音乐家肖像。
点击“阅读原文”
可购买新书《二泉映月:十六位亲见者忆阿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