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别敦荣 李佩娅丨民办高校发展走势与前景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别敦荣 教授
作者简介
别敦荣(1963-),男,湖北洪湖人,博士,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原理、高等教育管理、大学战略与规划、高校教学与评估研究;
李佩娅(1984-),女,河南焦作人,厦门华厦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教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研究、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和国际教育研究。
引用本文
别敦荣,李佩娅.民办高校发展走势与前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25(6):6-13.
摘要
民办高等教育在国家高等教育总体格局中拥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总体来看,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水平、人口结构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以及民办教育在政策层面的逐步规范化都为民办高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目前,很多民办高校正从创业期向中兴期过渡,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体制灵活的优势,优化人力资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民办高校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发展模式粗放、缺乏战略愿景等问题。因此,在办学过程中要积极推行"常规办学+战略办学"的新途径,积极提炼百年名校的核心价值,坚持既定战略目标不动摇,为学校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
民办高校;高等教育;战略规划;高等教育普及化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办高校恢复发展历史不长,从1994年第一所获得开展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算起,还不到30年,但成就显著。据统计,到2022年,全国共有民办高校764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25.36%;民办普通高校在校生为924.89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的25.27%[1]。两个超1/4占比显示了民办高等教育在国家高等教育总体格局中拥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但由于办学历史不长,筹资渠道有限,民办高校的办学实力、水平和质量还没有达到能够标示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的高度。从一定意义上讲,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民办高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还处于国家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中下游水平,提高民办高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任务非常艰巨。民办高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不仅事关民办高校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明确民办高校发展走势与前景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和战略展开讨论,以期对民办高校发展有所助益。
一、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
形势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分析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形势,既要考察民办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状况,又要考察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还要考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关系的演变趋势。孤立地看待民办高校发展是不行的,只有综合分析、深度考察,才能准确作出判断。总体上看,我国民办高校发展还没有达到饱和状态,其自身成长空间还很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其提供的舞台非常广阔,高质量发展值得期待。
(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离不开民办高等教育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趋势向好。疫情前的高速增长不仅壮大了国民经济体量和实力,而且促进了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向高质量转型协调发展。三年疫情没有动摇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经济社会发展表现出强大的韧性与张力。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21万亿元,近5年年均增长5.2%,近10年增加近70万亿元,年均增长6.2%,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了中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2]。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为高等教育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仅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而且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庞大规模的人才支撑。据统计,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生为575.42万人,研究生38.36万人,其中,博士4.90万人,硕士33.46万人[3]。到2022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生达到969.34万人,其中,本科毕业生471.57万人,高职(专科)毕业生494.77万人;研究生86.21万人,其中,博士8.23万人,硕士77.98万人[1]。从2010年到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毕业本专科和研究生1.019亿人,而全国人口中接受了高等教育的总人口为2.4亿人[4]。由此可以看出,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与近10多年高等教育所培养的超过1亿毕业生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高等教育为社会各行各业造就了不可缺少的高级专门人才,促进了经济社会产业持续高速增长,且保持强大的韧性。在高等教育的贡献中,民办高校没有缺位。2010年至2022年,民办高校累计共招生2 628.88万人,有力地推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进程,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占了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20%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保持增长态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建设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地域差异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普遍,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偏远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即便是大中城市的郊区或远郊,很多地方发展也不尽如人意。这说明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另一方面也说明120万亿元的国民生产总值远远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天花板,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空间巨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开拓发展这些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转型升级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这一切的实现,不仅需要资源、技术和投资,更需要依赖人才和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5]高等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各级各类高校,都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客观形势要求民办高校在量与质两方面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建立发展优势,形成办学特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高等教育发展的存量与增量变化走势
除了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外,民办高校发展形势还要看整个高等教育存量和增量的变化走势,从存量变化可以认清民办高校发展的基本路径;从增量变化可以认清民办高校发展的空间、增长点。从存量看,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体系,此后一直保持了世界第一。2022年,我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约4 655万人[1],同期美国是2 003.1万在学人口[6],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超出美国132.39%。虽然从人口基数的角度看,这种比较有绝对化倾向,但仅就在学人数论,我国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可以支持国家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的。但我们也需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们是高等教育大国,但我们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不论是我国综合国力还是核心竞争力,都还落后于很多发达国家。原因可能很多,但高等教育发展积累不足可能是尤为重要的一个。实施强国战略,教育必须先行。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看,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后半期先后进入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劳动年龄人口中积累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比较高。据统计,美、英、德、法等国劳动年龄人口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比都超过70%,而我国2021年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只有24.9%,而该数字在2012年仅为14.6%[7]。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近些年虽然发展很快,但存量和历史积累不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高层次专业化劳动力占比较低,对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支撑比较薄弱。从这个意义上讲,超大规模高等教育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支撑作用可能需要10年以上持续不断累积发展才能充分释放出来,到那时,基于超大规模高等教育发展起来的中国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强国。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持现行高等教育发展态势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刚性需要,与公办高校一样,民办高校的发展前景也是值得期待的。
在考察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时候,增量情况是一个重要考量因素。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的主要指标。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6%[1],表明就规模而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但与此同时,我国新出生人口数量下降幅度较大,2022年全国新出生人口为956万人[8],首次跌破1 000万人。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每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达到85%以上,有的省市甚至超过90%。那么,高校招生高录取率与低出生率会不会使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生源不足的问题?如果简单地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考录取率和新出生人口数看,高等教育发展确实存在生源不足问题,表明增量问题值得关注。但深入分析可知,所谓的生源问题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至少未来1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会出现生源问题,甚至到本世纪中叶,也不会有明显问题。众所周知,毛入学率包括了所有各年龄段在学的高等教育人口,它是反映高等教育总体发展程度的指标,并不是一个反映生源状况的指标。如果要考察生源,看高等教育净入学率更准确。我国教育部没有公布每年高等教育净入学率情况,根据相关数据推测,我国高等教育净入学率在50%左右①,即在适龄人口中得到和没有得到高等教育机会的人数差不多各占一半。如果适龄人口还有约一半的人没有上大学,高等教育发展应该不存在生源问题。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经达到91.6%[1],这说明我国绝大多数青年都接受了高中阶段教育。这里就出现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会出现高考录取率那么高的情况呢?进一步分析发现,实行中考普职分流后,约一半学生进入了职业教育轨道,且这部分学生高中毕业时只有很少人获得高考机会。这说明高考录取率居高不下,不是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不足,而是职普分流制度限制了另一部分学生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2022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484.78万人,在校生1 339.29万人[1]。如此看来,只要职普分流制度有所松动,就能为高等教育释放数以百万计的生源。所以,关于高等教育生源不足、生源枯竭的看法,仅从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机会角度看是站不住脚的。那么,新出生人口数减少会不会影响高等教育生源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同时应当看到,在短时间内这一影响不会显现,它具有滞后性。比如,2022年出生的人口要到18岁左右,即到2040年前后才能上大学。根据人口统计数据推测,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增长的最高值将在2033年出现,2033年是人口增长曲线的拐点。在2033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一直呈增长趋势,2033年以后将缓慢下降,到本世纪中叶,将出现较大幅度减少[9](P35-37)。这就是说,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刚性需求至少还有10年左右的增长期,因此,新出生人口数不能作为判断近期高等教育生源不足的依据。
从发达国家经验可知,大众化、普及化发展不只是为了满足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尤其是普及化高等教育,在满足适龄人口就学需要的同时,还要尽可能满足非适龄人口的就学需要。如前所述,我国高等教育长期是小规模、精英化办学,尽管新世纪以来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但毛入学率突破50%也只是2019年以来的事情。所以,在我国劳动力中,绝大多数人没有接受高等教育。毫无疑问,这种状况无助于经济社会生产水平提高,更不利于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尽管高考取消了年龄限制,非适龄人口拥有参加高考、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但高校教育教学制度和相关要求对非适龄人口并非是友好的,从早上八点开始上课的教学机制使得他们要么放弃工作,全时投入学业;要么只能去上成人高校,接受成人高等教育。这样一来,办学条件更好、教育教学质量更高的普通本专科(高职)院校让他们望而却步。即便成人高校(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也很有限,不能满足数以亿计的成年人高等教育学历补偿的要求。普及化高等教育不能落下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成年人口。由此可见,我国超大规模人口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概而言之,不论从哪个角度讲,我国高等教育至少还有10年规模增长的黄金期,也可称之为“战略机遇窗口期”。对于成长中的民办高校而言,抓住十分宝贵的战略机遇窗口期,高质量发展是明智之举。
(三)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走势
近年来,民办高教界很多人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方向感到彷徨迷茫,他们不知道未来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会是什么态势,我们将它称作“暖冬”现象。这种现象从2010年左右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10余年来,民办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漫漫冬季,但它并不寒冷。在国家允许民办高校开办普通专科(高职)和本科教育之时,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寒冬就过去了。10余年来,尽管很多人看不清未来方向,但民办高等教育仍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2010年,全国有民办高校676所(含独立学院323所),民办高校在校生为476.68万人[3];到2022年,全国民办高校增加到764所,民办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924.89万人,分别比2010年增加13.02%和94.03%[1]。但由于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由以往单纯的鼓励支持转向规范管理,使得有部分人的认知产生了偏差。不可否认,2010年以来,国家对民办高校规范管理的倾向更明显了,不仅出台了政策法律规定,而且还有相关的实施举措,包括营非登记要求等。但应当明确的是,规范管理与鼓励支持并非对立,如果没有鼓励与支持,不能想象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会有现在的局面。但在民办高等教育已经发展到在校生近千万人规模的背景下,政府调整相关政策,更强化规范要求具有合理性。
民办高校发展的“暖冬”现象主要是由分类管理政策所引发的。分类管理政策于2010年正式提出,2016年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更将其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尽管如此,分类管理仍然没能得到实际落实。这项政策法律规定提出后,受到了广泛关注,影响波及每一所民办高校,乃至所有民办教育。其间有困惑,有不适,也有博弈。尽管如此,高质量发展民办高校是民办高教界共同的心声,分类管理政策的最终走向不能也不会以牺牲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为代价,相反,会找到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之良策。
二、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
高质量发展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从绝对性角度来讲,设定并达到高质量的标准,就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反之,就不是高质量发展。从相对性角度来讲,比较优势就是高质量发展,可以是与自身发展比较,也可以是与其他同类事物发展比较。这里主要选取相对性概念,讨论民办高校发展任务。
高校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一种类生命体,有其自身生命周期。一般来讲,一所高校从创办到成熟,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创业期、中兴期和成熟期[10](P48),这是高校的生命周期律。有人可能会说,生命周期应有衰亡期,比如,动植物的生命周期、人的生命周期都有衰亡期,高校是不是也会有衰亡期?诚然,高校在走向成熟期之前,确实会出现倒闭、合并、重组、撤销等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是学校没有办好,实力还不够强大。也就是说,高校可能因为羸弱而衰亡。纵观世界各国高校,尚未见任何一所高校因为历史太久而出现衰亡迹象的。一些有近千年、几百年历史的高校仍表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表明高校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就拥有一种内生的永恒发展基因。
高校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完成不同的发展任务。在创业期,高校要大兴土木,建设基本办学条件,把教学楼、办公楼、实验室、运动场馆、生活设施等建设好,满足基本办学需要;开办学科专业,把能够满足学校发展目标要求的学科专业开办起来,形成基本合理的结构体系;招聘师资,建立数量足够、结构合理、胜任教学科研要求的师资队伍;不断扩大招生人数,形成与发展目标相匹配的办学规模和生源质量;建立规章制度,不断规范办学,建构运行有效的办学体系。总体来讲,创业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基立业、建章立制。
创业期的任务基本完成后,学校进入正常运转阶段,办学有了保障,就进入中兴期。进入中兴期并不意味着创业期的任务全部完成。实际上,很多高校进入中兴期以后,还有比较繁重的创业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中兴期,高校需要继续完成部分创业期的任务,同时越来越多地承担中兴期的任务。在中兴期,高校重点投入内涵建设,在各学科专业发展上,注重培育教学、科研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尤其重视各学科专业方向和领域的人才培养;重视科学研究的机制、团队、平台和经验开发;重视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不断升级人才培养标准,明确培养要求,建成高水平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在规章制度、体制机制建设上,加快改革完善工作,优化治理结构,提高治理能力,建设效率更高、效益更好、专注质量的治理体系;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不断提高干部教师素质和能力,建设与发展定位相匹配的师资队伍和干部队伍;在学校文化建设上,注重建设高品位文化,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由此培植自身发展优势,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中兴期的任务基本完成后,高校各方面发展也基本到位,条件建设、队伍建设、功能发展、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等都达到了一定水平,此后进入成熟发展期。在成熟期,高校新的建设和发展项目大幅度减少,改革进程也进入稳步推进阶段,一般依靠常规办学和适应性调整就能推动学校各方面高水平运作。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用高校生命周期理论来分析学校发展状态,明确学校发展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一个阶段,或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个节点,然后,根据不同阶段的特定发展任务,确定学校发展重点,制定相应发展策略,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目的。
民办高校大多建校历史不长,但发展很快。从生命周期看,很多民办高校已处于创业期与中兴期的交汇点上,创业期的建设任务还没有完全完成,中兴期的建设要求已经到来。在两个时期的交汇点上,有的高校可能偏右一点,有的高校可能偏左一点。从这个特定的生命周期节点出发,民办高校的发展任务与前一个阶段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升级品质、增强实力。一般而言,处于从创业期向中兴期过渡的高校,主要有五项发展任务:
第一,升级办学条件。民办高校的校园都是新建的,办学设施条件使用时间不长,硬件基本能满足开课需要。但在信息化、智能化快速发展并愈益深刻地影响高等教育的背景下,很多技术设备都需要更新换代,尤其是教育教学设施条件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应当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高质量办学需要。有什么样的办学条件,就有什么样的办学质量。民办高校举办者和办学者应当转变因陋就简办学的旧观念,在办学条件建设上树立从基本满足办学需要转变为提供优越办学条件的观念,既要考虑“有没有”,更要考虑“好不好”,加大办学条件投入,尤其要重视数字化教学设施建设,以先进优越的办学条件奠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第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民办高校在创业期出于招生需要,在专业开设上较少考虑专业之间的关联性,主要以热门、吸引生源为导向开办专业。但高等教育市场有起有伏,一段时期热门的专业,过一段时间可能就成为冷门专业,这不符合高校办学需要保持连续性的办学规律,专业设置不能总是裁并关停。据统计,全国民办高校平均办学规模达1.21万人,其中350所是学制为三年的高职(专科)民办高校[1],由此推算,民办本科高校的平均办学规模会更大。不少民办高校在学人数动辄两三万人,这是一个不小的办学规模。为了适应大规模办学要求,多数民办高校都基本建立了学科专业体系。但民办高校大多是白手起家办起来的,最初对学科没有概念,办专业主要考虑的是课程体系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专业师资队伍和教学设施条件。因此,未来新学科的增设和新专业的开办虽然还有一定空间,但各民办高校学科专业基本格局初步定型,打破学科专业基本格局,重起炉灶办学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各民办高校必须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优化,注重内涵建设,增强学科专业结构的合理性、互补性、融合性,建立学科专业之间相互支撑、协同办学机制,实现高质量培养高水平人才的目的。
第三,完善治理机制。体制机制灵活被认为是民办高校办学的最大优势。很多民办高校利用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在创业期为学校争取了很多发展机会,在解决办学中“有没有”的问题上,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确实发挥了明显作用,尤其是在对外交流和运作中优势更加突出。但在民办高校内部,体制机制的红利并没有用足、用好,特别是在建立高效率、可持续发展治理结构上,鲜有成功的范例。在办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如走程序、层层请示汇报、事事研究讨论等积弊,程序形式都兼顾到了,但办学最佳机遇期往往也错过了,影响了预期的办学成效。民办高校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应该体现在利用发展机遇,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效率,提升发展质量上,在正确的时间办正确的事情,营造宽松愉快的办学氛围。
第四,增值人力资本。高校办学水平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教师队伍是核心因素,干部队伍是支撑因素。民办高校的两支队伍建设都有特殊性,在创业期,因为校园建设投资需求大,为节约投资成本,很多民办高校在教师和干部的聘用上采取了低成本用人方式,即大量聘用公办高校已退休或即将退休教师、干部和刚刚毕业的硕士或本科毕业生,导致两支队伍出现老的老、小的小现象。近年来,不少民办高校加强了自有人才队伍建设,两支队伍的状况已有明显改善,但经验不足、能力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等问题仍普遍存在。民办高校教师普遍需要提高学历层次,提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干部需要提高履职能力,尤其是办学治校能力。因此,增强教师和干部的人力资本价值,是民办高校走出创业期的关键之所在。
第五,创新校园文化。民办高校办学历史较短,文化积淀薄弱,加之创业期因陋就简办学,人员流动频繁,形成了一些与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的校园文化。不少民办高校概念化建设校园文化,往往注重校园文化的形式,而忽视了其实质要求。比如,在建筑物上悬挂名言警句,在校园竖立人物雕像,在楼前道边摆放刻字奇石,等等。实际上,对于一所以建设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高校而言,在校园内建设一种创业进取的文化,营造积极向上、同心协力的校园氛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显然,民办高校在创业期,学校举办者和办学者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维持基本教育教学秩序、争取各方对学校运行的支持上,而未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议事日程,在办学过程中并未加以重视及具体落实。但校园文化建设对民办高校意义重大,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内涵建设阶段。只有充分发挥优良校园文化的感染和激励作用,民办高校才能逐步走向文化治校,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高校发展有规律可循。纵观国际国内成功高校,大致有两条路径:即常规路径和战略路径,也可称作常规办学和战略办学。路径不同,办学结果也不同,常规办学带来的是常规发展,战略办学带来的是战略发展。常规办学就是按照现行的各种计划和工作节奏办学,比如,教学工作遵循培养方案,按学期推进;科研工作按照申报、立项、研究、中期检查、结题循序开展。这样学校工作井井有条,学校发展表现为小步走、日积月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所以,常规办学是通过持续不断的积累实现发展,短期内往往看不到大的变化。战略办学与常规办学不同,它注重抓学校办学和发展中的关键问题,采取目标导向方式,通过推行强有力的重大行动或工程,集中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重点投资,务求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升级学校发展定位,开创学校新的发展格局。
常规办学、常规发展是高校办学与发展的主体部分。高校办学需要稳定,按部就班、常规办学并非不好,但如果只有常规办学、常规发展,高校要取得更好的发展效果,不断升级办学品位,提高办学层次,升华办学功能,就需要更长的时间。在一个创新时代,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高校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高质量发展,只有常规办学、常规发展远远不够。20世纪中期以来,国际上一批新兴高校采取非常规办学和发展方式,在短时间内跨越了很多历史悠久的大学,成为著名大学且长期保持很高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一大批有较长办学历史的高校也为了突破自我,在保持常规办学平稳推进的同时,实施重大战略工程,取得了转型发展的成功。这些高校在尊重常规办学、常规发展的同时,采用战略办学,实现了战略发展。“常规办学+战略办学”是高校创新发展思路,升级办学品位,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的必由之路。民办高校在创业期往往很难凝心聚力实施战略办学,从资源配置看,也难有充分的投入保证。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民办高校只有实施战略办学,才能走出办学的舒适区,大幅提高办学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办学是一种聚焦重点的办学方式,要求民办高校在短时期内聚集可能的力量,重点投入重大工程项目,包括改革项目,务求在建设周期取得突破,取得影响学校办学格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成就。
实施战略办学,首先应明确战略。高校发展战略的内涵很丰富,战略具有空间上的全局性和时间上的长远性[10](P6),战略办学不能忽视三大核心要素,包括战略愿景、战略目标和战略行动[10](P248)。战略愿景是高校长远发展的图景,是高校得到高质量充分发展以后的模样,是高校成熟发展的状态。高校办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办学应遵循发展规律,按照它应有的发展节律建设。民办高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不是拍脑袋就能决定的[10](P26),要按照高校的发展规律办事,走高质量发展路径。如果说三四十年前高等教育发展处于精英化阶段,高等教育扩张的任务非常繁重,各级各类高校结构和高等教育体系还不健全,要预测一所高校的长远发展图景,即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很有难度的事。但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今天,世界上各级各类高校都有成功的范例,我国各级各类高校结构和高等教育体系也基本成型,现在描绘高校的理想状态,即使不能以工笔画的方式绘制高校发展蓝图,也完全可以粗线条、写意式地勾勒高校的理想模型。对民办高校而言,实施战略办学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民办高校不能继续沿用粗放式发展方式[10](P201),更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应当有远景规划,制定战略愿景,以愿景引领未来发展方向,向着愿景坚定前行。有的民办高校喊出了建设百年名校的口号,这就更要有具体谋划,把百年名校的特征和核心价值使命提炼出来,以明确具体的愿景为指针,规划改革建设发展任务,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校准方向。
战略愿景不是高校短期发展目标,而是长远发展构想。战略愿景往往需要一段较长的时期才能得以实现,不同高校发展基础条件不同,发展策略和资源配置差异往往很大,所以,实现战略愿景所需要的时长也不一样。一般而言,短则需要二三十年,长则五十年到八十年,甚至更长。最终需要多长时间,还取决于高校领导和师生员工的决心和恒心。由于民办高校发展往往先天不足,所以,它们实现战略愿景、进入成熟期所需要的时间可能更长。不论需要多长时间,民办高校应当对所需时长加以分段,进阶性地提出发展目标和任务,可以是两三个阶段,也可以是四五个阶段。具体阶段划分可以根据学校发展基础和资源匹配情况来定,还可以根据举办人和全校师生员工的期待来确定。不管划分几个阶段,合理设计各阶段建设发展目标任务都是必要的,每一个较低阶段发展目标的实现,便是较高发展阶段建设的基础,学校将进入追求新的发展目标行动周期。各阶段发展目标的循序达成,就是高校战略愿景的实现。把各发展阶段目标串联起来,便可形成学校发展目标链。如果将这个目标链绘制出来,它所标示的就是学校发展路线图。这个路线图就是高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它以未来发展方向为指引,将不同时段高校发展目标任务描绘出来,使高校办学可以有持久的遵循,以保证发展方向的正确性,避免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摇摆、停滞、回头现象,提高发展效率和成功率。民办高校办学具有体制机制的自主性,设计发展目标链,将战略目标进行到底,对民办高校而言,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也完全应该做到。
战略行动是战略办学的三大核心要素之一。战略行动是在明确战略愿景和战略目标之后,高校立足当下,在保证常规办学且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针对最近发展区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突出问题,选择应为、可为的重点工作,集中可以机动支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进行重点投入,加强重点建设,大力推进改革,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办学行为。战略行动是一种重点投资行为,是在最近战略规划周期,瞄准第一阶段发展战略目标选择的重点工作项目,可以是建设项目,也可以是改革项目。战略行动是与愿景和目标相匹配的规划设计,是一个完整的战略概念必不可少的要素。如果没有战略行动,战略愿景和战略目标就是空中楼阁,不可能落地实施,也不可能有实现的那一天。所以,战略愿景、战略目标和战略行动的统一,便构成了具有实际意义的战略办学。在过往的办学中,不少民办高校在其规划和各种文件中提出了很多战略,但它们对学校发展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们都只是存在于文件中或口头上,没有能够落地的战略行动。所以,民办高校规划战略行动应量力而行,以取得实效、推动学校发生格局性变化为目的。如果资源充裕,可以规划若干战略行动;如果资源有限,可以只安排一两项战略行动。很多民办高校经费收入有限,实施战略行动,可以在维持办学运行和加强民生工作的同时,将非常有限的可灵活支配经费和资源,集中起来办大事,聚焦一两项重大行动,解决办学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战略行动所追求的是学校战略发展,它不以眼前的成效为直接目的,而是将眼光放在未来和长远,以增强办学的核心竞争力,为最终实现学校战略愿景服务。
注释
参考文献
THE END
往期推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投稿须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设有“教育史专栏”“高等教育”“比较教育”“教师与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等栏目。本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AMI 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全国高校权威社科期刊,“教育史专栏”是教育部名栏。为方便作者投稿,投稿须知如下:
一、篇名
篇名应简明、确切,能概括文章的要旨,一般不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二、作者署名与工作单位
作者姓名置于篇名下方。译文的署名,应著者在前,译者在后,著者前用方括号标明国籍。
作者应标明其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城市名及邮政编码,加圆括号置于作者署名下方。
一位作者只标一个工作单位(二级单位原则上只标一个);若该作者有多个工作单位,其他的单位在作者简介中予以说明。
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用逗号隔开,署名作者原则上不超过两个。
三、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与作者简介
需标明收稿日期,置于文章首页地脚。
来稿若属省部级及以上基金资助项目,须在文稿首页地脚处注明何种基金项目、项目名称、批号。
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已获得博(硕)士学位者,标明博(硕)士学位,正在攻读博(硕)士学位者,标明博(硕)士研究生。
四、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是论文主要观点的摘写,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须用高度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全文的主要信息,忌用“本文介绍了”“作者认为” 等用语。摘要一般300-400字。关键词是能够体现论文主要内容的标识性词语(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以便于检索,忌用一般性的词语。关键词一般为3-5个,之间用分号隔开。
五、正文
正文中的标题力求简短、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符号。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级。一般写法为一、(一)、1、(1)、1),不宜用圈码(如①、②等)。引语与结语不加序号。
来稿不少于12 000字,选题必须具有前沿性,采用文献具有原始性及翔实性,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论证过程合理、结论具有创新性。学术规范,文稿完整,应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引言”部分必须有相关学术史的评述。凡在文章的任何部分,没有出现任何相关的学术史的内容,一概不予刊发。
用字须符合现代汉语规范,除某些古籍整理和古汉语方面的文章外,避免使用旧体字、异体字和繁体字。
六、注释
注释置于正文之后,主要用于对文内某一特定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难以按参考文献格式规范的典籍,亦可归入注释部分。
七、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不少于15个,须采用原始资料,杜绝使用二手资料。著录须遵循国家有关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要齐全,其排列顺序以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为准,序号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示。中国古代或外国文献的著者须标明其朝代或国籍,置于方括号内。凡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须使用人民出版社最新权威版本。
使用数据库、计算机程序及电子公告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其标识参照《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相关规定执行,标注发布时间及引用时间。
八、本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热点焦点问题提倡做专题研究,对有重大学术理论创新的文稿,优稿优酬。
九、本刊实行三审制,取稿标准重在学术建树。
十、作者应遵守学术规范,查重率不高于10%,凡发现载文有学术不端行为者,5年内本刊不受理该作者任何稿件。
十一、来稿需提供详细通信地址和电话号码等信息。作者须确认稿件系首次刊发,承诺该稿在刊发前不再送交其他刊物发表,并寄交电子文稿(word格式)。
十二、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有权对来稿行文进行必要的修改、删节,如经作者同意也可对内容作必要的修改,这种修改以不歪曲原作主要观点为准则。如作者不允许对内容作任何修改,请务必在来稿中说明。所刊文章观点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意见。
十三、来稿刊发后如被国家级或国内外知名文摘刊物转载、摘录、复印,或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请作者告知本刊责任编辑。
十四、来稿恕不退还,请作者自留底稿。稿件寄出2个月后未收到采用通知的,可另行处理。
版权声明
本微信公众号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官方微信,如无特殊说明,本微信内容均来自《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版权所有,欢迎转载。
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刊声明●
一、《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不收取审稿费、版面费等任何费用,也从未委托过任何人或组织代为收费组稿。如有个人或组织假借我刊名义收费,均属诈骗行为,须承担法律责任。希望广大作者和读者提高警惕,防止上当受骗。
二、《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投稿邮箱:
教育史 高等教育:gaoxiaoli67@163.com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fenglin@hebtu.edu.cn
教师与教师教育:fenglin@hebtu.edu.cn
国际与比较教育:jianghuili0512@163.com
课程与教学 学前教育:huosujun08@163.com
教育理论及其他:jiaoyub@hebtu.edu.cn
三、电话咨询:
教育科学版:0311-80786366
编辑部办公室:0311-80786360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辑:张嘉庆
审核:谷更有、孙秀昌、高小立、姜惠莉、霍素君、孙斌、冯琳、孙武、李阳、寇文亮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网站
网站|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