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城宣南地名分级保护名录研究

岳升阳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


西城宣南地名分级保护名录研究

文/岳升阳




    2007年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暨第二十四次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会议确定,地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旧城地名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规模城市改造过程中,保护仅存的地名更显得重要。2010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以原宣武区为试点,开展旧城地名文化遗产分级保护研究,这是对北京旧城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次深入探索。

    北京旧城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每一个地名都包含着它形成时的历史信息,也承载着人们的活动和文化。人的各种社会活动和文化创造都是在特定地理空间下进行的,人们在记忆和表达这些文化成果时,也需要还原到特定的空间坐标之下才易实现,这个坐标就是地名。北京老城的地名系统承载了数百年来,乃至上千年来北京发展演变的历史, 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试想,如果老北京城区在失去了原有的地面建筑之后,再失去老地名,将会是什么局面?老地名是北京古城的最后一道风景线,失去它,老北京将再无痕迹可循。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不能没有古老的地名系统,它构成老北京历史文化最重要的空间坐标。

    随着城市改造的进行,大量胡同及标志性地物消失了,那里的地名失去了原有依托。例如在宣南大吉片改造中,将有十多条胡同消失,它们曾承载了许多历史文化名人的活动,有大量会馆、寺庙等历史文化设施。如果那里的地名连同建筑物一起消失, 它的历史文化将再无空间的承载体,所以保护老地名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旧城区地名文化遗产分级保护的必要性

    要避免原有地名体系的消失,就要寻求保护办法,但是在现实中,老地名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改造后的城市对老地名的需求量也不同,人们不得不对老地名进行有选择的保护。

    第一,在一些已经或将要进行全面改造的街区,由于改造后新的城市道路数量减少,道路规模变化,道路布局改变,即便还使用原有地名,由于地名需求量减少,老地名也不可能全部保留下来。所以在新道路、新街区命名时,需要对老地名进行历史文化的评估,选出最需要保护的地名。

    第二,在已经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街区,老地名理应全部保留下来,似乎没有必要再做评判,但现实中却仍存在甄别和选择的问题。在这方面主要面临四种情况,一是部分老地名在近几十年中因为种种原因做过改动,如使用了几百年的李铁拐斜街,在解放后被改为铁树斜街, 当我们保护这条历史名街,传承它的历史,或进行文化产业开发时, 就遇到一个问题,究竟是使用“李铁拐斜街”还是使用“铁树斜街”好呢?二是解放后为了管理上的便利,将一些细小的胡同名称撤销,并入较大的胡同。这些小胡同名称中哪些还有恢复的必要,也需要评价。三是有的胡同由于打通道路、拓宽马路,使两条或多条胡同合并为一,只能使用一个名称,于是需要选择。四是有的胡同在历史上先后使用过或同时使用过两个以上的名称,在保护时同样需要选择。为此,需要对老地名进行分级,以便能选择最重要的地名加以优先保护。

    第三,解放后在宣外西南部空地的建设中出现了一些新地名,这些地名有的是由老地名衍生而来,有的是新创地名,经过数十年的使用已经沉淀下来,成为新的历史,当这些街道改造时,它的名称是否需要保护,也应做出评判。

    正是上述原因,决定了地名分级评价的必要性,即根据地名历史文化价值的大小决定是否保留和如何利用。而要进行分级评价,就需要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标准不统一,会造成选择上的混乱,莫衷一是,难以统一意见,还有可能把最该保护的地名忽略掉。为此需要建立统一的评估体系,对评估要素量化分级,使评估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从而得到相对满意的结果。

    旧城区地名文化遗产分级的可能性

    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在保护时往往采取分级保护的办法,既有国家级、省市级的,也有区县级的,还有不纳入保护单位的。地名作为文化遗产,也可以进行分级保护,而分级的评价依据,就是它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它的使用价值。这些价值的构成包括了诸多方面,既包括地物成因、命名含义、使用时间、覆盖范围等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使用过程中积累的文化内涵,如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文化名人的活动, 重要城市设施的存在都会在地名中积累起历史文化的意义。此外,今人的使用和认知程度也影响着人们对地名保留价值的判断。在这些要素中,有一些需要定性的评估,还有一些则可以做量化的评价,要素可以分解,也可以综合,这为划分等级提供了可能性。

    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近些年来,人们对工业遗产、建筑遗产、非物质遗产等的评价体系做过讨论,对地名遗产的评价虽有很多讨论,但是对于像北京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来说,还缺乏对其地名遗产保护的深入研究,没有较完整的评价体系。所以在保护地名文化遗产时,首先需要建立起合理的评估体系。

    评估体系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老城区地名系统是完整的文化遗产,应尽可能整体保护,城市改造需要地名命名时,应首先使用历史地名,地名评价因子的选择应更多地偏重于历史文化。评估体系应坚持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实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估相结合,通过不同评价因子的分数和权重,实现地名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等级划分。

    评判因子的选择

    地名评估的因子很多,为了操作方便,此处归纳为以下三大方面。

    一是形成和使用年代。地名的年代是地名历史价值的基本要素,在一般情况下,年代越早的地名,延续使用时间越长的地名,价值也就越高,因而应得到较高的分值。年代是重要的评判标准,也是便于量化的标准。年代又分为产生年代和截至年代,产生年代为主,截至年代为辅。

    二是历史文化意义。首先是地名自身的文化含义,其次是地名在使用过程中赋予的历史文化内涵,包括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著名人物活动、独特景观,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或相关程度,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以及地名与风俗文化、重要民间传说的相关程度等。多个地名组合在一起时,还具有了群体价值,北京的地名文化遗产中表现出很强的群落性,它影响到地名价值的判断。

    三是今人的感知度。老地名不仅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它们大多为现在的人所使用,因而评估时也要反映它在现实中的作用,反映今人对地名的感知程度。在这方面的评估中,可尽量使用能量化的因子, 以便于操作。例如地图标注程度、网络宣传率、街道办事处使用的地名、公共交通设施使用的地名、商业中心使用的地名等,也可以进行问卷调查。但因子设置过细,不利于操作,所以要找出最重要的因子。

    旧城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第一,尽快建立地名文化遗产的分级保护名录,确定必须保护的老地名,在有重名时,确定重名的分级保护办法。

    第二,坚持原地保护老地名,在原有的胡同、街区拆除改造后, 重新用老地名对新的道路或街区命名时,维持其原有的空间位置,即便不能与原有的空间重合,也要保持临近的位置,避免相去过远。

    第三,在需要重新命名的地方,优先使用老地名。尽可能避免对老地名做谐音、雅化、转意、同意和近意的修饰处理,以保持地名的原汁原味。地名在其使用过程中是会变化的,但在今天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则应将历史地名作为稳定的遗产来对待,使其定格在原有的状态, 只有这样才能将其长久地保存下来。在条件许可时,还可适度恢复一些已经取消的老地名。

    第四,建立保护地名遗产的审批制度, 在地名原点设置地名保护标志及简要说明牌。

    研究中的难点

    首先,今后仍将有大片老街区要拆除, 那里的地名如何保护?例如大吉片改造正在进行,宣外校场片改造即将进行,将有二、三十条胡同消失,这些地名如何保护,需要尽快拿出方案。地名的保护最好能同街道胡同的保护一同进行,例如位于校场片的达智桥胡同是明代杨椒山祠所在地,又是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的地方,还有会馆、寺庙,今天街面古建主体依然保留,是最该保护的胡同之一,那里的老地名应该和胡同一起保护。

    其次,建国以来,一部分小胡同的名称并入大胡同,门牌编入它所连接的大胡同门牌序列。例如,广福巷、口袋胡同并入了棕树斜街(王广福斜街改棕树斜街),升官巷、棚铺胡同并入铁树斜街,一尺大街并入了琉璃厂东街。对于这些小胡同名称是否需要评估?能否恢复其原有名称,都需要加以斟酌。人们说一尺大街是北京最短的大街, 很有旅游宣传价值,今后是恢复它的实体地名,还是只作为景点宣传而不实际恢复地名,需要做出判断。

    再次,一些历史上很重要的地名在近些年的改造中消失了,如何进行分级成了问题。如菜市口胡同在历史上以丞相胡同最为有名,今天则成为菜市口大街,即便给丞相胡同地名很高的评价,也不可能在原地恢复了。这样的地名如果评估出结果,认为它需要保护,又如何执行?

    最后,有一些胡同在历史上曾有过多个名称,有的是先后出现,有的是同时存在, 只是雅俗称呼不同。究竟是选择名气大的, 还是时间久远的?需要仔细斟酌。

    总之,北京旧城地名的分级保护是一个全新课题,有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北京市规划委在北京旧城地名分级保护方面的尝试,体现了政府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在市区两级政府的支持下,北京旧城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能取得理想的结果。




文章作者:岳升阳

文章来源:《北京规划建设》,2011 年03期

文章转化:耿曈

本版主编:耿曈

校对:曾依婷

审订:李露萍



— 往期链接 —

城市化进程中地名文化价值的量化分析

北京地名管理工作中的历史地名保护

保护老地名功在当代,开发老地名惠及千载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