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叔访谈|让孩子成长是父母的需求,不是孩子的需求,孩子想要的是快乐,“不着力”才是好的儿童教育
历时一年,“此念”出品
《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
于2018年12月20日正式推出第一季:
凯叔讲故事APP 创始人 凯叔
正安康健 创始人 梁冬
水墨画家 林曦
教育家 赖念华
漫画艺术家 蔡志忠
心理学家 贺岭峰
一土教育 联合创始人 李一诺
探月学院 创始人 王熙乔
前芬兰驻华大使馆科学与教育参赞 Dr. Mika
九位教育实践者,向“此念”讲述他们个人成长中的关键时刻,共同探讨什么是好的教育。因为 ——
教育,关乎人类的未来。
本 期 嘉 宾 介 绍
凯叔
凯叔讲故事APP创始人
原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凯叔讲故事”致力通过
“快乐”、“成长”、“穿越”的极致儿童内容
成为影响“国民童年记忆”的儿童品牌
获“2017年度最受中国妈妈喜爱的早教品牌”
👇 15分钟 听凯叔分享 “故事可做的事情特别多!”
“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就是我们那儿的故事大王!”
2013年,凯叔离开了中央电视台,从人人羡慕的主持人变成了创业大潮的一员。他在家带娃整整一年,每天最惬意的时光就是用充满父爱和磁性的声音,给女儿讲故事。
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迷,然而并不是每个家长都会讲故事,也不是每个父母都有足够的时间给孩子讲故事。这个从小就会讲故事的爸爸,看到了刚需,于是决定以“讲故事”作为自己的创业方向。创业四年来,“凯叔讲故事”已经成为国内儿童内容领域的知名品牌。
或许因为从小被灌输了太多“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很多父母会忍不住在给孩子读绘本、讲故事的时候,不停地打断情节,向孩子发问,“你明白讲得是什么意思吗?”、“你从这个故事里受到什么启发?”。许多人或许已经忘记了,我们为什么爱听故事?因为故事让人快乐!
故事仅仅是为了让人快乐吗?当然不是。“好的故事滋养心灵”,无论孩子还是成人,每个人都会在别人的经历中,得到启发与经验,与自我经历的现实进行对照,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因此,凯叔说,“让孩子成长是家长的需求,根本不是孩子的需求,孩子接受所有新鲜事物的时候,他所想找的是一种愉悦感,是一种快乐。”
今天的孩子有太多机会可以接触各种占领眼球的内容,电子屏幕被诟病,并非仅仅因为影响视力,我们更深层的担忧是,当孩子习惯成为被动的信息接收者,他们的想象力、交互能力与觉知能力,可能也会因此下降。
当许多父母不得不掏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从孩子那里换取一点点自己轻松时间的时候,或许只需要点开一段故事音频,让孩子打开耳朵,就可以带孩子进入一段奇幻之旅,一个可以让孩子想象的故事世界。
跟许多同龄人一样,凯叔的“故事启蒙”也是从听“孙敬修爷爷讲故事”的磁带开始的。凯叔很期待,这一代孩子长大后,或许有一天,他们也会想起“凯叔”,想起凯叔讲的故事给他们童年带来的温暖记忆,用故事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成长。
《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 第一季
凯叔访谈 全文阅读
“
好的故事滋养心灵
”
孩子不但通过故事获得信息,而且可以去到他没有经历过的场景当中。
给孩子们讲故事,实际是给他讲了一个场景,让他在熟悉或者陌生的场景里边进行心灵上的游历。通过一个个故事,他可以复制这些场景当中的行为;在故事里边,他可以见识整个世界,见识所有不同类型的人。
其实故事可以做的事特别多,除了知识上的获取之外,还有很多心灵上的滋养,性格的养成,价值观的塑造等等……
孩子从小听的如果经常是对抗性的、非此即彼、有你没我,要不就是胜利,要不就是失败,这样的故事的话,孩子的性格可能就奔这个方向去了,相对会极端一点,破坏力强一点。
如果孩子听的故事既有竞争意识,又可以包容这个世界,那么他就会知道,这个世界不可能按照“我的想像”去发展,或者按照“我的意志”去发展。当他对这个世界没有控制欲的时候,他从小就会和这个世界和解,他就会很幸福。
“
俯下身来
才能理解孩子的世界
”
“凯叔讲故事”把文学名著做了大量的原创性改编。原创到什么程度呢?有很多是价值观的变化了。
拿《凯叔西游记》来说,一开始我给女儿讲《凯叔西游记》的时候,就面临一个很大的难题。我记得第一次给她讲,我写了三千字的稿子,讲给她听的时候不断地被打断,她说;“爸爸这个是什么意思?那个是什么意思?”这说明什么呢?
其实成人和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往往拿我们的常识去触碰孩子的第一次认知,所以她跟你就没法儿沟通。只有我们在意识上俯下身子来,去理解孩子的认知世界,用他的认知水平跟他沟通,慢慢地,他会觉得和你的沟通很舒适,这个时候,你才有资格让他踮着脚成长。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
从《真假美猴王》学会接纳自己
”
我们去改编《西游记》的时候,第一步就要做到,让三、四岁的孩子听起来没有任何情节的障碍,不会听不懂。而父母的需求和我们作为儿童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又必须让自己的产品有成长性。
比如《真假美猴王》这一段就和原著非常不一样。《西游记》原著的价值观基本上就说了三句话:“我灭你”、“你灭我”、“我找人灭了你”。但现在这个世界,非此即彼的事越来越少,我们如何去接纳对方?其实更重要的是,我要先接纳我自己。我如果连自己都接纳不了,那其他的都白搭。《凯叔西游记》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原著《真假美猴王》故事是说,俩猴子,一模一样,还互相争抢师父。师父分不出真假,观音分不出真假,俩人打打打,打到大雷音寺。佛祖拿金钵一照——这个是假的!一棒打死。依然是非善即恶,非此即彼。
那我们怎么讲这个故事呢?为什么这两个人说一样的话,有一样的本事,有一样的诉求?因为他俩本来就是一个人。
“当年,在花果山上,有块灵石,它吸收了天地日月的精华,修炼出了一颗心。这颗心,在同一件事情上总是会有两种想法,每生出一个念头,就有一个念头反对自己,最后,巨石訇然中开,蹦出两只猴子。
观音问如来,怎么是两只猴子?如来说,一只是灵明石猴,就是你认识的齐天大圣,一只是六耳猕猴。这时候,地藏王菩萨问佛祖,佛祖,两个猴儿可有一善一恶?佛祖一笑说,晴天阴天可有善恶?这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善恶对错,更多的是不同,你接纳了不同,才会有大同。
俩猴子这时候站起来,四目相对,越走越近,眼神当中已经没有了乖戾,更多的是好奇,就像两个婴儿第一次见面的眼神一样,越走越近,面带微笑。这个时候,佛祖说,悟空好悟性!我助你一臂之力!金钵甩下去,变大,把两只猴子罩住,飞快地旋转。佛祖一挥手,金光一收,大殿之上,只剩下一个孙悟空。孙悟空纳头便拜,多谢佛祖!俺老孙又活了一回!
从此悟空走在取经路上,再不纠结。”
孙悟空实际上是接纳了自己,其实人最难接纳的就是自己。
我女儿当时说了一句话,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她说:“爸爸,我听明白了!”
我说:“你懂什么了?”
“我说孙悟空为什么取经之前特厉害,取经之后就不厉害了呢!”
“为什么呀?”
“闹了半天,他把自己给丢了!”
当时我真的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她听懂听不懂重要吗?一点都不重要。她只要爱听,听进去了,这个故事就装到她心里了。
如果有一天她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了,可能是茫然了、痛苦了,她想起这个故事,能给她起到一些疗愈的作用,我就觉得,善莫大焉。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
让孩子爱上一件事
其实是让他爱上一种感觉
”
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就是我们那儿的故事大王,之后上小学,一直给同学们讲故事。我小时候听磁带,听孙敬修先生讲的故事。那个时候还有“全国故事大王大奖赛”,我妈就买那种磁带给我听。
有一个说法,“任何一个领域,你只要浸淫一万个小时,你就能成为专家。”其实哪儿那么容易啊!为什么他能浸淫一万小时,你就做不到?很简单,就是这一万小时对于他来说根本不费劲。
从来没有一万小时是坚持出来的,都是玩儿出来的,都是愉悦在其中。我讲故事是从幼儿园开始的,你说为什么呢?因为我爽啊!我很快乐啊!
后来再想,我从小真的喜欢“讲故事”这件事吗?不对啊!我喜欢的是“讲故事”给我带来的感觉,带来的被看见、被尊重的感觉。而这个感觉很长时间以来,都只能通过“讲故事”这件事来获取。所以,我以为我爱它,其实不是,我爱的是做这件事得来的那些感觉。
所以我们对于孩子的培养也是这样,他喜欢的根本不是这件事,他喜欢的是这个事的感觉,他自我感觉良好。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把这件事、这个技能,和孩子想要的“感觉”划上等号。
“
好的儿童教育就是‘不着力’
”
儿童教育,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不着力”。让孩子没有感觉被教育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所以我们也一直奔这个方向努力。
我不能说给孩子讲《凯叔·三国演义》,真正讲的是领导力和沟通能力。但实际上在打造这个故事的整个过程中,就是要做到这样。这些完全是揉在情节里边的,是可以让孩子去思考和对话的。
我们不能跟孩子说,“宝贝,听完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呀?你觉得曹操怎么会让这么多人听他的话的?你说来听听!”(孩子说完,你说)“不对,我告诉你怎么回事,第一,他做到这一点;第二,他做到这一点……”孩子早跑了!
但是我在讲故事当中,着重放大哪句话,把哪个瞬间、哪个情节放大——“这个时候,这个人是怎么想的”——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
“我对我的成长无需求,我对我的快乐有需求”。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鉴赏者,只不过他说不出子丑寅卯,但是他知道转头就走。你要给孩子的一种感觉是什么,应该都是很自然的,浑然天成的——我没有“要把你塑造成什么样”的目的。
尽管我有这样的使命、这样的初衷,但是没有给孩子任何这样的压迫感,这就是“不着力”。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这些声音并不是答案
因为教育没有标准答案
教育并没有终点
我们一直在路上
……
《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
2018年12月20日开始
每周四上午【此念】公众号首播
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 联合播出
敬请关注“此念”出品
《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 第一季
听九位教育的实践者和觉知者
凯叔 / 梁冬 / 林曦
赖念华 /蔡志忠 / 贺岭峰
李一诺 / 王熙乔 / Dr.Mika
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
一起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生命·成长》收看方式
⭐ 关注【此念】微信公众号,2018年12月20日开始,每周四上新。
⭐ 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腾讯视频等平台,搜索关键词“生命·成长”或“此念”均可。
- 阅读推荐 -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全文
👉 面对教育的焦虑、迷茫和希望,我们踏上了寻找答案的旅程 |《生命·成长》系列纪录片预告
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info@cinianchina.com
点击阅读原文看《生命·成长》系列更多精彩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