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生活 | 文化碰撞二三事(一)
Miss_Wednesday
上周末牵老师进到市区,到我们孔院总部参加了本学年的第一次培训。培训休息期间,我看着没热水,就顺手拿起烧水壶走向了卫生间。
我们的外方院长迎面走来,在知道我是去接水后,对我说了句“谢谢”。她在美国生活的时间比我的年龄还要大,行事作风方面已经带有很明显的美式风格。
我想,如果在中国,领导只会对自己的下属点点头、笑一下,大意可能是“你很肯为集体做贡献嘛!”,再多也只会说一句“辛苦了”吧。
哪会像在这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么平等。
---------
如果说起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茶”绝对算是一个。前天跟美国同事聊天,她指着我随身带的一个盒子问,“那是你带的什么茶?”
如果全世界都觉得所有中国人都应该喝茶,那么我一定是个假的中国人。喝了茶一直跑厕所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难受,脾胃虚弱的我从小习惯喝的只有热水。
而她以为的“茶”,实际上是我为了治病买的止咳糖浆。
昨天开教师大会也是,我杯子里那个稍带颜色的水吸引了另一位同事的注意,他也以为是中国的茶,但实际上只是我从学校咖啡机里接的热水。
虽然按下的是“出热水”的键,但受过滤网残余咖啡渣的影响,出来的水略带咖啡色。
这就是那杯让我同事误会的“茶”
---------
来美国之前我就听说,课堂管理在整个教学中非常重要,有时候甚至能决定你上课成败。
这两天的体验也的确如此。当我发现不仅只有我的课堂需要管理纪律之后,我顿时放心了不少。
我跟我的同事说起,在中国,孩子绝对不可能直呼父母的名字,同事反问我,如果孩子说了会怎么样?
我一时语塞,小时候借我十个胆子我都不敢直呼我老爹的名字,现在长大了已经养成习惯不叫父母的名字。
倒是听到父母直接大喊我的名字会全身冒冷汗,估计马上又要接受批评教育了。
---------
美国的课堂及其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老师们个个都是“戏精”,运用非常夸张的语气来赞扬学生的话不绝于耳。
他们崇尚的都是正面教育,不直接批评捣乱的学生,而是通过表扬不逾矩的学生来暗示大家都应该向他们学习。
我们总会习惯性地以为,教师权威的挑战来自美国本土学生,但实际上在开始几节课中,在课堂管理方面比较让我头疼的,却来自华裔学生。
父母一代移民过来的家庭,孩子的中文普遍不错,就算再不懂也远高于同班同学。
在我八年级的汉语班上,就有两位这样的学生。在我给她们布置合适的阅读材料之前的那几节课,她们要么在课堂上大声交谈,要么抢着回答问题、丝毫不给别的同学思考时间。
前几天听我问完“你几点起床”这个问题后,两名华裔中的一个回答道,“六点过”。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这个表达方法,这个表达我从来没听过,也不符合语法规范。
她今天还特意强调,她回家问了妈妈后,她的妈妈说这个说法就是对的(她的妈妈来自贵州)。当时的不置可否,加上后面我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敲桌子提醒她们上课不要大声说话,让那个学生对我有了意见。
我自以为他们的家庭来自中国,能接受中国的教育方式,现在却回过神来,在美国出生和长大的她们,骨子里已经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了。
---------
有时候我会觉得美国人比中国人更具人情味,偶然路过办公室的人会对你孩子的照片大加赞扬,其他同事也会祝贺你今天成功完成第一天课程。
在Staff Room随意问一位老师哪里有热水,他直接带我去了教师中心、连水都帮我烧上了,我只用等一会儿。
类似“你的裙子真好看,我喜欢”这样的话语随处可以听见,这一点我很早就经历过,但始终不习惯。
员工休息室的桌子上也永远不缺吃的,几乎每天都有人以各种理由跟大家分享各种食物。
---------
我曾经和我的美国朋友说,美国包容性很强,什么族裔的居民都可以来,我的美国朋友同意我的看法,随后补充道,不管有意无意,他们最终都会变成吃汉堡喝可乐的美国人。
外表保留着原来的样子,内心却产生了变化,我想这也是大部分华裔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疑问的原因所在。
美国的街区规划太规整,美国的路上行人总是很少,我在的城市很安全,却总显得少了点人情味。
我喜欢上帝视角,但又想时不时保留悬念;我觉得自己就像置身于美国电影中,身边都是演员在表演给我看,而我又成为了演员中的一员。
不知道在接下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我还会遭受什么样的文化冲击,让我们拭目以待。
沈小牵
喜欢Mojito,喜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