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底层互害的可怕性,舌尖上的“黄文炳”

维罗阳光 2021-11-2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海边的西塞罗 Author 海边的西塞罗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l 微信公众号“海边的西塞罗”

ID l yujianshijie1988

文 l 西塞罗


01



《水浒传》是一本把黑色幽默都写在字里行间的书,有些章节初读起来没什么。但细一琢磨就觉得很讽刺。


比如同样是“逼上梁山”,别的好汉上山入伙都是因为违法犯罪,唯独大头领宋江上山,其实只是为了一篇文章。


物理学上,关在盒子里的薛定谔的猫,处于既死又活的奇妙叠加态中;因为杀了阎婆惜而刺配江州的宋江,也处在既反又不反的奇妙叠加态中。


你说他没反吧,他之前已经领着花荣等人打破清风寨、还把秦明等人都拉下水,做好准备去投梁山了;可你若说他反了吧,路上接了一封家书,宋江直接就回了郓城县,自投罗网。


我在《不干百姓事,休只管伤人》一文里提到过,宋江这个人,其实是个被体制驯化的很好的人,即便是杀了人,他也希望“便断配在他州外府,也须有程限,日后归来,也得早晚伏侍父亲终身。”——坐完牢俺再回来,兴许还能在郓城这个小地方当能吏孝子。


这就是“体制规劝”的强大,明明已经在清风寨一只脚踏进江湖的人,居然还能在父亲“忠孝”的规劝下“浪子回头”。你看看这个教化工作做得多好?


所以大宋江山维持稳定和谐的最大资本是什么?根本不是那八十万禁军,而是传统教化形成的这种规劝,让体制对宋江这样的“老实人”有了无可抗拒的吸引力,宁可“刺配江州”,苦哈哈的去吃牢饭,也不去梁山落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这种“老实人”本来是很难被逼反的,他们是大宋维持稳定的基石。


如果事态这样发展,故事本来应该是这样的——宋江在江州挨过“程限”回郓城当他的及时雨,而晁盖继续在梁山当他的山大王,难有什么大作为,大宋官家则继续享受歌舞升平,三种人生活在三个空间里并行不悖,实现三赢,皆大欢喜。 


可是就在此时,发生了一个意外,让梁山成伙和朝廷与“好汉”们的相撞成了不可避免的宿命。



02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邱,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讲过宋江写在浔阳楼上的这两首题诗。说宋江这时候“反社会”倾向已经十分明显。


可是,反社会之外,你觉得宋江这个题诗“反朝廷”的意思很浓烈么?还真没有。


首先,一个真的想学黄巢的人,肯定不会在经历清风寨闹过那一阵之后,还甘心回来自首伏法。再则,宋江就算真有那么点意思,也不过就是吃醉了酒,胡乱发发牢骚而已。


从小说后面行文描写看,不仅他自己第二天酒醒不记得了,南来北往看他题诗的客人,也只道他是寻常发发牢骚,“并不当心”。


社会乃至官府,对宋江的这种麻木态度,其实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这种“牢骚诗”,本来就是一个社会必须容忍的“计算冗余”。


电影《黑客帝国》里,当主角尼奥闯入矩阵世界的中枢,见到总设计师时,设计师曾经向他披露过这个世界的真相。


原来,反抗矩阵世界的自由城市锡安本身,其实也是矩阵世界设计的一部分,虽然设计师已经尝试将矩阵世界设计的足够符合人性,但依然会有一部分人对这个世界产生不适应感,所以设计师需要设计一个“自由城市”给这些“计算冗余”选择的自由。


这个道理,在水浒世界中本也一样,对于古代社会的“庙堂”来说,“江湖”本来也是其计划中的一部分。


专制王权的行政能力,决定了它注定无法将管束扩张到无远弗届的地方,必须给那些从体制内掉落出来的人一个“锡安”作为“冗余堆放点”。所以,像王伦和晁盖时代的梁山,鲁智深时代的二龙山其实是被朝廷所默许的,所以在小说里,宋江上山把动静闹大之前,你基本没看见过朝廷怎么出力清剿过他们。


是的,一个明智的朝廷真正要做的,是需要在江湖与朝堂之间再留另一个缓冲带,来放逐宋江这样有野心的“文化人”,防止他们与江湖合流。


小说中,这个缓冲带,就是浔阳楼上那片空白的墙壁,宋江你愿写啥写啥,只要不太出格,就没人管。写完了,酒醒了,继续当你的“贼配军”去。大宋就可以继续“河清海晏,天下无事”了。


只可惜,这样一套本来十分精妙的体系,还是遭遇了一个终结者。



03



黄文炳这个人,施耐庵大约是拿他跟宋江对着写的。


小说中前文刚交代了宋江自负“自幼曾读经史”,一转笔在交代黄文炳出身时,就说他“这人虽也读过经史”,也就是说,黄文炳与宋江一样,都是受过教育、试图在大宋体制内混出一点名堂的人。而且他们遭遇的境遇也是相似的。


在水浒小说中那个极度拼爹而内卷的社会里,宋江是押司,是吏的顶层,而黄文炳是个无为军的“闲通判”,是官的底层。


两个人半斤对八两,都处于那种想升升不上去、下也下不来的尴尬境地。用小说的话说:“恰似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所以施耐庵说的好:“也是宋江合该命苦,撞见了这个对头”——一个社会最刻骨的仇恨与最骇人的互害,往往不发生在个体与制度,上层与下层之间,而是两个相邻阶层个体之间,阶层内卷之中,总会诞生一些黄文炳式的小人。


而面对与宋江相似的人生处境,黄文炳选择的是拜高踩低、靠阿谀奉承、踩着别人的脑袋往上爬。闻知江州“蔡九知府是当朝蔡太师儿子,每每来浸润他,;时常过江来请访知府,指望他引出职,再欲做官。


黄文炳这个做法,施耐庵用的总结叫“帮闲”,现代汉语劳动人民创造了一个更生动形象的词汇形容它,叫“舔菊”。


而帮闲(舔菊)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是菊爆。


却说那一日,黄文炳带着礼物又来给官二代蔡九,孰料热脸碰了个冷屁股,人家府上公宴,他级别不够,进不去。郁闷的黄文炳只好跑到浔阳楼上来看诗——从这个举动你就看出这人有多猥琐,同是文人,别人郁闷了来写诗,他郁闷了来看诗,专门等着看有谁哪句话说的不合适,他好揪出来做自己举报升迁的筹码。


而宋江的那两首诗,就这么让黄通判给撞见了。小说在这里突然写的特别细致,黄文炳每读两句,都有一番“读后感”:


黄文炳读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冷笑道:“这人自负不浅!”


又读道:“恰如猛虎卧荒邱,潜伏爪牙忍受!”侧着头道:“也是个不依本分的人!”


又读:“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又笑道:“也不是个高尚其志的人,看来只个军。”


又读道:“他年若得报雠,血染浔阳江口!”摇头道:“这厮报仇兀谁,却要在此间生事?量你是个配军,做得甚用!”


又读诗道:“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一点头道:“这两句兀自可恕。”


又读道:“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伸着舌,摇着头,道:“这厮无礼!他却要赛过黄巢,不谋反待怎地!”


《水浒传》为什么要把黄文炳读诗的情节写的这么详细呢?


在《水浒传》的诸多电视剧改版中98央视版,我认为拍的最传神的一部。该版电视剧编剧杨争光老师,给黄文炳安排了不少小说里没有的加戏。


其中有一段是宋江下狱之后,黄文炳专门去看他,亲口对他说了这么段台词:


“多亏了你这首反诗啊!要不然我黄文炳永无出头之日,其实也是彼此彼此,我黄文炳也是苦熬了数年,仕途无望,手痒时也想写个几句,只不过我忍住了而已,哈哈!


我觉得这段黄文炳的独白,虽然是编剧的加戏,但却把施耐庵小说里引而不发的内核给点透了。


像黄文炳这样的构陷者是什么人呢?


多数情况下,他们其实才是被陷害者真正的知音。他们与被构陷者处于相同的阶层、有着相似的知识结构,有着一样的抱怨、一样的牢骚,所以最能听懂对方的弦外之音。


就像苏联那个笑话说的一样:


有一位年轻人在工作时抱怨道:“唉,真差劲。”


结果被一位秘密警察听到而遭逮捕。


年轻人辩解说:“我根本没讲谁真差劲,你怎么可以随便逮捕我呢?”


“你少骗人,”秘密警察咆哮道,“我在这里工作二十多年了,你在抱怨什么,我会不知道吗?” 


但听懂并不意味着同情,相反,构陷者看到的是机会。他们要扑上去啃食、要撕咬,要以同类相食的方式填饱自己的肚皮,以举报、构陷他人的行动,来谋取自己的进身之阶。


这样的人,虽然披着的是一张人皮,内心却是禽兽和豺狗,甚至连豺狗都不如,因为豺狗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同类相食的。


所以,跟施耐庵一样,电视剧编剧杨争光先生在改这一段时,也把黄文炳这个角色刻画非常传神而可恶,只能说艺术高于生活,却也来源于生活,无论老施还是杨老师,估计生活里都见了不少这种人——中国确实最不缺这种人。


而98版电视剧在此段的另一个加戏,杨老师写的比施耐庵看的更深刻。——黄文炳屁颠屁颠的跑去蔡九府上举报后,小说原版中没多费什么口舌,就把知府大人说服了。而在电视剧版中,蔡九最开始反应是:“嗨,这不就是个穷文人,发几牢骚吗?随他说去好了。


是的,剧版中蔡九这个最初反应,其实才是官府对此类事务合乎情理的态度——不就几句牢骚话么?你管它作甚,你也管不过来啊。


可是黄文炳不干,这宋江怎么能放呢?放了他的进身之阶怎么办啊!于是死咬着此事不放,又是亲自下狱查档翻宋江的旧账,又是在审讯中上蹿下跳、奸计百出。


杨争光老师在剧版中给了黄文炳多得多的戏份,把这个坏出水儿来的举报党给写活了。



04



那么,原著作者施耐庵恨不恨这个人呢?其实也恨。我甚至猜黄文炳应该是施耐庵全小说最招人恨的角色,没有之一。


施耐庵作为一个狠人,对其恨的角色处理方式比较独到:他一般会给这种人一个非常惨的死法,死的越惨说明他恨得也越深。所以《水浒传》中写欺男霸女的镇关西之死很惨、写出卖朋友的陆谦之死更惨、写淫妇潘巧云、潘金莲之死就更更惨,从中你能看出施耐庵的仇恨排序。


但所有这些人的死状,与黄文炳之死一比,都是小巫见大巫。


江州劫法场宋江逃出生天后,最恨的就是这个黄文炳,不顾晁盖“恐伤兄弟性命”的劝阻,一定要去打黄所在的无为军。


真捉住仇人以后,一贯见谁都“小可宋江”的及时雨居然面露狰狞的发了一回飙,上去就是一个灵魂三问:


“黄文炳!你这厮!我与你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你如何三回五次,教唆蔡九知府杀我!你既读圣贤之书,如何要做这等毒害的事!我又不与你有杀父之仇,你如何定要谋我!……”


面对怒发冲冠的宋江,黄文炳连反派的例行求饶也免了,直接躺平等死:“小人已知过失,只求早死。


之前反对滥杀,劫法场还劝李逵“不干百姓事,休只管伤人”的晁天王,此时又怎么说呢?


晁天王更狠,直接提议搞个“舌尖上的黄文炳”:“取把尖刀来,就讨盆炭火来,细细地割了这厮,烧来下酒与我贤弟消这怨气!


于是众“好汉”请出杀人魔王李逵,“便把尖刀先从腿上割起。拣好的,就当面炭火上炙来下酒。割一块,炙一块。待无片时,方才割了黄文炳,把刀割开胸膛,取出心肝,来与众好汉做醒酒汤……”


再强调一遍,《水浒传》里所有人物中,黄文炳死的绝对是最痛苦的,李逵剐他之前就申明了这道菜的要旨:“你这厮求快死,老爷我非要你慢死!


施耐庵在写到此段时,也实在抑制不住兴奋之情,打破第四面墙,直接赋诗一首:


文炳趋炎巧计乖,
却将忠义苦挤排。
奸谋未遂身先死,
难免刳心炙肉灾。


评水浒的金圣叹又怎么说呢。


他看的也很过瘾,说这些血腥的描写“好”、是“妙说”、是“该笔”、是“奇绝之语”!


总结的数来,无论戏里戏外,无论晁盖、宋江还是李逵、无论施耐庵还是金圣叹,所有人都觉得黄文炳死的惨、死的好,死的越惨越好。


虽然对《水浒传》的暴力美学我一直不很欣赏,但对黄文炳这段惨死,真的只能说:这厮死的活该。


自古以来,中国正经人对“举报党”的恨之入骨,是一以贯之、刻在骨髓里的。


没有人会同情这种家伙。这种人就是死不足惜。




05



水浒对黄文炳这种“举报党”的描写,透露了中国社会的一个真相:我们社会中矛盾的激化,有时候未必是“官逼民反”,而更多是“民逼民反”。同阶层或相邻阶层的人群之间的构陷、互害,才是我们民族罹患最深的精神疾病,对这种行为的鼓励和纵容,是这个社会永恒的最大乱源。


比如有学者就统计过,仅清朝一代200多起大型文字狱当中,由皇帝亲自下令兴起的,其实不到五十次。绝大多数文字狱最初的肇因,都是受害者同僚的“检举揭发”。是那些“既读圣贤”的黄文炳再世们“自带干粮”,费心在同僚的文章中寻觅“狂悖”之语,而后告发以求朝廷的宠幸。


这是一场同阶层的互害与内卷,是鲁迅所谓“吃人社会”的真实写照。


而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些“黄文炳”们的行动,诚然害了“宋江”,但对他们宣称效忠的“大宋官家”真的有好处吗?


恰恰相反,黄文炳们的存在,让朝廷与江湖之间的缓冲带消失了,那些本来并无心谋反的宋江们被“逼上梁山”,社会矛盾被空前激化了。


每当一个社会内卷陷入机制,总会出现“黄文炳太多,宋江不够用”的情况,朝野之间的缓冲带被这些败类蚕食殆尽,黄文炳们逼着朝廷四处树敌,终至江湖鼎沸,局面糜烂到不可收拾。


从古至今,这样的历史悲剧一再上演,而黄文炳们却一再觍颜现世,施耐庵在水浒里写那样的活剐之景,都没有吓阻这种小人。真是无耻之尤。


而在水浒的世界里,“大宋官家”最大敌人是谁?


是那些把牢骚写在浔阳楼上的宋江吗?


不是的。恰恰是那些心里时刻念想着构陷他人、嘴上却喊着忠于朝廷的黄文炳。他们才是那个社会和谐稳定的最大破坏者。


我们但愿黄文炳这样的人渣,在现实少一些,再少一些。


更但愿,我们的社会永远不要出现“黄文炳太多,而宋江不够用”的状况——若真要如此,这些饿极了的畜生,可就要朝着你我这些普通人下手了。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点个「在看」,不怕走散。


好文推荐 ↓↓


举报者无罪?


告密文化,害人终害己


对于善来说,愚蠢是比恶更加危险的敌人


无论时代多么糟糕,总有一些人拒绝随波逐流。


《霸王别姬》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悲剧





请关注我的主号和备用号吧

三观一致的读友

可以扫码加维罗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