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众生”计划:当大家在聊“产业兴旺”时,农民在做什么?
“乡间众生”是一个开放的窗口,只要视角放在了乡村、眼睛里装得下农民,讲的是农民的故事,写的是百姓的心声,都是“乡间众生”想要的图文。本期“乡间众生”有了编者的同事和朋友加入,让我们通过不同驻村伙伴的观察,体味一下:当大家在畅聊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总要求的时候,农民在做些什么……
乡间众生
站在站立的土地上
时间:2018年3月13日
乡村坐标:重庆市城口县巴山镇坪上村
众生观察员:林闯
这样种地长出来的粮蔬瓜果,吃起来应该会更香。因为不容易,所以懂得珍惜;因为珍惜,所以懂得满足;因为知足,所以寡欲;因为寡欲,所以豁达!
我一直想把重庆的坡地叫做“站立着的土地”,因为在这种土地上劳作的农民更辛苦也更知足
乡间众生
站在站立的土地上—比较体验篇
时间:2018年4月17日
乡村坐标:重庆市城口县巴山镇坪上村
众生观察员:林闯
帮阿姨在斜坡上除了十分钟杂草,比较后发现:斜坡上种地比在平原上种地,脚的负重比腰要更多,所以想练脚请到重庆,想练腰请到山东!
房东爷爷快八十岁了,每天的节奏就是在这片坡地上劳作,然后回家吃饭睡觉
乡间众生
流动着的中国——凤堰篇
时间:2018年3月30日
乡村坐标: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堰坪村
众生观察员:林闯
如果不是在重庆见到过这样站立着的土地,也不会理解之前听到“梯田是中国农业社会的智慧创造”这样的说法。带着在重庆巴山的所见所感,来到秦巴山区陕南一带的凤堰古梯田区域,在春天里领略了这片山河独具审美价值的农业格局。
这片古老的梯田同样也是移民家族的创举,吴氏子孙的先祖们在这里开田拓土,在山地上开辟出一块一块富硒粮田。今天的吴氏后人在汉阴县漩涡镇一带同样是势力最集中的群体,以至于我们一周内协助搭建的三个合作社组织架构里面,管理层的70%都是吴氏子民。他们在介绍凤堰古梯田时,言语中透露着对先祖的敬仰和身为吴氏后人的骄傲。
结合“乡间众生-第一期”的姜氏家族发展脉络,一种以家文化为基石的社群发展模式,实力碾压了没有家文化的众生群体——或者说,一种向心力很强的家文化实力碾压了一般的家文化。
家的兴盛,对于众生的福泽效应,是一种强大的良性循环!
中国是一个多山少林的国家,那么多的山地,有多少都被改造成了这样好看又实用的梯田
乡间众生
忽大爷家和家里的柿饼
时间:2018年10月25日
乡村坐标: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峪口村
众生观察员:园春
忽大爷家是峪口村最后一户住窑洞的了,如果说峪口村的村民是依山而居,那么忽大爷可就是直接住进了山的怀抱里。
窑洞前围了个院子,院子有个简陋的门,门里陪伴老两口的还有两条大狗,于是我去他家总是要提防着狗,狗通人性,大爷训斥它们几句,他们从未欺负过我。
蒲韩青年公社的伙伴们如今还戏称大爷是地主,几乎半个山坡都被大爷开垦种地,以香椿花椒为主。
深秋,大爷家门口的几个大柿子树,柿子红了、叶子也红了。老两口也摘了柿子,在门口搭了架子,晒起了柿饼。也许是地理位置的原因,忽大爷家的柿饼在低温中已经冒出了一层白霜,让人流口水啊。
真正的柿饼,白霜是这样天然长出来的,不是在淀粉里滚出来的
村里唯一一口还在住人的窑洞,有生命气息的老房子
晋南大地上,一般的农户都会将柿子削完皮,铺在房顶上晒成柿饼
乡间众生
动物园长的奇特柿饼做法
时间:2018年10月25日
乡村坐标: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下寺村
众生观察员:谭波
在党叔家看到了他们晾晒柿饼的特殊方法,挂着晒,一个个的像似挂着的小灯笼一样可爱 ,而且发现挂着晒比铺着晒不容易坏,省事,但其实是没有地方晾晒的农人才会想这个办法,不管怎样都阻挡不了农人晒柿饼的劳作。
当然每次来党叔家最好玩的除了能看见这一串串的柿子外,还能看见很多动物:鸡、鸭、狗、牛、羊……,简直像个动物园啊!
党叔晒的柿子
党叔家的动物
党叔本尊
乡间众生
涧西灯笼加工背后的故事
时间:2018年8月4日
乡村坐标: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涧西村
众生观察员:彦兵
涧西村刚刚修建完工,提出在游客服务中心做一番布置,怎么布置成了大家需要思考的问题。因为需要引进外来资本入村,当时提出了几点担忧,一是怕引进来了就离不开;二是不好管理,成为空壳子。最后决定把灯笼引进涧西村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原因,一是灯笼企业比较好打交道;二是村委要做些布置,有需求,已经采购了一批。引进灯笼企业后会有专人负责教会村民编织灯笼,村民学会编成后按个数给灯笼企业回收,付给手工钱。
灯笼是晋北和河北一带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和山西深厚的古村文化相得益彰,有很大的市场,现在的灯笼已经不用蜡烛这些了,而是采用不同灯泡照明,在外形上更加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实用用途更加广泛。类似于在村庄资源价值再利用中要做的也是资源价值的重新定位和挖掘,这也是社区营造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阿姨们在制作灯笼的场景
观察员分析——小兵如是思
关于村庄产业一直坚持三原则,一是本村村民能做的本村村民做;二是本村村民做不了的外村村民做;三是村民做不了的引进资本做。村庄引进灯笼产业到底是不是农户的需求呢?这有待进一步观察。
当我们看一个外部资本入村合不合适的时候,就去看它是否符合如上三原则吧。如果不符合,或许就意味着加深村民间的矛盾了。
灯笼成品
乡间众生
生态循环手工业
时间:2018年4月15日
乡村坐标:重庆市城口县巴山镇坪上村
众生观察员:林闯
一间小型酒作坊,夫妻二人的主要体力劳动都放在这里面。期间要倒腾五六道玉米进出于不同的生产工艺设备之间,300斤的粮食出150斤的酒,每次倒腾都是对四五百斤重物的搬运工作。
问到整个作坊的投入情况,陈大叔开始说酒坊设备投入接近五万;随即补充道,加上猪圈的建设,总共投资接近七万元。看来酒坊跟猪圈是同时规划投资建设的,而且是有意为之(酒渣直接拿去喂猪)。这应该就是所谓“立体循环生态手工业”的真实写照吧。
陈大叔说酒分头曲、中曲、尾曲三种,越早出的酒度数越高。阿姨说她家的酒不分级别卖,每斤都是五块钱。老俩口一天工作下来毛收入约750元,陈大叔表示是稳赚不赔的。
大叔还说,八十年代曾经也做过,但新的酒坊2013年才建成,中间没有做是因为那些年国家收很高的产品税,达30%之多。“现在国家不差这几个钱了,不收产品税,做的都是个人的”。
我问叔叔阿姨,整天在作坊里,是不是不用喝酒,闻着蒸汽都能闻醉啊?两口子笑道:“那不会,这酒渣里出来的蒸汽,酒分子就没得多少了。”我便惊讶于,这么不正经的问题居然也能得到这么“严肃”的答案……
陈叔叔和他的老婆,两人每周要合作酿酒流程四个回合,老夫老妻的默契度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酿酒完成后起锅的场景
阿姨负责把蒸馏完的酒糟腾出来,作为猪饲料
酒窖旁边的猪圈和猪圈旁装得慢慢的猪食——新鲜玉米酒糟
几千年来,“土地”一直是华夏儿女赖以生存的元素。农人在与自然的博弈中慢慢适应它、改造它,所以我们看到了重庆的坡地(站立着的土地),以及凤堰古梯田这样为了种植而改造地势的壮举。
但是,随着工业革命而来的全球工业化、城市化,将国人生存的方式大大的改变了。严重的不充分、不平衡所带来的城乡差距,以及这差距所带来工农产品巨大的价格差异,在消费文明大肆盛行的当下,农民渐渐的难以依赖土地而生存:土地和乡民的关系在发生着变化!
在这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里,传统手工业和新兴手工业貌似成为了乡村里的“希望工程”。农户们保持着各自手工造作的习惯,过着自给自足、健康生态的“美好生活”,可是他们的“生计”无从破壁——他们传统的手工造作产品,如何能够与工业化种养、加工出来的廉价产品做价格上的竞争呢?有些农户正在发展着的手工业,并不是他们擅长的,也不是他们主动引进的,这些“产业”在乡村的命运如何,也是一个有待观察的事物。
这就是人们在聊“产业兴旺”时,乡民每家每户现状的一瞥,这也是驻村青年们眼里的“乡间众生”!
致谢:感谢驻涧西村的尤彦兵、驻蒲韩乡村的谭波、李园春供稿,欢迎更多身在乡村的朋友加入“乡间众生”计划,我们一起用自己的低视角,窥见中国乡村被遮蔽的真实样貌。
策划 / 贾林闯 乡建院社区营造团队
联合策划 / 乡建院品牌部
图文 / 贾林闯 谭波 李园春 尤彦兵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方图片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