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秋徐国南疆析疑

彭适凡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编者按:徐国是西周时期江淮地区的一个大国。到春秋前期,它的势力依然很强。研究古史的同志根据我省先后出土的徐国铜器和其铭文,推定徐国的势力曾经达到我省。本文作者根据较多的文献记载和已有的考古材料,论证徐国的势力未曾达到我省。至于徐国的铜器之所以在我省出土,那是徐国灭亡前后,这些铜器作为馈赠品或胜利品而带入我省的,或者由徐国的王侯子孙在被遣散安置时带入我省的。通过本文,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民族和文化是怎样趋于融合和统一的,以及江西在二千四百年前的历史情况。




西周时期 , 徐戎乃是江淮地区一个大国,然而史籍记载极为贫乏,出土的徐国铜器虽然不少,但真正有铭刻者也为数不很多。一九七九年江西西北部靖安县出土的三件徐器其中有二件带有铭文,这无疑为探讨古徐国的历史增添了新的、有意义的实物资料 。 

已故郭沫若院长早年根据清光绪十四年 (公元1888年) 江西高安曾出土仪楚耑 、䣄王义楚鍴 (觯) 䣄王耑等十二件徐国铜器 , 因而推论徐人是在周人压迫情况下,逐渐移入赣省西北部的。不仅如此,郭沫若还据江浙出土有带铭文的姑冯,其和醠尹三件徐器进而推定:“  … 又徐人乃由山东、江苏 、安徽接境处被周人压迫而南下,且入于江西北部者,则春秋初年之江浙殆犹徐土者,亦未可知也 ”现在赣西北的靖安又一次出土徐国铜器 , 因而有的同志竟认为,它进一步证实了郭沫若同志的推论,并进而推定“ 至少可以这样说,徐人入赣大概是在‘徐人取舒’之后 ”。

赣西北地区两次出土徐器 , 这的确是很可注意的事实。但是不是就确切地证明了徐人的势力已到达了江西?我们认为还有值得进一步商榷和探讨的余地。

西周之世,诸侯国林立,在各国所属的地域内必然出土该国的铜器 , 但出土某国铜器的地区不一定就是该国的辖域 , 这是为大量的出土古物所证实了的。赣西北地区虽然前后两次出土有徐国铜器,但还不足以说明赣西北就已是徐人的统治范围。要判断一个地区是何国的势力范围,不能仅凭出土一两次铜器或其它文物,更重要的还应结合有关文献资料从当时的历史斗争形势和所属地望进行全面考察,才能得出较能切合实际的结论。

徐,赢姓,商民族的嫡系 , 是东夷集团中的大国,早在西周初年 , “ 淮夷 、徐戎亦并兴反 , 伯禽率师伐之,于肹 , 作肹誓。”( 《史记 · 鲁世家》 ) 既然是封在鲁国的伯禽来征讨,则徐戎的地望当与鲁为邻域,徐旭生先生认为“当在今山东东南部曲阜县附近 ”。

到了昭、穆以后,由于“ 王道衰微 ”( 《 史记 · 周本纪》) 徐对周的用兵相当频繁 , 这不仅有文献可查,而且有不少铜器铭文作证 。《礼记 · 檀弓》记徐大夫容居的话说:“吾先君驹王西讨济河”。此驹王究属何时,不得而知,但说明徐的先王曾经打到过黄河。《敔簋》记载厉王时期,淮夷 ( 主要是徐人 ) 西侵 , 直达伊、洛之间,打到了成周附近。也就在周王朝衰落时期,徐的活动中心从山东西徙到了淮水一带。所以到周宣王中兴,南征淮夷时,已经是“率彼淮浦 , 省此徐土”,就是来回争战于淮河边上。经过这场大战后,徐国失败了,周王室军队班师回朝 , 徐也就在这一带经营起来。具体在什么地方呢?

据《春秋经》僖公三年杜注:“徐国 , 在下邳僮县东南华亭。”《水经 · 淮水注》:“东绝历涧,又东迳大徐县故城南。”《史记 · 秦本纪》 正义引《 括地志》:“ 大徐城在泗州徐城县北三十里,古之徐国,即淮夷也。”《大清一统志》载 : “ 憧县故城在泗州治东北 ”又云 : 徐县故城“ 在旧州城西装,周时徐子国 ”“ 泗州故城在今州城东南一百八十里。”上述一些说法,虽稍有差异,但徐人的统治中心在今之淮北泗县境内应该是没多大问题的。

春秋前期,徐人的国势依然颇强,但是 , 这时徐的用兵主要向南,到鲁僖公三年( 公元前658年 ) 时 , 已把淮南的群舒全部统一起来,即所谓“ 徐人取舒 ” ( 《春秋经》 ) 杜注:“ 舒国 , 今庐江舒县。”笔者按,舒县故城在今之安徽庐江县西。

如果说,徐人有可能被周人所迫而入赣的话,则应在紧接“ 徐人取舒 ”之后,趁此大好时机 , 凭着当时旺盛的军威 , 一举挥戈南下 , 越过大江而入赣省或江浙。但是,从当时有关的记载来看,还找不到任何迹象。相反,“徐人取舒 ”标志徐的国力已达到高峰,此后,就开始逐渐跌落下来了。这是因为徐在东方的不断扩张以及和齐的修好,给西方的楚国带来很大的压力,加上城濮一战(前632 年) 以后 ,楚要北上经略中原无望,因而从公元前七世纪后期开始 ,自然把矛头转向东方,演与徐展开角逐,从楚与齐 、徐及他们的属围的相互争战中 , 徐似乎一 直处于守势,居于被动地位,如予不信,请重温一下史实吧!

僖公五年 ( 前 656 年 ) 秋,楚人灭弦,弦子奔黄 。(《春秋经》) 楚斗谷于莬灭弦,弦子奔黄。于是江、黄、道、 柏方睦于齐,皆弦姻也。弦子恃之而不事楚,又不设备,故亡。(《 左传》) 杜注 : 弦国在弋阳轪县东南。( 笔者按 :軚县在今湖北浠水县东境)

僖公十二年 ( 前649 年 ) 夏,楚人灭黄 。( 《 春秋经》)

僖公十四年( 前647年) 楚灭英。( 《史记 · 楚世家 》 )

僖公十五年 ( 前646 年 ) 春,楚人伐徐。冬,楚人败徐于娄林 (《春秋经》),杜注:娄林,徐地,下邳僮县东南娄亭。

僖公十七年 ( 前644年 ) 春,齐人为徐伐英氏 , 以报娄林之役也 (《左传》)。

文公四年( 前624年) 楚人灭江(《左传》)

文公五年 (前623年)楚人灭六 (《春秋经》) 。冬 , 楚子燮灭蓼( 《 左传》 ) 。杜注:六国,今庐江,六县。蓼国 , 今安丰蓼县。(按:六,今安徽六安县北。蓼,今安徽霍丘县西北和河南固始县东南一带。)

文公七年( 前621年)冬 , 徐伐莒。(《左传》)

文公十二年 ( 前616 年) 群舒叛楚,夏 , 子孔执舒子平及宗子, 逐围巢(《左传》) 杜注:群舒,偃姓,舒庸、舒鸠之属。今庐江南有舒城,舒城西南有龙舒。《春秋地名考略》《春秋大事表》均载:今巢县东北五里有居巢城,为巢国的旧地。( 按:所谓“叛楚”,说明早年被徐统一后,又一度为楚吞灭,才有“ 叛楚 ”之说。)

文公十四年 ( 前 614年 ) 楚庄王立,子孔,潘崇将袭群舒,使公子燮与子仪守而伐舒蓼(《左传》) 

宣公八年 ( 前602年) 楚为众舒叛故,伐舒、蓼,灭之。(《左传》)

看来,经过近五十年的激烈兼并,到公元前七世纪末期,楚不仅相继剿灭了弘、黄、英、江等小国,进占了今安徽北部大片地区,而且先后征服了巢、舒、蓼,进到了安徽中部以至东部地区,这样,公元前七世纪五十年代徐在江淮地区扩展的地盘几已丧失殆尽,最后只好退回到皖东北的老巢去。此后,在江淮地区舞台上争锋的主角,已不再是楚和徐,而是楚和吴了。曾经赫赫一时的徐戎这时只作为一个无足轻重的配角偶尔登台,时而附楚,时而亲吴,一晃而过罢了。

据上所述,从“徐人取舒”后 , 也即公元前七世纪后半期的整个楚与徐的战争史实来看,徐的国为要扩展到赣省西北域江浙地区是不太符合当时历史实际的。

如果说,春秋中期即前七世纪时,徐人南下入赣的可能性不大,那么到春秋晚明期,也即前六世纪初到吴灭徐之前 ,徐国南疆还有没有可能扩展到江西呢?我们同样必须从当时吴、楚、徐之间的交战形势考察。到公元六世纪前期,吴子寿梦称王后,兀然崛起,开始了北接晋国与楚争雄的历史,但舞台的中心基本仍是在江北的江淮一带。

成公七年( 前585年) 吴入州来。(《春秋经》 , 《左传》) 吴始伐楚,伐巢,伐徐。(《左传》) 杜注:州来 , 楚邑,淮南下蔡县是也。巢、徐、楚属国。(按:州来,今安徽寿县境。)

成公十五年 (前577年)冬,十有一月,叔孙侨如会晋士燮、齐高无咎、宋华元、卫孙林父、郑公子䲡,邾人会吴于钟离。(《春秋经》)

成公十七年 ( 前575年) 舒庸人导吴人围巢,伐驾,围厘 、虺。遂恃吴而不设备。楚公子囊师袭舒庸,灭之。(《左传》)

襄公三年 (前571 年) 楚伐吴,克鸠兹,至于衡山。吴大败楚师,逐取楚之良邑驾。(《左传》)(按:鸿兹,今芜湖县境。衡水,今浙江吴兴县境。驾不可考)

裹公十三年,(前561年) 吴归楚......战于庸浦,大败吴师,获公子党。(《左传》)

襄公十四年(前560年)子囊师于棠以伐吴,吴不出而还 。子囊殿,以吴为不能而弗儆。吴人自皋舟之隘,要而击之,楚人不能相救。吴人败之,获楚公子宜谷。(《左传》)(按:棠,今江苏六合县境。近年在六合县的程桥、和仁发掘的春秋晚期墓葬明显具有楚文化作风,这是古棠邑属楚的有力证据。)

襄公二十五年( 前549年) 舒鸠人卒叛楚,令尹子木伐之,及离城。吴人救之,......吴师大败。遂围舒鸠,舒鸠溃。八月,楚灭舒鸠。(《左传》)

昭公四年 ( 前539年) 秋七月,楚子、蔡候、陈侯、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春秋经》)。冬,吴伐楚,入棘、栎、麻,以报朱方之役。(《左传 ) 杜注:朱方、吴邑,齐庆封所封也。棘、栎、麻,皆楚东鄙邑。谯国酂县东北有棘亭,汝阴新蔡县东北有栎亭(按:朱方在今江苏丹徒县境;棘、栎、麻三邑皆在河南、安徽境内。) 

昭公五年(前538年)冬,楚子、蔡候、陈侯、许男、顿子、沈子、徐人、越人伐吴。(《春秋经》) “ 吴人败诸鹊岸 ”( 《左传》) 杜注:庐江舒县有鹊尾渚。(按:今安徽庐江县境。)

昭公六年(前537年) 秋,徐义楚聘于楚,楚子执之,逃归。惧其叛也、使薳浅伐徐,吴人救之,令尹子荡帅师伐吴,师于豫章,而次于乾溪 (《左传》) 杜注:乾溪,在潐国城父县南,楚东境。(按:乾溪在安微毫县境内。) 

昭公十二年(前531年)冬,楚子守于州来,次于颖尾,使荡候、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楚子次于乾谿 (《左传》)) 杜注:颖水之尾,在下蔡西。

昭公十三年(前580年)楚人还自徐,吴人败诸豫章,获其五帅。......冬,吴灭州来(《左传》)杜注:定二年,楚人伐吴师于豫章。吴人见舟于豫章,而潜师于巢以军楚师于豫章。又柏举之役,吴人舍舟于淮汭,而自豫章与楚夹汉。此皆当在江北淮水南,盖后徙于江南豫章。

昭公十六年(前527年)正月,齐侯伐徐。...二月,齐师至于蒲隧,徐人行戍。徐子及郯人、莒人会齐侯 , 盟于蒲隧,赂以甲父之鼎。(《左传》) 杜注: 蒲隧,徐地,下邳取虑县东有蒲如陂。( 按:取虑在今苏睢宁县西南。) 

昭公十七年 ( 前526年 ) 吴伐楚...战于长岸。子鱼先死,楚师继之,大败吴师。(《左传》)杜注:长岸,楚地。(按 :长岸在今安徽当涂境。)

昭公十九年 (前524年) 楚人城州来(《左传》)

昭公二十三年,( 前520年 )吴人伐州来,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吴人御诸钟离。(《左传》)秋,戊辰,吴败 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父。(《春秋经》杜注:鸡父,楚地。安丰县南有鸡备亭。(按:鸡父在今河南固始县境。)

昭公二十七年( 前516年) 吴子欲因楚丧而伐之。使公子掩余,公子烛庸帅师围潜… 左尹郤宛、工尹寿帅师至于潜,吴师不能 退。… … 吴公子掩余奔徐,公子烛庸奔钟吾。楚师闻吴乱而还。(《左传》)杜注:潜,楚邑,在庐江六县西南。(按:潜,在今安徽六安县庞) 

昭公三十年(前513年)吴子徐人执掩余,使钟吾人执烛庸。二公子奔楚,楚子大封而定其徙,......冬十一月。吴子执钟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针。已卯,灭徐,徐子章禹 (《春秋经》作章羽)断其发,携其夫人,以逆吴子......遂奔楚。楚沈尹戍帅师救徐,弗及,遂城夷,使徐子处之。(《左传》)杜注:夷,城父也。(按:城父在今安徽毫县境。)

以上情况说明,整个公元前六世纪,吴与楚的战争,辗转拉锯,异常激烈,其战场时而在楚邑,时而在吴地,虽然楚军有时也曾一度渡江直插吴的腹地,但总的看,这一期间,吴与楚争逐的中心还是在江淮,开始是在皖北,然后逐渐转到皖中和皖东南地区,这时徐作为一个娄罗小国,虽然也曾参与伐吴的诸侯联盟,但远非是昔日的徐国,这时,它要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军事力量南下入赣更是不可能的了。

此外,从已有的古文献记载来看,春秋时期,赣西北地区一直是属楚的疆域,即所谓“南楚”之地,既然是楚的腹地,权衡当时徐、楚的力量,徐要入赣恐怕也是很困难的。

前人论述春秋时期江西的形势 , 有所谓“吴头楚尾”之称 , 对赣北地区的具体归属上,虽然也有的认为属吴,如《 太平寰宇记》载:“洪州,春秋时吴地,战国属楚”,但绝大多数学者考证,都认为属楚。

《史记 · 货殖传》:“江南豫章,长沙,此南楚也。”

《史记 ·正义》引《括地志》:“饶州波阳县,于春秋属楚。”

《水经注》:“赣水又北迳理南昌县故城西,于春秋属楚。”

《通典》:“ 洪州,春秋战国时并属楚 。”

《史记 ·正义》:“江南,指洪 、 饶等州,春秋时为楚东境也。”

《 元和郡县志 》:“洪州,春秋时,楚之东境,江州,春秋吴之西境。”

《文献通考》:“ 洪州、江州,春秋属楚 ”。

《方舆胜览》:”隆兴府、饶州,春秋属楚,南康军,春秋时吴楚之地。“

既然洪州在春秋时代属楚,那位于洪州以西的高安、靖安等赣西北地区无疑更应属楚了 , 何况历史上很长一个时期高安、和靖安就是洪州的辖地。

春秋时代 , 不仅洪州 , 更准确地应该说波阳湖以西地区都基本是楚的范围。自吴把北方的徐国灭掉后,标志着吴国力量日趋强大,因而进一步转而西向伐楚。吴王阖闾在伍子胥、伯嚭和孙武等谋划下,前后发动几次攻楚大战,先后攻占过居巢、钟离 ( 皖凤阳县 )、六 ( 皖六安县 ) 、潜 ( 皖霍山县)、州来(皖寿县) 以至打到楚国都 (江陵),但是 当时进军路线主要仍在江北,到阖闾十年 ( 前505年) 命 太子夫差“破师取番”也即《史记 · 吴太伯世家》载:“十一年,吴王使太子夫差伐楚 , 取番 ”之后,吴对楚的用兵重心才转入江南。《史记 · 索隐》:“番,音潘,楚邑名,子臣即其邑之大夫也。”按番,秦属九江郡 ,今之波阳县。既然“取番”,说明在此之前,波阳湖以西地区是为楚邑。

自吴“ 取番 ”后,“楚国大惕 ”“ 楚惧吴兵复往,乃去郢徙于鄀“吴必然乘楚大败退之机,尽占江南之楚地,赣西北包括南昌、高安、靖安等也可能就在这时曾一度为吴所占领,所以三十年后、即哀公二十年 ( 前476 年) ,吴公子庆忌才有可能“ 出居于艾,遂适楚。”

 (《左传》) 杜注 : “ 艾,吴邑。豫章有艾县。”即今之赣西北修水县境。

但是 , 赣西北地区属吴的统治时期并不很长,因为,就在庆忌奔艾后的第三年 ( 前473年) , 越国就把吴灭了,有可能越曾趁此占领过赣西北地区,但看来可能性不大,因这时楚复又强盛起来,也许就在吴、越激烈争战的时机,即“吴由此怨越而不西伐楚 ” (《 史记 · 楚世家》) 的那几年,楚又逐渐收复了被吴夺去的土地,当然也包括了赣北地区。

近年发现的一些考古资料,也同样证明战国早、中期的赣西北地区依然属楚而非属越。如武宁战国早期墓葬中 , 出土的遗物如三叉状的铜矛镦、铜臿和铜剑等明显具有楚文化作风。在新建发掘的战国中期墓葬中,其陶器群如鼎、敦、壶的组合,是典型的楚的组合形式。再如上高出土的三件铜鼎,体呈扁圆,直口平折沿 , 有的敛口、有的带盖 , 足细长外撇,断面呈半圆或弧三角形,两方耳等,和湖南长沙楚墓、江苏六合程桥春秋末期墓以及广东四会乌旦山战国早期墓出土的相同,也明显带有楚式特点。

上述武宁、新建、上高等地战国早、中期墓中出土遗物呈现出楚文化特色,这就很可说明战国早、中期的赣西北、赣北地已经又是楚的辖境了。

所以说,从楚、徐、吴、越斗争的全部形势分析,赣西北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绝大部分属南楚之地,只春秋晚期短短二、三十。时间内,曾一度属吴,这不仅有多数古代史籍为据,而直得到了地下考古资料的证实。至于徐的南疆,据目前已有的文献和考古材料来看,是不可能达赣的。

既然徐人的势力不可能到达江西,那为什么赣西北竟两次出土徐器呢?

众所周知,徐、楚同为商殷直系,关系一直密切,虽有过战争,也有过亲善,很长一时期徐是楚的属国或盟国。公元前五一三年,吴大兴讨伐灭徐时,楚还派出左司马沈尹戍 “帅师救徐,弗及,遂城夷,使徐子处之。“救徐不及,只好把徐子章羽安屯在楚邑 (今安徽毫县境 ) ,因此,这些徐国铜器有可能是作为战利品或者馈赠品而带入楚境 的,这是一种可能。此外,有个很可注意的情况,就是赣西北出土的两批徐器中,每批铜器都非一个徐王时代的,以第一次高安出土的十二件徐器为例,除有”䣄王仪楚耑”“ 义楚耑”外,还有”䣄王屯又觯”,第二次靖安出土的三件徐器,同样是“疾君之孙䣄令尹者旨和”䣄王义楚”两个时代的。这就告示我们,更大可能是当楚最后把徐完全吞并后,曾把徐的王侯子孙遣散到楚境各地,以防变异,也许就有这么一个徐君的贵族后裔,满载着徐国先君的青铜礼器而被安置在一直属南楚之地的赣西北地带。“国破家亡,宝器分散,便是一度称雄江淮的徐国的最后结局”所以说,不仅赣省地区出土徐器可以理解,就是在古属吴、越的江、浙一带出土徐器同样可以理解,因为吴、越都是先后的胜利者,而最后全被楚所占领 。我们可以预言,随着“ 四化 ”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南方一些地区必定还会有徐器出土。至于南方各地出土的没有铭刻但形制又与徐器相似的铜器和陶器,如前引广东,湖南出土的盥盘,这也并非一定就是徐的影响,因为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各地区、各诸侯国虽仍保留其自身的一些文化特征,但在物质文化上已逐步呈现出大融合 、相一致的趋势。有些出土的器物造型已是各地区所通用的了 。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1981年02期

作者:彭适凡

编辑:方梦瑶

校对:袁云

选稿:周辰

责任编辑:方梦瑶


往期推荐
地名的语言分析
陕西政区地名文化景观研究
从《方言》所记地名看山东方言的分区
山西战争文化地名类型、空间分布特征及背景分析地名研究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里下河”地名的个案考察


微信扫码加入

QQ扫码加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