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社会中的偶像和人生 | 5、6月读书
最近最火的《创造101》的官方原版英文名其实是produce 101,而produce这个词的首要含义就是“制造”,大概就是工厂流水线的意思,不知道哪位大神给翻译成了“创造”,顺带给观众也安上了一个“创始人”的名头。这是一档大型网络选秀节目,在短短两个月内就炮制了数十位少女偶像,它就像一颗打向观众的子弹,总有一款能击中你的心。节目里面的姑娘当然是个个都很可爱,而且用流行的话说,她们都很“努力”,但我今天不讨论她们个人,而是想谈谈由此节目所反映出的全社会工业化倾向。
直到几个月前,我其实都一直有一个迷思未解,那就是秋元康的AKB48怎么就成功了。宅男当然是一股重要力量,但AKB到现在已经是全民偶像了,早就脱离了宅文化的范畴。在我这个老古董心中,人们一定是在偶像身上看到了某种常人无法企及的灵光才会称ta为偶像,对ta的喜爱应该是混合了欣赏、倾慕、佩服等等的一种感情,双方也处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距离上。在这种情况下,偶像是自身“灵光”和粉丝自我情感投射(被偶像所inspired的那部分)的结合体。但日本人很厉害,有人意识到在这个经济发达的社会,粉丝会为了偶像疯狂买单,于是专职偶像产生了(例:杰尼斯事务所),然后更变本加厉的养成系偶像也产生了(例:AKB系)。偶像成了一种职业,成了粉丝经济链条中的一环,它硬生生地割裂开了偶像原有的灵光部分和粉丝自我情感投射部分,并且不断制造、强调后者的存在,最终让急需情感慰藉的大众无法招架。
关于灵光(aura),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是这样的阐述的:它是一种人在参悟事物时获得的一种时空交织的体验,就好比人在“夏日午后休息,对着天尽头的山峦或头顶上播撒树阴的枝条凝神追思,直至这个凝思的时刻与之所关照的事物的物象融为一体——这就可谓吸纳了山峦或树枝的灵光”。然而在这个机械复制称霸的时代,这样的灵光正在逝去。这恰恰如同现在的偶像制造业:独特性和永久性不再重要,复制品中的暂时性和可重复性占了上风。偶像工业的一个重要underlying assumption就是,偶像是可以通过标准流程复制的,我们只要把它理应经过层层递进才能达到的内核(偶像inspiring的那部分)直接从外壳(灵光)里撬出来,直接塑造一个很激励人的偶像人设就可以立马推向市场吸粉,real短平快。《创造101》的女孩们个个能歌善舞,用流行的话说就是“业务能力强”,但舞台上的一切都是posed的,每一个令人着迷的动作都是为了吸引人而制造出来的,就好比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指出碎片化表演使电影演员“无法进入自己的角色”一样,男团女团的偶像们在唱歌时并不是歌手,在跳舞时也并不是舞者,他们仍然是偶像。其中有几个选手我觉得明明可以单飞,但她们仍然选择了女团这条路,就因为这条路explicitly doable,就好像工业社会中任何量产产品一样,you follow the steps, then you can generate cash flows (as a product)。
据我大致观察,现代社会的情况就是:我们phyically使用的是工业化的产品,衣服、电脑、和酸奶;且我们mentally在思索的竟然也是工业化的产品,偶像、教育和理想,这使得我们自己成为了某条工业的input,而output就是一个个被standardized的社会人。
关于教育工业化,考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经济学上来说,考试只是作signalling用的,但在工业化的大潮中,手段成为了目的,尽管考试(比如说高考)只是一个表征,其负面影响已经相当深远。这是一种单归因的思维模式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极端地说,在“一考定终生”的价值导向下的高考会使人(尤其是人生观尚未成形的高中考生)习惯性地孤注一掷去追求一个简化的、可视化的路径,在人生事务的选择上偏向于单点归因,比如说,想要获得爱情就是要美貌和金钱,因为这是standard,是rule,在此价值引导下的工业社会中,人生就好像一个加长版的“唯分数论”的重点中学,而每一个在此人生路上亦步亦趋的年轻人,终将在别人设定的标准下活成一个工业复制品。
说来讽刺的是,我高考的作文题目是《拒绝平庸》,当时在考场上我就很莫名其妙,为啥我们的立场一定要是拒绝?我觉得大家都是普通人,平庸没什么不好的,平庸也可以不虚此生,要拒绝的明明的是被工业流程洗脑。这个月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石黑一雄的《别让我走》,在这本书中,作者描绘了英格兰乡村中某寄宿学校学生们的故事,他们看似接受着良好的教育,与普通孩子一样恋爱、争吵、玩闹,但令人想不到的是,他们其实都是国家制造出的克隆人,他们的出现就是为了给人类提供移植的器官,而完成了使命的他们最终都会死去。更令人惊恐的是,孩子们渐渐长大,却依然选择履行自己的“职责”。我觉得这本书讨论的不仅仅是关于克隆人的伦理道德,更是现代人类与这些克隆孩子雷同人生。我们的人生看似更长、更丰富,但在工业化的高压下,其实相差也并不太远。
这个世界很大、很美、也生来就很vague,我们的人生从来不是一个用几个input就能解释的factor model,无论是工业造星还是工业育人,都没有办法让我们发现真正的自己。最后祝大家都能活成一部小说,而不是一份简历吧。
往期读书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