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粉丝举报同人网站:“这次撕的是命运共同体”

杜梦薇 GQ报道 2020-03-10

二月末,明星肖战的粉丝举报同人作者、同人交流平台(Lofter、AO3等)在社交网络引发广泛关注,多个亚文化圈层参与其中,最终成为声势浩大的舆论事件。

作为流行文化的研究样本,其背后涉及互联网资本入场文创产业、媒介变革、粉圈组织形态演变等背景,也涉及诸多亚文化概念,我们邀请学者林西解读事件的形成和发酵过程,以及近两年粉圈的某些行为为何频繁引发大众情绪的集中爆发。

林西(化名)任职于某学术机构,研究粉丝与耽美文化。下面是我们和她的对话。



···············


肖战是中国第一个“纯血”流量,

走红过程征用了亚文化的资本

GQ报道:相比以往粉圈引发的争议,肖战粉丝举报事件为什么会演变为如此大声势的舆论事件?


林西:这个故事非常非常长。粉丝为偶像争取利益是粉圈最基本的诉求,这也不是肖战粉丝第一次举报了,但关于这次动静特别大,我先下一个基本判断:肖战是互联网资本入场后,中国第一个“纯血”流量。举报事件影响到了肖战流量的基本盘,伤筋动骨,损害的是他红起来的根本原因。


具体需要解释两个逻辑。


逻辑一,“流量”这个概念之所以出现就是因为互联网资本进入文创产业。2012年,腾讯提出”泛娱乐产业链“的概念,意思是游戏、文学、动漫、影视等文创产业的每一环节我们都要参与,然后梳理、打通上下流,把它整合成一个大的模块。


像2015年整合盛大文学成立阅文集团,2018年收购新丽传媒,都是打造泛娱乐产业链的具体步骤。这会造成什么样的变化呢?以前你拍一个电视剧,经纪公司是一块,投资方是一块,发行是一块,播放平台是一块,所有环节都是散的。但当互联网资本进入,你会发现所有环节,究其根本都是互联网资本在操刀,而流量明星,就是这个产业链里最光彩的一环。


肖战之前的流量明星,比如鹿晗、吴亦凡,其实他们最早的成名机制和互联网资本没有关系,只是互联网资本把他们的人气、热度、话题识别为了流量。但肖战不一样,你往前捋,他的履历和资源的背后几乎都有腾讯,这和打造”泛娱乐产业链“的过程是同步的,是一开始就部署好的。他的流量完全是互联网资本给的,是纯血流量,这是一个基本逻辑。


逻辑二,互联网资本进入文创产业后所产生的最大的逆转,就是挖掘年轻人的喜好,从他们身上解读出大数据的流向和流行趋势,征用背后的购买力。那征用来的具体是什么呢?就是亚文化,就是粉圈,而且是几乎敲骨吸髓地征用了这些亚文化的资本。


所以你会发现,婆媳剧、抗战剧立刻就变成了网文改编的玄幻、宫斗、宅斗剧,这一两年还有很多非常火的耽美改编剧,最著名的就是肖战主演的《陈情令》。


所以归根结底,肖战现有的流量有很大一部分是互联网资本从亚文化圈子里攫取之后,再转移到他身上的。


《陈情令》剧照


在这两个逻辑之下,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之前肖战粉丝举报颜宁教授、举报王一博没有发展到这种程度,因为那时候没有动到他粉丝的基本盘,大家都觉得这是对“外人”,但“肖战粉丝大战同人圈”损伤的就是他红起来的根本原因。


据我观察,很多肖战粉丝都非常痛苦,因为他们本身也是这些亚文化圈子的粉丝,这次撕的是命运共同体。


GQ报道:这次还有一个特点,是多个圈层都参与其中。


林西:这是因为,一是使用了非常规的手段,威力太大,殃及无辜;二是小众的亚文化社群,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大家都能感同身受;三是同人作者背后站的更广大的创作者人群,引发的是创作自由的讨论,是压抑的大反弹,人同此情,谁不知道这里面的痛苦呢。


微博相关超话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它伤害的不仅是作为创作者的利益,而是这些亚文化人群的生活方式,他们真的靠这个活着,你可以认为同人创作是他们的抗抑郁药,所以这种痛苦是非常非常巨大的。



粉圈的党同伐异:

从贴身肉搏到召唤“核弹”

GQ报道:在粉圈,为什么”撕“这种情绪和动作会如此剧烈?


林西:在粉圈,恨比爱长久多了。党同伐异是一个极其常见的手段。


“我要保护我的idol,我idol只有我一个人了,我一定要搞死对家,我idol才会好好的。”粉丝会不断强化这种认同感,所以就是尽可能的用力。再加上这波粉丝普遍年纪小,不占有社会资源,也没有钱,“我能为偶像做什么呢?”,只能给自己树立一个必须打到的敌人,然后借以打倒TA,完成一种“我为哥哥做了事”的心满意足感。


另外,从一个组织学的角度,操作粉群或者说凝聚粉群的一个经典方式,就是“大粉”(拥趸众多、在粉圈有话语权的粉丝)树立一个敌人。要知道,一个粉群内部的矛盾也是非常剧烈的,内撕并不比外撕少,你对我不满,我对你不满,大家好像互相要撕起来了,但是在这个时候,突然之间一个共同的敌人出现了,那所有人立刻放下成见,共同对外,在敌人面前重新凝聚成一团。


当然所有粉群里都有那种默默为偶像做数据就很开心的粉丝,但不能控制的是,一个群体当中也一定会有极端的粉丝,他的快感是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实现。


GQ报道:为什么举报成为了“党同伐异”中最常规的手段?


林西:过去撕的方式是”贴身肉搏“,我去骂你,你骂回来,对应的手段是站内举报,举报的是具体某条博文或某个博主,但现在是升级到了去权力部门举报,这确实是这一两年才出现的现象。


这样的胃口和战斗欲是被微博的举报机制慢慢养大的。我今天用刀捅你了,我明天想用原子弹炸你,这个阈值是一点点往上升的。耽美圈这一两年发生的最大的事,证明了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如果有一个人跟我的意见不一致,那我就可以举报他。

我看到举报的粉丝非常委屈地说我们没有举报平台啊,姑且不讨论他们是否真的这么想,但这首先是非常愚蠢的说法,一个核弹落下来怎么可能只砸死一个人呢。


GQ报道:粉圈组织的内部结构这些年发生了什么变化?


林西:2005年,因政治事件,韩国娱乐工业不得不暂时撤离当时最大的海外市场日本,将目光转向中国,他们渗透进旗下艺人贴吧的管理层,引入韩国成熟的粉丝管理经验,这是中国最早一批职粉(跟经纪公司存在实际雇佣关系的粉丝)的诞生。


也是在2005年,《超女》选秀产生的粉圈结构有一点变化,某种意义上有一点民主选举的意思,粉圈有一定的“自治”能力,当然也不排除有经纪公司安插职粉。但在我印象当中,李宇春至今都没有官方后援会。在贴吧时代,粉丝组织形式主要是签到和爆吧。


到了2014年前后,互联网资本入场,大数据算法成熟引起媒介变革,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粉圈了。一个顶流出来了,一堆粉丝冒出来,实际上大部分都是从上一个顶流过来的。他们的主要组织形式实际上是要成为为idol生产新媒体数据的工具,或者说是数码劳工,最核心的部门是数据组和反黑组。


GQ报道:有一种观点是说,这个事件其实是大众对粉圈情绪的一个集中爆发。可以注意到,近两年社交网络上的普通网友,苦粉圈久矣。


林西:社交网络的机制助长了这种情绪。


微博有一个东西叫“广场”,你搜索一个人,出来一个页面,这就是广场。“广场”被粉丝认为是外界了解我idol、我了解我idol信息的一个重要的平台,所以他们非常痴迷于去维护“广场”的干净,希望上面全都是夸我idol的,一旦有一点点负面的东西,他们就要去反黑。


但是发帖人是在个人微博上发言的,只是写了一条微博,提到了某个流量,上广场并不是自愿的。这就构成了路人和粉丝的基本矛盾,路人觉得我发什么是我的自由,这是我的帐号,我的私有地。但粉丝会觉得你虽然是在你的私有地发言,但是你上了我的公共空间。


GQ报道:但国外的社交网络也是这样的设计机制。


林西:当然是,但国外艺人很多时候是“粉丝不要骂,我自己来”。中国idol这两年有个很大的问题是,他们背负着资本巨大的期待,真的是压力很大,他们不能做错事、说错话,不能有一点污点,否则就会糊掉,付出巨大的代价。那怎么办呢,那我不说话了,你会看到现在大部分流量idol的微博已经AI化了。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idol不说话,idol不为自己辩护,这就反向激起了粉丝的保护欲和战斗欲,就是“我idol都不能说话了,那我要为了他骂遍你们所有人”。


GQ报道:肖战需要发声吗?“粉丝行为,偶像买单”有类似的案例吗?


林西:绝大部分idol不会出来说话,我指的是明确的表态。


在这次事件当中,肖战将自己孤立于这个世界之外,变成一个面目模糊的、非常空洞的符号,没有任何声音,没有任何动作,这很稳妥,但是也因此没有什么可称道和可同情之处。如果他站出来明确表态,那很了不起,我甚至可以为他鼓掌,但此刻你不能苛责的原因就是过往没有哪个流量明星会这样做。但粉丝滥用举报,无人出来制止,至少能证明经纪公司的无能。


GQ报道:现在到了一个触底反弹的阶段吗?


林西:没有,我觉得此刻是扬汤止沸。归根结底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年,中国的文创产业还是互联网资本在把持,这套生产机制不会变,粉圈的问题就不会变,但是可能会从这件事情里吸取一点教训,有所收敛。



夏日限定组CP,

绝无可能和平分手

GQ报道:之前你有文章提到,偶像产业的核心是向粉丝提供一种想象性的亲密关系,比如妈妈粉、女友粉等等,那CP粉的特殊性在哪里?


林西:一般情况是这样,两个艺人要以某种方式组成CP了,通常和他们个人意愿无关,只是实际上的同事关系。他们整个合作期被称为“蜜月期”,这样的CP被称为夏日限定,因为这类剧通常趁学生暑假的时候进行宣传、播放。当夏天结束了之后,大家分道扬镳。


这必然要经历捆绑、解绑的过程。先作为利益共同体活动一段时间,吸引了一批所谓的CP粉之后,由于背后要对不同的经纪团队和资本负责,两个人肯定要分开。这个解绑过程绝无可能是和平的、悄无声息的,绝无可能是默默走到尽头,自然而然分手的,通常情况下都是以粉圈大撕裂的方式进行,CP粉和两边的唯粉划清界限,撕破脸皮,才能往下一步走。


组CP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美剧《星际迷航》的粉丝圈,最开始是粉丝圈的自发行为,后来逐渐被资本察觉与征用,现在迪士尼和漫威就这么干。


漫威系列作品是同人创作的重要基地


我想说的是,国内这几年把这个过程渐渐地流程化了,因为大家尝到了甜头,这个流水线这么好收割韭菜,投资也不高,成了就赚大了。而最后必然伴随的粉圈的争斗,也最明晰地呈现在了社交网络上。


我预告一下,下一个夏日限定是陈飞宇和罗云熙。一两年之后你看一看,他们会像素级地复制“博君一肖”这个CP的整个过程。


GQ报道:这是最快的走红方式吗?


林西:是的,梳理这两年突然爆红的顶流,有两条路径:一条路是演玛丽苏剧,跟女idol组CP,这个女idol通常是杨紫;一条路是走耽改剧,和男idol组CP。第一条路是因为人口基数大,第二条路是因为购买力真的强。


这两条路都有效,你看肖战马上就和杨紫拍《余生,请多指教》了。


偶像工业的基本逻辑是,看钱和资源往哪走,就能看出这个偶像往哪走。



同人创作有可能圈地自萌吗?

性别观是进步还是落后?

GQ报道:同人创作在CP文本里是什么样的位置?


林西:核心位置。一个CP会官方发糖,即主动提供物料,比如共同出席一些活动,在演唱会上深情凝望等等,这都可以成为CP粉想象亲密关系的素材,但这远远不够,那就需要同人文,同人图,同人视频。


一个非常冷和小众的CP圈,一个特别能写同人的写手走掉了,那这个CP圈可能就此凉了,就有这么严重。


而且《陈情令》本来就是一个被挪用的亚文化文本,它的原著是一个包含性描写的耽美小说,当在影像文本中把这种性张力删除之后,它会有一个自然的补偿机制,自然要在别的地方流动出来,那就是同人创作。


GQ报道:同人创作有可能圈地自萌吗?有明确的界限吗?


林西:很难,但是不管怎么样,大家都在努力。


同人创作者当然清楚这是不适合拿到公众平台上分享的,所以他们会设置各种各样的障碍和门槛,比如发在一些小众网站上,而且这些网站要设计重重标签,使得圈外的人最大可能性地点不进来。AO3网站就是这样,你首先要在几百个标签里找到这篇文,然后这篇文上会注明预警,提示你文章会写到什么,你接受不了就离开。


AO3网站该文页面


我觉得权利和义务的边界总要分清楚,对同人作者而言,我之所以创作是因为我知道有很多人跟我一样有这种小众癖好,我想找到我的同好,为了避免总会有人误打误撞进来,那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告诉你,这个东西不适合你,不要进来,不要进来,我觉得尽到义务了。


我虽然觉得该事件中粉丝把文章发到微博上这个动作确实是有可商榷之处,但是我不觉得特别不得体,是有预警的,是可以商量的,但现在失去了对话的空间和可能性。


GQ报道:那这样的创作,构成对艺人的侵权吗?


林西:如果艺人自己去告,还是能告得下来的。但问题是民不举、官不究,千里之外有人说了你几句坏话,你不至于过去把他捅死。


现在最恶劣的情况是,你一方面拒绝承认这是正常的小众生态,另一方面又敲骨吸髓地极力利用之,先从中攫取利益,又想把它砍得干干净净。


GQ报道:如何看待同人创作里的性别观呢?有时候觉得非常进步,有时候又觉得非常落后。这次的争议之一就有”女化“偶像。


林西:我觉得是比较混杂,不能单以进步、落后二元论来讲。如果单纯地用女权主义来解读,并且二元论来判断,那就没有认清楚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耽美文学里,受是被凝视的对象,是欲望的客体。女性读者的这种阅读过程,让她们能观看男性作为性客体的形象成长,对她们来说就是一种自我性主体的建构。


泥塑粉(女化男性明星,幻想男明星是自己的女朋友)涉及的问题则是女性读者的身份认同和身体认知的流动。“女化”的目的是从男偶像的形象气质里,解读出类似耽美文学里的“受”那样被凝视的,性客体的特质。


当然你也不能说这就是性别意识的进步,事实上攻与受之间极度不平等的情况也非常常见。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总之不能用性别理论非黑即白地阐述同人文。


我想补充的是,论争中有人认为涉及性描写的同人创作是不好的,把那些消灭掉同人圈会更干净一些。但这个想法是很无知的,明星同人投射的是粉丝对明星的亲密关系想象和欲望,它应当是一个连续的光谱,就如人的欲望一样,截掉任何一段和整个禁止没有差别。同人本来就要承担商业耽美里某些不可言说的功能,只写柏拉图的文学不是文学。



粉圈语言体现了

亚文化社群自我保护的本能

GQ报道:你怎么看待粉圈的语言体系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


林西:所有的亚文化社群一定都有黑话,这是肯定的。目的是设置门槛,因为他们深知我的圈子有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东西,或者是外人误入后会很危险、引起麻烦的东西,那我当然要用重重黑话建筑起语言的壁垒。这样外人一来,看都看不懂,那我就不进来,不了解了。


这其实是一个亚文化社群自我保护的本能。


你之所以感受到这种语言无处不在,是因为粉圈语言在社交媒体上慢慢成为了主流话语。


但现在的问题是,年轻人被粉丝文化所规训,耳濡目染学习了这套语言方式和情感劳动的模式,他们就会倾向于在所有行动的领域去实践这套话语。    



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彩蛋,送你一个彩蛋


采访、撰文:杜梦薇

编辑:靳锦

运营编辑:肖呱呱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