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是艺术,我不反对;闭嘴是教养,你赞成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牛皮明明 Author 诗人牛皮明明
ID l niupimingming
作者 l 诗人牛皮明明
冯友兰、顾颉刚
03
梁朝伟版的叶问里,有句台词,我印象颇深。这句话借叶问之口说出:
我内人一般话不多,因为她说出口有时会伤人。两夫妻,要无声胜有声。
过去中国人的文化里,之所以信奉“无声胜有声”,是因为认识到,语言大多时候有它的“噪声”。一句话或许本身并无恶意,但由于表达的不合时宜,会造成扭曲的效果,让听者很不舒服。
哪怕是“你回来了”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气不同,产生的感情色彩也完全不同。温柔地说是问候,严肃地说就变成了质问,怒气冲冲地说就变成了埋怨。
有时候语言一旦产生噪声,沟通就很容易升级为吵架,你一言我一句,相互刺激,糟糕的情绪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形成大爆发。
我们生活里,很多美好的情感,都是因为语言的偏差,最后都以悲剧结束。
“无声胜有声”的目的不在去除语言,而在降低语言中的噪声。对中国人来说,最亲密的人之间,往往话少。越珍贵的感情,方式越婉转。所以大人喜欢在小孩的手心写字,因为怕语言的噪声惊到孩子,所有温情,俱在无声之中。
编剧周劲海说,父亲喜欢给他留字条。落款一律为:父字。后来他效仿,也留纸条,如:我去打篮球,勿念。落款是:儿字。
一直等他长大,父亲年老,依旧保持这个习惯。他与朋友大酒后夜归,总见书桌上留了纸条:厨房茶已煮好,喝罢早点休息,父字。
他说这些年,很少和父亲吵架,因为很少针锋相对。
大爱无声,有时心领神会的无声,胜过千言万语。
一代宗师
04
语言里最大的噪声,是脏话和狠话。
如果一个人只能用脏话、狠话表达内心,是一种很可悲的表现。总使用这么噪声这么大的语言,也是对内心的一种歪曲。
民国有个著名公案,便是周作人和鲁迅的两兄弟绝交,后来兄弟反目,几乎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但自始至终,二人君子绝交,没从一个人嘴里听见恶声。
两人断绝,鲁迅写的也不过: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饭,自具一肴,此可记也。
周作人写的也不过是: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
兄弟反目,搁今天恐怕要打到头破血流,对簿公堂,但民国这两兄弟,把绝交也可以做得很风流,一人一张纸条,便各自散去。
嵇康曾写《与山巨源绝交书》,他和好友山涛最终志向不合,公开宣布绝交,但行文之间落落大方,也不见恶语。
对一些人来说,交往可以断,但不能断了教养,这是风流。
之后,鲁迅、周作人两人各自生活,但从不相互诋毁。关于鲁迅的一切,周作人都尽量避而不谈,甚至包括鲁迅的死,也不谈,到此为止,便到此为止了。
鲁迅(前右三)与周作人(前左三)合影
05
上海作家金宇澄先生写《繁花》,这个小说很有意思,通篇我数了数,用了1300多个“不响”。上海话里,不响的意思是沉默、不说话。在某些时候,不响也是一种做人的品质。
台湾导演侯孝贤,一身文人骨气。2015年,《刺客聂隐娘》得了戛纳电影节大奖,大陆记者过去采访,一心想从侯孝贤嘴里套出几句感人肺腑的话,便问候导得了大奖,什么心情?
不曾想68岁的候导脸色一变,红脸变成黑脸:“我几岁啦,得个奖就开心到要死要活?”
大陆记者用的是一套功利采访,教科书式的,但这教科书式的采访里,分明就是没有教养。一个电影记者,一开口,就说奖项、荣誉,只字不提电影的事,谈的全是电影外功利的事,这就露了痞性,丢了分寸感。这就是“响”,且没有教养。
候导是不响,所谓再大荣誉都不如个人内心表达,这叫“不响”。真正内心富足的人,又何必在意几个奖项,内心丰盈的人又何必在意他人评价。拍一部电影,不过是为了自我内心的完成罢了。
有时候,沉默就是源自于内心深处的害羞。有害羞的人,自然做事、人品差不到哪去。
木心先生晚年写作,常面对世界名著,羞愧不已,甚至无地自容,怂到一塌糊涂。阿根廷大作家博尔赫斯,名声在外,被称之为“作家中的作家”,晚年一直仍在图书馆工作,安静地做着图书管理员。一天,同事捧着百科全书兴冲冲地对他说:书里有个人,不仅跟你同名同姓,而且出生年月也完全一致。
博尔赫斯,轻声应了一句“是吗?”,便不再说什么,仍不慌不忙整理书籍,全然毫不在意身外名声。
真正很内心富足的那些人,都害羞得要命,躲着不讲自己行的那些事。
有时候骨子里的教养,就是一种害羞。有一些慈善家,是不愿意接触被捐助者,倘若直接接触,便会让被捐助者心生感激,平添了被捐助者内心的自卑,这就丢了分寸,不如不声不响。况且慈善二字很重,他又如何能承担起来呢?他羞愧呀。羞愧到没脸说自己捐俩小钱就叫慈善呀。
反观今天,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害羞荡然无存。
捐几个小钱,生怕世人不知,还真把自己当成慈善家了。一些人不单不靠慈善散钱,反倒靠慈善赚钱,完全污浊了慈善,榨取了大众对慈善的最后一点信任。有一点名气的人,生怕世人不知,到处撞骗,素人见了明星,隔着马路叫“哥”喊“姐”,真不晓得自己尴尬不尴尬。
就连本是贤良的大众,也被教化成江湖骗子,自我少年开始,便听见无数人口中的 “我认识某长”“我有某局电话”“某人是我老同事”,这样的人,是我多半鄙视的人。真是丢人丢到娘胎,依然毫不自知。内心该有多怯懦,才靠认识几位酒囊饭袋撑面。
我还在网上看到,甚至连长的像马云,都能被众人追捧,都能乘风破浪。撞脸还能撞出一地金,这大众恶俗审美,恶俗价值观,真不知道何时休止。
我们今天还有很多课程,会教你如何演讲,如何口若悬河、舌灿如花,我一直想不通,我们现在为什么没有一堂课,这堂课名字就叫:
学会闭嘴呢?
好文推荐👇
牛皮明明,诗人,作家,曾在西藏流浪多年。擅长写民国人物,写那些被遗忘的故事,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能够让人热泪盈眶!微信公众号:牛皮明明,ID: niupiming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