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满楼 | 孙传芳之死新探:民国侠女复仇案幕后隐情
本 文 约 4000 字
阅 读 需 要
8 min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1
1935年11月13日,昔日威震东南的“五省联帅”孙传芳在天津居士林诵经时被人刺死。令人吃惊的是,这位名叫施剑翘的女刺客事后非但不逃走,反而当众散发传单,向公众告知刺杀原因。
据传单上说,施剑翘是原山东军务帮办兼奉系第二军军长施从滨的养女,1925年奉军南下时,施从滨与孙传芳交战失利被俘,后被枭首于安徽蚌埠车站,由此引发了这场“女报父仇”的刺杀案。
凶案发生后,天津警察局巡警很快将施剑翘带走。根据现场勘验记录,孙传芳共中弹三处:一处由后脑勺穿入,子弹卧于右眉角;一处由右额下穿入,从左太阳穴透出;一处由左后背穿入,从胸前透出。
11月21日,也就是刺案发生后的第八天,天津地方法院首次开庭审理此案。庭中,公诉人以“蓄意持枪罪”和“杀人罪”两项罪名起诉施剑翘。
之后,施剑翘的辩护律师胡学骞、余棨昌与公诉人及孙传芳家人聘请的律师团队张绍曾等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辩论,而其中的焦点、也是公众及舆论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施剑翘为父复仇,在道德上是否具有正当性,在法律上又能否站得住脚?
施家的辩护律师余棨昌在法庭上表示,道德中的“孝”与现行中的“法”虽然不尽相同,但“百善孝为先”,法律不鼓励杀人,但也不应掩 39 37767 39 14942 0 0 2294 0 0:00:16 0:00:06 0:00:10 3478孝烈。因此,法官应“权其势、恕其情”,给予恰当的同情与宽恕,并援引《刑法》五十九条酌情减刑。
孙家的律师团队则认为:当年施从滨的被俘与死亡系战争行为,不能等同于普通时期;而且,施从滨的死经过了司法审判,并非随意杀俘;因此,法院审判应遵循现行法律,所谓“以孝行报私仇”的理念是站不住脚的。
由于没有找到原始档案文件,所谓“施从滨曾经军法审判”的说法目前只能存疑,而孙家律师团队也只是援引当年媒体的报道而已。不过在多年以后,曾任五省联军总参谋的杨文恺回忆说:施从滨被俘后,经前敌总指挥卢香亭问明身份后押解到蚌埠,后交军法处长陈锡璋审讯,施直认不讳,孙传芳决定立即斩决。杨文恺劝孙冷静考虑,因为打内战不宜杀戮俘虏,即便要杀,也不必操之过急,但孙不听,施从滨遂于当晚在车站南边的旷野被执行斩刑,身首分两处掩埋。
此外,孙家律师团队还延请昔日五省联军主将之一的卢香亭现身说法,后者在天津英租界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其中说:在当年的某次战役中,他从一个亲眼目睹了施从滨死亡的部将那里听到,施的死不过是战场上的一例普通伤亡;作为军属家庭,在战场上失去父亲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因此很难说施剑翘有什么“仇”,更谈不上什么“报”了。此外,卢香亭还特别指出,施从滨其实和孙传芳一样,在战争中导致了许多无辜平民的死亡。
军人死于战场并不稀奇,不过作为个例,施从滨的死却有些不太寻常。道理很简单,后者并非死于战场,而且官居军长、位列上将,是北洋系内老资格的军人。要知道,处死对方被俘的高级将领,这在北洋时期的内战中绝无仅有,何况是动用古时才有的斩刑呢?
这里也有个说法,说孙传芳与奉系交战时,施从滨部被孙军包抄,当他乘坐铁甲车后撤到津浦铁路的固镇桥头时,桥面上挤满了逃命的队伍。为保住自己性命,施从滨下令铁甲车夺桥而过,以致成百上千的官兵被铁甲车碰撞挤压造成了重大伤亡。然而,铁甲车最终因前轨被挖而倾倒路旁,施从滨与随从人员全部被俘。据报道,固镇一仗,“双方死亡枕藉,尸体遍野,惨不忍睹。”而这,大概就是施从滨被斩杀的背景吧。
孙传芳
此外,孙家的律师团队还特别强调,施从滨的死是战争伤亡的一部分,不能构成任何报仇的理由。其逻辑非常简单,如果认同施剑翘可以报父仇,那在20世纪战争中死去的所有人的家人都有权为他们的亲人报仇,如此以往,伊于胡底?
2
1935年12月16日,天津地方法院对孙传芳被刺案进行宣判,施剑翘被判杀人罪成立,并处有期徒刑十年。判决书中,法庭认可了施剑翘的自首情节,同时也认为其杀人动机“纯为孝思冲激”,但并未因道德与舆论的因素而影响判决结果。对此,施剑翘与公诉方均提出上诉。
此后,河北省高等法院经过三次开庭辩论,最终于1936年2月11日正式宣判:“原判决撤销,施剑翘杀人,处有期徒刑七年。勃朗宁手枪一支,子弹三粒没收。”
根据高等法院的解释,施剑翘为父报仇,“情可悯恕”,故减至最低之刑,但原判所认定的“自首”并不成立。对此,施剑翘仍表示不服而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诉。与此同时,孙传芳家人也对复勘减刑不满而要求检查官提出上诉。
1936年8月1日,南京最高法院驳回上诉并明确指出:
1、无论施从滨本人是否罪大恶极,其以战俘身份被孙传芳残忍处死,确实未经公正审判,缺乏程序正义,故可构成针对施剑翘的同情条件;
2、自首以犯罪未发觉为要件,施剑翘没有逃走,但与“自首”不能等同。
至此,施剑翘被判处七年徒刑即成定案,施本人也于当年9月被移解第三监狱服刑。
值得一提的是,施剑翘在法庭上的表现给观审民众和媒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报道,施剑翘在法庭上神态自若,侃侃而谈,言至动情之处,声泪俱下;谈到复仇笃志,又慷慨激昂。在庭上,施剑翘编织了一个真诚而道德的英雄主义神话,这对于舆论的导向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此,同情她的评论家把她比拟为京剧名家谭鑫培,而批评她的人则指责她用传统道德习惯来博取公众的同情,操纵舆论。
施剑翘
庭审过程中,最戏剧性的一幕莫过于施剑翘与孙传芳长子孙家震在法庭上公开哀悼各自父亲的时刻,如上海《时报》即以“施女孙子,各悲父死,法庭相对痛哭一场”、“施小姐孙公子,大哭法庭”之类的标题加以连续报道,并由此吸引了大量的读者。
然而,正当舆论渐趋沉寂之时,南京国民政府突然宣布:施剑翘以其父施从滨被孙传芳所惨害,痛切父仇,乘机行刺,并即时坦然自首,听候惩处。其杀人行为虽然触犯《刑法》,但一女子发于孝思,奋身不顾,其志可哀、其情可原。事后,各学校各民众团体纷请特赦,现根据《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第六十八条之规定,宣告将原判处有期徒刑七年之施剑翘特予赦免,以示矜恤。此令。
这次的特赦令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签署,而所谓特赦,是只免其刑而不赦其罪。由此,施剑翘仅服刑一个月即宣告出狱。毫无疑问,这一特赦是背后政治力量的作用而非媒体的狂欢所致,其中尤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的大力援助有关。
原来,冯玉祥与施剑翘的生父、辛亥年遇难的施从云系革命故友,其提出的理由也很充分,“从云为国殉难,其遗族应当予以特别优待。”之后,冯玉祥联络李烈钧、张继等国民党元老联名呈请特赦,而蒋介石为了拉拢异己力量,想必也乐得送个顺水人情了。
报纸报道施剑翘获特赦
3
施剑翘被特赦后,孙传芳遇刺案算是尘埃落定。不过,此案中的一些疑点与谜团其实仍未解决,譬如:施剑翘持有的军用手枪从何而来?在何处学会的枪法?散发的传单在何处印刷,等等,这些问题都因为没有深究而至今混沌不清。
从面相上看,施剑翘并非凶神恶煞之人,之前又是缠足女子,后来虽然放足,但行动毕竟不能算敏捷;而且,刺杀孙传芳时三枪均命中要害,枪枪致命;从行刺本身而言,整个过程从开始到结束堪称完美,简直就像事前排练过的,这在当时也引起了很多怀疑:其中是不是有他人作案、而由施剑翘去顶包收场的可能?
在民国刺杀案中,类似的顶包案套路并不罕见。如1925年徐树铮被刺时,即由陆承武(其父陆建章被徐树铮所杀)出面顶包;1932年张宗昌被刺时,郑继成虽然出面刺杀,但真正射杀张宗昌的系步枪子弹而非郑的手枪;1934年《申报》馆主史量才遇刺后,同样有陶骏保后人报父仇的谣传。
徐树铮的被杀,背后无疑是冯玉祥国民军的力量;而张宗昌的被杀,是韩复榘反感其重返山东的企图;至于史量才的遇刺,事后证明是军统特务所为,所谓“陶骏保后人报父仇”之说,本身就是特务们故意放出来的烟雾弹。
在孙传芳一案中,当时也有人认为是军统作案,甚至有流言说施剑翘就是军统特务,其杀死孙传芳是奉命行事。更有文章指出,施剑翘被释放时,很快即被一辆政府的小车接走;而从南京支持她的电报及媒体的持续报道等事件也可看出,整个过程都是被安排好的,难怪施剑翘在庭审中如此镇定了。
和1933年张敬尧北平被刺及1938年唐绍仪上海遇刺案类似的,孙传芳案似乎也有军统刺杀的嫌疑。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被刺杀对象均有汉奸嫌疑。据报道,在被刺前数月,北方即有孙传芳重新出山的传言,而一些传单更是揭发孙传芳正与亲日派汉奸、甚至与日本人密谋合作策划“华北自治运动”。尽管孙传芳曾出面否认,但类似的谣言依旧四下流传,真假也令人难以判断。
此外,目前关于孙传芳遇刺案的叙述多依赖于施剑翘的自述,其故事编排虽然颇为圆满,但其中一些细节的推敲也很值得注意。尽管施剑翘将刺杀责任全部揽在自己身上,但在多年以后,她也透露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细节,即其大弟施中杰、族弟施中达均参与其中,三人就刺杀行动的各个细节、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及应急措施、案发后的态度等都一一作了详细周密的研究。譬如,行刺用的勃朗宁手枪及六发子弹预先谎设为在太原一退伍军人手中购买,以避免案发后牵连别人;还有油印传单及说明要点,刺杀后投案自首以期得到减刑和营救等等,这些在事前都有安排。如此看来,也不能排除施剑翘之弟行刺而由施剑翘顶包的可能。
不管怎么说,孙传芳终究是被刺死了,而施剑翘也被特赦了。此案发生后,昔日车水马龙的居士林从此冷冷清清,一蹶不振。事后,孙传芳的佛门之友靳云鹏在《大公报》上撰文为孙惋惜,说:“馨远(孙传芳)系余劝其学佛,平日作功夫甚为认真,诚心忏悔。……遭此惨变,殊出人意料之外,几使人改过无由,自新亦不可得……”
言及至此,靳氏不觉拍案叹息:“此风万不可长。……人非圣贤,谁能无过,要在知过改过。若努力改过犹遭不测,则无出路可想。”
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如上海某报对此事所发的社评:“世之假公济私、妄行诛戮者,今后宜以孙氏为鉴,……恶因之种,无久暂而不应,迨夫事后追悔,虽乞灵于神佛,以冀消释于无形,亦终无能为力矣。”
以此而论,则为告诫世人,任何事都不能做得太绝;做得太绝,必有报应,即便如孙传芳一样投入佛门真心忏悔,也未必就有出路呢。
- 推荐阅读 -
值班主编 | 曲飞 值班编辑 | 小窗 主播 | 夏晴朗
这是第 148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