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年12月16日-31日地名资讯汇编

江西地名研究小组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江西地名研究



//2018年12月16日-31日地名资讯汇编//


1荆门市地名普查成果数据通过国家验收入库


时间:2018-12-18      

近日,经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确认,荆门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数据已全部验收入库,这是继2017年6月通过省级验收后荆门市地名普查工作又一重要进展。 据悉,自2014年启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以来,我市各地组建了强有力的普查专班,广大普查工作人员不畏艰难,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地名普查工作。目前,已全面摸清了自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以来地名变化的基本情况,全市共采集11大类数据36369条地名普查数据。全市同步开展了地名普查成果转化,荆门市地名文化宣传片、地名故事书《最美地名·最忆乡愁》、荆门市行政区划图等相继完成,以市政府名义公布3批中心城区部分地名命名方案,为传承荆门历史文化、方便人民群众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荆门市民政局政权区划科)

2《温州市第二批地名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公布 谢池巷等34个地名榜上有名


2018年12月19日  来源: 温州网 

  本月17日,我市公布第二批地名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谢池巷等34个地名榜上有名,具体如下:

  1、鹿城区:谢池巷、黄府巷、九山路

  2、龙湾区:汤和庙、国安寺塔、纪兴门

  3、瓯海区:八仙岩、宝严寺、玕屿、茶山街

  4、洞头区:半屏山、仙叠岩

  5、瑞安市:仓前街、道前院街、屏星街、所坦街

  6、乐清市:慈济桥、东塔

  7、永嘉县:茗岙梯田、太平岩、上塘街

  8、平阳县:宝胜寺双塔、亭子路、塘古路

  9、苍南县:戴家堡村、郑家楼村、坊下村、北门大街、西门大街

  10、文成县:公阳村、谢林大宅院、大会岭古道、珊溪街

  11、泰顺县:登云桥

  根据《温州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文件要求,地名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由市民政局、规划局、住建委、文广新局、旅游局五部门审核,并向社会公示无异议后,予以公布。

  列入名录的地名要坚持使用为主、注重传承的原则,一般不得更改,若因特殊原因不再使用的,相关部门应按照地域就近原则在新建地理实体命名时优先采用。未被采用的,应采取挂牌立碑等措施加以保护。拆除或者迁移名录中地名所指称的地理实体的,有关部门应当事先会同地名主管部门制定地名保护方案,切实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

3丽水市公布第二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来源:丽水市民政局   发布日期:2018-12-19

近日,丽水市第二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正式公布。经过层层挖掘、考证,此次有4个千年古镇、25个千年古村落、17个著名山川和37个近现代重要地名,共计83个地名被收入丽水市第二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

地名是生产生活的必要工具,更是记录变迁、彰显文化的重要载体。丽水设州建县已有1400多年,地名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丽水市一直致力于地名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工作。及时出台《丽水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实地寻访、踏勘、考证,深入挖掘、系统整理,全面调查全市地名文化遗产资源。首批挖掘出丽水市地名文化遗产201个,包括1个千年古城、5个千年古县、8个千年古镇、82个千年古村落、45个著名山川和60个近现代重要地名。其中,缙云县河阳村、庆元县大济村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十个千年古村名录。加上此次公布的第二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丽水市地名文化遗产已经增加至284个。

4河南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时间: 2018-12-21    来源: 河南省民政厅

经过近4年的努力,河南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圆满完成,普查成果顺利通过国务院地名普查办全面审核和入库验收。

河南省辖17个省辖市,158个县(市、区),全省有198个单位参加地名普查,共收集各种地名志、录、典、文史等资料8787本(册),收集“一普”资料卡片13.38万张,核查地名普查目录75.97万条,预填地名登记表68.36万份,实地调查核实地名信息66.77万条,形成地名普查成果表59.99万份,地名标志登记表4.14万份,采集多媒体信息128.38万条,标准化处理地名8928个,普查核实跨界自然地理实体地名1308条,调查考证历史地名1.48万条。全省范围内新设街路巷牌57736个,村标37191个,楼门牌2678783块,其中安装二维码楼门牌和街巷牌共计970153块。较好地完成了地名普查任务,全面提升了全省地名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法治化水平。

一是强化领导,精心部署。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地名普查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职责分工,召开了全省视频动员大会进行了精心部署。各地相继成立了以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选派得力人员组建办事机构,政府分管领导亲自动员部署,强调部门配合、强化责任意识,按照“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的工作思路,全面开展地名普查工作。

二是强化责任,建章立制。建立健全联络员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信息月报制度、保密工作制度、质量监督检查制度、普查工作人员守则等制度,推动地名普查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省地名普查办与各市普查单位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完成时限和质量要求,压实工作责任。

三是强化培训,统一标准。省地名普查办先后多次举办业务培训,确保参训人员准确把握地名普查的基本工作方法和业务流程,熟练掌握各项技术指标。制定系列地名普查标准,规范具体操作规程,推动地名普查高质量实施、高标准推进。四是强化督导,跟踪问效。抽调专家组成督导组,及时发现和指导解决地名普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邀请驻郑知名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地方史志办等部门的专家、教授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会商解决地名普查疑难问题;引入第三方进行地名普查质量监理,对各级地名普查全过程进行跟踪、督导。

(根据河南省民政厅信息整理)

  

5广东启用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应用平台


时间:2018-12-25    来源: 广东省民政厅 


12月18至19日,广东省地名普查办在广州举办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培训班,全省各地市、县(市、区)区划地名工作负责同志和业务骨干参加集训,学习应用平台管理操作知识技能,做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应用及区划地名信息化建设工作。广东省民政厅副厅长陈奇出席开班仪式并作动员讲话。


陈奇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战略部署;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政府机构的履职能力。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率先在全国部署了“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出台了《广东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0年)》《广东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0年)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快政务信息化建设体制改革的步伐。区划地名信息是“数字政府”中“空间地理信息”的基础数据,信息化建设是区划地名工作提高效率质量和能力水平的实际需要,各级地名普查办、民政部门要认清形势,认真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把加快推进区划地名信息化建设落实到“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的具体行动中;要按照“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框架和指引,从业务管理、服务社会两方面融合到“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中,按照民政部和各政府“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以建设数字政府、智慧社会为导向,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举措,以地名管理信息化为重点,整合行政区划、行政区域界线信息,建立大数据驱动的区划地名信息化管理服务新模式,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促进政务信息共享共用和业务流程协同再造,高标准打造“互联网+区划地名”,助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根据民政部和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结合区划地名工作实际,陈奇要求各地市、县(市、区)要抓紧完善地名普查成果数据,提高数据质量,确保进入数据库的区划地名信息高标准、高质量,完整、准确、有效、用得上,能充分满足“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和服务社会的需要;加快推进应用平台的落地使用,以有关单位、社会应用对空间地理数据的多元化业务应用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覆盖数据“采集—治理—入库—更新—共享”全过程的实施流程,以地名普查成果数据为基础,整合行政区划和行政区域界线数据,推进区划地名数据的汇集与更新,逐步建立完善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区划地名数据体系,并与“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有效对接,实现共建共用。基础比较好、已有信息管理系统的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市要先走一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全面推进区划地名管理信息化建设,为全省提供经验做法。


在讲话中,陈奇要求各级地名普查办、民政部门高度重视,树立全省“一盘棋”思想,省、市、县三级在全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中,共同承担好区划地名信息化建设的主体责任,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组织协调,争取有关部门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学习借鉴省内外区划地名信息化和其他部门、其他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上下联动扎实推进各项相关工作;同时,要重视在区划地名信息化建设中筑牢安全防线,健全保密管理制度,完善安全防护措施,加强安全保密教育和检查,推动安全与应用协调发展,确保各级区划地名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


广东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应用平台于2017年初启动研发,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并通过部分市、县测试,结合“数字政府”改革建设需要进行修改完善后,目前应用平台进入全省推广应用阶段。该应用平台已具备数据管理、后续开发升级和实现与“数字政府”共建共享等功能。

(根据广东省民政厅信息整理)

6衢江区搭建三大平台保护和弘扬地名文化遗产


来源:衢江区民政局   发布日期:2018-12-26

近年来,衢江区整合多方力量,突出“挖掘”“ 保护”“ 弘扬”三大重点,明确分工压责任、严格保护防消亡、强化宣传提意识,主动保护和传承地名文化遗产。2016年12月,衢江区高家镇盈川村入选浙江省首批“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2018年10月,区地名办上报作品《浙江省:千年盈川、古韵妙生》从30个省市区800多份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地名文化短视频征集活动一等奖。

一、频建活动平台,深挖地名内涵

一是以“古韵”为线系统考察。先后组织开展唐代“清皎湖”、“神塘”,宋代诗人杨万里笔下的“杨村”等古地名考察活动;组织参加高家镇省级非遗“杨炯出巡”、举村乡“立夏祭”、浮石街道“过小年”等民俗节庆采风活动。通过考察遗存、查阅谱牒等文化资源,考证衢州地名千百年来的演绎、变迁、发展过程,为今后古地名的申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以“乡愁”为题深入实践。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寻找记忆中的乡愁”主题实践活动,共收集包括地名在内的各类“乡愁记忆”57000多条,实施200多个包括地名故事在内的文化文艺项目,编纂乡愁文化丛书15部,其中包括以地名为书名的《樟树潭》、《乌溪江放歌》,引起广大干部群众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强烈共鸣,也极大地丰富了地名的内涵和厚度。

三是以“家谱”为轴全面摸底。组建由全市有名的谱牒专家构成的10人研究小组,通过各乡镇文化员和驻村干部的积极配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家谱调查摸底活动,共收录家谱159221页,涉及姓氏64个,并刻录成盘、翻印成书。此项活动一方面对各类古家谱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充实了“衢江区乡愁库”,另一方面通过家谱发现一些衢江地名来历、存续过程,也为我区历史文化研究和各类志书的编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规范管理平台,狠抓地名保护

一是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结合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建立“衢江区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向社会公开发布。“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收录传承500年以上的特色古镇1个、古村落28个、古文物8个、古寺庙5个、河流1条,对上述古地名将予以重点保护,原则上不允许更名、消名。确有必要更名、消名的,应履行更名程序,广泛征求群众和有关部门意见,并组织有关专家充分考察、论证。“第二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征集活动正在进行中,以此分批分类将古地名保护工作推向深入。

二是完善地名更名废止评审制度。建立民意调查制度和专家论证制度,以此防止长官意志“钦定”地名或因个人好恶而随意更改地名的现象。同时,在遇到不得不废止的历史地名时,坚持“规模方面,保大舍小;知名度方面,保高舍低;年代方面,保长舍短;品味方面,保雅舍俗”的基本原则,尽量减少废止数量。对已经废止的历史地名,主要采取载入《衢江区地名志》、《浙江省标准地名词典》、《衢州地名故事》等方式进行保护,最大限度地记录并反映历史地名的相关信息。

三是健全新生地名管理应用制度。在新地名命名中,重点处理好历史和现实的关系问题,既注意传承历史文脉,又吸收时代元素,使新地名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借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强劲东风,本着“边摸底、边整治”的原则,加大对不规范地名的清理整治力度,共调查出“有地无名”道路83条、桥梁2座,目前已经全部整改到位,加快实现了地名标准化,净化了地名环境。

三、拓宽宣传平台,强扬地名文化

一是巧借普查东风广泛宣传。印发《衢江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宣传工作方案》,在网站上开设地名普查专栏,定期宣传地名普查和地名文化知识;利用社区广告栏、乡镇(街道)和各行政村宣传栏3大阵地张贴地名普查和地名文化知识宣传单320余张;依托区政府行政大楼电子屏幕,滚动播放地名普查和地名文化知识宣传标语;依托《今日衢江》报刊,不定期刊登地名普查宣传和地名文化知识标语。多管齐下,不断提升全民参与地名普查的情绪,不断增强群众对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二是举办巡回展示系列活动。开展为期60天的“让地名说话、讲衢州故事”活动展板巡回展示活动,内容包括地名常识、古邑名沿革、古镇(古村落)宣传、衢州地名故事、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等。此次地名文化“进场馆、进社区、进学校”活动深受欢迎,群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参与度极高,取得了预期效果,为推动地名工作、弘扬地名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是拍摄专题视频全国推介。紧抓“美丽中国.地名寻梦”全国地名文化短视频评选活动的有利契机,在广泛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精选3个古村落为拍摄对象。同时,在文稿撰写中注重加强历史沿革和古景、古诗词、古神话的融合,在短片制作中注重加强文字、图片和声音的完美结合,真正将其打造成图文并茂、言简意赅的精美短片。近日,全国地名文化短视频征集和展播活动获奖名单新鲜出炉,我区地名办上报的《浙江省:千年盈川、古韵妙生》短视频从参评的800多份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一等奖,地名文化工作得以全国推介。

7成都市蒲江县获评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7日


近日,经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2018年第一次千年古县专家会议鉴定,确认蒲江县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蒲江县成为我省第5个获此殊荣的县份。“千年古县”评选工作由民政部、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部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举办,是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之一。近年来,为宣传推介我省地名文化资源,弘扬巴蜀优秀传统文化,民政厅不断加强地名文化保护与建设,积极争创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逐步打造各具特色地名文化新名片,为文化强省建设增添新动能。

(区划地名处)

 

8“津味儿地名文化展”深化地名文化建设


2018年12月27日  来源:人民网

知地名了解地名文化,晓历史品味盛世津门。为配合国务院做好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深化地名公共服务和地名文化建设,天津市和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办的“津味儿地名展津门风采项目”系列活动顺利开展,近日,一场津味儿地名文化展将活动推向高潮。


味儿地名文化展,精选了天津市老地名(五大道、小白楼)的变迁与发展,共设计宣传展牌100张,通过建筑、人物、故事、事件,让广大市民了解天津历史、了解天津地名文化,在新时代下,不断前进的征途中,传承中华文化,激发市民热爱家乡的热情,宣传天津地名文化,让传统地名文化代代流传下去。


地名文化展活动还对积极参与天津地名文化宣传的20支志愿者团队,共计2000余人颁发了“津味儿地名文化宣传优秀志愿者团队”荣誉证书。从“不老骑士游津门”到“津味儿地名老年剪报展”再到“津味儿地名文化进校园”,最后到“津味儿地名文化展”,共计开展了8场活动,1万余人参与接受地名文化传播。项目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我们众多志愿者团队的文化宣传志愿服务还将延续。

9 大连市地名规划正式实施 规范地名命名标


2018-12-27 02:44   来源:辽宁日报


大连规范地名命名标准


住宅小区“山庄”“花园”不再随便叫


  种了几棵树就叫花园,依山建了几栋房子就称山庄,这种随意命名的行为被叫停。记者12月26日从大连市民政局获悉,《大连市地名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实施,《规划》对大连市各行政区内的地名由来、住宅小区(楼)、建筑物的命名等作出明确的规定。


  据悉,《规划》以大连市历史文化发展特征为研究背景,结合城乡建设现状和发展战略,以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为前提,通过地名的系统化、层次化、规范化和多元文化性的建设,形成简洁明了、易记好找、具有延续性和地方特色的国际化城市的地名体系,展现大连北方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的风貌特色,符合大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生态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和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的发展定位。《规划》作为大连市地名命名和地名管理的法定文件,规划对象涵盖了大连市行政区范围内的山体、河流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名称,群众自治组织名称,城乡道路、桥梁、隧道、铁路、轨道等市政交通设施名称,城市区级及以上公园、主要公共广场等公共空间名称,住宅区、商场、写字楼等建筑物(群)名称。


  根据《规划》,规划市域范围内开发建设的住宅区、商场、写字楼、宾馆等建筑物(群)的命名权归属相应的开发主体,但使用下列通名的应符合相应规范:“小区”,应为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含5万平方米),具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住宅区;“花园(花苑)”,应为绿地率达到50%以上,有较多人工景点和绿地的住宅区;“山庄”,为用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依山而建的低层住宅区或以休闲娱乐为用途的建筑物(群);“新村”,用于命名城乡接合部农村拆迁后或库区、深山移民集中安置的居住区。


10五华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完成 采集地名约3638条


时间:2018-12-28     来源:五华区人民政府

12月27日,记者从五华区民政局地名办获悉,五华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圆满完成,共采集地名3638条,其中图解获取114条,外业实地采集获取3524条,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五华区各地名的名称、位置及相关属性信息。

据悉,为确保启动顺利,五华区按照国务院、云南省、昆明市地名普查的要求,专门出台《五华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建立“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主动请示汇报、强化部门协作,注重专家论证把关,充分发挥技术服务单位优势,制定了《五华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质量管理规定》等工作规章制度,广泛开展了动员大会、启动会、协调会等普查宣传工作,形成了全区一盘棋的工作态势,确保了普查工作规范进行。

据统计,在历时四载,五华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数据在1981年第一次普查的基础上,共搜集地名调查目录3524条,通过外业实地踏勘采集多媒体和经纬度信息地名3638条,其中图解获取114条,外业实地采集获取3524条。通过内外作业、专家认证、走访座谈、核查审定,逐级审核把关,共形成涉及11大类63小类的地名2905条(含高新区),其中陆地水系类地名23条,陆地地形110条,行政区域类地名12条,群众自治组织类地名99条,非行政区域类地名46条,居民点类地名827条,交通运输设施类地名632条,水利、电力设施类地名118条,纪念地、旅游景点类地名124条,建筑物类地名204条,单位类地名710条,历史地名117条。标绘工作图65幅,修改整饰地名512条。制作地名标志登记表234份,设置或更换重要地名标志234余块,审音定字1条,完成标准化处理地名7条,完成跨界自然地理实体普查地名共88条,较好地反映了五华区30年经济社会发展、地名历史的变迁,基本达到地名普查工作的规范要求。

据了解,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国特色社会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开展的一次重要国情调查。从2014年7月开始,历经4年多时间。全国共采集地名约1322万条、地名标志约74万个,修测标绘标准地名图2.4万多幅,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各类地名的名称、位置及相关属性信息。

下一步,五华区将按照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继续做好普查成果完善和转化利用工作,更好地发挥地名普查成果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基础作用。



11 临汾市: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地名词典》全市编纂工作任务


来源:临汾民政 发布时间:2018-12-29 


  自2014年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开展以来,经过全市民政系统编纂工作人员的艰辛努力, 截止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地名词典》临汾市全市词目排序及释文已通过省级专家评审和相关省级部门的审核审定,顺利完成编纂任务。


  根据《标准地名词典》采词、释文规则,我市共收集标准地名词条627条。在《标准地名词典》编纂过程中,我市将具有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名人故里、交通要道、土特产产地、遗址遗迹等含义丰富的特点地名进行遴选上报,既承载了厚重的地名文化记忆,又突出了临汾悠久的历史等特色。下一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地名词典》公开出版发行后,将对外界了解临汾,提高临汾知名度,进一步增强临汾与其他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建设富裕文明绿色幸福美丽新临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广东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启用“南粤地名”公众号的通知


2018-12-29   来源:广东民政信息网;


各地级以上市地名普查办、民政局,深圳市地名普查办、地名办,各县(市、区)地名普查办、民政局:

根据国务院地名普查办《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质量评价体系》的“需要开设微信平台”要求,我省地名资讯微信公众平台——“南粤地名”,已开通运营。该公众号是宣传地名法规、地名文化,公布相关资讯的重要平台。为发挥公众平台的作用,促进地名管理工作健康发展,请各级地名普查办、民政部门组织干部职工关注“南粤地名”公众号,积极投稿,稿件一经采用,将在公众号推送。

关注“南粤地名”办法:“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END


往期精彩推送

2018年12月1日-15日地名资讯汇编

11月地名资讯收集(下)

11月地名资讯收集(上)



资讯搜集:杨振

本期主编:常宏宇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