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金满楼 | 觐见乾隆时,马嘎尔尼究竟跪了没有?

2018-02-25 金满楼 搜历史


本       文       约      4200       字


阅       读       需       要


min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1793年,大清乾隆五十八年,英国马嘎尔尼勋爵率代表团使华。这是当时世界上头号强国,第一次试图跟东方天朝建立外交关系,英国人带着雄心勃勃的计划而来,却因觐见礼而闹僵:清方要求他们按照外国使臣惯例,对乾隆皇帝三跪九叩,马勋爵却自尊心超强,硬是不肯跪,最终败兴而归。

在当时,这是英国外交的挫败,而半个世纪后,大清鸦片战争惨败,这件旧事也被翻出来重新解读,成了清朝愚昧自大的证据。

关于这些,我们都耳熟能详了,而今天这里要掰扯清楚的是一个细节:马嘎尔尼见乾隆,究竟跪了没有?


1、中英尬聊:No磕头No一切


历尽艰辛来到中国后,第一件令马嘎尔尼不爽的事情是,中方官员把他们称为“英吉利贡使”,也就是朝贡国派来的代表,而非平等国家的外交使节。英国人提出抗议,但抗议无效。

称谓还是小事,当马嘎尔尼使团来到京城后,遇到了一个更大的问题——磕头。

马嘎尔尼

这也让中方官员很头疼,要知道,其他国家的贡使和传教士以前见大清皇帝,都是下跪的。但马嘎尔尼坚称,即使在英国国王面前,他也只是行单膝下跪礼,只有在上帝的面前,他才会双膝下跪。他声称,自己决不对别国君主施高过自己国君的礼节。

乾隆听后,很不高兴。不过,英国人不远万里而来,也就姑且恩准了马嘎尔尼的单膝下跪。从形式上看,马嘎尔尼似乎取得了胜利,但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次外交失败的前兆已经初露端倪。

礼节问题看似细微,无关紧要,但中西方文明的碰撞、英国与天朝的冲突,已经在这一问题上展现无遗。

当时的乾隆并不在北京而是在热河避暑,他要在寿辰庆典结束后才返回北京。为此,英国使团也被安排前往热河参加庆典,以便乾隆接见。让马嘎尔尼感到失望的是,他们的到来并未引起乾隆的特别重视。在皇帝的眼中,这些人不过是给庆典增加些异国风味罢了。

万寿节到来的那一天,在清廷接待官员的催促下,马嘎尔尼和随行人员于凌晨三点向皇宫出发。一片漆黑中,英国人走了近十里路,“队伍乱成一片,一些狗、猪和驴竟混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了。”

四点后,身着礼服的英国人终于来到灯火辉煌的宫殿面前,他们的队伍此时早已乱成一团。在这里,上千名天朝官员、各国贡使和他们的仆役,在无边的黑暗中等待皇帝的到来。所幸的是,周围尚看不清楚,倒没有太多的人注意到英国人的狼狈。趁着这个间隙,英国人在灯笼的微弱灯光下赶忙整理衣裳,免得自己过于失态。

静静的等待中,天色渐亮,曙光乍现——皇帝来了!

热河行宫,乾隆帝坐在16人抬着的轿子上

在司礼太监的号令下,全体人员呼喇喇地跪下,英国人也照样做了,但只是单腿下跪。当大家叩头时,英国人只是低下头;大家抬起身子,英国人也抬起了头。当大家又重新趴下时,英国人低头;大家站起来时,他们也就站了起来。

多醒目的一群人!在乾隆的眼中,这群人是多么无礼,其他人下跪叩头时,他们居然比周围的人高出许多!

随后,马嘎尔尼向乾隆呈递了英王问候信,并奉上数只精美的西洋表作为礼品。皇帝回赠了马嘎尔尼一件雕刻精美的如意。接着,副使斯当东上前向皇帝致礼,乾隆也赠给斯当东一块与大使一样的玉石。看到斯当东的儿子小斯当东后,乾隆将他召了过去,并解下身上的一只黄色荷包送给了这可爱的异邦小友。小斯当东的反应很快,他当即用中文感谢了皇帝送的礼品,这让乾隆颇感到有些意外。

乾隆接见小斯当东

觐见结束后,乾隆命和珅、福康安等大臣陪英国使团参观热河行宫。在看到园内放着数不尽的西洋玩具、挂钟和地球仪后,英国人感到十分扫兴,因为这些东西绝不比他们的礼品逊色。陪同马嘎尔尼游览的官员还告诉他,比起圆明园内收藏的东西,这些西洋珍宝都算不了什么。听了这话,英国人一阵尴尬的沉默。

英国使团献给乾隆的贡品

不过,英国人随后扳回一局。马嘎尔尼发现了一些英国制造的八音盒,福康安见他对此兴趣盎然,于是傲慢地问:英国是否也有这些东西?但当他听说这些东西就是从英国运来时,他也感到十分扫兴。

在中国期间,天朝并没有对英国使团进行特别优待。相反,因为礼节问题——英国人竟然不给皇上叩头——而增加了乾隆对英国的恶感。这些远道而来的英国人,根本没有受到他们想象中的欢迎,相反,在表面的热情和礼貌下,是天朝接待官员的极度厌烦和戒备,因为还有人因为礼节问题丢了官。

最终,英方提出的遣使、通商、减税等问题,全被乾隆否掉,马嘎尔尼使团的外交使命,彻底失败。

以上,就是马嘎尔尼使华的简要过程。


2、英方记载:使节说没跪,秘书说跪了


关于马嘎尔尼使团究竟有无行下跪礼,各方记载不一,至今仍是疑案。

在当时的日记中,马嘎尔尼对此一字未提,不过在之后所撰的《乾隆英使觐见记》中,他详细地谈到了这次的礼仪之争。马嘎尔尼在书中说,他当时表示,如果清廷非要坚持他向乾隆行三叩九拜之礼,则清廷也要派同等官职的大臣向英国国王和王后像行此大礼。最后,双方折中为英使觐见时行单腿下跪礼。马嘎尔尼还说,“行附庸国之礼,与待独立国之礼不同。贵国必欲以中国礼节相强,敝使死也不奉教。”

副使斯当东记载了八月初十日乾隆在万树园接见英使的情形,其中云:“特使马嘎尔尼……至宝座之旁拾级而上,单腿下跪,简单致词,呈书信于皇帝手中,皇帝亲手接过,并不启阅,随手放在旁边。”

随团画师威廉·亚历山大速写乾隆肖像

斯当东的记载则说:“我们早早就到了大殿,……接着,我们听到庄严的音乐,随着一声令下,我们单膝下跪,俯首向地。我们与其他大员和王公大臣连续九次行这样的礼,所不同的是他们双膝跪地而且俯首触地。……”

小斯当东当年13岁,他的记载不是那么正式,但正因为如此,反而显得生动形象。关于八月初十日的觐见,小斯当东是这样说的,“(乾隆皇帝)坐在十六个人抬的金黄色轿子里,当他从我们面前经过时,我们单膝下跪并俯首向地。

值得注意的是,细心的法国汉学家盖廷杰发现,在后一段的“单膝下跪并俯首向地”一句中,最初的“触地”被划去,而改成了“向地”。事后,法国汉学家盖廷杰也不无揶揄地说:“这位马嘎尔尼的侍童,在从未出版的日记中,以小学生的笔调和歪歪扭扭的字体,以他的童稚和天真,记下了英使与皇帝见面的情景。”

随团画师威廉·亚历山大所绘马嘎尔尼谒见乾隆情景

小斯当东的日记和其父以及马嘎尔尼的记载有着明显的差别,而差别更大的是英国使团秘书温德的说法,其在一份手稿中明确记载:“当皇帝陛下经过时,有人通知我们走出帐篷,让我们在中国官员与鞑靼王公对面排好队伍,我们按当地方式施了礼,也就是说,跪地,叩头九下。”作为补白的是,一位名叫安迪生的团员在事后记载说:“其时所行之礼,凡目睹者,皆严守秘密,疑其中必有不可告人之事也。”


3、中方记载:乾隆爷气场太强,英国人当场跪了


对于马嘎尔尼的来访,中方的《清实录》等官方书只说英吉利使臣行“庆贺礼”,并无其他具体说明。不过,在接待大臣和珅的报告中,则明确称马嘎尔尼使团在乾隆寿诞之日行的三叩九拜礼,其记载如下:

“臣等即令该贡使等向上行三跪九叩礼,毕。其应入座之王公大臣以次入座,带领该贡使于西边二排之末,令其随同叩头入座。俟皇上进茶时,均于座次行一叩礼。”

朝鲜使者黄仁点也在回国的报告中提到当天的情景,曰:“咭利国俗称红毛国……昨年始入贡,而其人状貌黄毛卷发,丑恶狞悍,朝见之时,不知礼数。”由此可见,即使英使行中国礼,恐怕也不怎么规范吧!

另外还有一个旁证,就是当时在场的军机处章京管世铭曾写了一首诗,曰:

“献琛海外有遐邦,生梗朝仪野鹿腔;一到殿廷齐膝地,天威能使万心降”。

诗下,管世铭特别附注曰:“西洋英吉利国贡使不习跪拜,强之,止屈一膝。及至引对,不觉双跽俯伏。”意思是说,乾隆爷气场太强了,这些英国贡使本来坚持只肯单膝下跪,但一见了乾隆,不自禁地就双膝跪拜趴地上了。

嘉庆年间,英国阿美士德使团再次来华时,同样因为礼仪问题发生冲突,嘉庆即说:“乾隆五十八年尔使臣行礼跪叩如仪,此次岂容改异?”这也算一个旁证。

由此或可推测,马嘎尔尼使团在八月初十万树园招待会时行单膝跪地礼,而八月十三日乾隆寿诞时行的三叩九拜礼,而这种“三叩九拜礼”,又是被英国人改良的,这大概就是朝鲜使臣说的“不知礼数”吧。

对此,法国汉学家盖廷杰也认为,事实的真相就是:“九屈膝,九鞠躬,这就是英国人用以替代三跪九叩的行礼方式,这也就是双方用以打破礼仪问题僵局而一致同意的中西合璧的礼仪。”


4、不肯跪的英使,后来跪求做点买卖


事实上,乾隆对马嘎尔尼使团在礼仪上不肯就范早有预判,其曾指示负责接待的钦差、长芦盐运使徵瑞,让他话里话外透露给英国人,来天朝就得遵守天朝的规矩,别说是你区区使臣,就是外国国王来朝见,也一样得三跪九叩。

乾隆还特别交代,听说西洋人有用布扎腿的“国俗”,因此在开导时不妨说明,让他们觐见时把布解开,以免耽误下跪,跪完之后,再重新扎上不迟,这样才能不让大臣和其他国家的使者笑话你们不懂规矩。

然而,在反复开导后,英国人仍不就范而只是做了适当的妥协而已,乾隆对此十分不满,其表示:“似此妄自骄矜,朕意实为不惬!”

英国人所绘讽刺漫画:乾隆接见马噶尔尼

之后,乾隆在给大臣的密旨中指示:“朕于外夷入觐,如果诚心恭顺,必加恩待,用示怀柔;若稍涉骄矜,则是无福承受恩典,同时即减其接待之礼,以示天朝体制。此驾驭外藩之道宜然!”

事实上,马嘎尔尼在离开热河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和乾隆见面,他们的外交请求也只得到了皇帝黄色诏书的回应,仅此而已。如马嘎尔尼的随员安德逊说的:“我们的整个故事只有三句话:进北京时像乞丐;在那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像小偷。”

当年情景,跃然纸上。

经过数月的艰难跋涉后,英国使团终于见到了等待已久的“狮子”号与“印度斯坦”号,战舰鸣礼炮十九响,迎接他们的归来。但是,马嘎尔尼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对他来说,这实在是一次极其失败的出使。

事后,更有一段令人喷饭的小插曲。在陪同马戛尔尼从北京南下杭州后,接待官员松筠向乾隆报告说,英国人哭求回国的时候仍从广东走,并且乾隆曾经恩准他们回国时候买些茶叶丝绸,贩回本国,但他们带的银子不多,所以跪求批准他们在宁波就地卖掉他们随船的洋货,以充货款。

松筠在奏折中对英国人贪图货利的描绘可谓活灵活现,什么“泪随言下”、“羞愧无地”、“免冠屈膝,喜溢于色”——形象到家了。乾隆接奏后,一面露出宽宏大量的微笑,一面用朱笔用力批道:“总不知足!”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里指出,要感知同一世界,必须属于同一世界,也就是说要具备同样的心理结构。然而,英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状况并非如此:两者在对方眼里都是精神病患者,互相平等的仪式在天朝皇帝眼里纯属荒诞可笑——但英国人何尝不是这样认为呢?

-  推荐阅读  -

金满楼 | 乾隆的哥哥是怎么死的,雍正真的杀了亲儿子吗?


值班主编 | 曲飞   值班编辑 | 小窗   主播 | 水滴

这是第 112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