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南联大为何大师辈出?自由!

维罗阳光 2023-11-30




西南联大为何大师辈出?自由!
何兆武口述
文靖执笔




只要社会一天天变好

大师自然会脱颖而出



联大三个学校以前都是北方的,北京、天津不属于国民党直接控制的地区,本来就有自由散漫的传统,抗战时期搬到云南,又有地方势力的保护,保持了原有的作风——没有任何组织纪律,没有点名,没有排队唱歌,也不用喊口号。早上睡觉没人催你起来,晚上什么时候躺下也没人管,几天不上课没人管,甚至人不见了也没有人过问,个人行为绝对自由。

有个叫邹承鲁的院士,以前是西南联大的学生,他在生物化学方面有很大贡献,60年代轰动一时的胰岛素,就是他们搞成功的。我看过一篇对他的访谈,记者问:“为什么当时条件非常差,西南联大也不大,却培养出了那么多的人才?”他的回答非常简单,就两个字:自由。

自由有一个好处,就是你可以做你喜欢做的事,比如喜欢看的书才看,喜欢听的课才听,不喜欢的就不看、不听。这个非常好,非常符合我的胃口。

1937年11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在长沙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后因日军轰炸长沙,被迫迁往昆明

比如那时候,什么立场的同学都有,但却没有太大的思想上或者政治上的隔膜。宿舍里各个系、各个级的同学都有,晚上没事,大家就会海阔天空地胡扯一阵。有骂蒋介石的,也有三青团拥护蒋介石的,大家辩论,有时候也挺激烈。可是辩论完了关系依然很好。

学生的素质当然也重要,联大学生水平的确不错,但更重要的还是学术气氛。“江山代有才人出”,人才永远都有,每个时代、每个国家不会相差太多,问题是给不给他自由发展的条件。

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而个人的创造力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如果大家只会念经、背经,开口都说一样的话,那是不可能出任何成果的。

当然,绝对自由是不可能的,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会侵犯到别人。但是在这个范围之内,个人的自由越大越好。

联大在昆明的校舍

我在西南联大读过四个系,不过都没念好。高中统考填志愿的时候,我问一个同学:“你考什么专业?”他说:“像我们这样不成材的只好读文科,你们念得好的都应该上理工科。”因为那时候大家都觉得,没出息的才去念文科,这是当时的社会风气,所以我一年级念的是工科,上了土木系。

说来也挺有意思,中学时候我根本没想到将来要学什么专业,只是看了丰子恺的《西洋建筑讲话》,从希腊、罗马的神殿,一直讲到中世纪的教堂建筑,觉着挺有意思,于是就想学建筑。

工学院一年级不分专业,学的都是机械系的公共必修课。比如初等微积分、普通物理,这两门是最重要的,还有投影几何、制图课。第一学期我还挺认真地学,可是到了第二学期,兴趣全然不在这些,有工夫都用来读诗、看小说了。于是决定改行,把梁启超的东西拿来看看,诸如此类,开始有意识地补充一些文科知识。

那时候转系很方便,只要学分念够了可以随便转,学分不够也可以补,至多是多读一年。我想搞文科,不知为什么就选择了历史系。

青年时的何兆武

我现在也八十多岁了,回想这一生最美好的时候,还是联大那七年——四年本科、三年研究生。当然,那也是物质生活非常艰苦的一段时期,可是幸福不等于物质生活丰富,尤其不等于钱多,那美好又在哪里呢?

我想,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有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个是,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美好,如果社会整体一直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在我上学的时候,这两个条件恰好同时都有。

当时正是战争年代,但正因为打仗,所以好像直觉地、模糊地,可是又非常肯定地认为:战争一定会胜利,胜利以后一定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一定能过上非常美好的生活。那时候不只我一个人,我相信绝大多数青年都有这种模糊的感觉。所以那时候,虽然物质生活非常之困苦,可是又总觉得幸福并不遥远,是可望而又可即的。

何兆武:当时我们接受的是纯正的美式教育。图为历史系1943级毕业生


如果陈寅恪值一块钱

那沈从文只值一分钱



我们那时候可真是自由,喜欢的课可以随便去听,不喜欢的可以不去。姚从吾先生的课我就不爱听,他教历史系的专业课,可我一直都没上。政治系主任张奚若先生,他的西洋政治思想史、西洋近代政治思想史两门课我没有选,不参加考试,也不算学分,可是我都从头到尾听下来,非常受启发。乃至于现在,我的专业也变成思想史了。

联大实行学分制,文学院要求四年一共修132个学分才能毕业,工学院是144个学分。其中三分之二是必修课,一定要通过的。比如一年级,文科生要学一门自然科学,学理工的国文是必修课。另外英文也是必修课,6个学分,不及格不行。

西南联大女学生。前排右一是何兆武的姐姐,后排左二是何兆武的妻子

我上历史系的时候,按规定,中国史必须学两个断代。至于哪两个断代,随你挑。因为我那时候对中国古代史没兴趣,选的两个都是近代的,一个是姚从吾先生的宋史,一个是郑天挺先生的明史。

姚从吾先生当时是北大历史系主任,可是我们当年都觉得姚先生口才不好,讲得不怎么样,所以不想上他的课。可是后来姚先生到台湾,做了中央研究院的院士,而且后来的一批中年骨干历史学家都是他培养出来的,真是出乎意料。可见以言取人、以貌取人是何等的不可靠。

郑天挺先生原来是北大的秘书长,教我们明史,也教唐史、清史。郑先生讲得非常之系统,一二三四、ABCD,从头讲起。什么政府组织、经济来源,有哪些基本材料等等,比中学的课程提高了一个档次,只不过讲得更细致。这种讲法在联大里很少见,当然也有优点,对于我们尚未入门的人来讲,可以有个系统的认识。

不过,郑先生讲课的确非常有趣。记得讲到朱元璋时,专门提到他的相貌,那可真是旁征博引,某某书怎么怎么记载,某某书又如何如何说。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明太祖的相貌是“五岳朝天”,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而且让人觉得恐惧。

部分教职员工合影,前排右三为梅贻琦校长

其他名人的课,因为好奇,我也偶尔听听,比如 沈从文 先生的中国小说史。那个课人数很少,大概只有六七个人听,我旁听过几堂,并没有上全。

沈先生 讲课字斟句酌,非常之慢,可是我觉得他真是一位文学家。不像我们说话东一句西一句的连不上,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非常有逻辑性,如果把他的课记录下来就是很好的一篇文章。沈先生非常推崇《金瓶梅》,我现在印象还很深刻。《金瓶梅》过去被当作淫书,不是正经的小说,一直到民国以后都被禁止。可是沈先生非常欣赏这本书,认为对人情世态写得非常之深刻,《红楼梦》在很多地方都继承了《金瓶梅》的传统。

沈先生 是非常用功的,可是没有任何学历,连中学都没念过,并且当过兵。后来他到大学里教书,还成了教授,所以往往受学院派的白眼。记得有个同学跟我讲,刘文典在课堂上公开说:“沈从文居然也评教授了……要讲教授嘛,陈寅恪可以值一块钱,我刘文典一毛钱,那沈从文只能值一分钱。”

狂人刘文典(1889~1958),曾与蒋介石斗殴

钱钟书 先生名气大,我也跑去听。他的课基本都用英文讲,偶尔加一句中文。不过他有时似乎有点喜欢玄虚,不是很清楚明白地讲出来,而是提示你,要靠你自己去体会。所以非得很聪明的人才能够跟上他,笨的就对不上话了。

另外,当年清华四大导师里我赶上了 陈寅恪,他教隋唐史、魏晋南北朝史。不过那时候我还是工学院一年级的学生,没有资格选这种专业课。

陈先生的课正式上的人很少,大概就七八个。但是陈先生名气大,大家都知道他是泰斗,所以经常有人趴到窗户那儿听,我也夹在其中。上课了,陈先生 夹一个包袱进来,往桌上一放,然后打开书。可是他基本不看,因为他对那些材料都非常熟悉,历历如数家珍,张口就是引什么什么古书中的哪一段,原话是什么什么。如果按照解放后的标准来说,没有任何教学大纲,完全是信口讲,他的那种教课方式是不够格的,但解放前允许这种讲法。

陈先生说话有口音,讲得不是很精彩,不是靠口才取胜的那种教师。而且他讲的那些东西太专业了,引的古书我们都没看过,所以完全不懂。陈先生第二年就走了,本来是去英国任牛津大学的讲座。因为德国刚占领了法国,马上就要打过海,英国岌岌可危去不了了,只好留滞在香港。

点击阅读:他是一个真诚的爱国者,又是一个自视极高的学人,他不能不时时从书斋中伸出头来,探望一下他身边的祖国,不能不时时为这万方多难得祖国发出一生叹息。


要想超越前人

就不能拜倒在前人脚下



我们那时候的生活条件极差,尤其教师就更艰苦了。

以前那些名教授,比如冯友兰,战前一个月的工资有四五百大洋,在北京可以买一套四合院的房子。可是后来一打仗就不行了,每况愈下。从1937年打仗到38年、39年,物价显著上涨,结果通货膨胀,导致整个经济崩溃,最后连吃饭都很困难了。

西南联大时候,吃也差、穿也差、住也差。一间茅草棚,上下通铺住四十人,颇有点类似我们70年代五七干校的宿舍。由于生活不安定,有的人休学,个别有点钱的在外边自己租间小房子住。还有的根本就在外边工作,比如在外县教书,到考试的时候才回来。宿舍里往往住不满,但也有二三十人,很挤。

我同宿舍里有一位,是后来有名的作家,叫汪曾祺。他和我同级,年纪差不多,当时都十八九岁,只能算是小青年。可那时候他头发留得很长,穿一件破旧的蓝布长衫,扣子只扣两个,趿拉着一双布鞋不提后跟,经常说笑话,还抽烟,很颓废的那种样子,完全是中国旧知识分子的派头。

点击阅读:愿每个人,都像他,建造自己的精神小庙

汪曾祺与老师沈从文


当年的艰难,恐怕是今天难以想象的。不过好在不要钱,上学、吃住都不要钱。学生每个月靠“贷金”吃饭,而且不用还,这和今天大不一样了。假如那个时候要收费的话,我相信绝大部分学生都上不了学。不但我们上不了,就是再有名的人也上不了,包括杨振宁。

那时候教授钱太少了,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数学系主任,他一大家子人,饭都不够吃的,还上什么学?学校不是做生意,不能因小失大。毕竟赚钱不是目的,为国家培养人才才是最大的收获。

点击阅读:规则,是社会公平正义最鲜明的表达
梅贻琦校长夫妇,需要上街摆摊以补贴家用

联大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背井离乡,寒暑假也回不了家,一年四季都在学校里。而且因为穷困,吃喝玩乐的事情极少,只好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休息时就在草地上晒晒太阳,或者聊聊天。

昆明大西门外有一条凤翥街,街上几十个茶馆,大家没事就去喝碗茶。其实喝什么无所谓,无非就是茶叶兑开水,很便宜,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一毛钱。有的人是真拿本书在那儿用功,但大部分人是去聊天,海阔天空说什么的都有。

记得有一次,我看见物理系比我们高一届的两位才子——杨振宁和黄昆,正在那儿高谈阔论,对着吹。其实我们也没有来往,不过他们是全校有名的学生,谁都知道的。黄昆问:“爱因斯坦 最近又发表了一篇文章,你看了没有?”杨振宁 说看到了。黄昆又问以为如何,杨振宁 把手一摆,一副很不屑的样子,说:“毫无originality(创新),是老糊涂了吧。”这是我亲耳听到的,直到现在印象都很深。

当时我就想:“年纪轻轻,怎么能这么狂妄?居然敢骂当代物理学界的大宗师,还骂得一钱不值?!用这么大不敬的语气,也太出格了。”不过后来我想,年轻人大概需要有这种气魄才可能超越前人。正好像拿世界冠军一样,下运动场的时候必然想着:“我一定得超过他,我一定能打赢他!”如果一上来先自己泄了气,“哎呀,我不行,我不行”,那怎么可能打败别人?

科学一代一代发展,总是后胜于前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所依赖的基础不同了。我们之所以比前任高明,是因为站在了他们的肩膀上,这是牛顿的话。

牛顿花了前半生的工夫得出三大定律,可是今天的中学生听老师讲一个钟头不就明白了吗?但我们不能为此就嘲笑牛顿。任何学术都应该,而且必然后胜于前,尤其对于那些有才华的人,他的眼界就应该比前人更高。假如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老师背后,什么“字字是真理”,那是没出息的表现……

图书馆

再比如老友王浩,他是学数学的,后来是世界级权威了,可是对哲学极有兴趣。我跟他聊天的时候,他倒很谦逊,总说不懂不懂。可有时候聊着聊着,无意之中,忽然他就吐露出非常狂妄的话。比如我们谈到某某哲学家,我说:“在这个问题上,这位哲学家好像没有说得太清楚。”他突然来一句,说:“哲学总有讲不通的地方,他也就只能这么讲了。”就是说,他没那个水平,只能讲到这儿为止了,结果把一个大哲学家说得好像挺不值钱的。我想,这些地方反而应该是一个年轻人必备的品质。

要想超越前人,必得先看出前人的不足,要是拜倒在他的脚下,那就永远也超不过他。自惭形秽的人,比如我,大概永远不会是有为的。

为此,怀着对大师、先辈的致敬,店长荐书诚挚推荐囊括西南联大思想遗产的三套书:《西南联大英文课》《西南联大通识课》《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走进西南联大课堂,重温联大教育风采——


◎《西南联大英文课》——链接世界文明
外语,关乎如何沟通理解世界。西南联大人才辈出,与他们扎实的英语功底和国际视野有很大的关系。《西南联大英文课》复刻西南联大《大学一年级英文教本》并进行升级,书中收录了毛姆、赛珍珠、兰姆、梭罗、爱伦·坡、杜威、林语堂、胡适等中外名家的43篇英文选文,篇篇经典,内成体系,依教育理念编织而成,发人内省、常读常新。礼盒精装,好评如潮,随书赠1枚限量版西南联大校徽徽章,值得珍藏。

◎《西南联大通识课》——成为一个博雅的现代人
博雅教育,本是中国的传统,但现在已然荒废。西南联大的通识课,是那个时代的遗珍,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一代学者。这套《西南联大通识课》共包含文学、哲学、国史、国学、诗词、文化、古文七大部分,尽可能保留大师原话,原汁原味。今人阅读既可培养富足的精神,也可历练自由的灵魂,更能学习如何拥有更高境界人生。

◎《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守住中国文化的根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系统文字形式,可以说,它的字体构型与先人造字的理念都是中国文化最原初也是最古老的根,后续几千年的文明都建构于其上。西南联大唐兰教授讲解甲骨文,具有权威性,有很多独到见解。但唐兰先生很谦逊,不愿著书立说,他的许多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史料价值的甲骨文研究成果未能公开。西南联大学子马识途,以百岁高龄系统回忆并为唐兰先生的甲骨文研究写出这书稿,为先师“继绝学”。本书为马识途先生签章+钤印本,特别值得珍藏。

虽然时光无法倒流,但当下值得把握。如果你想穿越时空,走进西南联大的教学课堂,这三套书就是最好的选择。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含签章书)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点个「在看」,不怕走散

请三观一致的读友,扫码加维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