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孟驰 | “包青天”和“老贼庞太师”,究竟谁是好人?

2018-02-10 孟驰 搜历史

本       文       约      4200       字


阅       读       需       要


min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宋代文化发达,以宋代为背景文艺作品也多,像《杨家将》、《呼家将》、《包公案》、《三侠五义》等等,从最初的话本到当代的影视剧,这些大IP经过历代的演绎和完善,各有体系,各自的人物又爱窜场,《呼家将》里有穆桂英,《包青天》里有展昭,相互交叠,就像漫威宇宙那样,构成了一个大宋宇宙。

漫威宇宙有个反派大Boss灭霸,大宋宇宙也有个反派大Boss,他就是“庞太师”。


一、挨骂最多的大宋第一反派


虽然在不同的故事里,“庞太师”的名字也有差别,但角色定位和人物性格,是相当一贯的:他的身份是国丈,皇帝的老丈人,职责是干各种坏事,跟各种主角过不去,跟杨家将斗、跟八贤王斗,跟包公斗,而且硬是从宋太宗年间斗到了宋仁宗时代,算是特别能战斗的老不死级反派。

然而历史上真有这么个老坏蛋吗?

气势盖过包公的庞太师,《包青天》

首先必须说,正史上并没有“庞太师”这么个人,但演义人物不少都有所本,要说这个形象的历史原型,还是能找出来的。

庞太师的名字,通常叫做庞吉(《杨家将》里叫庞文),吉祥的吉,一般观点根据庞吉这二字认为,庞太师的历史原型是仁宗朝的宰相庞籍,籍贯的籍。你看,一笔写不出两个庞字吧,“籍”跟“吉”又谐音,而且这个庞籍当过宰相,那个庞吉又是太师,一样的位极人臣——可见,大奸臣庞太师就是他了,准没错。

那我们就来看看,此庞籍和彼庞吉,有多大的区别吧。


二、“庞太师”三宗罪辨析


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爱走极端化,好的捧上天,坏的黑成渣。作为反派大Boss,庞太师当然是众恶所集,概括起来,他的罪恶有如下三项:一、穷奢极欲,二、攀附内廷,三、勾结番邦。

如果对比历史上的庞籍,我们会发现,这简直是倒过来写的。

先说奢,在越穷越光荣的传统价值观里,奢侈是大罪,也是反派必备的,《三侠五义》里庞太师富可敌国,为了突出强调,书里还给他加了一段重口的戏,说他误食了有毒的河豚,想吐又吐不出,不得不喝粪水来催吐,家人用来盛粪的,竟是镶金翡翠瓶和荷叶玉碗,其豪奢可见一斑。

而真实的庞籍,是有名的“穷宰相”。他小时候,名臣夏竦给他看过相,说他能当宰相,可惜一辈子穷命。两点全中,庞籍果然后来当过宰相,也果然一生清贫,晚年他曾作诗曰:“田园贫宰相,图史老书生。”要知道,宋朝公务员待遇不低,更别说是宰相,庞籍的经济状况,说明他是个清官。

而且,庞籍生性不爱财,司马光给他写的《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里提到:庞籍丧父,他的哥哥们争财产,庞籍却微微一笑:我已经有了朝廷俸禄(庞籍时任开封府兵曹参军),遗产就都留给哥哥们吧。不取一文,潇洒而去。

也正是这件事,让庞籍获得了尚义轻财的美名,不久后,主管公用马匹的群牧判官出缺,当时宋真宗刚驾崩不久,即位的宋仁宗年幼,太后刘娥临朝,不少眼红肥缺的人走她的门路,主事官员们决定选个有清正名声的人来当这个官,就选中了庞籍,他也就此踏入了大宋的权力中枢。

再说后宫裙带关系,演义作品中,庞太师权倾朝野,靠的是“国丈”的身份。然而在正史中,庞籍跟内廷不但不沾亲,关系还挺差:内侍杨怀敏违反祖制,频频借马,他揭发;仁宗宠妃尚美人越次下旨,他弹劾,害得尚美人被仁宗狠训一顿;刘太后死后,杨太后想继续临朝,他奏请仁宗亲自主政,还建议把垂帘听政仪式的用具统统烧了。

连太后都敢冲撞,一般的违纪官员就更不在话下,在庞籍的宦海生涯中,被他参上一本的官员不在少数,可谓刚直不阿。

最离谱的是第三项指控:勾结番邦。

说起来,这还是近年来影视作品的创新,《少年包青天》里,为了进一步突出庞太师的邪恶,竟然给他加了勾结辽国的新戏份。然而现实中,庞籍曾经长期主政陕西,战斗在宋朝与西夏的边防第一线。在陕西挑大梁的十余年间,他始终没有让党项人从自己的辖区占到半分便宜。不仅如此,他还发掘、提拔了众多贤臣良将,包括一代名将狄青。朝廷一度让庞籍与范仲淹、韩琦一道兼领四路招讨使,就是肯定他在国防事业上的杰出贡献。

《少年包青天》中的庞太师


三、被熊孩子坑掉的宰相


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功高望重的庞籍迎来了人生的巅峰:他被仁宗任命为宰相,兼领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然而,正所谓峣峣者易缺,老庞性格刚直,得罪人不少,虽然登上相位,不少政敌却在暗中盯着他准备抓把柄,仅仅过了4年,他的宰相之路就走到了尽头。

庞籍的失势,是因为他被自己的后辈给坑了两次。

头一次,他外甥受贿,事发后,庞籍当然不徇私情,把外甥发配边缘州县,临行附赠板子一顿,没想到这小子不禁打,走在半路上就伤重身死。结果庞籍的政敌抓住这件事大做文章,说庞籍才是受贿主谋,故意打死外甥杀人灭口。物议沸腾,导致庞籍最终被外放郓州(今山东东平)。

不同于这个不成器的外甥,第二个坑了老庞的,却是有宋一代出名的有为青年,司马光。

还记得前文提到,庞籍的墓志铭是司马光写的吗?庞家与司马家世代交好,司马光自幼深得庞籍的器重,庞籍对司马光不仅一力荐举,还经常把他在自己身边手把手的教他处理政务,还给他空间让他放手历练,谁知这一带,竟给庞籍带来了祸端。

庞籍罢相后,宋仁宗考虑到他对西夏的情况比较熟悉,不久又把他从山东调到并州,就是今山西太原,司马光也随同一起。当时在麟州(今陕西神木以北)的宋夏边境,有一条河,叫屈野河,双方隔着河东西对峙。党项人故意在河西种地,引诱麟州的宋军,庞籍对此心知肚明,一向禁止宋军越河作战。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情况发生了变化,麟州知府武戡贪功,反复主张乘党项人后撤,把地盘扩展到河西,修筑堡垒长期据守。

庞籍接到武戡的提议,派司马光前去调查情况,司马光当时正年轻,还不像后来那么沉稳,看了一下,就认同了武戡的计划。出于对学生的信任,庞籍批准了计划。

武戡于是带兵渡河,结果中了埋伏,损兵折将。事后,朝廷派御史来调查,庞籍为了保护司马光,自己把锅背了,于是他又被贬往青州。可以说,这回庞籍被司马光坑得更惨,不但贬官,对西夏的不败纪录也丢了。

经过这一次打击,庞籍彻底看淡了功名利禄,数年后,朝廷打算重新起用他的时候,他极力推辞,最终以太子太保的身份致仕。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76岁的庞籍因病去世。司马光怀着悲痛而歉疚的心情,为他题写了一篇情深意切的墓志铭。在铭文的末尾,他用8个字总结了老师的一生:“身毁名传,垂之千年。”


四、庞籍和包拯,谁更像“青天”?


既然真实版的“庞太师”并不是个坏人,那么,他有没有跟“大宋宇宙”里那些超级英雄们斗过呢?答案当然也是,没有。不过,我们还是可以请出一位大宋先进典型,来跟他做一番比较——有请包青天包大人!

我们先要说明一点,虽然是同朝为官,但庞籍和包拯并没有什么交集,因为庞籍大部分时间都在边郡为官,而包拯则在京城或内地为官,包公的文集里也没有提到过庞籍的名字。所以在正史中,两人根本不曾发生过冲突,包公的虎头铡更没铡过庞大人。不过,作为同一时代,又有着相似轨迹的人,这二位倒确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互为参照。

两人都入过台谏,庞籍曾任殿中侍御史,而包拯曾任监察御史、知谏院和谏议大夫。也就是说,都是纪检部门的干部。

这个岗位所需要的素质,比如勇于跟不良风气作斗争、秉公执法、刚直敢谏、不畏权贵、不徇私情、爱民如子、断案如神……等等这些,演义赋予包公的优点,虽有一定的神化,但也大体真实。而通过前文对庞籍的介绍,我们可以说,这些有点,他同样具备。

甚至有一点,他比包青天做得更好,那就是只讲原则,不讲世故。

朋党是宋朝的一大政治痼疾,仁宗朝朋党现象为祸尤甚。庞籍抨击过朋党,且言行如一,即便是他的政敌,也从没说过他“结党”。

而这一点上,包公却遗憾地未能免俗。包拯也声称反对朋党拉帮结派,但有一次,他被自己保举之人牵连,惨遭贬官后,情急之下的包大人写了一封帖子向自己的同年求救。这封手札在南宋时期到了名士周必大手中,周必大没有公布具体内容,却感叹说:“《国史本传》说包公不作私书,如今看来,他也不是这么高冷的主嘛。”

影视剧中的包公,一般都是这样铁面无私的形象

如果说这个孤证说服力尚嫌不足,那下面这件发生在皇祐三年的事,就很说明问题了。

当时有个外戚张尧佐,靠着侄女张贵妃的枕头风,一路做到宣徽南院使、淮康节度使、景灵宫使,没几天又加了个群牧制置使,升迁速度比坐火箭还快。

朝中对此普遍不满,御史唐介挑头发起弹劾,时任知谏院的包拯也跟进,并且是抗议者中态度最激进的,据说他当着皇上的面,声嘶力竭,唾沫星子都溅到了皇上脸上。逼得仁宗皇帝不得不收回了一部分对张尧佐的任命。

然而仅仅一年后,仁宗又趁事态平息,给张尧佐加了宣徽使,唐介又一次提出抗议。可这次他发现,上一回的战友们,这次都沉默了,包括包拯。

唐介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当朝宰相文彦博靠走张贵妃的路子当上了平章事,仁宗一朝台谏官与宰相的关系十分密切,宰相欠了贵妃的人情,台谏自然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老唐这一气非同小可,愤怒之余,他把矛头对准了宰相和同僚。唐介弹劾文彦博“阴结贵妃、专权任私、挟邪为党。”,而文彦博的“党”是谁呢?一个是吴奎,另一个自然就是包拯了。

唐介当着皇上的面痛斥文彦博,文彦博自知理亏,也不敢反驳。这次弹劾的结果是唐介、文彦博和吴奎一起被贬官外放。包拯不但不避嫌,还上疏为吴奎鸣冤,甚至大骂唐介恶意诽谤。连仁宗都忍不住愤愤道:“唐介说吴奎和包拯与文彦博结党,看来还真没冤枉了他们。”

既然皇上这么说,那为什么包拯没有跟文彦博和吴奎一同被贬呢?因为,老包的身后不但有文彦博,还有一个更大的后盾:三朝重臣韩琦。

现有的包拯文章中,与他人往来的书信仅有二封,一封是给文彦博的,一封就是给韩琦的。韩琦接替文彦博入相后,号称“不为苟合”的包拯不仅一次也不曾参过韩琦,还对他推行的各项政策大造声势,积极应和。他甚至配合韩琦,用一些很勉强的借口把跟韩琦不对付的两任三司使都弹劾掉,直到自己当上三司使,这种做法连韩琦的老朋友欧阳修都看不下去,怒斥道:“为了抢别人的牛就糟蹋别人的田地,未免太过分了吧!”

包拯依附文、韩,换来的是丰厚的回报。在两位大佬的扶持下,他的仕途虽偶有颠簸,但整体还算顺风顺水,终成一代名臣,也确实颇有政绩,只是,跟民间“道德完人”的牌坊,终究是有差距吧。

庞籍和包拯都只是一时名臣,而非划时代的伟人,他们对所处朝代的影响力也并没有演义中描述的那么夸张。正如胡适所言,所谓的包青天,“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大众把想象中清官应有的美德,统统投射到这个形象身上,从而塑造出的图腾。而要说真实的历史形象,仅就“君子不党”和“言行如一”这两项来看,反倒是被各种演义黑了几百年的庞籍,更接近这个标准。

历史和演义的错位,有时真的蛮有趣。


-  推荐阅读  -

孟驰 | 卖酒卖盐搞房地产——南宋中兴四将的生财之道

孟驰 | 宋江是流窜犯,方腊像洪秀全——真实的大宋黑道生态



值班主编 | 曲飞   值班编辑 | 小窗   主播 | 水滴

这是第 97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