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西历史行政区地名的时空分布与关联性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新探

江西地名研究小组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江西历史行政地名的时空分布与关联性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新探

文/陈友华

摘要

地名是一种文字符号、或曰语言现象,其中很多地名有着丰富的内涵。行政区地名则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是当时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反映。从当前江西行政区地名的地理分布情况来看,呈现出对称性、分散中的均衡性、集聚性等特点;从历史演变情况来看,则具有继承性、发展性和时代性等特点。通过对历史资料和图谱的分析,揭示了导致江西行政区地名演变的多种因素。


关键词

江西;老行政区地名;时空分布特点;关联图谱;影响因素



 从当前江西省行政区划地名的地理分布情况来看,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排他性特点即地域性特点,其中包括地理分布上的对称性、均衡性与集聚性,时间上的历史继承性、发展性等特点。从地名的用词方面来看,则有高度的集中性、趋同性(重复率)和关联性(即地名相连能够形成相对完整的图谱)等特点。通过深入研究,发现这些特点背后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政治等诸多方面的根源。


江西行政区地名的地理分布特点



01

地形地势方面的表现

地处山区与地处平原、盆地的地名用词有较大差异:山区多用“靖”(如“靖安”)“宁”(如“宁都”“武宁”)、“定”(如“定南”)、“安”(如“安远”“靖安”)和“平”(如“乐平”)等带武力性质的词语(因为多匪患);平原地区、盆地多用“丰”“昌”“新”“余”等词语(因为多农作物和商业经济等);水多的地方多用“安”字(除安远、靖安等政治原因外,因地势低洼,河流众多,水灾多等缘故,而且赣江等河流水运发达,盗贼也多)。

02

地理方位上的表现

江西省行政区地名虽然众多,显得杂乱,但充分显示出其突出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称性。如“瑞”,南有“瑞金”,北有“瑞昌”;“宁”,南有“宁都”,北有“武宁”;“义”,南有“崇义”,北有“安义”;“城”,北有“丰城”,中有“南城”,南有“石城”;“万”,东有“万年”,西有“万载”,南有“万安”,“永”,北有“永修”,西有“永新”,东有“永丰”;第二,串联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有“昌”字名称的“瑞昌”“南昌”和“广昌”;“安”字名称的“万安”“吉安”与“德安”,都几乎分布在同一条直线上。而其他带“安”字的行政区政府所在地(如“安义”和“高安”位于“安”字线附近的同一侧,而“安福”和“乐安”则位于该线两侧,差不多水平的位置,经度相差不大);第三,将儒家等思想融入地名之中,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均衡性:南有“信丰”,北有“德安”;南有“安义”,中有“崇仁”,北有“安义”和“进贤”;第四,有些词相对集中,具有一定的地区集聚性。如“溪”字,有“金溪”“贵溪”和“资溪”;“安”字,北边有“高安”“靖安”“安义”和“德安”,南有“吉安”“万安”“乐安”和“安福”“安远”(略见图1,只连接了其中的部分地名)。

图1江西省有相同字的地名的地理分布情况

注:同种颜色直线的两端有相同的一个字;黑点线连接的是位于同一条直线上的地名。如瑞昌、南昌与广昌;德安、吉安与万安


江西历史行政区划及其名称与关联性的变化


自东汉以来,江西历史行政区划名称之间的关联性日益增强,由此构成的名称图谱日趋完整。虽然历经朝代的更替,行政区划的变动及其名称的改变,但始终未能切断它们之间的“裙带”关系,一直保持着它的相对独立性与完整性;直到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其完整性被打破,但其关联性依然存在。


01

秦汉时期江西行政区划情况及其特点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后,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开始推行郡县制——将全中国的土地划分为若干个郡,郡下面设若干个县,郡县各设地方政府,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员负责进行管理,以协助中央管理地方行政和经济等方面的事务。刘邦在建立西汉政权以后,承袭秦朝的郡县制,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分封制,即采取双轨并行的做法。江西方面,是将九江郡改为淮南国,下辖九江、庐江、衡山和豫章四郡。在江西境内,共设有18县。东汉政权建立以后,吸取西汉分封制导致政权衰亡的教训,采取了强化郡县权力、削弱封国势力的措施。在江西境内,承袭了西汉的行政建制及其名称,并且增设了19个县,同时对部分行政区名进行了改动(如将“安平”改“平都”,将“南埜”改为“南野”,“庐陵”改为“高昌”),由此使得带“昌”“南”“阳”“安”和“平”等字的行政区地名开始增多,并且可以相连形成一些“字串”。

02

隋唐时期江西行政区地名关联图谱及其特点

隋朝建立以后,在江西境内只设有7郡24县;唐朝建立后则增加到8州37县(注:具体名称省略,参见图2,下同)。唐代因为区划数量大为增加和名称用词(包括更名)等原因,导致不同的区划名称当中出现了很多重复使用的字。其中,有很多带有“州”“南”“新”“安”“昌”“丰”和“阳”字的,而且这些字相对集中,其中带“州”字的地区有8个,带“南”字的有5个,带“新”字的5个,带“安”字和“昌”字的各有4个,带“丰”字和“阳”字的也各有3个,带“宁”字的有2个(见图2.唐代行政区名关联图谱)。从图中可以看到,整个图通过“新昌”“南昌”“南丰”“信丰”和“信州”将相关联的各个行政区连接起来了,由此构成了唐代行政区地名关联系谱。

03

北宋时期江西行政区地名关联图谱及其特点

北宋时期,随着江西境内行政区划数量的增多,其名称当中重复使用的字也多了。在其行政区地名当中,除13个地区的名称用词没有与他地相同以外,其他64个地区的名称至少有一个字与其他地区相同,特别是“安”(9个)、“州”(9个)、“昌”(6个)、“南”(5个)、“新”(5个)、“丰”(4个)以及“德”(3个)、“城”(3个)、“上”(3个)、“宜”(3个)等,不仅重复率高,而且主要集中在这几个字上。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地名绝大多数能够首尾相连。从图中可以看到,整个图谱主要通过“新昌”“南丰”“南安”“永新”“永丰”“信丰”和“信州”等将不同的地名串联起来了,由此构成了比唐朝时期更为完整的行政区地名关联图谱(见图3.北宋江西行政区地名关联图)。

04

南宋时期江西行政区地名关联图谱及其特点

从南宋行政区划的名称来看,基本上没有很大的变化,只是其设置及其名称略有变化。例如将“洪州”改为“隆庆府”,将“虔州”改为“赣州”,将“临安军”改名为“临江军”,将“虔化”换成“宁都”。同时,新增了“新建县”“乐安县”“新城县”和“广昌县”。由此不仅没有打乱北宋时期行政区划名称之间的“裙带”关系,而且使得南宋行政区划名称之间的关联更为密切了。通过“宁都”,将北宋时期散落于系谱之外的“宜字”小系谱纳入了大系谱当中(即“武宁”“分宁”“分宜”“宜春”“宜黄”进入了大系谱之中)。它主要依靠“安”(9个)、“州”(8个)、“昌”(7个)、“新”(7个)、“丰”(4)、“城”(4个)等字,即通过“南昌“南丰”“新昌”“南安”“信州”和“信丰”等纽带,把绝大多数行政区划连接在一起,使得其比北宋时期的图谱更为充实了(见图4.南宋行政区地名关联图)。

05

元朝时期江西行政区地名关联图谱及其特点

到了元代,虽然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其行政管理体制大体上沿袭宋朝,而将“府、州、军、县”改成了“路、州、县”(很多县被改为“州”,元代共计13路18州50县)。就总体情况而言,行政区划数量没有很大的变化,但行政区名上有所变更,如将宋代的“隆庆府”改为“龙兴路”,“南康军”变为“南康路”,“南安军”改名“南安路”,“筠州”更名“瑞州路”,“临江军”变为“临江路”,“吉州”改称“吉安路”,并且增加了“富州”和“宁州”,以取代原有的“丰城县”和“分宁县”,由此使得元代的行政区名系谱结构有较大的变化(见图5.元代行政区地名关联图)。图中可见,整个图片中,带有“安”(10个)、“州”(8个)、“昌”(7个)、‘新”(7个)、“南”(6个)、“丰”(4个)的名称很多,不仅形成了以这些字为中心的区块,并由此将相关联的地名连成一片了。因为“筠州”被改名为“瑞州路”,从而使得两宋时期一直无法相连的“瑞昌”和“饶州”“信州”也被串联起来了,而且由于将“分宁”改成了“宁州”,将“宜字区”即“分宁”等政区名称等分离出来,而将“永宁”‘宁都”等原来也不相连的一串地名连接起来,使得图中形成纵横交错的系谱,由此形成了一幅相对完整的图谱(右下方被连接上)。

06

明朝时期江西行政区地名关联图谱及其特点

明朝取代元朝以后,对其行政建制进行了局部变革,撤消了“富州”“宁州”“分宁”,改“龙兴路”为“南昌府”,“信州”为“广信府”,“太和”为“泰和”,并增设了安义、崇义、兴安、长宁等9县,加强了对地区的行政管理。由此使得明朝行政区划名称的关联性更强了,图谱结构更加完美(见图6.明代行政区名关联图)从图中可以看到,通过“广信(信州改)”“宁州(原分宁)”等名称的变动(增改),又将元代一些无关联的地区连接在一起了(如使得“广昌”与“信丰”相连了),而图中的结构则因此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此使得明朝区划名称图谱的结构更为清晰(四横一纵)、内涵更为充实了。很多地名通过“安”“南”“新”“昌”“州”和“宁”等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此形成了更为清晰美观的系谱图。

07

清朝时期江西行政区地名关联图谱及其特点

清朝建立以后,采取了类似元朝的做法,即沿用汉族人的制度。在行政区划上设有13府2州76县1厅(共计92个府州县厅),比明朝多出3个(见图7.清代行政区地名关联图)。总体来看,变动不大。只是增加了“铜鼓厅“莲花厅”和“虔南厅”,并将广信府所辖的“永丰(县)”更名为“广丰(县)”,将“宁州”改名为“义宁州”,将“赣州”改为“赣县”,并从“赣州府”抽出“宁都”“石城”和“瑞金”三县新设“宁都州”,从而使得“安义”和“宁都”这条线得以连接起来了,由此增加一条横线,使得清代行政区名关联系谱图成为了“五横一纵”结构,与明代相比,行政区名关联系谱图更为完整了。

08

中华民国时期江西行政区地名关联图谱及其特点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对于前朝沿袭下来的一些行政区划名称特别是重名的地名进行了改革,或停止使用或进行更名,由此根除了中国历史上地名重名问题及其所导致的问题。江西方面,有一些与外省相同的地名被保留下来(如乐平、乐安、广昌、安福、兴国、东乡),有一些(如德化、建昌、新昌、长宁、永宁、义宁、兴安、安仁等)被改名,变成了现在通用的地名了(如吉安、九江、永修、宜丰、遂川和黎川等),其中很多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地名(如吉安、九江等),有一些则属于新名称(如资溪),此后,这些地名被一直沿用下来(见图8.1947年关联图)。通过民国初年对地名的彻底变更,使得自元代以来一直相对完整的江西行政区地名关联系谱被打破,从此变成了文中所展示的图谱。需要指出的是,江西行政区地名之间的联系并没有被完全割断,如图所示,仍有一条线将它们连接着,即从“安”到“丰”,靠“吉安”“吉水”“修水”“永修”和“永丰”这条唯一的纽带,将它们联系在一起。

09

当今江西行政区地名关联图谱及其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后,针对有些地名使用了生僻字导致使用不方便的情况采取了简化、更名的措施,主要是将生僻字改为简化的同音字或近音字。如将“大庾”改为“大余”“雩都”改为“于都”,将“新淦”“虔南”“寻邬”“新喻”分别改为“新干”“全南”“寻乌”“新余”等,从而使得民国时期不能相连的一些行政区名得以进入新中国行政区名关联系谱。就系谱图的内容和完整性而言,较民国时期更为充实了。

从上述图片和文字说明来看,从北宋经南宋、元、明、清、民国初年直到1947年乃至现在,江西省境内的行政区划名称始终都能彼此相连,不仅仅是紧密地“团结”在某些字的周围,而且三五成群地彼此连接着。可以说,这是江西历史区划名称和地名文化的一大特色。


江西行政区地名演变的特点


从历史行政区划及其名称的延续与变革来看,前后两个乃至连续几个朝代的行政区划地名都会有很多相同的名称,这充分展示了江西历史行政区地名的延续性(继承性)。另一方面,即便是同一个朝代,甚至同一个省份的地名当中也会出现不少高频率字即同一个字被多个地方同时使用的情况,显示出江西历史行政区地名(当中某些词)高重复率,具有集中性、趋同性和关联性等特点。如明朝江西行政区地名中,即有“信丰”“永丰”“南丰”和“丰城”,都使用了“丰”字。就一个朝代而言,由于很多地区同时使用了某些词语,导致这些地区的名称可以通过其首字或尾字联系在一起,由此形成集中度很高的“某字区”;另一方面有些地区名称的尾字恰好是另一个地区名称的首字,而这个地区的尾字则是下一个地区名称的首字,由此形成了地名的“接龙”,从而形成了文中所附图谱当中那种“盘根错节”的形态。例如,北宋和南宋时期分别通过带“安”“州”“南”“昌”“新”“城”和“丰”等字将有关地区凝聚在一起形成不同的“字区”,尔后通过这些“字区”中的某些字与其他“字区”中的字,及其与它们相连接的其他字或字串进行相连,由此构成了这个朝代区划名称的系谱。通过深入研究,笔者发现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并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性与发展性等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用词具有历史继承性与发展性,只是有些时期,行政区数量或多或少、或增加或减少,或改名或撤销或新增。

第二,以中华民国建立为界限,前后有较大的变化。民国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采取了整理行政区地名的做法,一些同名的地名被改名或被撤销(如永宁),其中包括为封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或带有封建迷信思想的多数行政区地名(如“德化”“长宁”“兴安”等)。

第三,从历史上看,中国地名从唐朝开始逐渐规范,从北宋开始江西境内行政区数量逐渐增多,从元朝开始江西境内行政区地名不仅增多了而且构图更加完整。就文中所列朝代整体情况而言,虽然出现了历史巨变,如改朝换代以及增减行政区划,新设或修改其名称,但是前文所列的那些高频字依然被新政权所采用,经常出现在新的行政区划或地名当中,只是同时使用某个字的行政区划数量发生了变化而已(见表1)。例如“州”字,在北宋时期江西有9个“州”(如“江州”“饶州”等),南宋时期和元代各有8个,明代降至5个,清代也只有5个,国民政府执政期间即1947年时没有治用带“州”字的行政区划名称;再如“新”字,北宋明代和民国时期(1947年)有5个,南宋、元代和清代分别为7个。需要指出的是,原来一些在使用的名称随着改朝换代或行政区划调整等原因消失了,有一些新名称则被统治者推出来逐渐得到认可和使用,有的被后来者抛弃(如“永宁”,明代才使用,民国初年被弃用),有的被改名(如“九江”,元代开始使用,原名有“柴桑”“德化”等,)有的被一直沿用下来,直到今天还在使用(如“乐安“崇仁”等)。

第四地名之间的超强关联性,并由此形成相对完整的谱系图,且代代相传,从未被割断过。由于历史的延续,地名的治用尤其是那些有重复字的地名的继续使用,使得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名称或多或少地可以连接在一起(见文中所附各图),其中有些图谱整体上显得相对完整和完美(如元、明、清时期),有些图谱只是局部完整或部分地区相对完整一些(如北宋和南宋时期),有的则三五成群,无法或难以拼合成一张比较完整的、大一些的图谱(如隋代和唐代的行政区划名称)。不论名称是否有关联,是否能够形成一张图谱,也不论其外观是否完美,这些都是其外在表现形式。就江西这些名称形成完整图谱的现象及其原因而言,许多人会直接而又简单地认为根源就在于高频字的使用,由此导致了它们的相连。笔者则认为,之所以如此,根源在于江西地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有机融合与发展使然。


影响江西历史行政区划及其地名的因素分析


从历史上来看,一些朝廷之所以进行行政区划设置与调整,往往基于某一种或多种因素的考虑,有的基于军事的原因,有的基于政治或社会稳定的考虑,有的基于经济发展或人口等方面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

唐玄宗即位以后,在全国新设了110余个县,其中绝大部分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地区,而江西境内达到27个,远超周边省份(福建20、安徽10、湖北10、浙江9、四川和湖南各7个,江苏5个)。其根源就在于当时江西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其他地方。

(二)军事或行政上的考量

例如,北宋时期设立星子县及建立南康军,在赣南设立南安军,主要是为了提高这些地方的行政权威和军事力量,强化鄱阳湖航道出入口、赣江航道与大庾岭上梅关驿道治线及其周边地区的实际控制力1(79)。有些行政区划调整也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例如,南宋时期将原属江南东路管辖的“洪州”划归“江南西路”管,主要基于军事的考虑,目的是为了加强长江防线的地位和力量。

(三)政治或社会因素

南宋时期,新增新城县、广昌县、乐安县;明朝增设兴安县、泸溪县、崇义县、峡江县、定南县和万年县等,大都是鉴于当地社会不稳、盗贼猖獗等原因,长宁县因为在平定当时的“赣州民叶楷之乱”之后为加强统治而设的。据有关资料表明,赣州府所管辖地区,在明朝中后期一直是流民啸聚之地,容易引发社会动乱,为此明朝政府特地分旧县设新县以加强管制力。当时所增设的县,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安抚流民(包括赣南和赣东北等地区)而设的。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其中包括一些偶然的、突发性的因素(如社会动乱、民变)也会迫使政府增设新县。尤其是新政权刚刚建立、立足未稳之时,出于安抚地方、或为多征收赋税、或加强对当地的实际控制力的需要。面对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解决矛盾斗争的比较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设立新县(或将一县一分为二,或从附近几个县中各抽出几个乡镇组建),就近加强管理(包括镇压),迫使事态渐渐平息、社会恢复稳定和安宁;待政权稳固之后,政府则往往根据当地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情况加以考虑是否需要设置新县。一个地区是否设置行政区,主要取决于它的经济发展状况,看它有没有经济价值,有多大的经济价值。北宋继南唐之后之所以在江西境内大批析置新县,正是由于江西经济获得大发展所导致的(如在吉州之增设永丰县)。增设新县,就得考虑新县的取名问题。是取之于现有乡名,还是根据自然环境或社会现状,抑或取一些好听、带吉祥字的名字,在其中融入人们的美好愿望,藉此表达一种思想感情。由于设县时的情况不一样(如时代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当事人及其心态不同等),最后导致中国行政区地名种类繁多,内涵各异。



结语

由于上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江西境内的行政区划有了上述的名称,并由于这些名称用词的特点,使得这些名称之间具有超强的关联性,由此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系谱。由于统治者及其阶层的政治态度、执政理念以及对事物的认识不同,历史传统文化乃至社会思潮、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导致了区划名称或地名的趋同性、或部分用词的重叠性与交叉性。因此说,历史地名和现用名实际上都是当时社会各种因素的综合反映。研究地名文化,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地名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而且有助于保护、继承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地名,使当地的历史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特别是在江西省力求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下有助于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不仅可以丰富江西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与趣味,更能增强江西人们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


作者简介

陈友华(1967一),男,江西南昌人,
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历史文化、区域经济、旅游规划与开发管理、旅游经济与政策等。


往期精彩链接:

清江浦地名探源

“辽海”地名渊源考

记忆的嫁接:古淮阴地名的嬗变与传承


文章来源:《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第3期

文章转化:王士珍

本期主编:王士珍

终校:代停停

审订:杨振


THE

END

欢迎加入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