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地名资讯汇编(上)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1. 「满韵清风」我们身边的满语地名
东北是满族的发祥地,被视作清朝龙兴之地,至今,在这片土地上,还流传着浓浓的满族风俗。就说地名吧,不少地名都和满语有关。
(1)、哈尔滨:一说为满语“晒网场”之义,也有说是音译满语“galouwen”,本意是天鹅。
(2)、齐齐哈尔:音译满语“济沁哈儿”,意思为“济沁河边的哨卡”。
(3)、吉林:满语吉林乌拉。吉林汉译“沿近”之意,乌拉汉译“江”,即沿江的城市。
(4)、兴安岭:兴安是满语,意思为丘陵,岭是汉人加上去的。
(5)、牡丹江:满语穆丹乌拉,穆丹汉译“弯”,取“弯曲的江”之意。
(6)、松花江:松花为女真语,意为白色。也有说为满语“松阿察里乌拉”,汉译“天河”。
来源: 吉林敦化六鼎山文化旅游区管理委员会
时间:2019-09-03 09:55
链接: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3617421446145156&wfr=spider&for=pc
2. 有的听不懂,有的听着“土”,东北地名怎么这么有特色?
中国有一个区域有些怪,这个地方的地名呢?总显得有些别致,这就是东北,这个地名的地名,有的听不懂(齐齐哈尔,哈尔滨),有的则听起来很“土”,如双鸭山。
为啥这么说?比如说山海关以南的省份,地名以州命名的很多,如苏州,杭州,赣州,广州等,而且绝大多数地名都是两字。但是东北的地名则和内陆风格迥然不同,例如齐齐哈尔,哈尔滨,佳木斯,双鸭山等,完全的别致画风,这到底怎么回事?
地名是一个地方重要的历史文化组成部分,东北的这些地名这么有特点,实际也是和这里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有关的。首先,这里在古代属于少数民族地区,虽然近代由于关内山东,河北一带的汉民“闯关东”,使得东北成为汉文化占绝对主体的地区,但是在古代,这个地方是少数民族聚集地,辽宁一带有时候还被中央政府控制,但辽宁以北的吉林,黑龙江甚至更北,中原王朝往往就鞭长莫及了,顶多在名义上保持控制。
所以,东北有很多地区的地名实际上并不是汉语,而是满语(女真语)或其它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比如:齐齐哈尔(辽朝时有济沁哨所,“齐齐”是济沁的谐音,由济沁河得名,“哈尔”是“哈日”,在古契丹语中有阻挡、防守之意,在军事上作为哨岗、哨所解释);佳木斯(名字来源于满语,佳木斯为驿丞。一说意为“巫师(萨满)祈祷之处”);吉林(这个听起来是汉语,其实也是满语音译,满语吉林乌拉。吉林汉译“沿近”之意,乌拉汉译“江”)。
而且,一直到现在,东北有很多地名都没有确切的考证,比如“哈尔滨”,这肯定不是汉语,但到底来源是什么至今众说纷纭,有“满语晒网场说”、“满语羊肩胛骨说”、“满语‘哈勒费延’及‘扁’说”、“女真语阿勒锦说”、“女真语天鹅说”、“蒙古语平地说”、“通古斯语官渡口说”、“俄语大坟墓说”、“人名说”等不同观点。还有长春,这个地名听起来是汉语地名,但也有一种说法是由满语“茶啊冲”音译过来的,当然,也有说是延续了清末“长春厅”,或来自“长春花”。
其实在古代,东北的地名就有这个特色,比如明朝设置的奴儿干都司(管理东北的羁縻统治机构),“奴儿干”就是女真语“山水画”的音译。此外,东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开发很晚,而且资源丰富,所以这就导致这里出了很多工矿城市,这些城市文化底蕴自然不会很足,所以地名就显得土里土气,比如“双鸭山”(重要的煤矿基地,1914年当地农民在岭东、岭西等从事副业生产时发现了露头煤,以后逐渐成为人口聚集地);“鸡西”(20世纪初发现煤矿,从屯垦地发展为城市)。
这其实不仅限于东北,内地一些工矿城市,或者是开发较晚的地方也一样,比如平顶山,攀枝花,六盘水,有的更直接的就黔西南,黔东南等
而且,东北还有一个极为特殊的地方:这里近代饱受帝国主义(主要是日俄)侵略,所以有些地名还是外国人给完善的。比如大连,19世纪末俄国人强占大连后,1899年8月11日,帝俄沙皇尼古拉二世发布建立自由港的敕令,并将青泥洼改名为“达尔尼”(俄文Дальний,远方的意思)。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战胜沙俄后,将“达尔尼”改名为“大连”,音译俄文中的“达尔尼”谐音。
但东北也有和内地风格一样,历史悠久的地名。东北虽然远,但自古以来受中原影响非常大,而且辽宁一带很长时间还是汉族地区,所以也有些和内地风格一样的地名,比如沈阳(根据《陪都纪略》及《全辽志》的记载,沈阳因其离地位置处于沈水之北,因“水北为阳”,即“沈水之阳”而被命名为沈阳);铁岭(917年,辽太祖在此地冶炼银子,故将富州改为银州;明代时,在银州设铁岭卫,明朝的铁岭还延伸到了朝鲜一带)。
来源:国史拾遗
时间:2019-09-07 11:27
链接: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3985637655190363&wfr=spider&for=pc
3. 【邯郸地名源说】丛台区——武灵丛台、学步桥
武灵丛台 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丛台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前299年),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原为赵武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古称武灵丛台。颜师古《汉书注》称,因楼榭台阁众多而“连聚非一”,故名“丛台”。台上原有天桥、雪洞、花苑、妆阁诸景,结构严谨,装饰美妙,名扬列国。现存古台为1964年重修,虽非原貌,但雄伟壮观,仍不失古殿亭榭的独特风格。它是赵都的历史见证和古城邯郸的象征。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九月清乾隆皇帝巡行江南过邯郸登丛台写道“传闻好事说丛台,胜日登临霁景开。丰岁人民多喜色,高楼赋咏谢雄才。襟漳带沁真佳矣,雪洞天桥安在哉!烟树迷茫间井富,为筹元气善滋培”。1961年秋,郭沫若先生游丛台时,挥笔写下了“邯郸市内赵丛台,秋日登临曙色开,照黛妆楼遗废迹,射骑胡服思雄才。太行阵地漳河外,烈士陵园滏水隈,现代经营基础厚,武安铁矿峰峰煤”的诗句。这块诗碑就镶嵌在南门高阶的迎壁上。北门高阶上的大碑,是清乾隆的御笔诗碑。在丛台的第二层台面上,还建有纪念赵武灵王的武灵馆和小巧玲珑的回澜亭,周围还分立和台墙镶嵌有众多的碑碣。其中,清末进士王琴堂的梅花刻石与举人李世昌的兰花石碣倍受游人赞扬。最高层的平台,称武灵台,距地面13.5米。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建据胜亭于其上,意为在防御上据此者胜。登上据胜亭,远眺太行山,近观邯郸市容,赵都风光尽收眼底。
学步桥 邯郸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丛台区北关村。横跨沁河,贯通古城南北,也称“北关桥”。原为木结构桥,创始年代待考。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改建为大券三孔、小券四孔的七孔石拱桥,附会“邯郸学步”典故而取名为“学步桥”。桥面宽9米,长32米,高近8米,两旁各19块拦板和望柱,均雕有神兽,栩栩如生,曾为邯郸古八景之一。1987年对该桥进行了维修。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时间:2019-09-09 09:55
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378354
4. 全国到底有多少个西湖?小桂林,小马代,这些地名到底沾到光了吗
●西湖只有杭州有?
杭州西湖名动天下,然而天下却不止一个西湖。
四川邛崃,浙江宁波,河南许昌,福建漳州,四川成都(两个),四川雅安,广东潮州,北京城北,浙江衢州,陕西华县,上海松江,江西吉水,河南汝南,湖北孝感,河南许昌,河北邯郸,云南昆明,河南濮阳,山东济南,安徽芜湖,江西永平,湖北天门,海南海口,四川富顺,浙江温州,广西北海,湖北襄阳,河南商丘,浙江湖州,福建福州,河南商丘等,共计36处。
不过这些个西湖,有的地名只是因为在城西,并且没有一个诗人起一个好名字。并不是因为跟风的原因。
不过挺尴尬的,大家都没有杭州西湖名气大,除了扬州的瘦西湖,还有点名气以外,别的西湖似乎都没有什么名气。向游客介绍的时候,也不好给自己家的西湖冠以“最xx”的称号。
●小桂林
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就出来“小桂林”,“xx桂林”等。
大连市,四平市,南宁市,辽源市,清远市甚至北京市都有“小桂林”。
这地方到底有多美?——美的像桂林。都是打造旅游景区,都是大同小异的景色可就没意思了。换个高级一点的说法,叫做“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老祖宗写诗了以后,就没有其他的词语可以形容美了吗?
●小马尔代夫
其实楼上都不算什么,以他山之美为名才是最惨的。
小马尔代夫就不说了,广东,福建,甚至山东等地,分分钟能搜索出N个近似地区。除此之外,还有小巴黎,小塞班等。
即使这样能迅速打出名气,吸引眼球,但是纵然再像,不还是“山寨”吗?这又不像实际做产品,一次就完,换个地方重头再来。
来源:一意独行人
时间:2019-09-10 08:42
链接: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3166287945329680&wfr=spider&for=pc
1.留住地名 留住记忆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没有故事或不会讲故事的城市,似乎缺乏一些内在的吸引力。
前几日,笔者住在苏州古城区一处环境相对清幽的酒店。店里藏着一座有200多年历史的藏书楼,距历史文化名街平江路也仅有几十米之遥。
酒店位于菉葭巷内,巷名是两个比较生僻的字,笔者遂问询酒店的服务人员。菉,是因为这条巷子里曾经住过一个姓陆的大户人家,所以取“菉”之谐音。那“葭”呢?漂亮的苏州小妹一脸骄傲地说,取自《诗经》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啊!从中,亦可窥见当地人对家乡的热爱。
让人遗憾的是,前些年随着城市改造,许多老地名从苏州的地图上消失了。幸好在一些学者的建议下,苏州启动了吴文化地名保护工程,一些自然地理实体、行政区域、道路与桥梁、名泉和名井的名字都得到了保护。而列入保护名录的这些名字,不能轻易变动,如要变更和调整都须经过严格审核。
文化学者冯骥才曾说过,城市的生命密码藏在地名中。特别是在当今“城改”大潮中,历史街区被大片铲去,地名便成了一息尚存的历史。地名折射出一个城市的历史,藏着久远的传说,也是一个城市向后人诉说的凭据、外来游客了解城市的窗口。譬如,苏州城里有一条巷名为“剪金桥巷”,源自吴王和西施的故事。传说,一日吴王与西施出游,见桥头有一卖花女叫卖鲜花,吴王便从头上取下一只金簪,命宫女剪下一截,将所有的鲜花买下,供西施晓妆之用,后人遂将此地命名为“剪金桥”。听完这个故事,你会不会觉得吴王也是一个可爱之人?进而想在这个城市里流连,寻觅更多的古迹?
笔者下榻酒店的藏书楼由清代藏书家黄丕烈的旧居改建而成,名为“百宋一廛”。从楼名便能窥得,黄丕烈一生挚爱藏书,在自己居所里构筑了一个宋版书的王国。这家酒店的负责人对这段历史颇为珍视,不但完好保留了原有古建,更邀请现代私人藏书家韦力等撰写了园内的匾额,将藏书的故事续写到今天。改造后的酒店,庭院深深,走廊迂回,假山湖石点缀,茂林修竹成荫,集中体现了苏州的城市特色。在苏州,像这样擅长讲故事的经营者并不鲜见,他们自觉地践行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延续着城市文脉。
历史如同一条奔涌而去的长河,将很多过往裹挟而去,留下来的记忆便显得弥足珍贵。城市的角落里、街巷中藏着这些历史的片段,镌刻在地名中,等着游人放慢脚步,读其中的故事。
来源:中华文化报
时间:2019-09-10
链接:https://www.cenews.com.cn/art/201909/t20190910_908770.html
2.用地名留住城市记忆
从9月3日起至12日,西安市民政局对西安市部分拟命名的道路名称公示,希望广大市民群众对公示的道路名称提出意见或建议。这一信息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和点赞。网民“七海的风”留言:“除了草滩园区大多数以数字命名的道路外,其他道路名字都很好,体现了古都西安的文化底蕴!赞赞赞!”
据西安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勘界处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命名的99条道路以前都没有正式的名字,为方便市民往来出行,打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他们对这99条道路进行了现场勘查,也邀请相关专家,对路名进行了论证。公示信息还详尽介绍了每条道路取名的依据和寓意,有的是象征喜庆,有的是为了凸显背后的人物或故事。如柳韵巷、汀柳路、柳浦巷这三条道路均位于灞河周边区域,此地自古多植柳树,著名的“灞柳风雪”是长安八景之一,因当地有多条以“柳”字命名的道路,故以“柳”字序列化命名;兆元路、乾元路、坤元路位于长安区兆丰村区域内,兆丰村历史悠久,为保留这一沿用百年的老地名,传承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将其南北主干道路命名为兆元路,东侧与之平行的两条道路分别命名为乾元路、坤元路,乾元、坤元均有开辟新纪元、打造新领域的寓意。
地名,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符号,还有着丰富的人文和历史内涵。我国地名文化资源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黄山、泰山等地名映衬着祖国的壮美山川,长安、西宁等地名寄托着人们祈盼吉祥的美好愿望,六尺巷、仁厚庄等地名彰显着和谐礼让的传统美德。
曾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古称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这座经历了千年历史沉淀的古都,保留下来的地名也蕴含着历史特点和时代信息。西安城中的四条主干道,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名字就是简简单单表明它们所处的位置、所在的方向;由城墙四角延伸出来的四条路,则都以“太”字开头命名,分别为太白路、太乙路、太华路、太岳路(现为星火路)。这些街道名称彰显了当时城市规划设计的文化底蕴。
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西安的一些新地名越来越没有文化内涵,一些地方在地名命名时追求怪异,与古城的历史文化氛围不切合,公众的认同感普遍较低。这样的地名既不利于地域的宣传和发展,也不利于文化传承,甚至会导致一些地方的地理和历史脉络中断或消失,给后人留下一堆地名文化垃圾。
地名虽短,却要流传千年。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地名,不仅会给所在地区增色,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诗意和雅致。因此,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西安的城市管理者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丰富城市的空间与文化,让文化底蕴深厚的美好地名不仅成为西安的一张张亮丽名片,更成为这里人们精神家园的文化地标。文化底蕴是市民生活的源泉,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根脉。
来源:陕西日报
时间:2019-09-10
链接:
http://kns.cnki.net//KXReader/Detail?TIMESTAMP=637037475888912500&DBCODE=CCND&TABLEName=CCNDCOMMIT_DAY&FileName=SXRB201909100191&RESULT=1&SIGN=gwYelGHJYxdG827WQKAqx9maLu4%3d
3.用法律终结改地名乱象
不久前,各地整改“大、洋、怪、重”的地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近日,民政部网站发布《民政部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将修订《地名管理条例》列入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中。
地名承载着大量历史记忆和民俗风情,是一个地方人文底蕴地理信息的直接反映。也正因地名沉甸甸的历史文化底蕴,2007年联合国第九届地名标准化大会正式将地名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种意义上,保护地名,就是保护历史和文化遗产。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沉淀了大量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名,已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依法对其予以有效保护,实乃题中之义。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近年来乱改地名的现象愈演愈烈。一方面,诸如“土桥”和“八公里路”被直接合并为“土八路”、为避谐音“落马”将“骆马湖”改为“上马湖”等荒唐之举此起彼伏;另一方面,“威尼斯”“曼哈顿”等贪大媚洋的地名又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在各大城市,让人恍如置身国外。有数据显示,30多年来,我国已有6万多个乡镇和40多万个村庄的名字被遗弃。地名乱改之顽疾,由此可见一斑。
把脉地名乱改背后的病灶,虽然畸形政绩观和利益的驱使是首当其冲的罪魁祸首,但法律的刚性约束不力才是关键症结。目前,我国尚无规范地名的专门法律,唯一具有法律意义的《地名管理条例》,自1986年实施以来,超期服役至今未作任何修改,已明显不适应当前规范地名工作的实际需要。
在内容上,尽管该条例规定地名管理应从我国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乱改地名的责任主体要被“限期纠正”,情节严重者要被地名管理部门处罚,但该条例却将执法权委托给“中国地名委员会”这个既缺编、缺人,又缺财的虚设机构。执法主体本身的虚弱,必然会导致执法的效果不彰。事实上,也正因如此,才让一些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滋生了我行我素乱改地名的任性和冲动,致使《地名管理条例》在颁布30多年后形同一纸空文。故此,与时俱进地完善法律规范,以更具有刚性约束的法律规范终结改地名乱象,显然有着最直接的现实针对性。
更为重要的是,地名的命名和变更既关乎历史文化的传承,又关乎公众的日常生活,对其命名和改动遵从民意,应是基本的法治共识。遗憾的是,现行的《地名管理条例》并未赋予公众在地名命名和更改方面的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公众对地名的命名和变更不能投票时,遏制地名乱改乱命名的不法行为必然沦为空谈,更谈不上对责任主体依法启动问责程序。现实中,众多富有历史文化沉淀的老地名消失,其根源正在于此,这更凸显了以法律刚性约束终结改地名乱象的紧迫性。
“法者,治之端也。”面对地名乱改顽疾,进一步完善法律,以法律的“刚牙利齿”倒逼乱改循规蹈矩,无疑势在必行。如今,国家已经启动了《地名管理条例》的修订,期待相关职能部门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加快推进规范地名管理的立法步伐,确保用法律威慑终结改地名乱象的愿景能够早日照进现实。
来源:吉林日报
时间:2019-09-04
链接:
http://kns.cnki.net//KXReader/Detail?TIMESTAMP=637037479284693750&DBCODE=CCND&TABLEName=CCNDPREP&FileName=JLRB201909040070&RESULT=1&SIGN=qQl0ccN9X3mLzoM3ibgd27lUROg%3d
1.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在贵州贵阳、山西太原举办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暨地名信息政务管理及社会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培训班
为指导各地熟悉掌握地名信息政务管理及社会服务平台使用、做好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更新完善工作、推进地方地名信息库建设,8月26日至8月29日、9月2日至9月5日,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在贵州贵阳、山西太原分别举办了两期“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暨地名信息政务管理及社会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培训班”。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副巡视员陈克相出席开班式并讲话。贵州省民政厅副厅长杨亚军、山西省民政厅副厅长尹也刚分别出席了两期开班式。
培训班全面总结了前期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建设进展情况,深入分析了建好各级地名信息库的重要意义,对下步搞好各级地名信息库建设、做好地名信息更新完善进行了部署,对推进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加快图录典志编纂等工作提出了要求。区划地名司成果应用处人员就国家地名信息库建设、地名信息政务管理平台应用等作了专题授课,组织了上机操作演练。培训班邀请商务印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专家就《国家标准地名词典》《国家标准地名志》编纂进行了授课。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区划地名处以及北京、天津、上海市地名主管部门地名处处室负责人、标准地名词典和地名志编写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约260人参加培训。
来源:民政部区划地名司
时间:2019-09-10 15:34
链接:
http://www.mca.gov.cn/article/xw/ywdt/201909/20190900019559.shtml
江西地名研究小组恭祝大家
中 秋 快 乐
往期精彩推送
资讯整理:江西地名研究小组
编辑:白琳蔓
审订:陈汶灵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