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美丽
Miss_Wednesday
Music, helps us Touch the Untouchable.
上个月在北京培训,小陈妹妹问我,“这一年在美国,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我思索了一下,“我收获的,是独自面对陌生环境的勇气,是拒绝人云亦云而能有自己的思考,是做事当机立断的果敢,还有走了很多地方后发现,钱真的很重要”。
我和我这个群体的兄弟姐妹们,的确比较特立独行、与众不同。
按照我以前的观念,“漂泊”和“成家”总是相冲突,“既然有梦想且已经上路,就要做好面对离谱异常的付出的准备”。
但这一年来所见所闻又在不断冲击我的这个观念,我相信和家人一起(尤其是带着年幼的孩子)辗转多地,其艰难程度丝毫不亚于那些独自闯天涯的人。
尤其是我看到那些在很多国家生活过、彬彬有礼又开朗上进的孩子,不由得更加佩服他们的父母。
之所以说我们与众不同,是因为辗转多地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维持一段稳定的关系的。有趣的是,我身边已经成家立业的朋友,都劝我不要太早结婚。
就像上文中说的,“单身只有一个烦恼,而结束单身将面对无数烦恼。”
我记得不止一个人跟我说过,他们“认为我说话很有趣,和我聊天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有经历、有阅历,并有把它们转换成语言来进行交流的能力。
我也喜欢和经历丰富的人说话,和他们交谈的过程就像自己之前收藏的小美好找到了知音,抑或让我在“愿望清单”上又增加一项活动、充满期待。
人的本质还是害怕孤独的吧,但不能因为这个潜在的因素,就把结婚生孩子当做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
“但如果爱情来了,我也不会回避……我生命中唯一做过的直接促成我认识这个男人并和他结婚的事,就是在认识他之前保持单身。”
相比较每天同质化地问“吃什么”“睡了吗”“你到了25岁应该结婚了”,聊聊今天看了什么书、计划计划接下来的旅行,不会更有趣吗?
如果到了平均结婚年龄就应该成家,那到了平均死亡年纪,你是不是就应该去死一死了呢?
也有人说,在美国生活久了,就养成了“怼天怼地”的性格,因为美国的人工费非常昂贵,甚至很多时候你表现出一点儿软弱就会有被欺负的风险存在。
拿我来说,但凡我在美国学生面前表现得有一丝迟疑,我就有被他们气到肺要爆炸的风险,所以在国外的孔子课堂上,所有老师都必须把自己武装起来,节制、肯定但又要彬彬有礼。
一边给糖一边扇巴掌,是对付美国学生的必由之路。
中美两国的朋友都就聚餐时“手机”这个话题问过我,有趣的是,我被问的问题却截然相反——
“美国人吃饭都不玩手机?那他们不会很无聊?”
“中国人聚会为什么每个人都抱着一个手机?”
不得不说,美国人的聚会是真的很无聊,大家各人带一些食物,一边吃一边找各种话题来交谈。但我喜欢和美国人交流看法,一次简单的午餐都能擦出火花,而不像在国内,总是用一些明星的八卦新闻或者无聊炒作来填充珍贵的相聚时间。
刚到美国时我也不习惯,怎么就餐时的闲聊,总会被我的中国同事唱个反调?
但是啊,如果现在我们能面对面聊天,请原谅我看似粗鲁的打断,那是因为你是一个值得交谈的人,我在认真思考你的观点,并迫不及待地想告诉你,对于同一件事,我的想法是怎样的。
在男女比例不平衡的国内,很多男生是被迫单身,而很多女人却是在享受一个人的生活。“撒娇”和“示弱”这两项技能是学不会的,只有你在感到安全和信任的前提下,它们才会被激发。
中国人总有“门第之见”,出于各方面的考虑,男人也更倾向于娶一个能力不如自己的女人;而在美国,如果自己的妻子比较厉害反而会让男人更骄傲。
中国人的谦虚蔓延到了家庭里面,“贱内”“犬子”,甚至直接替自己的妻子来承接外人的夸赞——但如果是我,我会不甚满意。
如果我说“哪里哪里”,是我真的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但如果我配得上对方的称赞,一句“谢谢”就是所有的答礼。
一个人要有足够的经历和魄力才敢于做自己,很高兴,我现在终于有了这份勇气。
我已经把自己武装到牙齿了,这份铠甲我不会轻易褪下。
不过需要吐槽的是,以Costco为代表的美国超市,对独居的人真的很不友好,很多时候食物还没吃到一半,就已经开始腐烂变质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几个人一起过日子,的确是一门经济节约的生意。
02
在我看来,一年有两个离别季,一个是六月毕业的时候,另一个,就是现在八九月骄阳似火、即将开学的季节。
经历了三年或四年的同窗生涯,六月就要各奔东西;而从小到大的玩伴,开学后又要进入不同的大学来开启新生活。
很多第一次见到小牵的人,都不太相信我是一名老师,都觉得我稚气未脱,看起来更像一个大学生。
我至今都还记得每次走进教室时,面对着那些流露出惊讶表情的各色学生,甚至有学生告诉我,学期之初他们的普遍想法是我走错了地方,我不应该站在讲台上,而应该坐在他们中间。
所以每次上课,我都会慎重选择自己的穿着。我想用笔挺干练的职业裙和高跟鞋来包裹自己,以示和学生时代身份的区分。
但我又不想让自己一往无前的青春埋葬在无聊单调的工作装中,所以总会在有限的余地中发挥一下想象力,给沉寂呆板的服饰增添一丝独特的印记。
在讲台上,你是一位老师,裙摆要比手臂垂直放置时更长,低胸、透视和拖鞋更是禁忌。我在美国初中当老师时以裤装居多,概因课程之间眨眼即过的三分钟,孩子们用来换教室,而我恨不得直接趴在地上清理各种碎屑。
和小姐妹或者Gay蜜喝下午茶,可以穿得轻松愉悦些,粉红粉蓝各种马卡龙色系,配上一些或低调或夸张的配饰。
可惜我的衣柜里一水溜全都是黑白灰“性冷淡”色系,偶尔有一两件跳脱的,是耀眼的鲜红色,Oversize衬衫和超短裤的搭配,也是上一年在美国才学会的搭配。
如若是夜场,穿得放飞自己自是没有关系。但有一点需要提醒,千万不要穿高跟鞋去蹦迪,喝到重心不稳从高台上跌下来、或者人群摩肩接踵时不小心踩到别人,都是不好笑的事情。
不要看不起去蹦迪的人,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发泄的出口。更何况,在前段时间赫赫有名的“留学生护国团”里,擅长蹦迪的各路汉子妹子,也是主力军之一。
如果有机会,我也非常乐意为我们的“阿中哥哥”贡献一份力量。
我同意文中作者关于“穿衣自由”的观点,人不是活在真空中,吃喝拉撒衣食住行都要考虑所处社会的现实情况,拿到“衣着”这一点来看,就是要考虑时间地点对象场合。
如果你的内心真的足够强大,别人的言语又怎么会对你的衣着、你的妆容产生任何影响?
那些借由打着“穿衣自由”那篇文章在自己的圈子里怼天怼地怼父母的人,说到底只是自己不敢面对别人的评头论足又不敢承认自己的懦弱,找个借口来掩盖自己的心虚罢了。
回到国内每次出门我都会穿得风骚一点,毕竟美才是王道,但深夜11点独自走在街上的我也会裹紧外套隐藏曲线以保证安全。
上一学年聊起学校里面的LGBT活动,我的一个美国同事说,“其实你关上卧室门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关我什么事呢?”
这个说法我再赞同不过了,所以我关上房门对你的穿着指指点点,也是我的自由。
反正自由没有过火,放在公众场合,你捍卫你穿衣自由却不允许我有议论的自由,这是典型的双重标准了吧?
与其限制别人的看法,不如炼就自己内心的强大。
03
最近因为护照的事情,迟迟定不下回美国的时间。
正好,等待的同时给了我更多的时间来看书和写作。
最近看完了毕淑敏“周游世界”的两本新书,算上去年的那三本,我已经跟着她去了欧非南美和南北极五个地方。
去年在美国太过孤寂,掉入了音乐剧的深坑,兼而有之也看了一些歌剧和话剧。如果不是因为看了这本书,我也不能对《猫》里面各种角色如数家珍、侃侃而谈。
不过每篇report的平台倒不是在这儿,而是在豆瓣。为了照顾大部分读者,这个公众号的分享还是以“国际汉语教学”为主。
而对于以钢琴为代表的古典音乐(我从五岁开始学琴),台湾东吴大学彭广林教授的音频课《古典音乐的奇幻之旅》是陪伴我上下班的好朋友。
随后推出的“解说式音乐会”更是音频课的高阶版本,我一看宣传片段就当机立断马上入课。
以上这两门课,都可以在豆瓣上觅到踪影。
出于波兰旅游局宣传的目的,橄榄古典音乐推出的“纪念肖邦”主题直播周,昨晚刚完结,整个八月都可以免费回听。
与彭广林教授以赏析为主不同,这门课是针对钢琴练习者各种技巧的指导和建议,我是拿着琴谱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的。
练好琴和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一样,除了勤奋练习,别无他法。
04
这一段时间很幸福,除了随时做好准备一拿到护照就马上买机票飞去美国,其它需要担心的简直不值一提。
承蒙我爸我妈不嫌弃,每天在家蹭吃蹭喝也不必交房租水电,没想到工作之后还有这么好的待遇。
在外面骄阳似火、大家都要上班的时刻,我能坐在家里的空调房,望着远处的山山水水,不用顾忌时间而字斟句酌地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这种感觉我真的觉得太奢侈了。
如果你问我,“在美国一年还有什么收获?”
我一定会毫不迟疑地补充道,“可以和自己和谐共处了”。
不再害怕一个人,而且我知道就算我走得再远,你们依然会牵着我。
“看样子这个世界依然试图驯服我,
那就如你所愿,我会优雅地挣扎到底。”
沈小牵
喜欢Mojito,喜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