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可怕的大萧条,普通人无处可逃

维罗阳光 2023-11-30
近日,经济大萧条成为一个越来越火的社会话题,过多的纠结于会不会发生经济大萧条、或者如何宏观上应对经济大萧条,对我们而言,其实并没有太多意义。

无论发生什么,世界终将继续前行,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更多的是要考虑个人和家庭的风险。如果发生经济大萧条,我们该怎么办?

经济大萧条曾经在历史上发生过,1929年,一场由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灾难席卷全球,“大萧条”成了形容那次全球危机的专门词汇。因此,从那次大萧条中,我们普通人可以汲取一些宝贵经验。

大萧条最直接的后果是大失业。据1932年9月的《财富》杂志统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这个数字超过美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此外,还有1100万农民在萧条的美国农村苦苦挣扎。

工作成为稀缺品,不论你学历多高,能力多强,失业都可能降临。不仅是单个成员,可能整个家庭都失去工作。这种大面积的普遍失业,对于习惯了高就业率和超前消费的现代人而言,都是难以想象的。

在那时候的美国,200多万人到处流浪寻找零工,有的是曾经的农场主,有的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有的是被解雇的高管,他们居无定所,到处迁移。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另一种城市里的游牧民族。草原上的游牧民族 逐水草而居,他们是逐“工作”而居。


一旦发生大萧条,一定要保住工作,哪怕是再平常再辛苦的工作。有工作就有收入,有收入就有希望。

保住了工作,是否就能高枕无忧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根据上次大萧条的数据,美国社会的平均工资水平,下降了56%。

人们的收入减少后,就会想方设法控制开支,社会消费降低。消费降低后,大多数工厂效益变差,人们的收入会进一步减少。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当人们没有了消费欲望,一切资产都会贬值。

当时,美国的平均批发价格较1926年下降了34.1%,房地产的投资下降了73%。直到60年代,美国的房地产投资才回到1927年的水平。

在大萧条下,投资变得没有意义,因为一切资产都在迅速贬值,最值钱的资产就是钱本身。

负债将变得异常危险,收入在减少。用于抵押的资产在贬值,而你的债务不会减少半分。

以住房贷款为例,如果您在大萧条之前,买了一套100万的房子,从银行贷款60万。大萧条发生了,当房屋贬值到50万时,您的房屋价值就不足以担保债务了,银行可以要求您提供额外担保,或者要求您一次性还清欠款。如果您都做不到,那您的房子可能会被以50万不到的价格拍卖。拍卖完房子,您还欠银行10万。最后,您等于花了五十万,租了房子几个月。


所以,尽量不要让自己有负债。

在大萧条下,所有人都要省吃俭用,收集优惠券、参加各类打折活动是基本操作,排长队领取食物救济也是生活必需。在大萧条之初,一些美国人囿于原来的身份,并不愿意领取政府救济,但很快生存的压力就迫使他们改变了态度。

为了尽可能的省钱,当时的人们连刮胡子的刀片钝了都要磨了后再用,家里的灯泡统统换成25瓦的,专门排队去面包店买隔夜的面包,母亲的衣服稍稍改了后给女儿穿。

以上这种勤俭的生活方式,或许很难让现在的年轻人接受,但是不用担心,生活的艰难可以改变一切。

会不会出现食物短缺呢?

照常理,大萧条并不会引起农作物产量的减少,但是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就会影响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由于农产品生产变得无利可图,当时的美国农场主甚至采取了破坏性的销毁农产品行动,这就形成了一幅相当荒唐的图景:一方面城市的贫民们由于无收入在忍饥挨饿,另一方面,乡村的农场主们在销毁农产品,我们历史课本中向密西西比河里倾倒牛奶的照片就来源于此。


那么,大萧条对普通人而言,是否就全无益处呢?

当然不是!有些产业在大萧条期间,会愈加繁荣。

在大萧条时期,普通人更多转向花费不多的低端娱乐活动。那时,美国的电影产业空前繁荣了起来,年均电影票销售量达到了惊人的35亿张,人均每年看28场电影,而我国2016年的人均观影量还不到14场。同时,音乐唱片、书籍、杂志销售量大幅上升。

为了刺激经济,美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数千个公共泳池或者网球场得以新建,70%的公共中小学校得以翻新或者重建,无数公共图书馆、社区医院、公共厕所、城市排污系统、公园、野营基地 得以建立。

如果您的工作恰好与上述行业相关,或许你能成为大萧条时代的宠儿。


从事其他工作的人也并非全无机会,如果您平时勤俭持家,积极储蓄,没有炒房,又不喜欢超前消费,在大萧条到来之时有足够的现金,那恭喜您,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

大萧条也就是大洗牌。

您只需要静待时机,在曙光初现之时,出手购进已贬值到谷底的资产,原先遥不可及的梦想都可能成真。您可以圆您的别墅梦,可以送老婆一二折的二手奢侈品,可以买点古董烘托下自己的文化品位,也可以选择换个完全不一样的环境生活,从而彻底解决适应环境还是改变环境的两难问题。

当然,以上仅供参考。

历史不断重复,然而又不是简单重复,真正需要去掌握的并非历史上的那些事实,而是历史背后的逻辑。

《美国哥特式》(American Gothic)是美国画家格兰特·伍德的代表作,完成于1930年。画面描绘了一名手拿干草叉的爱荷华农民与女儿在一座哥特式风格的房屋前的合照。20世纪30年代美国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油画中伍德通过对严肃隐忍的农夫形象的描绘,讽刺经济大萧条给美国农村带来的打击——压低的农产品价格导致农夫难以维持生计,失去自己的土地。



美国大萧条虽然已经是他国的历史,但是从几年前,就不断有学者和媒体发出世界将面临大萧条的警告。今天看来,这一警告,绝非杞人忧天。因此,深入了解美国大萧条的来龙去脉,经验教训,以及美国是如何走出大萧条的,非常必要。

正如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罗斯巴德在《美国大萧条》中所说大萧条不是因为政府实行“自由放任主义”引起的,而是政府干预过多造成的。经济危机并不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而是对此前政府干预市场带来的误导的一个总纠错。
▲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目录

也正是因此,每当经济不景气时,罗斯巴德和他的大作就会被人们重新提及。


英国历史学家保罗·约翰逊:对于20世纪30年代那个灾难性的故事,我不认为哪位历史学家可以令人满意地解释这一切。为什么这次萧条那么严重?那么漫长?直到今天我们并不真正知道。依我看来,最能令我们满意的答案是罗斯巴德给出的。


岭峰资本创始人贝乐斯:在此,我推荐罗斯巴德的《美国大萧条》,阅读历史,倾听分析,让人清醒。因为历史不相信“这次真的不一样”。  


可以说,罗斯巴德的《美国大萧条》是危机时期的必备良方,也是繁盛时代的理智之针。先知书店特别推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购买收藏(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二书)。




阻碍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源是什么?

张维迎丨非理性决策的四大陷阱

权力只能腐蚀人心,必须靠制度

人类的愚蠢和疯狂,一如既往

大萧条的11个特点,细思极恐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点个「在看」,不怕走散

请三观一致的读友,扫码加维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