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于GIS的南昌市地名景观统计与空间分布

吴琼 周林图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摘要:地名作为一种文化景观,不仅可揭示区域的地名文脉,反映区域的历史文化,而且可揭示地区的功能分区。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以南昌市地名为研究对象,采用GIS技术、数理统计和综合分析方法,按照地名的类型进行分类,对该市的地名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南昌市的地名稠密度与人口分布的密度呈正相关关系;其东部和南部自然景观类地名分布较少,这与南昌市的自然地貌特征一致;中部以及下属各个县政府所在地为文化景观类地名集中区。

关键词:南昌市;地名景观;空间分布特征



0 引言


文化景观是文化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地名文化是文化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地名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与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人口种族、政治经济以及语言文化息息相关。

传统的地名研究主要集中于地名的起源、演变、语源、类型划分、地名群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等方面,多采用描述、记述等定性分析方法。

20世纪90年代GIS技术开始被应用到地名文化中,国外学者利用GIS对民族地名、殖民地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推动了地名文化的研究。进入21世纪,国内学者也纷纷加入研究行列,如王冠雄等运用GIS技术对广西省壮语地名的空间分布与历史演变进行了深入研究;王彬等对广东政区地名文化景观进行了剖析;李建华等基于GIS对中卫县的地名文化景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及陈晨基于GIS分析了北京市地名景观分布特征及成因等等。这些研究对于我国地名文化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昌,古称豫章、洪都、洪城,简称“洪”或“昌”,自西汉建城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不仅是江西省省会,更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西汉将军灌婴取“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为“南昌”。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展现了古南昌壮丽宏伟的景象。直至中国共产党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南昌这座城市成为了中国革命军旗升起的地方而享誉世界。因此研究南昌市的地名文化景观对探索南昌市文化和加深人们对南昌的认知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互联网。所有数据均通过互联网查询南昌市的行政区划代码,获得地名(街道、行政村、镇、县)共1923个。经排除一些不具有文化内涵的,诸如由房地产开发商或者单位名称转化而来的地名,则剩下有效地名共1571个。


1.2  研究方法


1.21 核密度估计法 本文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南昌市的地名文化景观特征。核密度估计法主要是借助一个移动的单元格计算出点或线的密度分布。核密度估计法可以得到研究对象密度变化的图示,空间变化是连续的,又有“波峰”和“波谷”强化空间分布模式的显示;因此,可以客观准确地表达地名点的空间分布状况。其定义如下。设X1,…,Xn是从分布密度函数为f的总体中抽取的某个单独样本,估计f在某点x处的值f(x):

式中,为核密度函数;h为带宽大于0;n为该范围内的样本数;(X-Xi)为点到样本Xi处的距离。

1.22 研究步骤

首先,在Goggle earth中搜寻所有地名的坐标,并分门别类的把坐标记录到Excel表中;其次,通过把下载的影像图和不具有属性的南昌市政区图进行配准,使后者具有坐标属性;再次,将获得的地理坐标导入以南昌市政区图为底图的ARCGIS软件中,利用GIS中的核密度得到南昌市各类地名核密度分布图,进而从空间可视化的角度分析南昌市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最后,查阅资料并通过分析南昌市各类地名的核密度分布状况,总结不同类型的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的形成原因。



2 南昌市地名统计


根据南昌市的地名来源及其反映的人文与自然景观特征,将南昌市地名分为自然景观类地名与人文景观类地名两大类。其中自然景观类地名进一步划分为“地形地貌”、“水(文)”和“动植物”3小类;人文景观类地名分为“文化”、“建筑”、“工程”和“方位”4小类(见表1)。



地形地貌类地名多出现“岭”“石”和“岗”等字样,其出现次数高达305次,所用字数为21字,出现的频率占19%。其中,“岭”意为此处地势较高,如梅岭村委会。“坪”意为平坦的场地,如万坪村委会,因地处梅岭西北平坦的山下而得名。“岗”意思是突出的小土坡,例如石岗镇位于南昌市西南部的小土坡。

水文类地名以“湖”“溪”和“塘”等字样出现频率最高,其出现次数为436次,所用字数为28字,出现的频率为28%。例如,鼎湖村委会因地处在潦河旁而得名;青山湖社区居委会则是位于青山湖旁而得名。

动植物类地名以“牛”“马”和“荷”等字样出现最多,其出现的次数高达114次,所用的字数为36字,其频率为19%(图1)。如昌北牛行是以交易牛的场所来命名的。再如以马命名的地名——系马桩,古时,这里有学府和考场,考生骑马到考场参加考试将马系在此处,系马桩之名由此而来。这些用字处处彰显了南昌是水乡,因为南方耕种需要牛,所以与牛有关的地名较多。


这些地名也折射出南昌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地貌类型中的“岭”“石”和“岗”等,说明南昌市的地形地貌中有山岭、石块以及土坡等;再如水文类地名中的“湖”“溪”和“塘”等,说明南昌市湖泽广布,河道众多,水力资源十分丰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因其社会历史不同,其出现的地名也是不同的。南昌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文化类地名种类丰富,其出现次数为158次,共用56词,所占比例为10%,可分为5小类。第1类红色文化:“二七”和“八一”具有浓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第2类人名:南昌是“新生活运动”策源地,该活动其中有一条就是改街道名字。由于其崇拜古圣贤,因此南昌很多道路以圣贤命名。如“晏殊”“阳明”和“中山”等,王阳明与南昌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其学术盛于南昌;晏殊为今南昌市进贤县人;1928年孙中山先生莅临南昌,为纪念先生此行将当时百花洲的东大街改名为中山大道沿用至今。第3类期盼:“幸福”“太平”和“安康”体现了南昌人民的美好愿望。第4类神话:“生米”则是与道教真君许逊有关。第5类历史文化:“洪都”和“豫章”这都是南昌市的旧称(图2)。


建筑类地名多出现“坊”“巷”和“阁”,其出现次数为242次,所用字数为20字,所占比例为15%。工程类地名多以“厂”“仓”和“窑”为主,其出现的次数达201次,用字共8字,占总地名比例为13%。方位类地名“东”“南”“西”和“北”出现的次数较多,这类地名出现的次数为122次,共用字8字,其所占的频率为8%。



3 地名景观分布特征



3.1 人物景观类地名空间分布特征


人文景观可以反映人类的活动,它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印记。人口密集地区的人文景观分布的密度自然会较人口稀疏地区人文景观分布的密度大。南昌市市区人口密度大,人文景观地名密度大(如图3)。人文景观类地名密度呈南北走向,其主要原因是南昌市东部是密布的水网,其西部有梅岭等山地。由此可见,南昌市的人文景观类地名的空间分布与其自然地理特征是吻合的。本文的人文景观类地名划分为:文化景观类、建筑景观类、工程景观类和方位景观类。


图4是南昌市文化景观类地名的空间分布,其主要分布于南昌市区(核密度高达6911~8639),其次分布在北部以及西南部(密度为5183~6911),而核密度分布最低地区的仅为01~1727。这是因为南昌市区是南昌市的文化中心,2个核密度分布次区是历史文化丰富的地区,不仅有红山文化新石器遗址、五代十国时期的鹿苑寺、昌邑王的墓葬及昌邑王古城遗址还有曹雪芹祖居地等。


南昌市的建筑类地名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是南昌市区,从图5可以看出南昌市区建筑类地名核密度分布达到了10497~17154。市区是南昌人口稠密之地,南昌流传着一句这样的民谚:七门九洲十八坡,三湖九津通赣鄱。广润门、进贤门、惠民门、永和门、章江门、德胜门、顺化门,这是古城南昌的7门,在诸如洪都保卫战之类的大小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从图6可以发现南昌市的工程景观类地名主要分布也在市区,其核密度为6208~12272。其他地区的工程景观类地名分布较为零散。作为一个典型的南方城市,南昌市的工程类地名多与水有关,如“埠”、“渡”等字。


较之其他类别的景观,南昌市的方位类景观地名较少。从图7可以看出南昌市的方位类景观不仅分布密度小,且分布较为零散,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为南昌市区,核密度达3500~6761。



3.2 自然景观类空间地名分布


从图8可以看出南昌市自然景观类地名主要分布在中部,分布较为密集且主要呈带状。主要分布在河流(赣江)的两侧以及山地(梅岭)的附近。


南昌市东部水网密布。从图7不难看出南昌市东北部地形类景观地名分布稀疏,较之南昌市市区和西部地区有很大的差别。南昌市中心地形类核密度分布达到了2947~6159,图9可见地形类景观地名核密度形成了多个次区。


南昌素有“中国水都”之称,境内水网密布。从图10中可以发现跟水有关的地名的核密度分布呈现带状分布,即赣江流经的带状地区,由此可见南昌市的水类景观地名的核密度分布与其河流分布密切相关。


相比其它自然景观类地名的核密度分布,从图11南昌市动植物景观类地名核密度分布图可以发现其分布零散且数量少。“牛”“马”和“荷”等字样出现的较多,故而从这些字样中看出南昌是一个水网密布的南方城市。可见,该区域内地名景观是当地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同时地名景观也对该区域自然环境起到了记录和表达的作用。




4 结语与讨论


南昌市地名偏向自然类,占到总地名的54%,而人文类仅占总地名的46%。本文借助GIS分析了南昌各类地名的核密度分布状况,通过分析可知南昌市的自然景观类地名的分布的密度较大地区在地形复杂和河流密布的地区;通过核密度分布可以看出南昌市的人文景观类地名主要分布在该市人口集中的市区,由于该地区长期受到人类影响较大,因而人文类景观分布密度较高。此外南昌地名的核密度分布存在着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特征,地形的复杂和众多的河流造以及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就了这一分布特征。

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地名,地名的变迁可以展现其文化的变迁过程,从多角度深入地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了解地名的文化内涵,因此,研究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来源:《江西科学》2016年第6期

作者:吴琼、周林图

选稿:耿曈

编辑:黄舒馨

校对:方梦瑶

责任编辑:黄馨烨


往期推荐


南昌老地名的文化探析

基于 GIS 的广东地名景观分析

大连市区街道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
基于GIS的承德乡村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

基于GIS的泉州市古街巷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




微信码





QQ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