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名资讯|2020年11月(下)

江西地名研究小组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地名普查新闻


1、跟着地名游江干丨百年古(老)镇地名文化遗产——九堡镇



九堡镇现今为九堡街道,位于江干区东部,距江干区政府驻地约12千米。东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及余杭区的乔司街道相邻,南濒钱塘江,西接彭埠、笕桥街道,北靠笕桥街道及余杭区的乔司街道。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浙江巡抚朱轼以钱塘江南北两岸塘患频仍,应设“专员岁修,以保永固。”经奏准在杭州、嘉兴、绍兴三府各设海防同知一职。《雍正·浙江通志》卷六十四记载如下:“专任责成,小有损坏,即时修砌,其属辖之巡检场员听其调委分任”。这是清代设置专员管理海塘的开端。
到了雍正八年(1730年),时任浙江总督管巡抚事的李卫认为,据《两浙海塘通志》卷十七:“乌龙庙至海宁一线海塘险工绵长,变幻不测,而专官者惟海防同知一员,若遇工程,皆须临时市委各属佐杂分管,完竣之后即回本任,保固,稽查仍祗同知一人,即使往来奔走,然而百里之遥,东坍西卸,昼夜靡宁,岂能兼顾”……“一旦工程开工,人夫俱从乡民雇觅,来则一时乌合,去则四散归农。毋论原系佣身食力,工程漫不经心;如若遇上民间蚕、农两忙季节或晨、昏之际,风雨、大潮猝然而至,此时乡夫雇募不前,耽延时日,必将贻误紧工”……“又如沿塘看守,不过总甲地保,每图充派老民数人,尚有本身应办地方公私事务,安能昼夜在于海滨瞭望巡查;及至事后驰报,已是波涛汹涌,患口眦开,不但工程多致棘手,而且为害匪轻也”。



为加强海塘管理,防御江潮侵袭,雍正八年(1730年)清政府决定建立军队编制的营汛组织,设海塘千总、把总各一员,兵士200名。分级分段管理海塘监测潮汛。堡房既是御潮工事,又是营汛队驻地,堡房共有一至九堡。以钱塘江边第九座堡房,简称九堡而得名。民国21年(1932年)属杭州市第十一区第三坊,1949年,塘内为笕桥区第七坊,辖于家桥乡、宣家埠乡。

来源:江干民政

时间:2020年11月16日

链接:

http://sa.sogou.com/sgsearch/sgs_tc_news.php?req=we1ISdTup9sC1fj82Ylhq1qdQG19SIIF7efH9T61hZY=&user_type=1



2、菏泽护城大堤今昔


▲ 堤口凉亭和黄巢起义浮雕


▲ 菏泽环堤公园 邓文献 摄


菏泽古为乘氏,后称曹州。地处中原,膏壤百里,物阜民殷。黄河西来,浩浩荡荡,通天地之脉。河湖港湾,星罗棋布,涵濡勃勃生机。古城以此应运而生。据《曹州府志》记载,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巡抚张骥、学博徐恩学、知州范希正,创曹州于乘氏地,“度形势,筑城池,划方隅,定民居”,城池格局基定。又历经几届知州相继修缮,明正德七年(1512年),始告工竣落成。

黄河之水有利有弊,对菏泽民生影响巨大。据《菏泽地区志》记载:“从春秋战国时代,至民国时期两千多年间,黄河下游改道约26次,波及菏泽境内的达12次之多。黄河决口1500余次,发生在菏泽区域的高达161次。”据《曹州府志》记载,明嘉靖元年(1522年),知州沈韩为了保护古城不受洪水侵袭,在离城周围五里处,护城筑堤。堤呈圆,城为方,象征天地。城外有池,池外有堤,“外圆内方”的格局始定。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黄河决口黄陵岗(今河南兰考东北35公里处的宋庄村)。水入赵王河,东南城堤被洪水冲毁。时知州沈韩率众奋战五昼夜,复筑城堤,御水城外。后东南堤缺角(今程堤口处),为此决口所致。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知州周鼎重新修筑州城及护城堤。明嘉靖四十八年(1569年),兖济分巡道许鼎臣又加固护城堤。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大雨连年,知州许恩率众于堤上植树万余棵,以固堤防。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决口于铜瓦厢(今河南兰考西北12公里处的东坝头村)。大水破西堤而入,又破北堤而出。自此曹州连续水患达二十年之久。清光绪年间的《菏泽县乡土志》中,护城堤的八个堤口均有记载,现傅家堤口、接官厅堤口尚有,其他六处皆不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曾有十个堤口留名。

菏泽护城大堤至今,已逾400余年,沧桑巨变,但其格局如初,只是堤势发生了较大变化。据《菏泽地区志》所载,由于黄河在菏泽多次改道,城堤防多次修筑,将洪水、沙灾拒之城外,导致堤外常年的泥沙淤积,其地面高于城内达3米之多。形成了“城内之地下于城外,城外之地又下于堤外”的断面,即“城市小盆地”的特殊地形。近百年来,寒暑更迭,黄河已治理,水患已遁,护城大堤防水功能渐失,遂延为百姓的游乐之处。

1948年菏泽解放,护城堤上部分地段有居民植树。1964年,地区政府发动群众,开展义务劳动,对城堤进行平整,开始植树造林。“文革”期间,由于无人管理,大堤多处被乱挖乱占,树木盗伐,破损严重。1978年,护城大堤分于四城区管理,政府疏于监护,土方盗挖,野草丛生。1996年,菏泽市政府(县级)将大堤管理权收回,成立园林处统一管理。2000年以后,然囿于大堤年久失修,加之挖土填塘,乱搭乱建,筑坟立碑,多处堤段日渐蚕食。

2017年,菏泽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关心民生,顺应民意,启动《环堤公园修建详细规划》编制,拟对环城大堤实施保护改造。

该园于2018年顺利开工。公园建设范围为:从大堤中心线向内50米,向外100米,总面积241公顷,全长14.6公里。总体规划为:依托古堤,贯通水系,构成“一环四段、十景五湖”的景观。一环:城市公园环(绿色生态环、健康生活环、城市文脉环)。四段:四个堤段(南堤、东堤、北堤、西堤)。十景:十个公园(湿地公园、筑堤纪念园、百花公园、民间艺术园、名人园、官厅公园、拓展公园、花谷公园、点将公园、乐活养生园)。五湖:五个人工湖(莲花湖、碧泽湖、锦绣湖、叠翠湖、金秋湖)。

工程建设已历经两年,公园基本雏形已现,部分景观已向公众开放。今骑行环堤一览,走南堤:西有湿地公园栈桥延绵,莲花湖畔荷芦映天;东有筑堤纪念园幽堤怀远,劳作雕像活灵活现。过东堤:南有民间艺术园非遗荟萃,戏曲脸谱净丑生旦,碧泽湖水波光涟涎;北有名人园史海钩沉,乡贤榜上撷英摭粹,状元墙上百世流传。经北堤:东有官厅公园亭桥凌空,锦绣湖岸竹秀柳烟;西有拓展公园,健身娱乐设施齐全,叠翠湖边枝茂叶繁。到西堤:北有花谷公园,盘石草堂楼榭升变,牡丹仙子散花托篮;南有点将公园将台金甲,黄巢跃马驰骋,叱咤风云剑指南天。

以上所观,真可谓一步一风景,一景一陶然。除此外,每个堤口皆建有凉亭,已建28个,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堤上堤下还建有3条彩色健康步道,曲径悠长。节点广场达101处,青石铺洒,华灯饰靓。为保证环堤河水畅通,新建桥梁9座,顶进涵6处,河道驳岸形式多样,溪间流水潺潺,玉带碧波荡漾。绿化景观以乡土树种为主,其中乔木71种,观果树20多种,地被植物110万平方米,水生植物约8万平方米。

环堤公园冠以生态为基底,以文化为媒体,打造出了菏泽城的新名片,成为曹州古城的新地标,优化了“外圆内方”的古城格局,再现了“花城水邑、碧水菏泽”的城市风貌。环堤公园为古城复兴增添了厚重一笔,又给古城注入了新的活力,营造出“本地人留恋、外乡人向往”的活动空间,提高了菏泽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来源:菏泽日报

作者:邓文献

时间:2020年11月18日

链接:

http://www.heze.cn/hzrb/pc/c/content_29274.html



3、市民政局举办《赤峰市地名志》 编纂工作培训班


11月16日,赤峰市民政局会同《赤峰市地名志》项目编写组共同举办《赤峰市地名志》编纂工作培训班。《赤峰市地名志》编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赤峰市民政局副局长陈彦和《赤峰市地名志》项目编写组负责人、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副院长聚宝教授出席开班式并讲话。市县两级区划地名工作人员及地名志编写人员参加培训。

开班式上,聚宝教授介绍了项目进展情况和下一步编纂工作思路。陈彦同志就举办培训班作出指示。陈彦强调,要充分认识地名志编纂工作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荣誉感。依托业务培训,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提升编纂质量。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快进度,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编纂工作。本次培训对《赤峰市地名志》编纂注意事项和技术规范作了详细解读;逐项梳理地名志编纂各项要素;组织地名志编写人员与项目组编审人员进行深入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编纂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通过培训,系统梳理和化解了编纂工作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编写人员队伍整体业务水平得到切实提升。进一步凝聚了编纂工作合力,对优质高效推进《赤峰市地名志》编纂工作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来源:赤峰市民政局

时间:2020年11月19日

链接:

http://www.chifeng.gov.cn/contents/5/160373.html



4、“门”字地名 底蕴深厚


▲ 时雍门(小东门)


▲ 山门李 杨钧 摄


合肥是座具有 2000 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很多地名都是 " 传承有序 " 的,不仅有它的历史根源,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带 " 门 " 的地名,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到 " 大东门 "" 小东门 "" 大西门 ",这些地名的由来都是源自庐州的老城门。除此之外,还有巢湖地标之一朝阳门、美丽乡村花大门、古村落山门李、有着神秘传说的檀门口以及历史久远悠长的庐江老街西门湾 …… 这些 " 门 " 字地名,承载着庐州 2000 多年悠久的文物建筑历史,延伸着千百年来的乡风民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时空轮盘的流转,烙刻了无尽的民间轶事和传闻。

来源:合肥晚报

时间:2020年11月20日

链接:

http://newspaper.hf365.com/hfwb/pc/content/202011/20/content_210235.html



5、《房县地名志》正式出版发行


11月20日,《房县地名志》发行座谈会在县民政局召开,会议对《房县地名志》的编纂历程、工作成果、采词标准、编纂规范、时间节点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县政府党组成员周天明出席会议并讲话。

据介绍,该部志书分为11大类、110小项,共收录地名词条7965条,地名属性信息10万余条。编纂工作从2016年开始启动,历时4年,以我县现有行政区划为界,按照界定的地名范畴,全面系统地记载了我县地理文化资源和地名的标准名称,准确客观地梳理了我县各个地名的名称来历、地理位置、含义演变、历史沿革、经济文化状况等地理实体特征及相关信息。志书的编纂出版,将普查成果通过正式出版进行固化存史,作为工具书,方便地名工作者和百姓查阅,对于抢救挖掘保护我县的历史地名文化,意义重大。



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姜照辉、县文联主席唐敏、部分作家协会成员和文学爱好者参加座谈。

来源:房县政府网-房县融媒体

时间:2020年11月20日

链接:

http://www.fangxian.gov.cn/xwzx_31730/fxyw_31731/202011/t20201123_3219719.shtml



6、庐州地名魅力“门”


▲ 檀门口紧邻巢湖边,一面临水,湖滩良田广布 杨钧 摄


▲ “岗湾”为“岗上”和“西门湾”合称


环巢湖南岸,在巢庐公路槐林境内,一条村道顺沟渠方向通往巢湖岸边。沟渠尽头,两侧分别是杨泗沟和檀门口。

巢湖南岸大青山、吴家山山下,有积水成库的高林塘。高林塘水流而下,顺着沟渠汇入巢湖。檀门口村位于水渠终点,紧邻巢湖岸。站在湖岸,晴日远眺,湖中三山尽收眼底(巢湖中有姥、孤、鞋三山)。

据村民记忆,檀门口湾口是巢湖风浪逐年冲击而成。旧时,这一带村落要往湖中延伸近百米。随着风浪侵蚀,半个村落逐渐消失,那些陷落的村庄已难寻踪迹。

如今,檀门口一带建有坚固湖堤。檀门口一面临水,湖滩良田广布。以前,村后有座庙宇,被称为九姑庙。檀门口取名源于九姑庙。每逢九姑庙祭祀设坛,周围人前去,都说到坛门口位置,形成早期“坛门口”的地名。后来,因神木奇香,其实应为天然檀木,所以地名被引申为“檀门口”。

传说古时檀门口一带,村民多以打鱼为生,行船在巢湖沿岸水域。有一天,湖中漂来一根整木紧随渔船,渔船划到哪,整木也漂到哪。一连数日,村人奇怪,于是将整木请上岸,发现整木奇香无比。村人都传这为神木,于是请工匠将整木细雕成九天玄女神像,建庙供奉,并取名九姑庙。

上世纪,庙宇拆除,九姑神像遗失,曾经九姑香火繁盛一景不复存在。如今,槐林镇渔网产业发达,行走在檀门口村,机器声不绝于耳。

檀门口村以吴姓家族聚集,传承乡村发展历史。檀门口环村湖滩上青绿良田,沃野平整。亲水间,极目远眺,水天相连,湖上波澜不已。每天,东方山谷旭日升,夕阳西照彩霞映,一片湖光山色,田园风光。

西门湾:合肥后花园的又一张旅游新名片

庐江县有个“西门湾”,其和同样延顺“绣溪河”围圈的“岗上”泛称为“岗湾”老街,成“V”形街体的合称。有着18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街沿绣溪河而立,河水畅流,船流如梭,码头繁忙,河柳亲水,游鱼不绝,被人们称为“金岗银湾”而名扬海内外。

岗湾,以其地理环境和特征而得名。位于庐城西北端,属历史老城区。区域范围为县河及移湖社区以北,绣溪河以西,城中西路以南,越城南路以东。庐城西大街位处低山岗上,是出城西乡的唯一通道,俗称“岗上”。

清朝之前,庐城商贸都集中在城内,直至咸丰年间战乱,西门城墙最早拆毁,岗上商铺陆续兴起,粮、布、药、南、杂五大行业,铁、木、竹器各类加工业,以及染坊、酱坊、水作坊等大小作坊,“邑当全盛,商贾辐辏,百工云集。”其中有代表性的百年老字号店铺有“杨三益”商行、“何华堂”商行、“舒履泰”布行。

西门岗上西北面有绣溪河,水从刘家桥始,延伸到小西门过通济桥顺河南下至白家井,世称“西门湾”。西门湾,又名“西河街”。南北走向,约千米。西门湾当时主要是盐码头和稻米码头,立于码头顶端的盐仓巷,墙高院深。清末民初,整个西门岗上和西门湾,商埠林立,成为县城最繁华的商业区,被誉为“金岗银湾”。后世人为便于称呼,取“岗上”和“西门湾”首尾各一字,得名“岗湾”。

历千年沧桑,古老的城区建筑,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庐城改造,旧貌换新颜,岗湾老街成为历史。

2007年11月,“岗湾老街”被县政府列为县级重点保护单位。2010年,随着庐城建设的快速发展,庐江县委县政府正式启动岗湾老街改造工程。在尊重历史文化老街原貌的基础上,重新打造一条集文化、商贸和旅游为一体的新岗湾老街。

重建540米“岗湾老街”步行街区,传承徽派建筑精髓,保留并修葺杨三益、何华堂、舒履泰(中医院)三座老建筑,12米宽主街,亚麻石路面,串联下水巷、盐仓巷、朱祠巷、谭家巷、蒋家巷、刘桥巷、文庙巷7条短巷,入口牌坊、雕塑小品、古井分布其中。今日的“岗湾老街”已被打造成庐江版“屯溪老街”,观赏皖中建筑文化的“展廊”,弘扬皖中地方文化的“博物馆”,合肥后花园的又一张旅游新名片。

来源:合肥晚报

时间:2020年11月20日

链接:

http://newspaper.hf365.com/hfwb/pc/content/202011/20/content_210237.html



7、高丽营这个地名咋来的 


北京城东北,顺义区辖区内,有一高丽营镇。这个地名是怎么来的?有几种不同的解释。

一种说法是,高丽每年向朝廷进贡,朝廷在进贡使臣必经之路上为其修建了一个驿站,有高丽人留守。后来,留守的高丽人在此定居,命名为“高丽营”。《顺天府志》就采用了这一说法:唐驿站,为高丽使臣用,形成村落。

另一说法是,唐高宗征服高丽,大批高丽人内迁,一部分定居于今天的高丽营一带。依据是《新唐书·高丽传》中的记载,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高丽被打败后,“唐凡收其民户六十九万。”《顺义县志》即持此说:“唐代内徙的高丽人于此定居,后发展成村。”

还有一说法是,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李世民亲自指挥,对高丽发动了一次大规模讨伐。李世民征高丽,今北京地区——那时候叫幽州,是必经之路。在幽州,李世民还做了一件事,或跟后来的高丽营有关。当时,“诸君所虏高丽民万四千口,先集幽州,将以赏军士”。这些高丽人来自于辽东,因为李世民的军队没有攻入朝鲜半岛。李世民大发慈悲,不忍心这些高丽人父子夫妇离散,“命有司平其直,悉以钱布赎为民”,就是说,这些高丽人摆脱了将沦为奴隶的命运,有了人身自由。这些高丽人能不感激么:“欢呼之声三日不息。”李世民的车驾来到幽州时,“高丽民迎于城东,拜舞呼号,宛转于地,尘埃弥望。”

高丽营,很可能是这一万四千高丽人定居的地方。后来,他们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

来源:呼和浩特晚报

时间:2020年11月23日

链接:

http://szb.saibeinews.com/wb/page/2020-11/23/content_725288.htm



8、嘉兴公布第二批市级 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近日,记者从嘉兴市地名办获悉,嘉兴市第二批市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已正式发布,此次共有15处地名入选,分为古县、古镇、古村落、古桥梁、古建筑物、自然地理实体六大类别。

据介绍,此次入选的地名当中,海宁被列为古县,新篁、陶庄、当湖、新仓、濮院等5个镇被列为古镇,平湖市的泖口被列为古村落,嘉兴市南湖区的北丽桥被列为古桥梁,石佛寺、曝书亭、绮园、千佛阁、云岫庵、长安闸等6处被列为古建筑物,而祥符荡被列为自然地理实体。

据了解,结合今年地名普查成果转化运用,嘉兴市在前期开展了第二批市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工作,建立第二批市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针对范围内的古镇、古村落、古街,和其他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类和近现代重要地名,以及河流等自然地理地名和部分影响较大且已消失的地名文化遗产等进行调查,并发动各镇街推荐申报,经初审后确定了候选地名进入最后的专家评审。

据悉,自去年嘉兴市公布首批市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来,目前共有44处地名列入保护名录。

来源:嘉兴日报-人民网

时间:2020年11月23日

链接:

http://zj.people.com.cn/GB/n2/2020/1123/c186327-34431349.html



9、宁波地名中留存的女性痕迹


为了种族繁衍,也为了缔结社会关系,人类很早就实行了外婚制。古代中国素有同姓不婚制,后发展为同宗共姓不婚制,即使到了现代,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仍然禁止成婚。


▲ 烈士肖东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宗法社会时期,财产由父系继承,因此外婚制通常把女性嫁出去从夫居,这种女性出嫁的婚姻制度至今仍是人类婚姻的主流形式。

因为出嫁从夫居,从被父母包容的女儿变成被外人审视的媳妇,离开熟悉的主场转到陌生的客场,因此很多女孩对婚姻既充满憧憬,又充满顾虑。尤其在宗法社会时期,女性鲜有工作机会,婚后生存大多依附夫家,为了得到夫家认可,顺利融入,女方及父母会费尽心思,耗力耗资为女方婚后生活搭桥铺路。

在多数人眼里,嫁妆是女方背后地位的缩影,婚宴是家庭社会关系的展示。为了体现娘家的实力及对女儿的重视,有能力的父母,一般都会尽力给女儿准备丰厚的嫁妆及体面的婚礼。

海曙石碶曾有花厅,俗名“李家外宅”。当地村民主姓李,宋代从陕西临潼迁入,与附近李家同宗。相传昔日“李家外宅”中有对父母,很疼爱自己的女儿,为了给女儿一场体面的婚礼,特意为她建造一座豪华的花厅来宴请宾客。事后,这对父母把花厅捐献给了家族做祠堂,该村因此得名“花厅”。

余姚鹿亭有马家坪,传五百年前方姓家族从河南迁此定居。方家一小伙后来娶了余姚大岚上马村一马姓姑娘为妻。结婚时,岳父母不但给了丰厚嫁妆,还随嫁田地一坪。因为此地是马家女儿的嫁妆,因此得名“马家坪”。

为了让女儿的婚礼更体面,可以专门去建花厅;为了女儿的嫁妆更丰厚,可以拿出自己的田地。这些父母的舐犊深情让人感叹不已。不过,这还不是最厉害的,下面这位父亲的做法,更让人觉得“霸气十足”:

余姚黄家埠有顾堰头,疑由“过堰头”讹化而成。相传昔时余姚杏山有个富翁,把女儿嫁到了高桥村,因为高桥经常缺水,富翁爸爸怕女儿没水喝,

干脆花巨资在堰闸旁另建过水涵洞,直接把家乡附近的杏山湖水输向高桥,替女儿彻底解决后顾之忧。因当地称过水涵洞为“过堰头”,后讹成“顾堰头”。

有如此牛气的爸爸撑腰铺路,想来女儿在夫家一定生活得很顺心,很骄傲。

但是,在归属夫家的道路上,也有女孩走得很辛苦、很孤独的。余姚临山有丁牌头,地名来历据传和清代湖堤戚姓女孩有关。这个女孩嫁给杏山一陈姓人家为妻。后来不知道为什么,竟偷了娘家山地契据给夫家。当娘家找上门评理时,发誓说“非我山,倒写立牌于此”。

争论不下,最后讼于官府,官府裁定娘家败诉。败诉后的娘家兑现誓言,立牌倒置于此,于是就产生了这个不嫌热闹的地名——丁牌头。戚姑娘如此坑娘家,想来应该有迫不得已的苦衷及非偷不可的理由吧。不管事情真相如何,余姚戚姑娘的夫家路,走得实在令人感慨。

令人感慨的还有余姚大岚柿林村的吴姑娘。生于清代的吴姑娘原名吴一心,许配给大岚柿林村民沈明忠为妻。结婚当天,新郎到山上为其祖父造墓,不幸被老虎咬死。吴姑娘从此守寡一生,无儿无女,晚年双目失明,九十二岁离世。后浙江巡抚下访得知此事,奏报皇帝,道光皇帝奖立贞节碑,此碑遗址至今尚存。

类似的还有海曙章水翻身村的方姑娘。方姑娘从18岁开始守贞,村人为纪念她,把村边山岭命名为守贞岭,村以岭名。新中国成立后,村子更名为翻身村,后建皎口水库,村庄移民至其他乡镇。

象山贤庠镇有新丰村,得名虽也和好媳妇有关,但内容欢喜得多。新丰村原名新妇娘房,以钟、陆两姓居多。《钟氏房谱》记,清康熙年间,始祖承墨自鄞县搬火桥(现潘火)来此定居。后此地有一家公公要续妻,他家媳妇不但表示支持,还自愿让出新房给新婆婆居住,一时传为佳话,故名“新妇让房”,后讹为“新妇娘房”。另说该村旁海港常停靠船只,且多雾,故称“生雾洋旁”,后才讹成“新妇娘房”。如果第一种说法可靠,那媳妇有如此心胸,想来在夫家一定备受欢迎。

在宁波,还有不少有女性痕迹的地名,不过这些地名和上述地名一样,大多以某女、某妻、某媳、某婆等男性角度叙述,以男性价值取向评价,留着或多或少的宗法社会历史印记。

象山泗洲头有何婆岭村,多汤姓。《朱氏房谱》载,明洪武间,始祖天德自唐翰迁居建村。《汤氏宗谱》载,明万历间,始祖梦积由萧山迁来。据传曾有何氏出资筑岭建亭,故名何婆岭,村由岭得名。

余姚牟山镇有姜山村,村以山名。传李氏始祖李章姜,由陇西徙此定居发族。《嘉泰会稽志》载:“姜山有五峰,曰金鸡,曰峨嵋,曰积翠,曰凌云,曰白马,山下有姜女精舍。”《宝庆续志》:“山中小池广不及丈,俗呼姜女池。姜女不知何时人也。”

慈溪周巷西缪路村有太婆桥,桥面青岩绿苔,古朴清雅,相传1947年由村内多位老年妇女集资所建,故名。

随着宗法社会的解体消亡,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地位获得社会普遍认可,这以后再嵌入宁波地名中的女性形象,就有了不同于以往的独立光彩。

如慈溪庵东镇的三八江。该江的疏浚于1958年3月8日完工,以妇女为主开掘,故名。如余姚兰江街道的“肖东”系地名。肖东,原名董鹤棣,鄞县邱隘人,曾被我党派遣打入敌人内部做情报工作,后因叛徒告密在余姚凤亭被捕杀害。为纪念这位女英雄,时人改凤亭为肖东,并在前溪湖水库上建纪念碑。

如慈溪浒山宏坚村。现宏坚村由宏坚、后宅、前宅合并而成。宏坚原名洞桥头,为纪念林坚与徐宏水二烈士而改名。林坚,宁波海曙人,参加三五支队后在洞桥头遭捕,狱中虽经严刑但不屈服,在慈溪长河牺牲时尚不足20岁。为纪念她与另一位本村烈士徐宏水,洞桥头易村名为“宏坚”。

来源:宁波日报

时间:2020年11月26日

链接:

http://daily.cnnb.com.cn/nbrb/html/2020-11/26/content_1247799.htm?div=0



10、凭借志书寻访古迹,披荆斩棘觅得龙湫



▲ 平湖档案馆开展寻访古代志书所著古迹与地名活动


对很多文史爱好者来说,历史古籍、志书上所记载的古代地名、景观有着极大的吸引力,特别是那些随着时间而慢慢难以找寻的,更具有探索价值。近日,由平湖市档案馆史志学会发起的寻访古代志书所著古迹、地名活动,吸引了来自平湖各地20多位文史专家及爱好者,大家一同前往千年古镇乍浦,寻访、探索历史印记。

据了解,此次活动的20多位参与者,有各村志、镇志主编,也有图书馆古籍部、各档案文献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还有不少文史方面的爱好者,既有专业人士,也有业余研究者。活动计划在文史交流群里一经发布,反响热烈,甚至连几位70多岁的老专家也积极参与,想要一睹历史遗迹风采。

据平湖市档案馆地方志科科长黄艳介绍,活动当天上午,他们以英军入侵乍浦的路线为线索,从天尊庙遗址寻访至现在的唐家湾,最后到达葫芦城遗址。

天尊庙之战是鸦片战争时期,英军入侵乍浦时爆发的一场著名战役,满洲八旗兵依托庙宇的高大围墙和庙堂,用鸟枪和抬枪猛烈射击,打退了英军的几次冲锋,是英军自1840年开战以来,遇到最为顽强的抵抗之一。虽然最终满洲八旗兵几乎全部战死,但他们在此次战役中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精神也流传后世。

在这次寻访中,天尊庙遗址只剩下一块石碑,葫芦城遗址则还能看到几块当年修缮所用的城砖,这也让文史爱好者们不禁感慨万千。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寻访过程中,文史爱好者们还在先陈山雷达连驻地,找到了几乎被人遗忘的龙湫摩崖石刻。黄艳表示,龙湫摩崖石刻的“龙湫”二字,是清朝著名学者阮元在任浙江巡抚时莅临乍浦巡视时留下的墨宝,但之后龙湫摩崖石刻归属到陈山雷达连,外人不得入内,鲜有人所见。

多年无人瞻仰,曾经的老路早已荒草丛生,加上龙湫摩崖石刻位置偏僻,一行人体验了一把“披荆斩棘”,找了好久,才发现这块已经爬满藤蔓的石刻。经过小心处理,石刻表面藤蔓清除后,“龙湫”二字终于展现在大家眼前。黄艳说,在场的所有文史爱好者都是第一次现场看到这块石刻,虽然石刻上的朱红早已褪去,但大家依旧非常激动,有几位上了年纪的文史老专家感慨,这辈子总算圆了一个梦。这次发现龙湫摩崖石刻是此次活动的一个意外之喜,也让当天的寻访之旅更加意义非凡。

除了龙湫摩崖石刻,大家还在陈山雷达连发现了民国时期法国所建天主教堂的地基。同时,文史爱好者们还向雷达连的战士们送去了文史书籍,以表达拥军之情。

在活动当天下午,文史爱好者们来到乍浦老城,寻访历史建筑。黄艳透露,在寻访过程中,他们找到了总管弄10号的黄八妹故居,寻访了乍浦古城墙和曾经的几座古桥,深刻感受到古镇乍浦的千年文化。

通过此次活动,不少文史爱好者提议,能否将英军侵略乍浦的路线,规划成一条红色教育路线,让大家都能通过这条路线,了解乍浦抗战的历史。同时,对于乍浦老城中已经留存的古建筑,提议应重点保护,让这样的历史实物永久保存。

来源:南湖晚报

时间:2020年11月27日

链接:

http://nhwb.cnjxol.com/nhwbPaper/pc/content/202011/27/content_29556.html



11、合肥“井”字地名传说:一桶水汲出千年岁月


▲ 美丽乡村小墩井 方华 摄



巢湖北部,栏杆集一带,多丘陵山地,其间泽水成河,自古以农为主。作为饮水之源,村中有井,井栏构造多相同。而在栏杆集镇,却有口不同寻常的古井。古井栏形似玉环,天然青石材质。围绕着古井,有段与三国曹操有关的故事和传说。

相传三国时期,曹操领兵途经此地。因为酷暑,士兵们焦渴不止。于是曹操屯兵驻扎,饮水此井。

将兵众多,汲水不断。一天下来,却见井中水位如一。曹操闻听部下来报,十分意外,亲到井边观望,大喜!遂赐个“御”字,因井边住有杨姓人家,所以取名杨御井。

又有传说,曹操在巢湖地带征战。这日烈日当头,曹操率兵从庐州城而下,翻山梅亭,口渴不已,曹操以梅臆想,促将士前行。行数里,人马已是暑热难耐。曹操正焦灼,忽探马来报,说有井水之源。众将士欣喜,一口甘甜井水解部队口渴之急,士气大振。曹操大喜,赐名“御井”。

杨御井作为地名代代相传,后人嫌御字笔画多,看井栏又如玉环,所以改成杨玉井。

栏杆集多村庄,是巢湖北部传统农业集中区域。村口,一口杨玉古井,不仅是村落地理所在,也是村名来源。杨玉古井常年蓄水,巢北地区少雨即旱,旧时旱灾,邻村井水池塘都干涸,唯有这口古井成为饮水之源。

杨玉井井栏为一块整体青石,形如玉环,在整个环巢湖古井中实为罕见。关于古井栏来历,传说古时村里四位放牛娃,在山间放牧,忽然看见一块天然青石,圆润如环状,想起村中老井,于是合力运到村前。放牛娃举力只将井栏放在井上,井栏石并没整齐对着井底,如今栏口仍偏置一方。

杨玉古井曾是热闹之地,扁担石旁的担水人络绎不绝。杨玉井水甘甜,村人说,过去村中醉酒头痛者取井水饮用,消痛醒酒有着奇效。

如今,走在杨玉井村中,原貌依旧,是曾经村落模样。杨玉井人许多走出乡村,出外谋求发展。随着乡村建设,村村互通道路,彻底改变过去出门难的境况。饮水思源,杨玉井人对老井赋予深厚感情。作为一口有着历史和传说的古井,也希望得到更多关注和保护。让这口有着人文气息的老井,在巢北之地重新闪亮起来。

小墩井:这里有个历史悠久的美丽乡村

小墩井位于巢湖市槐林镇西南,西临兆河,南依龙王山,是槐林镇龙王行政村下的一个自然村。村庄与龙王山之间有小河蜿蜒西流,汇入兆河,通达巢湖。这里有乡道村边穿越,连接316省道,通达四方。

小墩井位处巢南丘陵地带的一座小冈,有小墩之名。小墩井村以徐姓为主,徐姓先人在明初大移民中从江西迁往含山,后又从含山迁到此处,历时已五百余年。村北冈坡有一棵不知年月的古朴树,郁郁葱葱,华冠一方。其年轮间,不知记下小村多少喜怒哀乐!偏隅一方的村庄显得尤为安静。阳光无声地散落,仿佛让时光静止。葳蕤的草木间,自有一份乡村生活的率意随性。

小墩井村2019年被列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新一轮乡村建设正在村中展开。美丽乡村的愿景,更给小村带来无限美好的期盼。

来源:合肥晚报

时间:2020年11月27日

链接:

http://newspaper.hf365.com/hfwb/pc/content/202011/27/content_212204.html



12、安吉县标准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延伸至村


在天荒坪镇余村旅游集散中心大屏上,一张数字地图清晰地还原了村庄道路、房屋、公共设施等。要找哪户人家、迷路游客处于哪个位置、如何才能抵达目的地,一眼便知。数字地图还是村庄管理的基础,环境检测、垃圾分类、游客接待等,都可以依托这张地图而实现。

“这是我们全面推进标准地名数据库建设的初衷,通过地址地名规范化管理、数字化建设,为数‘治’乡村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县民政局副局长童辉说。2017年,我县在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基础上,开发了“安吉县地名信息管理系统”。到目前为止,已录入基础数据25万余条,除主城区外,已覆盖各乡镇(街道)中心集镇。系统内,小区名、道路名、门牌号甚至是户室号都能直观呈现、精准定位,新审批的标准地名也实时更新。这样一来,只要涉及地名地址的办理事项,相关部门都可以即时登录地名共建共享平台,进行信息核对、推送受理和反馈,实现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实现了“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也为智慧城市建设打下了基础。

日前,在深圳举行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智慧城市展上,安吉获评“2020中国领军智慧县级城市”。“这为我们地名服务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童辉说,接下来,将投入专项资金,全面采集全县8镇3乡4街道215个村(社区)的标准地址数据,建立全覆盖、标准化、完整的标准地址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数据共享交换、动态更新,确保地名信息精确无误,助力数字化治理。

眼下,第三方机构已经开始收集相关数据,接下来将对归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通过现场核查、一一关联,到明年全面实现地名地址数据图属关联、协同共享、实时更新,为打造“重要窗口”县域样本、成为新时代美丽中国县域窗口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来源:安吉新闻

记者: 欧阳爱琼

时间:2020年11月27日

链接:

http://ajxw.ajbtv.com/html/2020-11/27/content_11362_3656215.htm



13、漫话庐州:井与地名


▲ 义井路


▲ 杨玉井村 杨钧 摄


▲ 小墩井村 方华 摄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伴随着我们的祖先、华夏先民们的繁衍发展,井也很早就出现了。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唐尧时有八十老人击壤而歌,词日:“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虽经几千年的岁月沧桑,在今天仍可见到许多以井为名的地名,而且分布在全国各地。合肥就有许多,如百花井、义井路、双井巷、周井村、杨玉井、小墩井……

地名是文化的载体。在以井为名的地名中,常会使人感受到历史的脚步声。它们包含着许多珍贵的文化信息,是一座值得我们深入开挖发掘的富矿。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合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井”,听听这些有千百年历史的“井”字地名的前世今生,感受真正的市井文化。

来源:合肥晚报

时间:2020年11月27日

链接:

http://newspaper.hf365.com/hfwb/pc/content/202011/27/content_212202.html



资讯收集:孙欣仪

编辑:袁云

校对:刘家瑶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的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的信息,部分素材来源于互联网,无法核实其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往期精彩推送:

地名资讯 | 2020年11月地名整改新闻

地名资讯|2020年11月(上)新闻部分

地名资讯|2020年10月(下)

地名资讯|2020年10月(上)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