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吉林省地名文化特色

牛汝辰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点击关注“江西地名研究

了解更多地名资讯

吉林省地名文化特色

文/牛汝辰



吉林省简称吉,在我国东北地区中部。元属辽阳行中书省,明为女真居住地,康熙时在松花江沿岸建吉林乌拉城(今吉林市)。满语“吉林”意即“沿”,“乌拉”是“大川”的意思。吉林乌拉,意为“松花江沿岸”,简称吉林,吉林将军因驻此城而得名,光绪时建吉林省。吉林地名反映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农耕与渔猎文化生活。

1.因渤海国历史文化而得名

渤海国是唐代东北少数民族割据的政权,5京、15府、62州、100多个县。在历史上被誉为海东盛国。国都在敖东,即今敦化市。敖东是满语,位于大风口的城市或村镇。渤海国有额穆,额穆,叫额穆赫索罗,汉译为水滨,索罗汉译为10人戍守之意。这是吉林通往宁古塔道的驿站。安图为满语,汉译为山之阳,即位于长白山阳坡,唐渤海国中京显德府辖地。和龙,满语为和龙峪,是山谷的意思。唐属渤海中京显德府,渤海国有5次迁都,曾迁至和龙西古城。图们,图们满语也叫图们,又称统门、土们、驰满、豆满,汉译万水之源,万水江汇合的地方。延吉满语叫烟集,汉译为岩羊或悬羊生息之处。挥春,满语为拖库,即雪橇,为满族祖先冬日在雪地上使用的一种交通工具——爬犁。今天译作边地,就是边疆的城市,挥春在唐代属渤海国东京龙源府地。

2.因《千字文》而得名

在吉林省城西北,有个素有“井字荒”的乾安县,地名奇特,在全国堪称独一无二。全县土地47.27万垧(1垧等于10000平方米),全县地名似一部翻开《千字文》。民国十五年四月(1925),吉林省省长张作相与郭尔罗斯前旗蒙王、哲里木盟盟长齐默特色木丕勒磋商,勘放郭尔罗斯西部蒙荒,设官治理,把全县划成一个个井字形方块,共划整井274个,张作相决定用中国传统的启蒙读物《千字文》为每个井方定名。因千字文全书每4字1句,四平八稳,成双成对,老少咸宜,定为村名,易于接受。方法是按照从上至下,从右到左的中国传统书写习惯,排列村名。从《千字文》开头“天地元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开始,选择的方法是并不全部录用,去掉了重复字,发音相同的字,不吉利的字如“凶”字,有伤风俗的字,如颠沛匪亏的“匪”字,字义不详的字,书写不方便的字和文言虚字及数目字。如松柏之晓的“之”字。在总计476字中选出268字为村名,于是出现了才字7乡、道字乡、所字乡等。村名定好了,建立县城需定县名。按井方排列,县城建在“伐”(讨伐的伐)字井方内,初期定为长伐县,后来觉“伐”有争战、干戈之意。又觉本县在吉林省西北部与八卦中的乾卦方位相吻合,因而用其“乾”字,又因当时匪患猖獗,土匪多如牛毛,俗谚“大股36,小股63,一年三万六,天天不平安”。遂用一个安字, 定名乾安。

3.以号、数字或窝棚为屯名

榆树市西北的前进、武龙、红星8号、畜民、弓棚和扶余三岔河、大三家子及长岭县西北的乡镇,多以号、数字或姓氏窝棚为自然屯名。榆树市有200个以序号为名的自然屯,来源于乾隆六年(1736)伯都讷屯田,即由国家拨给荒地开垦,《吉林外记》记载,以其地为新城屯,分八旗两黄,以治、本、于、农、务、滋、稼、特8字为号,每字各编15 号即15屯,共120屯。在清同治朝以后,120屯号后陆续放荒,一直排到25号。在序号之前又加上东、西、上、下、前、后、大、小等方位。如上2号、下2号、大15 号、小15号、前10号、东10号、而把最初的如治字5号、本字5号、于字5号去掉,直称5号。在长岭县西部,有14号、19号、13号、70号、15号、前27、后88等屯名,都是这么来的。

4.因农耕渔猎而得村落名

吉林省最有代表性的地名,也是最富特色的文化现象。舒兰市二道乡有个叫唤岭,名字听起来很诱人,是有响声,那是赶车老板的叫声。原来此岭坡太陡,车老板若不让牲口路上吃喝,那是没法爬上大岭的。在辉南县抚民乡有个地方叫胡米山,是农家锄地用的锄头形状。胡米,满语,锄头的意思。农耕文化地名中的许多为农具和农作物。如集安狼东沟,语序打破常规,应为东狼沟,满语汉译为黏米饭。通化有个砬门,是石砬如门,满语“拉英”是对麦种植物的统称。柳河有个“秃老婆顶子”,查不出哪代有这么个秃老婆,满语“拖劳”,是满族人对豆的称呼。通化有个顺沟,但是弯曲的,满语为朝阳,即朝阳沟。还有座岗山,源于满语“格陈”意为霜,即霜岭。梅河口五奎顶子,满语五克,为捣米的石臼。通化有个过河道子,满语亦称过河道子,汉译为碾子杆。梅河口有个安基村,满语安基,汉译为犁杖。通化的狗把头沟,满语意为有毒的蝎子草。白山格格拉小山,满语,毒草,汉译天南星。

与渔猎文化有关的地名,以鱼命名的村落居多。如通化哈塘沟,满语船丁子鱼;柳河圣水沟,满语圣塞民马哈,为一种冷水的鱼;集安学塘沟,满语须它,汉译疙瘩鱼;抚松蒲春河,满语马口鱼;梅河口鸭绿屯,满语鲈鱼;舒兰鳌花屯,满语敖哈,汉译花鲤鱼;另外磐石有鲶鱼;敦化有鲶鱼岗;舒兰和和龙各有一个细鳞河,盛产细鳞鱼,细鳞是长白山地区数量最多、经济价值最大的冷水鱼;在集安有专门以渔具命名的村落名为鱼亮子、网兜子、养鱼屯等。关于动物及狩猎器具的地名有柳河老虎洞、长白老虎洞沟、辉南老虎圈、永吉双河镇黄鼠狼洞、通化獾子洞、通化王八脖子、通化挠头沟(满语,汉译为公山羊)、舒兰向公屯(满语,汉译为老鼠),集安热闹乡有蚊子沟,过去是虎蚊集中的地方。虎蚊身长1寸多(1寸等于3.33厘米),飞起来如一把把米糠,声如虎吼,有“狼头”“铁嘴”“钢翅”“小蜻蜓”之称;桦甸当石河,满语,汉译为鸷鸟;桦甸有熊坑;兔子圈;猛虎亮;白山有狼洞沟门;黑瞎子沟;蚂蚁河;长虫沟;东西马鹿泡子;猫眼沟;兔尾巴沟;梅河有蛤蟆沟;大猪圈;上、下老虎顶子;柳河有老鹰沟;大野猪沟;狼洞;辉南有獐子沟;通化有大蛄角等。与狩猎器具关联的地名是通化磨齿子,集安麻线,满语均为猎人狩猎的长箭;集安岭沟、青沟、镜沟(白山三岔子亦有此地名),为满语,汉译响箭,箭以鸟翎为哨,射出时发出鸟鸣声;靖宇有巴里、勃利村(黑龙江有勃利县),满语,多色木,为制弓的材料;白山棺材梁子,满语,为猎人下夹子的地方;集安老道岭,满语,汉译为扎枪;在蛟河,专门有个屯叫炮手屯。

吉林满语地名特色


吉林的满语地名中有很多以河流、山脉、丘陵、植被等自然实体命名的。这些地名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满族先民的生存环境,通过地名反映出生活区域的自然地理要素特征,也可了解先民对环境的认知特点。

1. 地名记录满族的自然环境

原吉林市郊区(现为船营区)的欢喜乡大窝家屯,其中窝家满语发音为“窝集”,含意为“丛林”。窝家是满语“窝集”汉化的音转,“窝集”的地名很多,表明吉林地区森林植被茂盛。如蛟河市天岗镇有窝集口屯。永吉县缸窑镇有窝集口子屯,穿城而过的松花江地名原本满语发音为松嘎里乌拉,含意为天河(神水)指松花江是从天而降的神水(因其源头有天池、瀑布)。永吉县五里河镇鸦雀沟屯,其中鸦雀为满语“鸦青”之音转,满语含意为“青葱”,指此沟谷是树木青葱的沟川,该屯处于沟谷内,故名。吉林市带哈达的地名很多,如哈达湾、阿什哈达都是满语地名,哈达为“峰”之意,阿什哈达指“之”字形山脉。永吉县江密峰镇双桠山屯,“双桠”为满语发音“生家”音转,含义是“坡”或山额,为坡度较大的陡山。该屯地处双桠山西麓谷地,依山沿谷。永吉县乌拉街满族乡阿拉底屯名中的“阿拉”是满语,意为“山冈”,底是汉语,阿拉底屯是指此屯位于山岗子底下。这种命名方式能够突出某一地的地理环境特点,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形象化认识。


2.地名记录满族的生活方式

满族先民从久远的古代就在长白山和松花江流域劳动、生息,上山猎鸟兽, 下河捕鱼虾,四处采集野菜野果,以采集渔猎经济为主来解决衣食等基本生存资料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反映满族先民经济活动的满语地名。


(1)反映捕猎工具和猎物的地名

永吉县口前镇内有个下达屯,此名是由满语音转过来的,原发音为“下达秃”,其满语含意为“织网处”,指此处原为编织打渔网的地方。磐石市小梨河乡的西大苏龙屯,“苏龙”为满语“虚笼”的音转,含意为“捕鱼用的工具”。舒兰市青松乡七道滴答屯,满语发音“吉达”意为“扎枪”,它是一种打猎用具。吉林市区的丰满的二道有一山名为棺材砬子,其“棺材”满语发音“咯介”,含意“夹子”,是一种捕捉猎物的工具。舒兰市二道乡的大玻璃屯,满语发音“勃力”,含意为“弓”,指狩猎的工具。永吉县的吴城子,蛟河市的乌朝,满语发音均为“欧称”含意为“玛口鱼”。吉林地区此类地名不胜枚举,这些地名反映了该地林中、水中野生动植物很多,满族先民可据此开展渔猎活动,也是这类满语地名产生的客观物质基础。


(2)反映植物果蔬的地名

舒兰市的桃源村,蛟河市的桃源屯等,“桃源”原为满语“桃英”,含意为山丁子果。磐石市的扇车山,原为满语“申车”之音转,含意为蘑菇。花楼山满语发音为“滑勒”,含意为核桃。舒兰是由满语“舒勒赫”音转而来,含意为梨,此地所产梨为清朝宫廷之贡品。舒兰市的三笠,满语发音为“沙力”含意为苣荬菜。永吉县五间楼,满语发音“五吉乐”含意为榛子。胡列屯,满语发音“胡力”含意为松树子,此类地名在吉林地区很常见。可见,当时有大量的可食用的野生果实、蔬菜,已被人们认识和利用,有时可能是充饥维持生命的重要食物。


(3)地名记录满族祭祀活动和宗教信仰

满族人信奉萨满教,崇信万物有灵。人们不仅要经常祭祀自己的列祖列宗, 而且还要祭祀山川鸟兽、花草树木。把自然物看作神明,求神保佑。从其活动看,满族先民主要是祭山、祭水、祭树、祭鹰等。因此也留下了此类地名。磐石市大旺乡板凳河屯,“板凳”满语发音“班达”,含意为猎神,特指此地为满族人出猎祭神之地。永吉县岔路河镇的二甲营屯,满语发音“阿拉占营”,含意为祭神的贯行道,即进山狩猎和拜祭山神的必经之路。吉林市区西部有一个海拔310米,面积不足1平方千米,但却是曾经闻名遐迩的小白山。它始名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又名“温德赫恩山”,由满语“温德亨”音转而来,含意为“祭祀板”“祝板”,即祭祀时用来书写祝文的木板。这一地名是因清廷在吉林建望祭殿祭祖而产生的,极具地方特色。清初的时候,每年都祭长白山,据《吉林外记》记载,康熙十六年(1677),派王公大臣前往长白山祭神之后,康熙皇帝以其“发祥之地,奇迹甚多,山灵宜加封号”,遂“封为长白山之神,岁时祭祀,如五岳焉”。然而亲往长白山祭神,路途遥远,多有不便,遂于雍正年间选定小白山为望长白山神之地,年年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因为长白山路途遥远(距吉林市六百余里),来往不便,就于雍正十一年(1733)在吉林小白山建立了“望祭殿”五间,祭楼两间,牌楼两座,每年春秋两季由吉林将军率所属官员到此望祭长白山之神。小白山是自雍正皇帝起,有清一代的祭祖圣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小白山祭祖的史实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例证,也是长白山为中国领土的例证,满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我国的疆土辽阔,绝非仅限于长城以南。由于历史的原因,祭殿实物现已荡然无存,但是“温德赫恩山”这个地名还能让人联想起当年望祭殿的情景,它以地名的形式铭记了这段重要的历史。



往期精彩推送

2019年6月地名资讯汇编(上)

2019年6月地名资讯汇编(下)

《地名管理条例》问卷来啦!测测你对地名的了解程度是多少?

文章来源:《中国地名》2019年第05期

文章作者:牛汝辰

转化:程亮

编辑:程亮

终校:洪姗

审订:周倩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