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8月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你全都怼赢了,又如何?

维罗阳光 2021-03-2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非常魏道 Author 魏剑美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l 微信公众号“非常魏道”

 ID l herefcwd

作者 l 魏剑美



01





我岳丈全家最津津乐道的一则轶事是:岳丈责骂妹妹说人家能评上三好学生怎么你就评不上,当时才几岁大的妹妹反问道:“人家爸爸能当上干部,怎么你就不能?”岳丈一下子就哑口无言了。



我老婆心悦诚服地说:“你看妹妹多机灵。我虽然比她大七岁,但每次挨了爸妈的骂就只晓得哭。”



我哈哈大笑,承认姨妹子确实够聪明,小小年纪就懂得转守为攻,别说一生务农做木匠的老岳丈,就是我这样一个大学老师,如果面对子女如此这般的犀利反问,只怕一下子也不知道该怎么应对。



但是,我突然又想到:妹妹怼赢了老爸又如何呢?



事实上妹妹草草读完初中就弃学了,早早加入到打工大军中,现在碰上生活上的各种困难,每每感叹自己“书读少了”。反观挨批评时老老实实受着的姐姐,却一直都是学霸,中考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师范,三年后又以第一名的成绩保送读大学,毕业时保送接着读研究生。



妹妹的“社交应对”能力无疑要远远强过姐姐,她的“伶牙俐齿”也一直为家人和街坊所夸奖。就智力和情商来说,妹妹肯定都是不错的,何以学习成绩就一路走低乃至于到最后一塌糊涂呢?问题很可能恰恰出在她应对能力的出众,以及别人对此的赞赏上。

最烂的“乐视”,怼人的本领却最出众。


一个人如果从小就习惯以反击他人弱点来为自己的弱点开脱,则很可能培养并强化这种思维惯性,从而对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习以为常,而总是善于去发现和强调他人的短处。



因为学习本质上是一个攻坚的过程,很多时候需要克服自己的惰性和取巧心态,需要老老实实诚诚恳恳地下笨功夫。而这恰恰是很多以“聪明”见长的孩子所没办法平心以待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其实就指出了这样一种近乎必然性的走势。



别人的缺点可能确实客观存在,但它并不足以作为我们“辩诬”和“回怼”的理由。聪慧的中国古人说“闻过则喜”,聪慧的西方古人说“批评我们的人是我们的朋友”,两者说的是同一个道理:人要有听取意见的真诚,更要有改正错误的勇气。哪怕别人批评的不一定完全对,对此也要有容错的气度。



世界上最有害的思维莫过于两种:一是将批评的声音都视为恶意和敌意;二是将不同的意见都视为反动和忤逆。



孩子如此,成人亦是。个人如此,更宏大的主体亦是。




02




前华中科技大学的校长“根叔”留下过一句名言:“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她八遍,但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



此话一时引来学子们的狂热追捧,“根叔”也因此成为火爆一时的网红。更有意思的是,沿着这句名言的逻辑,也引发出对其他概念的定义,譬如“家乡”、“单位”、“祖国”等。还有亲友伦理概念的定义,例如:“所谓亲生,就是你一天骂他八遍,但却不许别人骂的那个熊孩子。


大学校长的“网红化”一度成为一大看点。


与此相映成趣的,另外一种强大的固有逻辑却认为,无论外界怎么骂你所在的母校(或者故乡等),你自己却一次也不能骂,否则就是“背叛”。譬如不久前我写的一篇文章《从秦光荣到龚武生,永州官员接连落马背后的文化基因》(点击可看),就引发了某些争议,其中一个主要的理由就是:你本人作为永州人,不应该揭家乡的丑。



这两处的“骂”其实都是批评的意思。将批评性的意见本能地归为“骂”,从而以真正的骂来回报批评,这算得上是当下国人最常见的概念混淆与逻辑混乱。



“根叔”名言的受吹捧,反映了现代人的认知越来越容易被网红文化所引领。这句名言其实是完全经不起推敲和反问的:一个学校都“烂”到让学子“一天骂八遍”了,为什么别人还不能骂她?到底还要继续“烂”到什么程度才能骂?



如果“根叔”的这个定义成立的话,只能说明这样几个问题:1.这个“母校”很烂,乃至于习惯了被学生所骂而并不在意;2.这里的学生很渣,他们一天到晚只知道抱怨和辱骂;3.对这个“母校”和这里的学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解决内部的问题,而是解决外部的批评者。



我们可能会“惊喜地”发现,不仅仅是“母校”,诸多地方和单位在处理问题时,与“根叔”激赏的这种学子心态确是高度一致的。堂堂一个名牌大学校长,引以为豪的“母校情结”和“时代精神”,就是这样一个境界?



而一个人不能对家乡、单位、本行业“揭丑”,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逻辑。指出自己所置身环境的丑恶与黑暗,不正是热爱家乡、单位和本行业的表现吗?家乡被揪出几个贪官典型,这是贪腐文化的丑闻,是官员本人的丑闻,对于家乡和家乡人来说,都是值得同情、需要安抚的受害者,何丑之有?



很多“根叔”式的爱国爱校爱乡语录,看上去颇具人文情怀和现实智慧,也很容易激发铺天盖地的网络热情,但在最基本的逻辑上却是不及格的。



不讲逻辑,正是时代堕落的主要标志。其必然迈向的下一步就是:不顾事实。




03




有个朋友,曾经很长一个阶段之内,每次见面都向我倾诉,谁谁谁不讲义气,谁谁谁嫉妒他排挤他,谁谁谁辜负了他的一片苦心……



有次,我终于忍不住了,问他:我们认识这么多年来,你有没有听我说过谁辜负我排挤我欺骗我?



他愣了一下,认真回想了一会儿,回答说:好像还真没有。



我进一步问道:难道我的生活中就没有这种人吗?



事实上,任何一个人生活中都免不了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如果你总感觉到自己被人辜负受人排挤遭人欺骗,只说明你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外部环境的一点点变动和人情世故的一点点变化,都让你感到这是专门冲你而来的。没有人是专门为对付你而来的,每个人基本上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你没有任何理由要求其他人刻意照顾到你的感受和要求。



反过来说,其实也说明你太不把自己当回事了,特别是那种感觉自己一再被辜负被欺骗被利用的人。比如说借钱,个人品质与彼此关系都不足以信赖的情况下,你为什么要借钱给人家,有的甚至在还有欠款的情况下再次借出?很多人给出的理由是“碍于情面”,可问题是你倒是照顾了人家的情绪,但却损坏了自己的情绪。



我理解的强者就是有能力容纳他人的过错,更有能力承受自己的误判、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并且在发展提升中悦纳过往。中国古代“六尺巷”的故事,“让人三尺又何妨”,不仅是一种雍容气度,更是一种处世智慧:最重要的倒不是与他人处理好了关系,更是懂得了与自己和平相处的哲理。如果仅仅是退让,而内心又愤愤不平或者觉得自己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这样的“让”相比于“争”,其实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都有其因果,也都有其具体而复杂的情境。诉诸抱怨或者怼,其实只表明自己脆弱。譬如有人指出你纽扣扣反了,你大大方方承认就是,表现得有风度的话不妨说句谢谢,若介意,大不了我行我素置之不理。实在犯不着愤而反击:“提请某些人自己反思一下,小时候经常随地大小便,现在居然还好意思来随便指责他人。更可恶的是,某些人的爷爷当年还是远近闻名的鸦片鬼!”



自然,真被辜负误解欺骗甚至愚弄的事情有时候也是不可避免的,智者应该做的是避免“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而不是到处宣扬自己受到的伤害和他人居心的险恶。



再说,如果你老是被人欺骗愚弄,难道自己真就没有需要反思的地方吗?




04




最后说说掷鞋子的故事。对政治人物掷鞋子算得上是西方社会的一大传统,不少声名显赫的大人物都曾经被人当众以臭鞋、破鞋所投掷。当然,攻击本身的伤害能力是有限的,主要意图是羞辱和抗议当政者。



小布什在伊拉克出席记者招待会,一名伊拉克记者两次向他投掷鞋子。小布什两次都闪身躲过,然后故作轻松地说:“这就像有人在政治集会上叫嚣一样,想引人注意呀!我没受到影响。他掷中我又如何?真相是,那是一只10号鞋,多谢关心。”


对布什掷鞋的伊拉克记者,成为了民间英雄。


曾经多次遭遇掷鞋攻击的安倍晋三,在演讲前干脆主动出击:“我奉劝那些准备掷鞋的人,别以为你躲在人群中就不为人知,人们可以根据臭气的路径,就能准确找出你来。”



面对这类情况,轻描淡写和自我解嘲,其实是最好的自我保护。如果动辄上升到阴谋诡计、别用有心、甚至人类底线的层面,反而显得自己的气度和格局不够。再若拔高到全局的高度,则更是自己给自己找难堪。



当然,还真有这样的二愣子,他的名字叫普雷斯科特。身为英国副首相的他,在一次竞选活动中遭到一个农夫的掷物攻击,当即勃然大怒出拳反击。两个人扭打在一起,场面一度失控。



这个莽汉子痛快倒是痛快了,但肯定没有一个人认为他有脑子。再说,他和这个农夫的一场厮打,真能吓住其他人再也不敢反对他和他所属的工党了吗?



好文推荐↓↓

徐贲|屁话比谎话危害更大

陈平在美国的大房子被扒出来了

把某些人当成动物,能理解很多问题。

那个伟大的作家说:人民群众就是个锤子!

一个人变得成熟,是从不再相信媒体开始的











感谢点亮“在看”,欢迎转发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