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台湾地名中的人物印记

陈名实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




台湾地名中的人物印记


文/陈名实


[摘 要]:在台湾历史进程中,许多杰出人物对台湾的开发建设做出重要贡献。为了纪念这些人物,出现许多以人物的名号、尊称、官职等命名的地名。这些地名对了解台湾的历史人物及当地发生的历史事件有宣传效用,是社会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键词]:台湾;地名;人物




台湾有一些纪念杰出人物的地名,这些人物的地名印记,反映了台湾民众对开发建设台湾著名人物的认同,折射出台湾的历史与事件,蕴含着人物的文化效应。1945年台湾光复以后,国民党当局为宣传政治理念,大量地把先贤政治领袖名作为地名,其中以纪念郑成功、孙中山、蒋介石(中正)的地名最多。人物地名的应用,既纪念了名人,也提高了地方的知名度。从这些地名中,还可以追寻台湾历史发展的线索。



一、纪念明朝时期人物的地名



1、纪念颜思齐的地名

颜思齐字振宗,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府海澄县。天启元年(1621年)八月二十三日率同乡好友乘13条船在台湾西岸的笨港(今北港)登岛,揭开大陆移民大规模开发台湾的历史,被众人拥立为“开台王”。今云林县水林乡水北村有个小村庄叫颜厝尞,这里是颜思齐设“十寨”的主寨,庄中颜姓居民据说是颜思齐的后代,最早定居于此。另外,在台湾北港镇西势里文化路与民主路交会圆环中,1959年建有一座颜思齐先生开拓台湾登陆纪念碑;在新港乡奉天宫妈祖庙前,兴建一座楼高五层的“思齐阁”。这两座建筑都是北港镇地标式建筑。


2、纪念郑成功的地名

当前,纪念郑成功的台湾地名有成功、国姓(国圣)、延平、郡王等。纪念郑成功的地名始于清代。如台湾南投县西北部的国姓乡,清代称作内国姓,内是地处内地山区的意思。1920年已简化为“国姓”。然而,大量的纪念性地名产生于 1945年台湾光复以后。据 2008 年台湾行政地名统计,与郑成功姓名、称呼有关的镇、乡、村、里行政地名有 39 个。

以成功为地名的有:台北市中山区成功里,高雄市新兴区成功里,新竹市东区成功里,台南市北区成功里,新北市三重区成功里、芦洲区成功里、五股区成功村,宜兰县罗东镇成功里等 22个。

以延平为地名的有:台北市大同区延平里,高雄市鼓山区延平里,台南市北区延平里,新北市芦洲区延平里,宜兰县宜兰市延平里,台中县东势镇延平里,彰化县彰化市延平里,南投县竹山镇延平里,云林县虎尾镇延平里,台南县新营市延平里,台东县延平乡。

以国姓、国圣、郡王为地名的有:台南市北区国姓里、中区郡王里,台中县清水镇国姓里,彰化县彰化市国圣里,南投县国姓乡、国姓村,嘉义县水上乡国姓村。


3、纪念陈永华的地名

陈永华字复甫,福建龙海角美人。郑成功很器重他,称他为“卧龙先生”。后授予参军,命他辅佐世子郑经。郑经主政期间,陈永华主管台湾建设,使民众安居乐业。并建立儒学,培育、拔擢人才。陈永华死后,民众为感念他的德泽,设庙祭拜,称全台开基永华宫,位于台湾台南市中西区府前路。台南市市区联络东西向的一条主要道路命名为永华路,以纪念陈永华。

今高雄县湖内乡大湖村在明郑时期称参军庄,日据时期的1920年才改名为湖内庄。这里原是陈永华家族的屯垦区,因而称参军庄。台南县北门乡的永华村,1945年台湾光复以后因纪念陈永华开创盐业而命名。这里原名井仔脚,有台湾现存最古老盐田。台湾晒盐产业起源于陈永华,他引进福建沿海传统日晒盐田,在台南市旧盐埕地区开辟台湾第一处盐田,后来逐渐拓展到沿海其他地方,许多盐民家庭赖以为生。


4、纪念明宁靖王及其五妃的地名

朱术桂字天球,别号一元子,明太祖九世孙辽王的后裔,南明封宁靖王。永历十八年(1664年),朱术桂随郑经到台湾,于承天府西定坊建立宁靖王府邸。朱术桂在万年州垦拓田园达数十甲,命名为竹沪庄。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明郑政权决定投降清朝,朱术桂决心殉国,随侍在侧的五妃(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皆自缢于中堂。朱术桂将五妃之灵柩安葬于南门城外魁斗山后。朱术桂自杀后,竹沪庄民众将他和元妃罗氏合葬于今湖内村棚仔林中,并筑伪墓100多座,以混淆清军的搜寻。1977年,竹沪、湖内两村村民重建明宁靖王墓。

高雄县路竹乡竹沪村在明郑时期称竹沪庄,是宁靖王朱术桂的屯垦区,地名保留至今。台南市中区五妃里的地名来自民众为纪念五妃而建的五妃庙,里名因有五妃庙而得名。五妃里的街 道在五妃庙北侧,因纪念五妃,命名为五妃街。


5、纪念沈光文的地名

沈光文,字文开,号斯庵,浙江宁波人。明朝灭亡,沈光文在南明政权鲁王麾下抗清。鲁王失败后,沈光文到广东肇庆投奔桂王,任太仆寺卿。永历五年(1651年),沈光文奉命由潮阳渡海到福建金门联络郑成功,但他的船遇上台风,被吹到台湾,只好在台湾定居。沈光文见台湾受荷兰人的殖民统治,十分愤慨。他开馆授徒,在台湾民众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是最早在台湾从事国学教育的人物,留下大量诗文,对台湾文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清道光四年(1824年),台湾鹿港(今属彰化)同知邓传安率绅士兴建书院,道光七年竣工。为纪念明末寓台大儒沈光文(字文开),命名为文开书院。今台南县善化镇有光文里地名,据《诸罗县志》记载,沈光文逝后葬于善化里东保附近,故此地铁路旁建有沈光文纪念碑。为了纪念沈光文,里名也成为光文里。


6、纪念郑成功屯垦将领的地名

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命令军队屯田。郑成功的军队散居各地,开荒种田。这些地区发展成聚落以后,一些聚落就以屯田军队将领的名号为地名。

林圯,郑成功部将,福建同安县铜鱼馆人。跟从郑成功抗清后,屡战有功,官至参军。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率部在斗六门屯田。后扩地至水沙连,此地原为地方先住民活动地区。1668年,当地先住民用武力将林圯部围住,部下欲突围,林圯坚决反对,终因粮尽被杀,从死者数十人。不久,林圯部下将先住民驱逐,并以林圯埔作为地名。

林圯埔在今南投县竹山镇。明郑时期命名为林圯埔,清乾隆十六年(1751 年)发展为林圯埔 街。日据时期的 1901 年,成立斗六厅林圯埔支厅;1909 年改为南投厅林圯埔支厅,下辖林圯埔区。1920 年,林圯埔区与劳水坑区合并为竹山街,林圯埔区划地名从此被废。1946 年竹山街改为竹山镇。现竹山镇云林里有林圯墓,为文物古迹,墓旁一条街命名为林圯街。

林凤,郑成功部将,在今台南县六甲乡驻军屯垦,其地名为林凤营。清代发展为林凤营庄,日据时期初期设林凤营一至三保,后属嘉义县赤山堡。光复后人口减少,今林凤营聚落属六甲乡中社村。

统领,郑成功部将,姓林,名号不详。明郑时期在今屏东县车城乡东面屯垦,地名称为统领埔,后简称为统埔。清代称统埔庄,光复后改为统埔村。

统领,郑成功部将,明郑时期在今高雄县大树乡统领村屯垦,地名为统领坑,光复后改为统领村。



二、纪念清朝时期人物的地名



1、纪念施琅的地名

施琅原是郑芝龙和郑成功的部将,降清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民间称为将军。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率军统一台湾。 

将军乡地名来自施琅的官职。1683年,施琅率领清兵攻占台湾。传说清廷以施琅靖台有功, 以跑马三日为其业地,西起马沙沟,东至乌山头。不料马跑至今将军庄一带便断脚蹄,因而在此地建“将军府”,所经之田园成为施琅世袭地。后施琅率其族人及及吴、王两姓亲戚入垦,形成村庄,称将军庄。

清初,将军庄属诸罗县安定里;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后属嘉义县安定里西保;光绪十三年 (1787年)台湾建省后属台南府嘉义县沤汪保。1920年台湾地方改制,沤汪保改制为台南州北门郡将军庄。1946年,将军庄改为将军乡。今将军乡的将富村和将贵村就是清初将军庄的原址。


2、纪念开拓聚落有关人物的地名

明清时期,大陆移民历经千辛万苦到台湾开荒种地,成家立业。后代子孙为了纪念开基祖先,以祖先名号作为地名。或因聚落出了著名人物,即以这些人物的名号、官职为地名;或以著名祖先的名字为地名。以下试举几例。

焕昌里,今属台南县学甲镇。明末清初,福建泉州府南安县十八都深潭里李氏兄弟三人入台,老二名李二,字焕昌,在学甲定居。后裔分为七房,地名因名七块厝。日据时期,七块厝庄属学甲四保。1946年设村,因纪念开基祖李焕昌命名为焕昌村。1968年,学甲乡升为镇,焕昌村改为焕昌里。

吴沙村,今属宜兰县礁溪乡,是清代宜兰垦荒领导人吴沙故居所在地。吴沙(1731-1798年),福建省漳州漳浦县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吴沙率众入垦今宜兰地区。故居在吴沙村开兰路,正厅内供奉吴沙画像,两旁对联是 “真成拓土无双士,正是开兰第一人”。村中有一所“吴沙国民中学”。清代及日据时期此地为四结庄,1946年改为四结村,1965年改为四城村。1991年,为纪念开拓者吴沙,改为吴沙村。

仕安村,今属台南县后壁乡。明清时期,此处地名为下长短树,清末属茄冬北保长短树庄,村庄的开基者为陈仕安。日据时期调整为长短树第六保。1946年设村,为纪念陈仕安,改名为仕安村。

三舍村,今属台南县新市乡。清代此处是林姓聚居地,乾隆至道光年间,林家出了林维增、林维墉、林希杰三位科第人物,据林家牌匾为进士。因三人显贵,村庄称为三舍庄。日据时期的1920年前,属台南厅新化里西保三舍庄;1920年后属台南州新化郡新市庄三舍大字。1946年改为新市乡三舍村。

谢安里,今属台南县麻豆镇。清康熙中叶,福建泉州府同安县谢氏族人移居台湾,在此地开垦定居。后裔形成聚落,发展成村庄,取名为谢厝尞庄。谢氏族人建纪安宫,奉祀的主神为东晋时祖先谢安。1946年设里,以谢安为名,改名为谢安里。


3、与台湾历史事件有关人物的地名

阿里山乡原名吴凤乡,位于嘉义县东部,是嘉义县面积最大的乡镇,约占全县的1/5。1920年至1945年,属台南州嘉义郡番地;1946年至 1950年为台南县嘉义区吴凤乡;1950年至 1989年,为嘉义县吴凤乡;1989年3月以后,改为嘉义县阿里山乡。

从吴凤乡到阿里山乡反映了台湾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吴凤(1699-1769年),字符辉,福建平和县壶嗣村人。5岁随父母渡台,居诸罗大目根堡鹿麻庄(今嘉义县中埔乡)。清乾隆年间,嘉义地区的汉族自竹崎、梅山一带进入阿里山区开垦,与传统居住的邹族发生冲突,为了缓和番汉矛盾,作为通事的吴凤不惜以身殉职。嘉庆年间,继任通事杨秘根据汉番同胞之愿,在今嘉义县中埔乡社口村立吴凤庙祷祀,称 “阿里山忠王庙”。每年于吴凤忌日举行祭祀。1946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吴凤,将新成立的乡命名为吴凤乡,并在国小生活与伦理课本中记载吴凤的故事。蒋介石为吴凤庙题 “舍生取义”匾额。1987 年9月9日,邹族民众走上街头,要求政府将“吴凤乡”正名为“阿里山乡”,并且将吴凤的故事从国小教材中删除。1989年3 月1日,吴凤乡更名为阿里山乡。

爽文村位于南投县中寮乡,为纪念清代反清复明起义领袖林爽文而命名。林爽文(1756-1788年),原籍福建漳州平和县。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随父到台湾,定居彰化县大里杙庄(今台中市大里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加入天地会,之后成为彰化天地会首领。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发动反清起义,建号“顺天”。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林爽文失败被捕,遭清政府凌迟处死。林爽文事件前后经历1年零3个月,参加人数达数十万,是台湾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爽文村地名源自爽文路。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率败军越过南北投保交界的山岭,遁入集集山地,经过中尞乡地区。林爽文失败后,民众为了纪念他,就把这条路称为爽文路。道光年间,形成爽文路庄,属彰化县南北投保。日据时期的 1901 年,爽文路、龙眼林、内城等聚落合并成龙眼 林庄。1920年,龙眼林庄改为龙眼林大字。光复后的1946年,龙眼林大字拆成清水、龙安、龙岩三村。1981 年,龙眼村南部分出一个村,由于是爽文路旧址,定名为爽文村。如今,爽文村有爽文国中、爽文国小两所学校。台中市大里区是林爽文居住地,为纪念林爽文,道路命名为爽文路。

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军队进攻诸罗县城,城内官民奋勇守御,城得保全。乾隆帝为嘉许诸罗县绅民的所谓忠诚义节,以“嘉之效死不去之义”为名,于乾隆五十二年下诏改县名 “诸罗”为“嘉义”。 台湾光复初期,国民政府为表示赞成林爽文反清,曾计划将嘉义市改名爽文市,然而并未实施。 

逢甲里位于台中市西屯区,里中道路为逢甲路。附近有建于1961年的逢甲大学,大学旁有逢甲夜市,是台湾面积最大的夜市。这一切都是为了纪念坚决抗日的领导人丘逢甲而命名的。

丘逢甲字仙根,别署海东遗民,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 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五年(1889 年)登进士,授任工部主事。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丘逢甲以“抗倭守土”为号召创办义军,担任全台义军统领。1895 年中日《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丘逢甲坚决反对,并组织政权抵抗日本侵略。日军入台后,丘逢甲率义军在台中与日军血战 20 余昼夜。1895年秋,丘逢甲抗日失败后离台返回大陆。

对于丘逢甲的纪念始于台湾光复后,人们在“逢甲大学”内竖立丘逢甲铜像;台北二二八和平公园内,建有“仓海亭”和铜像;除台中市外,台北也有以逢甲命名的马路。



三、光复后纪念国民党人物的地名



1、 纪念孙中山的地名

纪念孙中山的共有30个区、里、村行政区划地名:台北市中山区、中山里,高雄市盐埕区中山里,基隆市中山区、中山里,新竹市北门区中山里,新北市板桥区中山里、三重区中山里、中和区中山里、新店区中山里、树林区中山里,宜兰县宜兰市中山里、罗东镇中山里、冬山乡中山村, 桃园县桃园市中山里、中坜市中山里、杨梅镇中山里、龙潭乡中山村,新竹县竹东镇中山里,台中县丰原市中山里、大甲镇中山里、外埔乡中山村、太平市中山里,彰化县彰化市中山里,南投县草 屯镇中山里、竹山镇中山里、名间乡中山村,云林县虎尾镇中山里,嘉义县阿里山乡中山村,台东县台东市中山里。


2、 纪念蒋介石的地名

 纪念蒋中正的共有38个区、 里、村行政区划地名:台北市松山区中正里、中正区,高雄市苓雅区中正里,基隆市中正区、中正里,新竹市东区中正里,台中市北区中正里,台南市中西区中正里,新北市板桥区中正里、三重区中正里、中和区中正里、新店区中正里、三峡区中正里、土城区中 正里,宜兰县宜兰市中正里,桃园县桃园市中正里、中坜市中正里、龙潭乡中正村、平镇市中正里, 新竹市竹东镇中正里、湖口乡中正村,苗栗县苑里镇中正里,台中县梧栖镇中正里、新社乡中正村、 雾峰乡中正村,彰化县彰化市中正里,南投县草屯镇中正里、竹山镇中正里、名间乡中正村、仁爱乡中正村,嘉义县朴子市中正里、阿里山乡中正村,台南县玉井乡中正村、左镇乡中正村,高雄县凤山市中正里、旗山镇中正里,屏东县屏东市中正里,台东县台东市中正里。

 从上述地名看,台湾行政区划采用人物名号的地名中,以中正、中山、成功最多,造成大量重复。与此相应,以人物名号命名的街区、道路,如中正街、中山路、成功路等小地名更多,难以统计。可见大量采用人物名号作为地名,是台湾地名的重要特色。




文章来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5期

文章作者:陈名实

文章转化:白琳蔓

本期编辑:白琳蔓

终校:李露萍

   审订:常宏宇



往期精彩推送

浅谈人物信息在《地名志》中的特殊性

周振鹤、游汝杰:地名与移民

地名和历史文化景观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