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地名文化遗产评价体系及应用——以北京市牛街地区为例

岳升阳 杜书明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


城市地名文化遗产评价体系及应用

———以北京市牛街地区为例

文/岳升阳  杜书明


摘要



地名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北京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峻挑战,要做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急需建立适合北京城市的地名文化遗产评价体系。本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使用年代、历史文化意义、感知度三个方面,每个方面再进行细化。根据评估结果对地名进行分级,以确定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


一  地名文化遗产评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地名文化遗产评估的紧迫性

地名作为文化遗产保护还只是近几年的事,它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地名中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人自古就有重视地名的传统,在地名的命名、考证和文化承传方面进行了长期探索。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传统地名快速消失,有识之士注意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呼吁保护地名文化遗产,并向联合国地名专家会议提出将地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的动议。中国的动议得到世界同行的积极响应。2007年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暨第二十四次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会议确定,地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适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近几年来,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渐趋成熟,开始得到许多地名管理部门的重视。

地名是地理实体的名称,它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居民居住地名称、各种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名称等。地名是一个区域内人类长期活动的产物,具有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它是伴随着区域历史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并随着区域的变化而演变。地名包含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区域文化的象征。由于地名具有文化价值,因而许多经历了时间沉淀的地名产生出遗产的属性,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由此形成的观念变化,地名正面临着亘古未有的巨大变化,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名在快速消失,如何保护地名文化遗产成为今天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要保护地名文化遗产,就需要对地名进行历史文化价值的评估,以确定其保护价值。对于北京这样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老都城来说,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显其重要性,地名评估工作迫在眉睫。

2.地名文化遗产评级的必要性

地名既然是文化遗产,就需要明确其价值,根据其价值大小,采取相应的保护和利用措施。但是地名的文化价值千差万别,评价地名的标准各不相同,不同时代、不同观念、不同文化背景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地名文化价值的评价。例如地名文化遗产中也存在着少量糟粕,但对于糟粕的标准却因时、因人而异。有些被前人看作糟粕的地名,今天却被认为是民俗文化的体现;有些曾经被认为是不健康的东西,今天又受到追捧。因此,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对于地名文化遗产的评判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即便在今天,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地名的评价亦不尽相同,被一些人认为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名,另一些人却觉得它过于土气而不合时宜。对于地名,有的人从历史文化角度评价,有的人从城乡差别的角度评价,也有的人从未来发展的角度去评价,标准不一,结果各异。因此,需要对评价标准进行细分,逐一量化,以实现标准的相对统一,使保护工作得以进行。

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地名规划的重要内容,而要利用好地名文化遗产,就要对其进行评估和分级,以便能根据其价值的大小进行合理利用。价值大的地名用于影响力大的道路或街区命名,价值小的地名用于小地名命名;价值大的历史地名应予以保护,不能轻易废弃或改造,价值小的地名则可以废弃或改造。这样做可以使历史地名资源得到比较合理的利用,减少和避免历史地名资源的浪费。

 

二 城市地名文化遗产评价体系

1.指标选取原则

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要符合评价对象的性质和特点,具有可靠性和可统计性,体现评价对象的真实价值。评价过程要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减少评价者个体不确定性的影响。

系统性和整体性原则。建立从宏观到微观全方位多角度的三级指标体系,对评价内容进行细分,在各个指标的选取标准、计算方法、时间分段上服从体系的整体要求。

      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根据地名特点以定性评价为主,将尽可能多的内容转化为量化指标,以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

2.指标体系

我们通过对地名的产生和使用年代、历史文化意义、感知度三个指标的考察和评估来展开地名评价,三个指标各赋予一定的权重。将各个指标再分别细化,每个指标之下分列若干评价因子,同样赋予一定权重;采取五分制,对每个因子按照设定的规则进行打分,并计算出加权后的分值。对各项评价因子得分加总,得到一个地名的总评价得分,即综合评价得分,然后根据各个地名分值的高低,采用三级制,予以分等定级。

我们曾在北京泛CBD地区地名规划中使用过类似的方法,地名评价的结果和事先感性预估的结果基本吻合。在规划中1、2级地名都予以保留和利用,大街区的名称皆取自1级或2级历史地名;3级地名则根据具体情况或用于次一级的地名中,或不予保留;废弃的地名是分值很低的地名。此后在通州新城地名评价的尝试中,也得到相似的结果。实践表明,只要标准设置得当,就能保证地名评估结果较好地体现地名的价值。

此次针对北京城市地名文化遗产的特点,我们对原有评估模型做了调整和修改,建立了新的历史地名评价体系,以便更准确地反映北京城市历史地名体系的特点和每一个地名的历史文化价值。把这个地名综合评价得分的计算过程表述为公式,建立如下数学模型:

其中,F是一个地名的综合评价得分,评价因子有n项,fi是对每项评价因子的打分,mi是该项评价因子的权重,d是各个指标的权重。

运用这个评价模型,我们对牛街片区的42个历史地名进行了试评价。下面将结合牛街片区历史地名的试评价过程,对各个评价指标及因子作一一解释和说明。


表1


(1)产生和使用年代

地名的年代是地名历史价值的基本要素,在一般情况下,年代越早的地名,延续使用时间越长的地名,价值也就越高,因而应得到较高的分值。年代是硬性指标,便于量化处理,评价时易于操作。为此,我们将产生和使用年代的判分比重设置为30%。该项下又分为“产生年代”和“使用截止年代”两子项,其中产生年代最重要,占70%。

本文将地名产生的年代划分为3个时间段,即1911年以前的王朝时期,1912至1948年的民国时期,1949年至1978年新中国前30年时期,分别给予5分、3分和1分。这是因为:首先,时间历程本身就具有历史价值,越古老的东西越稀少,包含的历史信息越丰富;其次,北京旧城的地名大多形成于民国以前,体现了城市规划、建设和演变的历史,存在时间往往有数百年,民国时期时间短,积淀的历史文化信息较少,有的还是对数百年间形成的老地名的改变,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地名沉淀时间短,变动频繁,对老地名的否定过多,还需要时间的检验;最后,在时段划分上详今略古,久远的时段划分得粗略一些,近的时段划分得细一些。对于1949年以来形成的地名,我们暂时只做1978年以前的。建国至今已经60多年,此时期的部分地名也已经沉淀为历史,具有一定的保留价值。我们划出1949-1978年的30年时间,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地名变化的早期阶段,将此阶段产生的地名称之为“准历史地名”,以便引起重视。此时段虽然已是现代,但它到今天,也已经过去了30多年,有了一定的历史沉淀期,可以选择其重要者予以保护。将“准历史地名”的下限划在1978年,是由于该时期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地名变化受政治影响最多,许多地名打下了不同政治运动的烙印,成为一段历史的记载,因而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1978年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地名受政治影响的程度相对减弱,转而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强,进入了地名大变动的时期,这一时期还在进行之中,它所产生的地名尚有待于历史的检验,故暂不对1978年以来形成的地名给予评定。

鉴于上述三点考虑,我们于是对1978年以前形成的历史地名,依据其形成年代的早晚,从高到低分别赋予分值,以充分体现地名文化的历史价值。以牛街片区为例,这一片区大部分历史地名起源于1911年以前,历史悠久,沉淀了丰厚的城市记忆和文化烙印,其在北京城市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京城百姓中亦百年来口耳相传,故其在此项获得较高分值,与其应有地位相符。

地名使用时间的长短是体现地名影响力大小的重要标志。一般说来,地名使用截止的时间距现在越近,其影响力就越大,尤其是建国以后仍在使用的地名,其影响力大于早年已经废止的地名。因此设置了“使用截止年代”一栏。假设同样是形成于明代的两个胡同名称,一个从清代起就不再使用,一个一直使用到今天,那么一般来说,使用到今天的地名其历史价值大于清代已不使用的地名。在牛街片区的地名评价中,“大井胡同”于1949年以后被取消使用,其影响力受到削弱,故计算得分为0.27;而“石羊胡同”一直沿用至今,于是在这项评价因子上更胜一筹,得分为0.45。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使用截止年代之下分了两个时段,一个是“1949年以前”,一个是“1949年以来”。其原因,一是本着略古详今的原则,对古代不再细分;二是1949年以来的60年间,有些地名更名不尽合理,有的改名后不久又予恢复,有些地名实行了雅化。尤其是近些年,随着城市改造和城市扩建速度的加快,许多老地名被注销或舍弃,留下不少遗憾,有的甚至需要重新加以抢救。因此对它们的使用截止时间不宜再做细分,以便给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留下更多的空间。

(2)历史文化意义

这一栏被赋予的比重最大,以凸显地名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与历史事件、著名人物活动的相关程度在三部分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它是地名历史文化价值最主要的体现。“重大历史事件”是指在北京历史上或全国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事件,同时也包括与该事件有关系的人物名称。如菜市口,包含了戊戌变法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六君子在此被杀。“著名人物活动”指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文化艺术界的知名人士曾经在这个地方活动过,如康有为曾在米市胡同的南海会馆活动。

该栏的重心放在1949年以前,这是因为,历史需要时间的沉淀,历史事件的价值往往要经受时间的检验,不宜匆忙判定。而且建国以后的许多事件往往和特定时期的特定政治环境结合在一起,其价值评判需要十分谨慎,并且要经历较长时间的检验。所以构成该栏的主要内容以1949年以前为主,1949年以后只包括十分重要的少数内容。著名人物的活动以1949年以前的具有影响力的重要人物为主,并适当考虑1949年以后国家级的重要人物。

在牛街片区中,“烂缦胡同”、“丞相胡同”等,均因清代以来其地会馆林立、文人士大夫荟聚,而在此项评价因子中获得0.75的最高得分。

与当地景观风貌、城市空间地标、城市建设活动的相关程度,在于凸显地名所蕴含的景观风貌、空间地标方面的意义,及地名所反映和记录的城市建设活动和城市风貌变迁。与当地景观风貌、城市空间地标密切相关的地名,往往在当地的地名体系中发挥着标志性的作用,是当地文化特色与自然环境特点在地名文化上的折射,因而也给予必要的重视。这类地名有的直接以建筑物、地貌景观等个体标志物为名,如前门外的天桥、什刹海的银锭桥、通州运河的石坝等。它们通常又与历史上比较重要的城市建设活动相关。

“城市建设活动”包括在城市建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规划设计活动、建设项目和城市改造工程等,如城池、重要大街、重要寺庙、重要官署、重要漕运设施等。城市建设的考察重点,同样放在1949年以前,如明代建前门外的廊房和外城,民国初年建香厂新市区等。1949年以后的一些重要城建往往评价不一,所以做文化价值评价时须十分谨慎,不做过多涉及。

在牛街片区历史地名的评价过程中,“广安门”与明清北京城的城市建设密切相关,并为当地重要景观与地标,因此该项计算得分为0.75。“法源寺”为京城乃至全国的历史名胜,得分亦为0.75。

与风俗文化、重要民间传说的相关程度分别指对本区域有重要意义或在本区域有很广泛影响的地方风俗和民间传说。这些风俗及传说,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和具体表现,能充分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如“牛街”、“巴家胡同”、“王乡老胡同”等,展现了牛街的回族风情和当地穆斯林的文化风貌、生活习俗,故给予0.5的得分。“法源寺”与佛教信仰、佛教文化密切相关,其举办的法会、讲经和其他科仪,亦是当地风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分亦为0.5。

地名在命名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当时的人们根据一定的文化理念有意命名的,如元大都的坊名,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另一类则是自发形成的,如北京城内一些以行业命名的胡同和农村中的许多村落名称,具有原生的特征,有的甚至是无意间形成的。今天最容易被人们所抛弃的就是这些原生态的地名,它们往往没有多少特色,许多是以姓氏命名,最容易出现重名,且显得土气而没有意义。但是即便这类地名,也是一段历史的体现,反映了千百年来的移民、市场、行业、屯田、圈地、人口变迁的历史。尤其是当它们组成群落时,就更显出历史的价值。此两类地名应该在分值上体现出来。

北京的地名文化遗产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群落性。例如北京旧城内的胡同名称构成一个整体的群落体系,通过群落体系映射出老北京城的历史文化。为此对群落性地名系统应给予一定的群落分值,以保护地名的区域特色。在牛街片区中,“枣林街”是较能体现地名群落性的地名。以“枣林”为核心词,形成“前街”、“后街”等,并用“一巷”、“二巷”的数字排序方式命名各分支街巷,构成一个“枣林”胡同群落。

(3)感知度

这是一个反映人们对地名感知程度的指标,为方便量化,我们同样设置了几个细化的评价因子,以便于实际操作,令评估时做出的判断尽可能接近实际。

地图标注。一个地名是否在地图上标注出来,可以表明该地名在当时受重视的程度,这一点在民国和民国以前的老地图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老地图的比例尺一般不是很大,在标注地名时需要有所选择,同时地图是否标注又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认知程度,因而地图可以作为评估地名重要性的参照指标。

1949年以来的地图以地形图为依据。这是因为现代地图种类很多,许多地图,尤其是一些新编游览图,没有经过政府权威部门的认可,所标注的地名不够规范,且有一定的随意性,难以作为统计分析的依据,而由政府测绘出版的地形图,往往经过严格审核,内容比较准确,因而对于解放以来的地图,重点选择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图作为分析的依据。在选择地图比例尺时应注意的是,比例尺越小,标出的地名就越少,所标地名的重要性也就越高。最好选择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地形图,那时的地形图上保存有较多的历史地名。

在牛街历史地名的评价过程中,我们分别使用了1937年、1946年和1955年的地图资料。大部分牛街历史地名均能在民国时的地图中找到,说明了这些历史地名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网络宣传率。网络正在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网络中不仅包含了许多传统媒体的报道内容,而且包含了有关地名的大量研究成果,是判定地名感知程度的重要方面。网络便于搜索和统计,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因而列为一项。

我们在牛街地名评价中,重点使用了百度、谷歌等网络资源搜索工具。“教子胡同”、“丞相胡同”、“醋章胡同”、“寿刘胡同”、“枣林”等,均享有很高的网络知名度,给予0.2分。“七井胡同”、“门楼胡同”、“甄家胡同”等,网络宣传率稍弱,因此相应调低此项得分。

街道办事处使用的地名。采用什么地名作为街道办事处的名称,反映了人们在纷繁众多地名中的轻重取舍,在不同程度上代表了地名的影响程度,因此可以作为硬性指标来判断地名的知名程度。如“牛街”、“广安门”这两个地名均被用作街道办事处名称,故得0.2分;其余地名未被用作街道办事处名,故不得分。

公共交通设施使用的地名。公共交通设施使用的地名,对于北京城区而言,主要有地铁站使用的地名和公交车站使用的地名。这项评价因子与“街道办事处使用的地名”类似,体现了地名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力的差异和地名的知名程度。如“枣林”、“广安门”、“牛街”被用于公交车站,得分0.08。牛街片区暂无地铁相通,故无地名用于地铁站。

商业中心使用的地名。商业中心的影响力很大,商业中心是多层次的,有全市性的大型商业中心,也有地区性的商业中心,这些中心使用的地名影响力往往随着商业中心等级的不同而不同。在牛街片区中,“牛街”被当地的地区性商业中心所取用,故此项得0 .12分。


三 地名文化遗产的分等定级

计算出各个历史地名的评估得分后,再依据得分高低,对这些历史地名进行分等定级。分级标准为:4分以上为1级,3分以上为2级,不足3分为3级。待日后需要保护和利用这些历史地名文化遗产时,即可根据评级成果,采取适当合宜的可行措施。依据评分结果,我们对牛街历史地名进行分等定级。第1级的历史地名有广安门、牛街、南横街、教子胡同等,这些地名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今后应该保护的地名。还有一些地名也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由于已经在近些年的城市改造中消失,或范围大为缩小,评分因此受到影响,只能位于低一等的地位,如丞相胡同(菜市口胡同)、烂缦胡同等。尽管如此,分等定级的评估仍给地名文化遗产的挖掘、利用提供了依据,可以供地名标识的设置时参考。




文章作者:岳升阳  杜书明

文章来源:《城市问题》,2011年第8期

本版主编:耿曈

审订:江默成


//////////

往期精彩链接

我们是怎样编写地名志的

关于地名学的几个问题

朱元璋征战鄱阳湖产生的地名

谈谈我国县名的命名


欢迎加入江西地名研究公号编辑团队!

联系微信:jxsky1983;qq:304542498

更多信息请关注“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及下方地名研究QQ交流群

也欢迎加入江西地名研究微信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