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中国科学院院士来厦,做了这些事……
上周末
厦门的医疗界又有大消息啦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内心脏病学专家葛均波,3月11日在厦为4位患者成功实施心脏介入手术。
▎葛均波院士(右)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大内科主任、心内科执行主任樊冰教授(左)正在做心血管介入手术。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1335l15xa7&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这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开业后首次迎来院士为患者开展手术。
“不可思议”的手术
回病房即可坐起进食 两天后就能出院
本次接受手术的几位患者均患有冠心病,其中一例手术难度较大,患者陈先生是一名80岁的老年男性,5年前出现劳累后胸闷、胸痛,近1年自觉胸闷症状加重,同时出现呼吸急促。今年1月,患者于外院就诊,行冠脉造影检查发现前降支完全闭塞,确诊为冠心病。
心脏冠状动脉共有三支,其中前降支尤为重要,提供左室前壁60-70%血供,前降支闭塞将导致左心室大面积心肌缺血缺氧,最终进展至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内科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如果药物治疗无效,就要考虑后两种手段。在发明内科介入治疗这一微创手段之前,只能采取心外科手术治疗,就是通常说的“搭桥”,需要取患者自身血管,将狭窄的冠状动脉远端和主动脉连接,使血液绕过狭窄段,从而改善心肌血供。但该手术需要开胸,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
而心内科介入治疗则通过在狭窄的血管段内放入支架撑开血管,增加心肌血供,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势。然而,通过介入手段打通完全阻塞的血管,手术极为复杂,是心血管介入医生们想要攻破的难题之一,对术者的经验及技术也有很高要求。患者陈先生年龄大,外手术风险极高,内科介入治疗的难度也很大,一旦出现相关并发症,患者死亡风险非常高,但若不采取手术或者介入治疗,则随时随地有发病导致心梗的风险。
▎葛均波院士(右)与樊嘉院士(左,复旦中山医院院长兼厦门医院院长)讨论手术开展情况
▎葛均波院士(左)和钱菊英教授(右)在讨论手术
葛均波院士在仔细研究病史及相关报告,评估患者的病情后,最终根据患者的个体化特殊情况,为其选择了最适合的内科介入治疗。
手术当天,葛均波院士针对该病例采用了逆向介入技术,将导丝通过右冠状动脉至左冠状动脉间形成的侧支血管送至前降支闭塞远端,继而推送导丝,使之逆向钻过闭塞段,从而开通闭塞血管。
患者家属
我父亲病情比较复杂,前面我们在三明不敢做,感觉年纪大了,后面听到厦门的情况慕名而来,我们感觉来这里是相信这个医院、相信医生。
“逆向介入技术”在冠心病的介入治疗领域中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由葛均波院士率先使用推广,曾在多个国际会议上演示使用该技术的相关手术。
“逆向导丝技术”让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原来不能开刀的高危病人,如今无需再开胸,风险大幅减少,恢复得也快,还节省了医疗费用。
“家门口”的顶级医疗
复旦中山科室主任 每月至少来厦一次
去年8月21日,复旦中山厦门医院试营业对外接诊,今年1月8日全面开诊。医院目前已开设38个科室,已为厦门及周边地区数万名患者提供了医疗服务,规范完成诸多外院转来的肝癌、肾癌、胃肠肿瘤及血管病等专科疑难重症病例的手术和治疗。
为了保证“原汁原味”的复旦中山医疗服务,上海复旦中山本部派遣了约110名资深专家常驻厦门,分别担任临床、护理、医技和行政的管理者及业务骨干,其中不少是国内“一号难求”的大牌专家。同时,医院也派遣了近300名已在上海完成学习培训的医务人员回到厦门,充分保障医院的全面运营。随着软硬件的逐步到位,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的医疗服务提供能力也得到快速提升。
从本月起,上海复旦中山医院的科室主任,每月至少要来厦门一次——他们同时兼任着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的科室主任。这意味着,今后市民将能够在“家门口”接受上海顶级专家的治疗,这将为补齐厦门医疗短板起到重要作用。
-the end-
往期精彩推荐
来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
整理:蔡樱柳 审核:田丁 陈境琨 编辑:傅珺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