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现实生活不是没选择,你为什么喜欢在综艺里看别人谈恋爱?

刘楚楚 GQ报道 2019-12-04


···············


一周前,《心动的信号2》中的男嘉宾陈奕辰以一句“暂停恋爱关系”,为一场延续了一整个秋季的撕X大戏划上句号。几天前,郑爽在《女儿们的恋爱2》里忽然出走,宣布“重新考虑(与经纪人男友张恒的)二人关系” ,今年最后一档恋爱观察类节目总算迫近结局。

       


细数下来,从去年到今年,恋爱观察类节目开播数量又到达一个高峰。单就素人恋爱综艺而言,除了推出第二季的腾讯《心动的信号》和 芒果《恋梦空间》,又有不少新血——比如浙江卫视《遇见你真好》,爱奇艺《喜欢你,我也是》。
 
看上去,这类节目不需要很高的资金投入,制作门槛低,只需将模式轻松复制就能获得及格线以上水平回报。其中播出表现最好的依然是《心动的信号》,几位嘉宾的感情选择,一度在热搜榜上连续剧般连日更新观众对嘉宾的关注,从节目上延伸到节目下,半年过去热度未减。

也有很多人不能理解,这种“散发着恋爱酸臭味”的综艺有什么好看的?那么,我们在收看别人恋爱的琐碎里,获得了什么?




造梦的工业,“我可以不恋爱,但我的CP一定要结婚”。

几档素人恋爱观察综艺,都遵循着一个类似的规则:八个素人单身男女要在无数个隐藏摄像头的观察下,同处一室一个月。第一日,人们只能互相获知姓名,第二日才能公布职业、年龄。人每天有一次给自己属意的人写信的机会,但要匿名。直到最后一天,才可以表白。

 

被挑选进入节目的嘉宾,平均年龄不超过26岁,高学历、姣好的外形,一定的工作实力是基本门槛,金融业、互联网是这里热门行业,还有不少是高管、公司创始人。除此之外,每个人还有延伸技能点,吉他、绘画、射箭......而嘉宾们互动约会的地点,也集中在像网红美术馆、海景餐厅和DIY木艺作坊这样的场所里。也因此,不少人感叹,“简直像在看偶像剧”。

      


当然,对像这样“完美的人设”、”滤镜打磨过的脸颊”,的确是我们熟悉的事物换了一种面貌再次出现——自上世纪90年代,来自台湾、日韩的偶像剧的盛行开始,在灰姑娘的造梦喂养下成长起来的90后整整一代人,此刻又成了现在恋爱综艺的主要受众。真人秀的节目制作显然牢牢洞察了这一点。

在偶像剧里,人们只关心恋爱,不关心父母,不关心工作,不关心粮食和蔬菜。每个人早早下班回到家,然后用所有空闲时间开始琢磨恋爱。
 
说实话,我都有点心痒痒想参加,虽然只是一瞬间......它仿佛将人平行传输进另一个维度,空间场域的集中将人和人迅速地拉近距离。在这样一所王子与公主的城堡里,人们的举动被荷尔蒙所驱使,成人式的瞻前顾后被抛却——你只需站在一群适龄青年里,随时准备好辨认出另一双同样悸动的双眸,并开始把玩情意的解码游戏。

      


一位牵手成功的男嘉宾如此形容当时的情境,“现在回想起来,小屋就像个童话世界,世界里只有我们9个人,我们不再每天只奔波于工作和学习,我们名正言顺地交朋友、谈恋爱,想着怎么准备心仪的礼物,想着最浪漫的约会路线……”
 
而他的这段感情,在“奔现”仅一月后就结束了。分手的原因很简单,回归高强度的工作,男方不再能像之前一样为恋爱投入,再加上俩人异地,节目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使这段“梦幻之爱”提前夭折。
 
真实的生活是什么呢?真实是,你每日拖着沉重的身子,在夜幕降临时离开办公室,进入拥挤的地铁,满脑子装着未完成的工作与未解的难题。你迫切地打开手机,试图通过一些即时的娱乐激活自己大脑,到家了,刷手机之旅还没结束,你躺在沙发上继续,一日结束。
 
第二天,你在闹钟里醒来,情绪最糟糕的一刻来临。恋爱吗?这个念头偶尔闪过,但一看到那个你略有好感的对象,一想到高昂的投入成本和失败可能性,你默默地将那种设想咽回肚子里。
 
在现实生活中,你与可能发展的一切异性的关系,常常是遥远、僵硬、不可捉摸的,暧昧也总是无疾而终。许多关于爱情的可能,都寄存于手机里那个广袤的虚拟空间里,昨天还聊的好好的人,可能第二天就再也不打过来了。而你也不会再问。
 
钢筋水泥的森林,几乎是不适宜爱情培育的。于是,恋爱综艺成了绝佳的心跳体验替代品。在观察别人的恋爱时,我们的多巴胺一样会分泌——相互试探的小动作,人群中彼此一个互相确认的眼神,误会已久的对方终于迈出了主动的一步……你发自内心地感觉幸福。
 
而这样的节目面向的不止是单身者,对于已经踏入长期关系的伴侣而言,它也同样可以成为现实的补足。
 
真人秀里的人都是怎样谈恋爱的?五点起来为TA做早餐、在寒风中站几个小时布置惊喜、花一周的时间自制礼物……不少嘉宾自己也表示,他们是人生第一次准备,或者收到这样的惊喜。为了恋爱,他们经常需要提前下班或者请假。在以恋爱为目的的乌托邦里,恋爱竞赛成了第一要务,人们为相处投入更多的时间和专注度,而这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失去的。

       


在这里,男性们都竭力表现为——阳光、开朗、整洁,既浪漫幽默,又能下厨打杂。而现实呢?能及时洗掉自己的袜子的男人已经值得被表彰了。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对真正的亲密、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在真实的社会与心灵生活的种种断裂和缺位,以及这种断裂和缺位如何在各种诸如电视、电影、网络之类的传媒形式中被处理。
 
也因此,这样的真人秀,提供的是某种理想化的“现实”,就像《我爱偷窥》一书中,一个知名节目制作人谈到的,“节目追求的并不是绝对的真实,而是‘一些人在压力下才会表现出来的慷慨与勇气的美丽。’”


在这种观看中,人们观看的是自己

真人秀里是有角色分工的,为了维持可看性,它们必须是一个个从普通人中提炼、总结、抽象化后的典型。

 

节目制作方会有意识地通过后期剪辑,以及观察室主持人的话语引导,来为嘉宾强化人设。比如,就女性嘉宾而言,常常有一方拿的是家境优越、工作勤奋、单纯的高知女性人设,还有一方是懂得调解气氛与讨好的“心机女”人设。

 

这就为整个故事里的异性资源争夺战中增加了戏剧性的冲突与可看性。

      


国内最早被广泛认识的恋爱观察类综艺,韩国的《heart signal 2》,就是以一场三人之争火起来的。节目里,男主原本属意“大方单纯知性”人设的女一,没想到最后转向“喜欢甜笑懂得迎合”的女二。豆瓣上,《heart signal 2》共有7000多条短评,其中大多在讨伐“最后变心”的男一,称他“大猪蹄子”,并大骂女二“绿茶”。 在这些恶评里,人们投射的,是自己作为一种“老实”、“安分”的独立女性,担心被更懂得恋爱技巧的女性夺走她的潜在交往对象的焦虑。她们担心自己经年累月努力经营外形和事业,最后比不上比自己更年轻的女性的一点略施小计。观众总是容易对节目中看起来相对单纯的角色产生投射,从而期待自己的情人应该从一众“心机女”中辨认出自己。 在这种观看中,人们观看的是自己。
 学者郑向荣在《互动的“镜像”》中提出,观察式真人秀节目的这种“观察”,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精神分析学的“镜像理论”。在拉康的分析里,最初的经历里,人类从(镜像)中获得最初的经验,他看到自己,他反映自己,把自己当成他人。而在观察式真人秀里,第一现场的屏幕世界成为我们观照世界的“镜子”,在“自我”、“他人”的综合作用下,我们得以反观自身。 也因此,真人秀节目在设计上,总是在当代都市中捕捉典型面貌或者最新趋势,比如《喜欢你,我也是》里,就摆出了多对“女强男弱”盘,“姐弟恋”盘,她们的平均年龄超过30岁,分别是就职于世界TOP10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师、美国华尔街财经媒体人,以及上市公司女CEO。观众得以演练这种关系在真实情况里可能面对的问题。 然后我们发现,即使是这样的优质嘉宾也会遇到和我们同样的烦恼。比如遇见假想敌会嫉妒、看见心仪对象接触别人会吃醋、发现原来喜欢自己的人对自己失去兴趣时会进入自我怀疑——而这也总是一季下来最戏剧性的时刻之一。 当它被高清摄影机放大之后,观众得以体验的,是自己在一段相似的经历中感受过的心碎——那个人已经开展了一段新的关系,你却不得不与其继续居住在同一屋檐下。在这样这一遍又一遍的偶遇里,观众也一次次体验着自己过往的心碎,得以回溯自己未尽的心结,并引领它走到出口。

观看故事的本能——生存本能

人总是需要看故事的,就像人从被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就在不断地观看,婴儿从观看里明白了表情的含义。在这种观看的本能里,人的生存技能增强了。

 

这类节目里设置有一个第二观察室,观察室里往往配置有几个70后已婚艺人,1个心理分析师,2位90后流量艺⼈,他们分别代表不同的类型观点,替观众“在线吃瓜”。

  

节目的一大乐趣是“推理的乐趣”。当一个嘉宾在恋爱中遭遇选择的困境,观众的注意力被牢牢吸引——他要怎么厘清思绪,看清自己的内心?我们在故事的观看里,玩着一种认知游戏。谁选择坐在谁的对面,撩头发和踮脚的讯息说明了什么……在这种俯视里,观众打开了全知视角,练习对人性的判断。

 

另一个乐趣是对细节的八卦,我们需要这样的一种八卦,提供我们跟别人比较的方式,他们赚多少钱,花多少钱,另一方的收入能力多大程度影响他们的选择?通过观看,我们进入了日常中与他人难以涉及到的私人生活范畴的讨论。

       


当然,不少人声称在节目中获得了可以“学以致用”的恋爱技巧,比如如何利用“吊桥效应”,比如如何抢先一步确立有意的对象,种下心锚.......但显然,所有节目都在显示,恋爱里最有用也是最难的技巧,是勇敢。



镜头里,无处不在的“凝视”

一件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在镜头里,在那圆形屋顶上,总有一个莫须有的巡视的人,告诉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凝视下,男男女女表现出比平时更靠近一种理想标准的状态。

 

“老大哥”,这个来源于《1984》一书的词汇,被用来为上个世纪一档风靡一时的真人秀命名,意在隐喻一群男男女女在监控下生活。

 

在真人秀里,我们明显能感觉,这种被观看的意识从头到尾在场构建着人物。男女嘉宾们深知自己一举一动会如何在高清摄像机里无限膨胀,通过光缆传输到亿万块电子屏幕前。他们的脑海中浮现一个从镜头另一端凝视着自己的画面,有意无意地配合出演更加符合观众期待的举动。



女性们从头到尾保持着挺立的坐姿,并总在撩拨头发,她们必须时刻注意自己待人接物的姿态,就像《观看之道》里约翰· 伯格形容的女性在油画中作为被观看景观的存在,“在镜头里,她们像男性般审视自己的女性气质。”

 

而所有的男性,则每日维持着整洁,并以严格的绅士准则要求自己,哪怕是实际生活中最懒惰的人,也对女嘉宾鞍前马后。在这种无所不在的注视里,男女之间拉近关系的精神交流,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镜头前,人的可能性被缩短了。男女双方皆为彼此塑造了一个“最完美”的自己。这样的“完美”维持了节目的可看性,却再一次让人对爱情的实质产生了疑问。

 

于是,我们看到的嘉宾们,即使双方经历了整整一个月的甜蜜相处并成功牵手,但他们的内心也许对彼此依然是一无所知的。

       


又一季恋爱节目结束,我们得到了什么?


看恋爱的人,他们从一个个细小的城市窗口往外望,仿佛这一刻不再孤独,他们感觉自己坐落于某个宏大主题之中,他们凝视着窗外,这是他们最接近于世界,又离世界最远的时候。


窗口之外的真人秀,尽管极力地反映与模仿现实,但它依然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话语世界,这里的所有剧情走向完美地逻辑自洽,可以被合理推测。在这里,我们无法在矛盾中检验正误,因为自相矛盾在这样的节目里根本不存在。说到底,恋爱真人秀节目,往往强化的是我们总体上对爱情的固有认知,对实操技术积累帮助有限。


道理都明白,但我还会继续追剧。我难以说清这种总是忍不住向外凝望的冲动说明了什么,也许,它并不说明什么,它只昭示着你对爱恋的飞鸟,对一切不切实际的事物,依然心存渴望。█


 

你看了这一季的恋爱综艺吗?

有什么样的想法感受?

在评论区和大家一起讨论吧~



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彩蛋,送你一个彩蛋


撰文:刘楚楚

编辑: 何瑫

运营编辑 :二水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