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注定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

维罗阳光 2023-11-30

点击阅读:钱理群给青年人的8个人生坐标


陈丹青:

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



01
将当今教育体制种种表面文章与严格措施删繁就简,不过四句话:将小孩当大人管,将大人当小孩管;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我一点不关心中国学生的英语如何。我看见大家的中文一塌糊涂。我们千千万万的“好萝卜”如今是英语也不好,中文也不好。


02
我最怕看见年轻人自卑,可是我们的教育就是让你越来越自卑。

人文艺术教育表面繁荣,扩招、创收、增加学科、重视论文等等;实则退步,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常识”、“有专业没思想”。

年轻人仍然所见极有限,又迷失在太多讯息中。讯息不等于眼界。

我认为家长是第一凶手,学校是第二凶手,他们合伙把孩子弄成跟他们一样,这些孩子长大后又成了下一茬凶手。


03
我真正的身份就是知青,我真正的文化程度就是高小毕业,中学都没上过。

文凭是为了混饭,跟艺术没什么关系。单位用人要文凭,因为单位的第一要义是平庸。文凭是平庸的保证,他们决不会要凡高。

世界上的重要艺术家都不是研究生学历,也不是本科、美院附中,有的连高中都没上。梵·高就是个病人,毕加索也没有大学文凭。当今中国,需要文凭,为了就业,得到社会的认可,你就得拿个文凭。

受过小学教育而能做成一些事情的人,太多了;受了大学教育而一事无成的人,也太多了。“学历”与“成就”应是正比?不是这样的。


04
什么叫做救自己呢?

就是忠实自己的感觉,认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烦,不要放弃,不要敷衍。哪怕写文章时标点符号弄清楚,不要有错别字——这就是我所谓的自己救自己。

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我靠的是一笔一笔地画画,贾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胶片。


05
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根本就怀疑“培养”这句话。凡高谁培养他?齐白石谁培养他?

真的美术史是什么,是一声不响的大规模淘汰。

你要肯定自己的感受,感受是很可贵的东西。画出动人的画,凭的是感受,而不是技巧。我画的那个朝圣的小姑娘,那么苦、那么好看,但她自己却不知道——艺术就是这样,凭这一点点就打动人了。

偏爱、未知、骚动、半自觉、半生不熟,恐怕是绘画被带向突破的最佳状态。

常识健全就是基础,素描不是基础,现在的素描教学是反常识的。什么都很重要,但你要说素描最重要,那就不对。一棵树,你能说哪根树枝,哪片树叶最重要吗?

我没有素描基础,不是照样画创作?中国传统绘画从来就不画素描,难道就是没基础了?想当年,我们一起画画的同学中,那些把大卫石膏像画得好得无与伦比的人,现在不知道哪里去了。

艺术家是天生的,学者也天生。“天生”的意思,不是指所谓“天才”,而是指他实在非要做这件事情,什么也拦他不住,于是一路做下来,成为他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06
我从小受的教育就是“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然,那三分之一就是指活在神州大地上的中国人。

我实在不忍享受“水浅”而“火不热”的生活,遂毅然出国,“受苦”去了——真不好意思,今年年初,我又回来了。我一回来,还在美国的不少中国同行就忧心忡忡诚心诚意追问我:适应么?习惯么?后悔么?那意思,就是怕我回来又“受苦”。

中国人大抵是惯于取巧而敷衍的,我自己也是如此。而我所见美国艺术家,一个个憨不可及,做事情极度投入、认真、死心眼儿、有韧性,即所谓持之以恒,精益求精是也。同人家比,中国人的大病、通病,是做事不踏实,做人不老实,要说踏实老实的憨人,中国不是没有,只是少,例外,吃亏,混不开。

放松政治钳制、美学观略略放宽、创作格局稍许多元,是做文化起码的前提。八十年代用过一个词,叫做“松绑”——不少语言真形象,一不留神,实情给说出来。


07
蔡元培 任北大校长,胡适 任中国公学校长,徐悲鸿任北平艺专校长。搁现在,第一条入党,第二条凑够行政级别,然后呢,领导看顺眼了或把领导捋顺了。于是一层层报批、讨论、谈话、任命,转成副部级、部级之类……这样的“入世”,有利益、没担当。今日大大小小教育官员除了一层层向上负责,对青年、对学问、对教育、对社会,谁有大担当?

学生也被权力化,年纪轻轻,接受的都是权力教育,事事认同权力,以后出来到社会,国家就交给这样的学生。


08
真率是很高的要求。真率也是品德。

我为什么喜欢 鲁迅他骂人、斗争,不买账,一辈子叫板,但是孝顺、善良、心软。西方一些知识分子、艺术家也是,很惊世骇俗,但私下很纯朴、真实。

中国这样的人不多,要么惊世骇俗,人不可爱;要么人可爱,却没有骨头、锋芒。



谢泽:陈丹青招惹了谁?



现在公众人物很不好当,有一万个人喜欢你,可能就有一万个人骂你、讨厌你。以写作见长的画家陈丹青,作为风头最健的公众人物之一也不会例外。


我记得曾在某艺术类网站看到一个艺术后生骂陈丹青的话:“我就是讨厌他充满欲望的眼神! ”这是典型的“解气主义”。

还有一种,总是认为公众人物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极端的利己主义在逢场作戏,批评者总是怀着不信任的眼神藐视道:“动机不纯吧?”

中国人很奇怪,一指责起别人就往往大玩“动机论”“诛心论”。公众人物无论是批判社会,还是说几句心灵鸡汤和正能量的话都不能讨好他们。

一句“你以为他是好人吗?他说这个话其实都为了自己捞好处!” 就会把任何有价值的意见和批判打到十八层地狱。

本来嘛,公众人物“好处”捞得够多,遭人“妒忌”总比遭人“毒手”好。我们得承认,妒忌心人人有,但要看谁收得住。

陈丹青其实算是少年得志,他的成名作不是《西藏组画》,而是他20岁上下画的《泪洒丰收田》,表现的是藏民站在青稞地听着收音机里传来的噩耗,哀吊刚刚去世的M。

之后,陈丹青研究生毕业,在中央美院的内刊《美术研究》上发表了《西藏组画》,并有其文章《我的七张画》和《杂感》两篇,题图配了一张陈丹青在长城前的留影照,眼神忧郁。

我承认,那时我才上初中,崇拜得要死。那个时候,他已经成为“60后”和“70后”艺术学子的偶像。当时,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的画,而是他的文章。文中他提到了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很早就显露出他作为一个画家,关注的不仅仅是绘画本身。

陈丹青的文章很早就透出人文关怀和人性的味道,你能想象这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一件多么前卫的事。这也是他后来以画家身份成为公共知识分子我丝毫不觉奇怪的原因。

1982年陈丹青去了美国,媒体上很长时间没他消息。后来就有传闻“陈丹青自杀了”! 画画圈子里的人又都信,因为那个时候总是认为在万恶的资本主义美国“自杀”了再正常不过,谁叫你去美国呢?后来又有传闻“陈丹青没死,但在美国天天哭得一塌糊涂”。

总之,大家都认为资本主义的美国不好,欺负了社会主义国家来的陈丹青,要么,就怪陈丹青让我们失望,没有为国争光。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出国后画的画后来也有杂志刊登,还在画西藏,但画得很没劲,让我失望至极。我和画友们在一起叹气:“这家伙江郎才尽了?难怪天天在美国哭。”有一次,我终于不用通过传闻,而是通过江西的一个“三流杂志”,看到了一个陈丹青的访谈,是专访,配上了陈丹青的近照。

这篇专访粉碎了以前陈丹青自杀身亡的一切谣言。这本“边缘”的“三流杂志”其实是一份很“先锋”的艺术杂志,由于刚刚创刊,采访不到更牛的人物,恰好陈丹青刚回国,想回到母校中央美院执教“未遂”。

此时,陈丹青原来的声名早就被人遗忘,变成普普通通的一介边缘庶民。于是,一个“三流”的边缘杂志和一个“过气”的昔日“偶像”画家惺惺相惜。

专访里配的照片正是陈丹青瞪着“充满欲望的大眼睛”,文章最后大致这么描述:陈丹青握紧拳头说“我还是很强的”!

意思是你们都不了解真正的我,那些江湖传闻都是扯淡。我总有一天要证明,陈丹青不仅还是过去的那个陈丹青,甚至是一个更厉害的陈丹青。

可以说,从这篇专访开始,我预感到一个更牛的陈丹青回来了! 他,注定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


在1992年的时候,我通过一个画家朋友看到了陈丹青的《纽约琐记》,不是出版物,虽然是打印的,但跟手抄本似的,一沓子白纸装订好,当时的感觉是陈丹青又“出土”了。

朋友说是陈丹青送给他的,他说他和陈丹青经常通信,现在是好友了,当时我还不太信。后来,他把陈丹青写给他的信的手稿和写生的素描给我看,我相信了,因为陈丹青的素描速写我一眼就能看出。

当时我的这位朋友生活得非常拮据,记得看到这些手迹之后我还跟这位朋友说:“留好了,这些东西以后会很值钱,等值钱的时候就可以卖了。”

我的这位穷画家朋友曾在杭州的乡下租房画画,陈丹青回国专程登门拜访,并为之画素描,请他一起下馆子、喝茶、聊艺术。陈丹青并不介意和一个籍籍无名的小人物交往、写信、谈艺术,要说装,他装模作样给谁看? 说“动机”的话,这有什么“动机”? 他结交平平常常的小人物这件事一般人根本不知道。

再后来,陈丹青又大红大紫了,住在北京。我的这位朋友还跟原来一样穷,但还是一样去陈丹青的家。这不说明陈丹青有什么了不起,但能说明人家比你想象的要好。


陈丹青还有一点风度,他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看到有才华的人就迫不及待地想见他并推给大家看。

最早他在美国看到国内杂志上刘小东的画就惊呼“天才”,后来回国专门找到比他小很多岁的刘小东以示仰慕和赏识。在一个讲究论资排辈传统深厚的国家,陈丹青此举已显大家风度。

固然,作为公众人物必须接受全方位的审视和批评。

陈丹青作为一个画家而成为公共知识分子是他自己不承认的,他说过一句不太客观的话:“这个国家连公共空间都没有,哪来的公共知识分子?” 其实,作为一个改革中的国家来说,中国的公共空间和公共知识分子已经在慢慢形成,不可否认,陈丹青就是其中最早的示范者之一。

作为艺术家,他的说话方式和视角有着职业知识分子不同的腔调,其批判的犀利和坦率并夹杂着艺术性的表达腔调,往往比刻板的学者和专家更受人欢迎。因此,陈丹青迅速在公众面前引起广泛注意。陈丹青应验了萨义德的表述:业余状态的知识分子是最好的。“业余”意味着不被职业绑架的自由。

当然,作为个人的好恶,完全没必要去解释喜欢或讨厌一个人的太多理由。但要是在公共话题下去评价一个人,就必须面对他产生了的正反两面的社会影响,不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完全忽视其正面的意义,“解气主义”是不适合批评的方法论。

要承认,陈在公共视野里的“骂街”并非一无是处。可能有人要说:陈丹青圆滑,从不涉及最敏感的话题,意思是你“革命”不彻底。

要承认,陈丹青不是万能的,知识分子有时只负责提出问题,而非一定要解决问题。就像我们没有必要指责一个挖战壕的士兵,“你为什么没去炸碉堡?”

假如现实问题是一个广大泛知识分子群体的“假想敌”,战争的进程往往变成这样:在前面挖战壕的无畏战士不是死于敌人的炮弹,而是死于后面战友不长眼的子弹。打枪的“战友”只有一个理由:“这人不就是想得到军功章吗?”

陈丹青有什么我看着不顺眼的吗?当然有。比如,他在书中不断展示自己和“名流”们的交往和私域,他身上有那种精英主义的自我优越感,也有一种要回到“解放前”的迫不及待的阶级意识。

而这些,我深恶痛绝。还有,他的油画我现在一点也不喜欢。


但陈丹青的价值是:当国内的知识分子还普遍不会和不敢表达反对和批评的观点时,他起到了一个示范作用。

他是一个表达看法的先行者。有人对陈的批判价值不以为然,请注意“反对和批判”的策略——要让人听得到。

你们不去示范自己的价值,陈就去示范。国内知识分子最大的问题是:除了做书斋骑士,还根本不会跟这个世界打交道。

陈丹青则是一个敏锐的敢于表达看法的先行者,他的智慧在于:当知识分子普遍失声和限于面对大众表达的晦涩不畅困境时,他的声音既能听得懂又显得动听,而且不违法。

这是知识分子保全自我的本能,不必用大道理来指责。

他妙就妙在能把很多批判的大道理说得通俗易懂,起到了作为知识分子和普罗大众之间的桥梁作用。同时他让公共话题成为令人瞩目的问题,比如教育问题、文化保护问题,这本身已足够。

他的话的的确确是能提醒、刺痛体制,并引起广泛讨论的。事实上,越到后来,他越敢于自嘲、自黑,他把话语的影响力已经拓展到艺术之外,并让“艺术家”这个词不再那么令人讨厌。他明明白白地说:我就是画画的,画画混饭吃,顺便写写文字。

作为一个既成事实的公共知识分子,打个比方:假如我们渴望一道奔腾的大河,陈丹青已经在示范做好一滴水的重要性,至少,这滴水影响到很多每一滴水,并告诉他们:不要走,我们在一起就可能形成一条河。

然而,我们并不指望他就是那个开闸放水的人。


文化断层的代价是巨大的,其伤害主要在于整个社会的思想与精神,这种伤害主要是在人心灵层面上。心灵的失落让人们失去了审美的能力。而审美是一个民族对自身生活最为敏锐的感知,失去了审美能力的民族,无法分辨善与恶,也无法分辨真实和虚伪。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

一个懂得审美的社会,才能够孕育出经典的文化、艺术的果实。很难想象在一个毫无美感的环境中,能成长出举止,气度、谈吐不凡之人。所以,陈丹青在他的作品《局部》中很强调审美对人心灵的作用,强调文化与教养,更加重那种孩童般的纯真。弥补文化断层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但必须有人去做。可以说,《局部》就是陈丹青一个人的“文艺复兴”。

在《局部》一书中,陈丹青讲的是艺术家的观点和故事,但读者却可以从中汲取理性和感性、人文和教养的多重滋养,恢复并提升被时代所破坏的审美能力。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陈丹青的《局部》(全签章版),收藏本书还有以下四大理由:

◎独特的阅读体验:读书与影像不同,尤其是艺术书,真正读这本书的时候,想象力被充分打开——这套书既是随笔,又是艺术画册。一会跟着文字游览全世界的艺术长廊,一时又穿越时空,回到历史现场,直面灵感与思想碰撞的艺术瞬间。摆脱了传统的美术史框架,没有术语和理论,没有教条、远离陈词滥调,跟随陈丹青的艺术直觉,把程式化的教科书里学不到的审美补回来。

时隔五年,内容全面增订:陈丹青精心修订三季节目讲稿及视频内容,补充近万字,甄选艺术史上千余幅“局部”。视频之外,纸质书的魅力无可替代,把“局部”的全部微妙、神奇、雄辩,尽收眼底。

《局部》内页展示,随书附赠签章书签

◎高级工艺,再现博物馆级质感:采用超感艺术纸印刷,高级涂布纸,区别于普通铜版纸,更贴近原作质感,更贴近画作原色,充满东方雅韵,将《局部》作为一本书,郑重交付读者。

◎珍稀全签章版本,最佳的馈赠礼物:要了解任何一个艺术家,除了他的作品,他的生平,还需要了解他对艺术的见解,三者结合起来才最有意义。为了更好的阅读体验,先知书店特别为书友搜集了陈丹青老师《局部》的全签章版本,数量非常有限,仅剩最后100套。因此这本书不仅是了解艺术、读懂艺术的佳品,更是可以赠送给喜爱艺术与追求生活品质的亲友的礼品。

在这套书中,可以看到陈丹青的创作心得。陈丹青曾说:“美术馆是我的大学,我至今尚未毕业”。而他的这部《局部》,也称得上是一座家中必不可少的“纸上美术馆”。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陈丹青《局部》(3卷·赠签章书签)







历史失忆症,必将引发更多失忆

如果这三大底线全部洞穿,就是人间炼狱!

他是薄情世界的一束光,在黑暗中把我们点亮

陈丹青和许子东对话:时代是一个轰轰烈烈的车在往前走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点个「在看」,不怕走散

请三观一致的读友,扫码加维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