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西布鲁特分界考

陈海龙 冯勰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布鲁特,古称“坚昆”、“黠戛斯”、“吉利吉斯”,今称“柯尔克孜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清朝官方文献《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嘉庆《重修一统志》(下文简称《西域图志》、《一统志》)等,将布鲁特分为东西两部。学术界一致认为清朝以河流作为东西布鲁特的分界,但在哪条河是界河的问题上又存在很大的分歧。苗普生认为“以天山及纳林河为界,布鲁特又分为东、西两部分,天山、纳林河以北为东布鲁特,天山、纳林河以南为西布鲁特。”马文华则认为“能在这一地区将布鲁特分为东西两个地区的只能是纳林河支流博什博勒齐水(今阿拉布加河)。”钟兴麒等认为东西布鲁特“以阿赖岭(位于新疆乌恰县西北境)西的吉尔吉斯斯坦的塔尔河为界,以东为东布鲁特,以西为西布鲁特。”潘志平认为清朝布鲁特东西部基本上以那林河为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由于这些结论没有详细的考证过程,因此东西布鲁特分界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考订。本文拟通过对相关舆图的对比分析,提出浅见,祈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东西布鲁特分界标志


较早记载东西布鲁特分界的是《西域图志》,书中所录“东西布鲁特部图”明确标明东西两部以一河源为界,但没有说是哪一条河的河源(见图1a)。从图中文字“诸水俱会入那林郭勒”来看,这条分界河应该是那林郭勒(即纳伦河或纳林河、那林河)的河源。《一统志》中的“东西布鲁特部图”则明确标注“那林河源”是分界河(见图2),此书还详细记载了这条界河的信息:“一源出喀什噶尔界北山,北流经蒙科尔多尔、额德格讷两鄂拓克之间,是河之东为东布鲁特,河西为西布鲁特。一源出伊犁西南境山西流,经萨拉巴噶什鄂托克之北,又西经阿来地,与北流之源合,北流入安集延境。”是知,《一统志》记载的纳林河河源有两条,其中源于喀什噶尔北山,北流经蒙科尔多尔、额德格讷两部的那条河就是分界河。将此记载和《西域图志》“东西布鲁特部图”(图1a)进行对比,两者完全吻合。
图1《西域图志》“东西布鲁特部图”“西域全图”
《西域图志》中收有“西域全图”,它是新疆以及中亚地区的总图。观察费尔干纳地区图(图1b),东西布鲁特部亦为两个河源(分别是东西流向和南北流向)所阻隔,但却没有像“东西布鲁特部图”一样明确绘制东西部的分界。那么其中的一个河源是否也是东西布鲁特部的分界所在呢?“东西布鲁特部图”(图1a)中的文字注明了分界河和其他河流的流路:“诸水俱会入那林河,接安集延北界”。“西域全图”中安集延右边的两个河源汇入安集延左上之河,而位于安集延左上的正是那林河。因此“西域全图”那林河两河源的流路和“东西布鲁特部图”中的文字说明完全相符。由此可知,“西域全图”中的北流河源同样是东西布鲁特部的分界河。观察“西域全图”,在界河的东部有“鄂什”这一地名,这就为考证界河所在提供了地理坐标。
图2《一统志》“东西布鲁特部图”(局部)
《西域图志》又载:“(布鲁特)东西部境地邻接,由喀什噶尔北行,经鄂什逾山,则正其错壤处。”这里没有说明经鄂什向何处“逾山”。据前文,界河位于鄂什以西,所以“经鄂什逾山”应该指由鄂什向西逾山,从而到达东西布鲁特分界处。
非常遗憾的是,不管是《西域图志》还是《一统志》,都没有记载这条界河的具体名称,“鄂什”也因没有更多的地理信息而难以定位,不得不另辟蹊径。
众所周知,清朝已经存在经过实测且有经纬度的地图,如果能够将《西域图志》、《一统志》所载的这条界河定位到经过实测且有更多地理信息的舆图中,那么探讨这条界河的名称就更容易实现。清朝于乾隆平定新疆之时,在新疆展开大规模的测绘工作,《大清一统舆图》(简称《一统舆图》)就是这时期的杰作。对比《西域图志》“西域全图”“东西布鲁特部图”(图1)和《一统舆图》费尔干纳地区图(图3),两图中“鄂什”西边之河乃是同一条河,证明如下:
图3《一统舆图》中费尔干纳地区图(局部)
首先分析河流形态。虽然《一统舆图》比“西域全图”绘制了更详细的河流信息,但抛开支流而对比河流的整体形态,可以发现两图有极其相似之处。“西域全图”中除了霍罕、玛尓噶朗中间之河外,其他河流总能在《一统舆图》中找到相对应的河流,并且这些河流的流路均相同。
其次分析两图所标注出的地名。《一统舆图》中的安集彦、鄂什、阿尔噶朗,分别是“西域全图”中的安集延、鄂什、玛尓噶朗,这些地名相对河流的地理位置均相同。两者的差异在于对音时所用汉字不同,这是在将民族语言地名译成汉字时经常遇到的问题,有时一个地名甚至有四十种译法。《一统舆图》还标出一些《西域全图》所没有的地名,如“额德格纳努克特”“伊斯克里克山”等。实际上这些地名出现在“东西布鲁特部图”中(图1a)。“东西布鲁特部图”中的“额德格纳”和《一统舆图》中的“额德格纳努克特”为同一部族名称。“东西布鲁特部图”中的“伊斯克里克山”和《一统舆图》中的“伊斯克里克阿林”为同一山名。“东西布鲁特部图”是“西域全图”的局部放大图,另据前文,“西域全图”中安集延右边的两个河源和“东西布鲁特部图”中的两个河源相同。因此,这两个地名在两幅舆图中的方位、相对河源的地理位置均相同。
第三,“东西布鲁特部图”中“额德格纳”东边之河是那林河河源之一,这条北流之河正是东西布鲁特的界河,其间要经过额德格纳部。《一统舆图》“额德格纳努克特”东边之河也是纳林必拉(必拉,满语,河的意思)的源头,从安集延北部进入安集延,其间也要经过额德格纳部落。因此《一统舆图》中“鄂什”西边之河和《西域全图》中“鄂什”以西之河为同一条河,均为东西布鲁特的分界河。如此一来,就将东西布鲁特分界河定位在有确切地理信息的舆图中,《一统舆图》中的“鄂什”及周边地名就成为确定东西布鲁特分界河名称非常关键的地理坐标。


二、“鄂什”地望考证


关于“鄂什”的地望问题,学界也有不同的观点。冯承钧在《西域地名》中认为鄂什在蒲犁(今塔什库尔干)以北。陆峻岭后来又在冯氏的基础上增订《西域地名》,他在增订本中认为“鄂什”是今天的乌恰县治。冯志文等在《西域地名词典》中将“鄂什”认定为“乌什”,即今天的乌什县。钟兴麒等在《西域图志校注》中认为鄂什“位于乌恰县、阿图什市、疏附县交界处。”各学者对“鄂什”地望的判读差异很大,那么与东西布鲁特分界相关的“鄂什”在什么地方呢?

(一)“鄂什”和“乌什”



将“鄂什”确定为“乌什”,大概源起冯承钧。他认为“Och,西域图志作鄂什,西域水道记作乌什,疑即元史之倭赤,在今蒲犁之北。”刘义棠深受冯承钧的影响,在《钦定西域同文志校注》“鄂什”条中引用冯承钧的观点:“西域图志作鄂什,西域水道记作乌什,疑即元史之倭赤,在今蒲犁之北”时,又进一步认为“此‘鄂什’亦有文献作‘乌什’,在蒲犁之北,非在阿克苏西称‘乌什土尔番’之‘乌什’,二地不可混而为一。”笔者推测,刘氏此处是将“鄂什”定位在今天的乌恰县,其地正好在塔什库尔干以北。刘氏在同书“乌什”条中又说:“西域水道记记之‘乌什’,乃西域图志之‘鄂什’,另有其地。本文之乌什,在鄂什之东北,阿克苏西。”此“乌什”位于阿克苏以西(今乌什县境),而“鄂什”则另有其地。冯志文认为:“《西域图志》鄂什,《西域水道记》乌什,今新疆乌什县。”同样是延续冯承钧的观点,但在地名定位上却和冯承钧不同。
笔者以为,“鄂什”非“乌什土尔番”(今乌什县)是正确的,但认为《西域水道记》中的“乌什”是《西域图志》中的“鄂什”则有不妥之处。考证如下:
首先,《西域图志》同时记载乌什和鄂什,乌什位于喀什噶尔东北、阿克苏以西,鄂什则是喀什噶尔下辖的位于其西北的属地。这个“乌什”和《钦定西域同文志校注》“乌什”条之“乌什”是相同的,位于阿克苏以西,即今天的乌什县。因此,“鄂什”不是“乌什土尔番”(今乌什县)。
其次,分析《西域水道记》中的“乌什”。有关的记载如:“阿瓦勒者,乾隆三十年,从讨乌什”,“喀什噶尔地居西北……东界乌什、阿克苏”“乌什、英吉沙尔、库车、辟展为四中城。”“三十年移参赞于乌什……五十二年,移还参赞,改办事于乌什。”“兆公由阿克苏定喀什噶尔,取道乌什也。”“(阿克苏)其境东接库车,西接乌什……阿克苏城西二百四十里为乌什城,兆公之入阿克苏城也,霍集斯以乌什降。”“乌什之未复也”;“出乌什境,入阿克苏境,是为托什干河。”“阿克苏旧属乌什。”这几处记载,均是指位于阿克苏以西的乌什,其西界是喀什噶尔,托什干河是其境内之河,乾隆三十年(1765)曾发生乌什动乱,后被平息。“乌什北之贡古鲁克山”,即贡古鲁克是其北境之山。从《西域水道记》和《西域图志》的记载可知,两书中的“乌什”是同地,故而《西域图志》中的“鄂什”就不是《西域水道记》中的“乌什”,乌什县也不是“鄂什”的地望所在。
《西域图志》记载:“鄂什,在阿斯腾阿喇图什西北六十里,东南距喀什噶尔城一百二十里。”这条史料成为学者判断鄂什地望的根据之一。按照所记距离,鄂什位于今天阿图什市、乌恰和疏附县三地交界地带。众所周知,史籍所记距离并非完全准确,边疆地区距离的估算误差则更大,仅凭里程进行推断,很可能会出现地望判读误差的现象。《一统舆图》是经过实测且带有经纬度的舆图。汪前进曾对《一统舆图》做过精度分析,认为其具有相对较高的精确度,而且纬度比经度更加精确。通过对比纬度值,就可以判断“鄂什”地望的考证是否合理。汪前进测出《一统舆图》中“鄂什”的纬度是北纬40°27'。乌恰县城的纬度是北纬39°41'。两个纬度值相差较大。另外,根据《西域图志》“西域全图”和《一统舆图》(图1b、图3),位于鄂什以西的界河流向费尔干纳盆地。然而不管是乌恰县治,还是阿图什市、乌恰和疏附县交界地带,境内的河流均流向新疆腹地。因此乌恰县城,阿图什市、乌恰和疏附交界地带都不是鄂什的地望所在。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博什博尔齐尔水”是东西布鲁特的分界。《一统舆图》“沙克”(图3)以东,在东西流向的那林河河源中有一名为“博什博尔齐尔”的支流,即为博什博勒齐河。此河位于鄂什以东,与东西布鲁特界河的所在位置截然相反,所以博什博勒齐水也不是清朝所认定的东西布鲁特分界所在。

(二)“鄂什”之地望



那么和东西布鲁特分界河密切相关的“鄂什”在什么地方呢?《一统舆图》(图3)中标注“鄂什”位于“托岳克达巴汉”以西,“托岳克达巴汉”就为确定“鄂什”的地望提供了新的线索。“达巴汉”也写作“达巴罕”、“达巴干”,为“山岭”之意。《西域图志》等志书都没有记载这个地名。那么“托岳克达巴汉”到底在现在的什么地方呢?
《西域水道记》记有“托庸河”,“出喀什噶尔西北托庸山,溉东南玉斯屯阿喇图什、阿尔琥庄、霍尔干、阿斯腾阿喇图什、伯什克勒木诸邑,与赫色勒河合流。”托庸河源出托庸山,灌溉玉斯屯阿喇图什、阿尔琥庄、霍尔干、阿斯腾阿喇图什、伯什克勒木几个村庄。许景澄认为:“图永,洪图作苏约克。喀城约原注:中国名苏约克。按图永当作托庸。水道记托庸河出喀什噶尔西北托庸山。”“苏约克河,此为托庸河之上流。”“托庸河,洪图作托攸克,此即图舒克塔什河。”这里提到的“水道记”即《西域水道记》,托庸山即图永、苏约克。清末《新疆山脉图志》在阐述疏附县的“苏约克之岭”时说:“案苏约克,约文曰苏岳克,俄图作苏叶克,或作图云,或作图允,又作图永。”同书又说:“特们,当为图允之异文,亦曰托允,俄人呼苏约克为图允。”根据这几处记载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第一,苏约克、苏岳克、苏叶克、图云、图允、图永、特们、托庸、托攸克所指均相同,这些地名在发音上有相似之处。第二,托庸河也叫苏约克河,即图舒克塔什河。在清末《疏附县图》中,图舒克塔什河上游即托云河,在托云河的发源处标注“图允即苏约克”几个字。此处山地应该就是“托岳克达巴汉”所在。“托岳克达巴汉”在清末成为清朝和沙俄的分界。今天中国的乌恰县和吉尔吉斯斯坦交界处有一“苏约克山口”,正位于苏约克河(即图舒克塔什河,又称恰克玛克河)上游之地。综上,“托岳克达巴罕”就是指“苏岳克山”,即今天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交界处的苏约克山。
据此可知,和东西布鲁特分界密切相关的“鄂什”,就位于今苏约克山以西地区。据前文,从鄂什向西越山即到达东西布鲁特分界处,也就是说鄂什位于此山以东,苏约克山以西。位于苏约克山以西的山地即费尔干纳山,“鄂什”位于费尔干纳山和苏约克山之间。
现在还需要对“鄂什”做进一步的分析,因为还有其他相同的地名存在,这在中亚和新疆是经常发生的事情。看图4左上方安集延、亮噶尔之间的“鄂什”,它实际上指中亚著名的城市“奥什”,与东西布鲁特的分界并无太大关联。可通过以下两个事实来说明:第一,“奥什”远离河源,这和与东西布鲁特分界相关的“鄂什”所在位置不符(图3)。第二,《一统舆图》中“鄂什”与“托岳克达巴汗”间的经度差值不足1°(图3经度值计算),而“奥什”与“苏约克山口”间的经度差值却接近2°。

三、东西布鲁特分界的确定
东西布鲁特的分界河是位于“鄂什”西边的那林河河源,并且从“鄂什”向西越山即可到达。现在“鄂什”的地望已经确定,位于费尔干纳山、苏约克山之间。也就是说,从“鄂什”向西越过费尔干纳山后就可到达分界河。中亚地名的历史演变比较复杂,文字记载容易引起争议,所以笔者于此将根据地图中的标注对分界河的地望进行考证。笔者认为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塔尔河是东西布鲁特部的分界河,这主要基于三幅地图的考察: 图4《新疆喀什噶尔中俄定界图》(局部描绘)
民国初年的《新疆喀什噶尔中俄定界图》绘制了位于费尔干纳山西边的河流情况。《定界图》包括上下两幅图,上幅图参考光绪八年(1882)中俄《喀什噶尔东北界约》重新绘制而成,下幅图详细记载了别牒里至乌孜别里边线上的界牌、山川、地名,并附有经纬度。据下幅图所绘内容(图4),由鄂什向西越过费尔干纳山后所到达的大河正是“塔尔河”。在《珀加蒙世界地图集》中,这条河被标注为“Tar”,汉字音译即为“塔尔”。另外,根据我国绘制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图集》,由鄂什所在地向西越过费尔干纳山后所到达的大河也是塔尔河。根据这三幅图,塔尔河汇集其他河流,流经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奥依塔尔、乌兹根等地后,在安集延北部与纳伦河汇合,由此形成闻名世界的锡尔河,流向费尔干纳盆地。清朝称锡尔河为“那林郭勒”(图3)。由此可知,塔尔河的流路与“东西布鲁特部图”(图1a)中的文字记载(“诸水俱会入那林郭勒,接安集延诸部界”)相吻合。因此作为锡尔河源头之一的塔尔河应该就是清朝所认定的东西布鲁特的分界河。本文的实证分析支持了文章开篇所列的钟兴麒先生的观点。
——
来源:《清史研究》 2013年第4期作者:陈海龙 冯勰选稿:王涛编辑:杨肖翠终校:华丽审订:黄海红
--------------往期精彩---------------
“吴衙内邻舟赴约 ”地名更改探析及其他中国古今地域重名观念的变迁中西地名命名及文化意蕴比较也谈“邽”地地望江西历史文化专栏|沧桑兴毁汤公墓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