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代世界最好的战马,是出自哪个国家的呢?

罗马主义 灼识新维度 2020-08-19
来自专辑
归因论

 戳蓝字“灼识新维度”关注我们哦!




归  因  论(七)

作者:罗马主义


《天国王朝》绝对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大片,特别是在读完了我这一系列的文章以后,可以让你好好回味一下,那个激情澎湃,英雄辈出的年代。


更别提里面还有我最喜爱的异国美女,伊娃.格林,她那暗黑的气质,魔幻的眼神,充满了邪恶的美丽胴体,无时无刻,都散发着勾人魂魄的气息,非常值得你参观。


天国王朝》的电影海报


当然,我之所以提到这部电影,是因为有读者在问,你上一篇文章里,提到了十字军的战力很牛,那么能不能再具体举几个战役,来证明这一点?


恰好,电影里那个重病在身,随时奄奄一息的鲍德温四世国王,真就上演过这一幕,给我前面讲到的十字军战术,做了一个完美的诠释。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应该记得一个情节,穆斯林最伟大的英雄萨拉丁,为了惩罚袭扰阿拉伯商队的十字军,率领重兵前来进攻耶路撒冷王国的一个城邦,鲍德温四世也领军前来救援。


看见了鲍德温四世的旗帜以后,萨拉丁立刻停止了进军,马上去和他谈判,仅仅只得到了他的一个口头承诺,就立刻率兵退走,这可是非常丢面子的事情,那他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呢?


而且不仅仅如此,这个当时已经病入膏肓的国王,进城以后,所有那些平时飞扬跋扈的十字军骑士们,立刻俯首帖耳,大气都不敢喘一声,领头惹事的人更是诚惶诚恐,任由他皮鞭加身,还被迫恭恭敬敬的,去亲吻他患了麻风病的手,绝不敢表现出半点的不敬。


《天国王朝》电影片段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拥有如此之高的威望呢?


这要回溯到他16岁刚继位那一年,已经如日中天的萨拉丁,率领3万大军,其中8000名是一流的弓骑兵,还有18,000名颇具中东特色的,骑着单峰骆驼的箭手,准备乘耶路撒冷王国主幼国疑之际,一举消灭十字军。

( M. Benvenisti, TheCrusaders in the Holy Land, Jerusalem,1972, 后面关于这场战役的数据,来自同一资料。)


初出茅庐的鲍德温四世国王,急忙筹集了3000名步兵,375~500名骑士,匆忙赶往蒙吉萨应战,路上得到了来自加沙的80名圣殿骑士团骑士的支援,后来又有一些医院骑士团的骑士也加入了他的军队,但他们和萨拉丁之间的力量对比,依然是无比悬殊。


当两军在蒙吉萨相遇以后,面对漫山遍野,将近10倍于自己的穆斯林大军,年纪轻轻的鲍德温四世国王毫不畏惧,趁萨拉丁的大军还在布阵之际,率领不到600名骑士,冒着密如飞蝗的箭雨,冲入了埃及人的阵地,逼着对方进入了短兵相接。



在前面一篇文章里,我们就已经说过了,来自欧洲的重装骑士,一旦把穆斯林的弓骑兵,不管是骑马的还是骑骆驼的,拖进了白刃战,他们就有了压倒性的优势。


由于萨拉丁的队伍人数众多,十字军突然发动的冲锋,让他猝不及防,仓促之间指挥失灵,前面的骑兵抵挡不住,想要撤退,后面的骑兵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事,依然在向前涌,瞬间挤成了一堆,无法和十字军拉开距离,发挥弓箭的优势,双方开始了混战。


这一下正中十字军的下怀,穆斯林骑兵的阿拉伯弯刀和皮制轻盾,根本就不适合这种混战,身披厚重锁子甲的十字军骑士,凭借着鸢盾的防护,用长矛开路,手持着重剑劈杀,战斗瞬间变成了一边倒。


这一仗萨拉丁大败,眼睁睁地看着十字军的骑士们,挥舞着长矛和重剑,在他的弓骑兵队伍里左冲右突,砍瓜切菜,轻装的穆斯林骑兵毫无抵抗之力,只能任人宰割,被杀的血流成河。


包括鲍德温四世国王在内的不到600名骑士,冲入敌阵以后,和对方纠缠在一起,穆斯林骑兵失去了机动优势,十字军的3000名步兵,全部趁机加入了混战,在一天之内屠杀了近万名穆斯林骑兵,随后又开始了猛烈的追击,3万多穆斯林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萨拉丁最后的在1000多名,忠心耿耿的马穆鲁克卫队的保护下,趁着夜色侥幸逃脱。


在这场史诗般的战役中,年仅16岁,身患麻风病的鲍德温四世国王,在圣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的骑士们簇拥之下,始终一马当先,所到之处望风披靡,从此之后,被当成了神一般的存在,没人敢质疑他的权威,而且萨拉丁再也不敢和他正面决战。



顺便说一下,萨拉丁既不是阿拉伯人,也不是埃及、叙利亚或者伊拉克人,而是一位库尔德人,就是今天一会被美国人利用,一会儿又被他们抛弃的,同样能征善战的库尔德人的祖先。


不过自从这一战以后,萨拉丁也意识到了穆斯林弓骑兵的短板,开始了军事改革,大力扩张他最可靠的私人卫队,由马木鲁克,也就是说突厥语的白人奴隶组成的近卫军,改造成了以肉搏为主的重骑兵。


但是他的改造并不成功,在后来和狮心王理查的战斗里,面对英法骑士的冲击的时候,虽然没有发生全线崩溃,但是还是打不过欧洲骑士,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阿拉伯马虽然是一种以速度见长的好马,但是负重能力不行,不如欧洲的佩尔什马,虽然马木鲁克骑兵的装甲变厚了,但是没法厚到欧洲人的程度,因为马驮不动,所以在白刃战中,还是落了下风。


因此说来说去,马还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像今天的发动机一样,是一切军事装备的基础。


那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当然就是去寻找好马,那么当时还有什么马,比阿拉伯马跑得更快,负重能力更强呢?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印度卷耳马,马瓦里(Marwari)马,中世纪最好的战马,平均身高1米55,最高的甚至接近1米7,堪称马中的极品,在萨拉丁之后,被马木鲁克的将领拜尔斯引入了埃及,组建了一只超级重骑兵,卡萨迪亚卫队。


印度卷耳马


说到这里,估计有很多读者会很惊奇,印度居然也产好马?


是的,印度不光有大片的雨林,也有广阔的沙漠,在今天印度和巴基斯坦交界的拉贾斯坦邦,一个半干旱的平原地区,盛产王公和好马,因为这两者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


而它的首府斋普尔,有很多美丽的皇宫和城堡,是印度的西北部,最值得旅游的地点。为什么这里会有这么多名胜古迹呢?因为一个成功的文明,一定会有一个强大的军事力量,而一个强大的军事力量,在古代离不开一匹好马。


为什么这种好马能传到了埃及?因为穆斯林是一个热衷于经商的民族,在中世纪,印度洋几乎就是他们的内湖,阿拉伯人在印度沿岸建立了大量的贸易点,凭借着季风,他们的帆船,络绎不绝的来往于红海和印度洋之间,埃及马穆鲁克王朝的主要收入,就是来自于商业,直到几百年以后,葡萄牙人的到来,才改变了这一切。

(〔美〕阿夫纳·格雷夫:《大裂变:中世纪贸易制度比较和西方的兴起》,郑江淮等译,中信)


有了这种好马,就相当有了强劲的发动机,那就可以造出一流的战斗机和坦克,于是马木鲁克的骑兵们,顿时鸟枪换炮,他们在原来锁子甲的外面,现在可以再披挂一层,有冷煅的钢片制成的札甲,这个防护厚度,已经超过了金军的铁浮屠。


马木鲁克骑兵


不仅仅如此,他们的战马也披上了更厚的锁子甲或者札甲,他们也开始使用又长又重的骑矛,近战武器也变成了岳云和金禅子最喜欢用的那种铁锤,这玩意是对付重甲骑兵的利器。


这一改以后,他们就变成了活脱脱的早期金军的升级版,由印度卷耳马组成的超级重骑兵,担任铁浮屠,以及由阿拉伯马组成的轻骑兵,扮演拐子马,那么他们的战斗力现在如何了呢?


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率领第七次十字军东征的时候,他们发现,传统的骑士冲锋,再也不可能轻松的打垮马木鲁克的军队了。


虽然十字军最终的失败,有很多原因,但是十字军无法再在白刃战中获得压倒性优势,是一个关键原因。除掉那些攻城战和阴谋诡计之外,在1249年4月6日双方的正面冲突里,马穆鲁克的重骑兵,几次打垮了十字军的冲锋,最后法王路易九世凭借个人的勇敢,指挥法国步兵利用重弩稳住了阵脚,才没有一败涂地。



不过这场战争最后,还是以十字军的全军溃败,法国国王被俘结束的。


十年之后,公元1259年9月12日,13万蒙古大军在旭烈兀的亲自率领下,兵分三路,浩浩荡荡地离开了巴格达,开始向地中海进军,第一个目标,就是我们前一段时间,在新闻上天天看见的,叙利亚的北部重镇阿勒颇。


读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了,你之前不是说,旭烈兀派了郭侃去攻打塞浦路斯,顺便征服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怎么又变成了旭烈兀亲自率领了13万大军,兵分三路进攻叙利亚呢?


说起来这里面还真有一段公案,关于郭侃的故事,是记录在《元史》和《新元史》里面的,起初也没有什么人觉得不妥,因为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根本就搞不清楚中东的地理和历史,所以《元史》里说什么就是什么,反正对于明清的学者来说,基本上等于天书。


可是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洋人来了,他们不仅仅带来了鸦片,也让天朝的公知们知道了,原来夷狄也是有历史的,甚至还是有文化的,于是一些饱读诗书的秀才举人们,也开始关心起外国人的八卦了。


其中有一个叫做丁谦的举人,生于1843年,卒于1919年,恰好有条件接触了洋鬼子们的歪理邪说,然后他就写了一本叫做《蓬莱轩舆地丛书》,专门考证了一下,中国古代的17部正史,13部杂史中,中原王朝和夷狄征战交往的历史,然后他就发现,《元史》中的《郭侃传》很可疑。


为什么他觉得可疑呢?丁举人引经据典的指出了很多问题,不过大部分都需要很专业的历史和地理知识才能理解,我就不引用他的原文了,简单的给大家归纳出最有说服力的两条:


第一,郭侃的级别只是一个千户,也就是一个正团级领导,怎么可能安排他去指挥一场军团级别的战役?


第二,郭侃的进攻方向也有问题,如果要去攻打塞浦路斯,为什么又要到沙特阿拉伯去兜个大圈子?这完全是南辕北辙呀。


所以他觉得《郭侃传》不可信,再加上郭侃一个人攻下了好几百座城,打的十字军和穆斯林哇哇乱叫,外国人的历史里都没有记载,所以不光是丁举人觉得可疑,我也觉得有点夸张,因此我们还是用波斯人拉施德的《史集》,作为我们故事的主线。


不过蒙古人围攻阿勒颇的战役,郭侃肯定是参加了,因为在这场耗时40天的围城战里,起决定作用的,又是来自中原的砲兵,至于其他的故事,就全都是有争议的了。


所以我们还是用大家认可的历史,来讲这个关公战秦琼的大戏,不过主角再次换人,既没有十字军,也没有郭侃,而是正宗的蒙古骑兵,对战升级版的铁浮屠和拐子马,而且双方的兵力数量也基本相等,那么这场发生在今天的以色列,或者说巴勒斯坦的战争,最后是什么结果呢?


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如果觉得本文可读,请分享到朋友圈,谢谢大家。


以防失联,请大家关注备用号,谢谢大家长期以来的支持。


灼识熔接机

以防失联,请长按此二维码识别关注。

备用号





归因论

归因论一:一次马种的改良,是如何导致东亚两大强国覆灭的?

归因论二:中世纪治理水平最高的宋朝,为什么连一匹马都养不好?

归因论三:金庸笔下的郭靖,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归因论四:一度天下无敌的阿拉伯人,最后是怎么变成战五渣的?

归因论五:为什么拥有最接近现代社会制度的罗马人,也发展不出一支像样的骑兵来?

归因论六:宋朝人办不到的事,欧洲人是怎么办到的?




时政评论




·END·

灼识新维度

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维度

带来全新观点,全新认知升级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 / 广告 / ——————————

·END·

四川灼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官网:www.sczhuoshi.com

咨询电话:028-86122608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及购买灼识熔接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