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规模效应”?
01 规模效应存在于生物界
规模效应是什么?它听起来是一种不接地气的专业术语,但实际上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比如在生物学中,规模效应决定着我们服药的剂量。大家知道,同样一种药,小孩的剂量是要小于成人的,有些药品说明书上会提到剂量与体重相关,那么是不是说大人吃一颗,体重是他一半的小孩就吃半颗呢?
虽然我们生活中常常这么处理,但是这种线性外推的方法并不合适,在体重(积)相差很大的情况下还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 1962 年,一群科学家想研究 LSD(一种致幻剂)在大象身上的效果,在这之前他们发现这种药在猫身上的安全剂量是 0.5 毫克,然后他们线性外推,一头大象的体重是猫的 600 倍,那么安全剂量也会是猫的 600 倍,于是他们给大象注射接近 300 毫克的 LSD。
在注射后不久,这头可怜的大象就突然倒下,进入了癫痫的状态,然后在约 2 小时以后,它离开了这个世界。毫无疑问,科学家注射过量的药剂,导致大象的死亡,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动物能够接受多少剂量的药品,是和它自身新陈代谢能力相关的,如果代谢越快,那么所需要的剂量也就越高,那么问题来了:从一只猫到一头大象,体重上升了 600 倍,代谢率也会对应提升 600 倍吗?
显然不是,因为生物体内部存在规模效应,体重和代谢率的关系并非线性上升的关系,而是亚线性上升的关系,确切地说,生物体的代谢率与它体重的 3/4 次方成正比。
比如一位成人的体重是他小孩的 2 倍,那么他的代谢率是他小孩的 1.68 倍,比线性上升的“2”倍要低一些,也就是说生物体的体重在增加的过程中,变得更“节能”了。
按照这个比例,如果大人的药量是 1 克,那么体重是他一半的小孩吃 0.6 克是比较合适的。回到前面大象剂量的话题,大象的体重是猫的 600 倍,其代谢率仅为猫的 121 倍,因此只需要使用 60.5 毫克的药剂即可完成实验,这远远低于科学家注射的剂量。
02 规模效应存在于社会中
除了生物学之外,规模效应也普遍存在于企业中。比如同一个制造业行业,在订单充足、管理效率类似的情况下,规模更大的公司通常成本比规模小的公司更低、利润率更高。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在采购原材料的过程中,规模更大的企业采购的量更大,那么就能以量换价,获得更低的价格或者更多的折扣,从而在材料成本上占有优势;
二是在大规模的生产过程中,规模大的企业更有能力和动力去优化设计和生产的环节,进而降低生产时所花费的人工成本、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材料损耗,员工也能更熟练地生产产品、提升生产的效率;
三是规模更大的企业可以分摊更多的管理、营销、研发等成本,产品的单位成本也会更低;
比如今年上半年,在锂电隔膜行业的企业中,行业老大的单平利润是老二的两倍多,虽然两家公司的管理效率、产品结构、客户结构上确实存在不同,但是如此大的利润差距仍然体现了规模效应的巨大威力。
而且规模效应不仅仅存在于企业内部,从整个行业的角度,规模效应也发挥着它的作用。对于一个制造业行业来说,累计生产的产品越多,其产品单价也就越便宜。(即莱特定律,以后我们详细了解)
比如最近很火的光伏行业,自光伏行业诞生以来,其装机总量从 0 提升到了 1000GW,而光伏组件的单价也从早期的 10 美元/W 逐步下降到不到 0.5 美元/W,在最近更是实现了与火电的平价,使光伏电站大规模替代火电站成为可能。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全球装机量的提升,光伏成本还将继续下降,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廉价、清洁的能源。
除了以上这些,我们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也会感受到规模效应的存在。比如看书的话,把一本书分摊在半个月里面慢慢看完,与在一个周末集中看完是两种收获;在某段时间内集中精力去做手头的工作,比分散在多个时间去做所耗费的时间更少,所获得的成果通常也会更高。
都用耗费的总时间来计量,要获得同样的收获,集中时间看书要比分散时间看书更优,集中时间做事也比分散时间做事更优——时间上也存在着规模效应。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规模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特定的条件下,随着产出的增加,单位产出的投入反而越来越少,其核心在于资源的节约。
03 规模效应是一种思维方式
前面我们提到,规模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能不能利用这种现象为自己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呢?
当然可以,因为规模效应也是一种宝贵的思维方式,拥有它可能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
假设一个情景,小 A 是一位认真负责的家庭保洁钟点工,与某个中介平台签订了协议,接受平台的派单去往城市里各个角落的客户家中打扫清洁,一般每个单子是 2~3 个小时,做完之后去往下一个客户家里。(关于用户思维、规模效应的小故事,请点击蓝色字体了解;或者去B站观看 )
小 A 每天早出晚归,但是每天也只能做 2~3 户家庭的清洁,有时候还只能做一户,大量的时间被浪费在路途和等待中,收入存在明显的天花板,而且被中介平台控制得死死的,有时候还要去找其他的兼职来提升收入,真的是又苦又累还没盼头。
可以发现小 A 现在的工作没有规模效应,她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时间和体力劳动赚钱,而且大量的时间消耗在路途上,成为无效时间。
如果你是小 A 的朋友,应该如何让小 A 走出这个困境呢?
答案是提升她的规模效应。而要提升规模效应,就必须在路途上做文章,要尽可能缩短到下一户家庭所需的时间。
要达成这个目标,有 2 个思路:
一是找一个人品不错、愿意出钱长期雇佣她的家庭,从小时工变成拿月薪的人;
二是把所有的订单汇聚到一个小区里面,压缩路途的时间,然后与客户协调时间,把每天的工作时间排得满满的,以最大化时间的规模效应。
这两个思路都能解决这个问题,第二个思路更难,但能够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也更有保障,因此小 A 选择了思路二,然后开始行动。
要把订单集中在一个小区,那么肯定不能靠中介平台,而是要靠小区里面的人进行推荐。因此她在工作之余会细心地观察自己的客户,选定一个人品最好、也最认可她的客户 X,只要是 X 家的订单,她都会优先完成,即使时间段不好、丢掉了其他订单也在所不惜。
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向 X 请求能否看在她过去持续的优秀表现上,在小区的业主群中推荐她。这一步非常关键,如果 X 拒绝,她可能要把前面的步骤重新做一遍。幸好 X 确实人品不错,对她也很认可,愿意帮助她推荐。
从此,小 A 在这个小区的订单就慢慢多了起来,她也就能够逐步把其他小区的订单替换为这个小区的,耗费在路途上的时间大幅压缩了,自己能够工作、获得报酬的有效时间大幅延长,她可以一天做 3~4 个单子,而且不用看中介平台的脸色了。
鉴于她的人品和服务能力,小区内认可她的客户越来越多,小 A 可以在一个合适的时间与主要的客户沟通好,直接绕过平台直接向她下订单,而少了平台抽成后,她可以给出更为便宜的价格,而服务品质不变,与业主实现双赢。
如此,小 A 逐步摆脱了自己对中介平台的依赖,少了中间商后,她与客户的联系更为紧密,并在小区内逐步建立起了靠谱的口碑,因为靠谱的家政不好找,不少业主愿意为她迁就时间,帮助她把工作排得更满,自此她完成了思路二,将自身的时间实现规模效应最大化。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认为小 A 的故事有些理想化、不够现实,但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小 A 的原型就是望岳分析师徐麟家的钟点工 Y 阿姨。阿姨确实文化水平不高,普通话也很奇怪,但她具有企业家一般的直觉做到了以上这些,成为了他小区的“家政女王”。(关于用户思维、规模效应的小故事,请点击蓝色字体了解;或者去B站观看 )
实际上,Y 阿姨达成的成就更大,因为靠谱的家政很少,而她自己能打扫的时间也有限,因此有一些业主请她介绍其他靠谱的阿姨来做清洁——她自己就成为了一个新的中介平台。
从一位要看着平台脸色、收入很低的普通钟点工,到小区中月入过万、自身就是平台的“家政女王”,其中的差距就是规模效应思维和强大的执行力。
除了上面的案例外,规模效应思维的应用领域还有很多,比如对行业或职业的选择——选择更有规模效应的,规避很难有规模效应的。
从小 A 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家政行业很难有规模效应,因此大部分从业者都过得很辛苦,而且收入还不高。而一些存在明显规模效应的行业则不然,他们能获得高得多的收入,比如互联网、金融等行业。
以互联网行业为例,公司在研发出一款买断制的游戏 App 后,该 App 被 100 个或 10000 个用户下载使用,公司所产生的成本和运维费用不会出现大幅度的变化,但是收入却翻了 100 倍,这就是强大规模效应的体现。由于少数人可以创造很高的价值,他们的收入更高也就不难理解了。
同样,不同职业的规模效应也不一样,比如研发岗大都比客服岗更有规模效应,因为研发出的产品或技术可以大规模生产和销售来摊销研发成本,而客服在一定时期内只能服务非常有限的客户,二者差别非常明显。
如果已经进入了缺少规模效应的行业,那也不必气馁,因为凭借规模效应思维仍可以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收入变得更高,比如前面说到的 Y 阿姨。
除了选对行业、做好工作外,我们还可以更为主动地拥抱规模效应。比如将自己的思考写成文章或者录制为视频发到网上,写作或录制视频所耗费的时间精力是一定的,但文章或视频的影响力却能通过网络非线性地放大。在互联网时代,有了影响力,那么机遇就会慢慢向你汇聚而来。
总而言之,规模效应既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又是一种宝贵的思维方式。一个人/一件事是否拥有规模效应,将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小结一下。既然规模效应是在特定的条件下,随着产出增加、单位产出的投入反而减少的现象,那么究竟在什么条件下规模效应才会发挥作用?人类为什么要追求规模效应?我在下一篇会详细讲述这个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