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彭泽人由来考 ——以《彭泽县地名志》为基础

张敏、肖华忠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摘要:民众迁徙是古代社会的重要历史特征。然而史家以往多注意大区域的移民盛况,极少注意到小区域乃至县级单位的移民情况。文章依据《彭泽县地名志》所记,运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在对彭泽移民做充分梳理的前提下,对始迁祖迁入彭泽时间、空间进行简单分析,并力图将彭泽县境置于一个区域社会历史文化过程的视野当中进行分析。结果得知彭泽移民现象主要发生于明清之后,从临近省、府、县迁往彭泽,从北向南、从西向东减少。尤以县境内移民占主体,而频繁的移民推动了彭泽的发展。

关键词:彭泽,移民,原因,影响






关于移民的定义,国内外的工具书和专门著作中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一般都是指从甲地迁至乙地,尤其指从甲国迁至乙国,并且定居的人或人群。笔者对移民的界定是:具有一定数量,一定距离,在迁入地居住了一定时间的迁移人口。历史人口迁移是历史时期区域人地关系演变的最直接的动力。因此,研究移民史,探讨移民原因、规律、影响等多要素,对于今日彭泽地区的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均具有现实意义。文章试以《彭泽县地名志》为基础,对历史上彭泽县境内的移民做一分析,还望学界予以斧正。

彭泽县,位于赣皖两省交界处,长江下游南岸,九江市东北角,隶属于九江市。始建于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因县西有彭蠡泽,古称彭蠡。其后一直延续一千多年,为赣北十县中唯一的一个名称不变的古县,可谓历史悠长,素有“七省扼塞”“赣北大门”之称。


一、彭泽移民的时间序列





见于《彭泽地名志》的共有北魏、唐、宋等11个朝代,另有4条移民记录为时间不详,表1显示自北魏至建国后(AD386~1984)1598年间彭泽共1957次移民发生的朝代变迁。

总体特征。图1显示自北魏至建国后:北魏至元末明初,此阶段移民次数较少,且整体稳定。自明后,移民整体波动较大。虽有明末清初、民国两个时期稍有下降,但彭泽县移民整体仍处于上升趋势,且明、清、建国后是彭泽县移民最多的三个时期。






二、彭泽移民的区域分布





(一)省区构成

见于《浮梁县志》的共有安徽、江苏、湖北、甘肃、河北12个省份,表2是各省份向彭泽移民河南、四川、湖南、浙江、福建、陕西、山东、的具体次数及各占比例。

表2、图2显示自北魏至建国后,彭泽移民的省际分布区域,共有12个省曾有向彭泽移民。安徽、河南、湖北是彭泽移民来源最多省份。江苏、浙江、湖南、山东三省份渐趋其后,四川、福建更少之,而陕西、甘肃、河北则最少,只有1次。其中除安徽、湖北、浙江、湖南、福建与江西政区交接,其他省份与江西特别与彭泽则隔甚远。

图3、表3显示自北魏彭泽移民以来自北部、西部为主,南部、东部地区为次。其中安徽、湖北、浙江、湖南、福建与江西政区相邻的五个省份共发生712次移民,占到移民的33.4%;若除去县内移民,则占到79%。这也符合“拉文斯坦移民法则”中“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的近距离法则。


表3显示《地名志》中记载外来移民的县份。共有39个县向彭泽移民,来源地集中。

(二)省内构成

表4显示自北魏至建国后,彭泽移民的省内分布区域,共有26个县曾有向彭泽移民(涵盖本县)。县内、都昌、浮梁是彭泽移民来源最多县;波阳、湖口、吉安三县渐趋其后,瑞昌、九江、庐山、浔阳、星子、德安、乐平、丰城、南昌、弋阳、上饶、婺源更少之,兴国等县则只有1次。共发生1233次移民,其中彭泽县境内移民占到82.4%,为移民主体。

总体特征。表4显示自北魏至建国后,彭泽移民的市际分布区域,共有9个市曾有向彭泽移民。九江、景德镇、上饶是彭泽移民来源最多市;吉安、南昌、宜春渐趋其后,抚州、新余、赣州、樟树则最少,分别只有1次。

《江西通史·明代卷》有:“明代江西的人口流动,不仅仅是“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也应该包括闽粤及鄱阳湖平原特别是赣中丘陵之民填补江西山区。元代江西人口稠密地区主要是在赣北鄱阳湖平原和赣中丘陵地区的南昌、饶州、吉安、临江、抚州等府,而地处赣南、赣东北、赣西北及东、西边境的山区,大部分地区仍是人烟稀少。”“战乱之后赣北九江、南康地区也有类似情况。九江府的瑞昌、德安、湖口、彭泽在洪武、永乐间是一个大移民区,移民多来自南昌和吉安,特别是吉安。”也可由此印证。






三、彭泽移民产生的条件





“早在1938年,赫伯尔(RHerberle)就指出迁移是一系列力量引起的。这些力量包括促使一个人离开一个地方的‘推力’和吸引他到另一个地方的‘拉力’”。

(一)彭泽移民的拉力

1. 地理位置

彭泽地理位置优越,占江西北门,控长江、鄱阳湖等天险,陆路、水路都可入赣。北连江淮,东舰金陵,西望湖广。“地踞险阻,形胜独擅”、“实为东南各省锁钥,不徒扼一省之咽喉。”在以水路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古代社会,使得彭泽成为长江、鄱阳湖水上重要交通枢纽,为移民提供了交通便利。

2. 自然环境

彭泽地处中亚热带的过渡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较足,水资源充沛。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

3. 生存空间

“明代赣东北的主要山区由于封建政府的封禁政策,农业垦殖未能展开。而大批流民进入纸、瓷等手工业,构成了赣东北明代流民运动的一大特色。”以山地和丘陵地貌为主的彭泽属鄱阳湖边缘地区,尚未深度开发,大片可开垦地区可为广大移民提供了生活空间。

4. 彭泽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明初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地区的长期拉锯,给彭泽地区带来了巨大破坏,人口减少应是必然。但明建立后,至清一直稳定属于九江府管辖,明末清初的政权更迭也并未于境内发生大的战事,特别是清朝康乾盛世,全国经济发展,更为移民彭泽提供了条件。

(二)向彭泽移民的推力

“两地之间存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是中国人口迁移的重要‘推力’”。《地名志》中所记移民原因不多。古代移民现象多为下层民众为了逃避天灾人祸,维持生存,追求温饱而自发进行的。近代多为躲避战祸:如杨梓公社梅树下村,抗日战争时,县城沦陷,国民党县政府于1941年6月,由下彭迁此,由此带来移民。建国后多为生产原因:如海形公社中的黄泥塔村,1969年时,因为修丰科水库,移民至此建村。






四、结语





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人口迁移,分布演化的历史。在我国历史上,伴随着每一次人口大移动而带来的是文化科学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综观彭泽移民历史,移民因各种因素以各种方式进入彭泽县境,县境内居民也发生了频繁迁移。各地区民众共同生活劳作于彭泽地区,境内各区域之间及其与邻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渗透日益频繁深化,促进了彭泽经济社会历史发展。

(一)彭泽移民的时间分布

彭泽县移民时间最早为北魏时期,至1981年,时间大概跨度达1595年。北魏占0.05%;唐占0.5%;宋占2.5%;宋末元初占0.3%;元占2%;元末明初占0.3%;明朝占24.3%;明末清初占3%;清朝占38%;民国占11%;建国后占18%;未知时期占0.2%。明、清、建国后为三个彭泽移民高峰期。

(二)彭泽移民的空间分布

1. 近邻性

自北魏至建国后,共有湖口、波阳、都昌、东至、宿松、望江6个交接县份曾向彭泽移民260次,占到移民比例的23.3%。县境内移民1016次,占到移民比例得47.6%。进入彭泽的民众多是渐进性、递进式的短距离移民,很多是从临近的府、州、县逐渐迁入的,符合“拉文斯坦移民法则”中的近距离法则。

2. 集聚性

这无疑与迁徙方式、移民心理有关。彭泽县外来移民集中来自部分地区。以省份论,共有安徽、江苏、湖北、河南、四川、湖南、浙江、福建、陕西、山东、甘肃、河北12个省份向彭泽移民。且主要在北、东、西三个方向,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减少。共有39个县向彭泽移民,来源地集中。其中安徽、湖北、浙江、湖南、福建与江西政区相邻的五个省份共发生712次移民,占到移民的33.4%;若除去县内移民,则占到79%。

(三)移民的影响

1. 耕地面积扩大

根据康熙《彭泽县志》:“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官名田地、山塘,共二千七百一十四顷,七十五亩九分,历年增减不一。万历十四年(1586年)官名田地、山塘,共三千六百五十五顷、七十七亩。”至“国朝见在官名田地、山塘并新陆洲地,共三千七百三十二顷,陆十七亩七毫。”(卷2《风土志>)》明至清耕地增加了1000余顷,耕地的增加且“新陆洲地”的出现,当和移民聚集,需要生存空间关系甚密。

2. 人口增加

元末农民战争,朱元璋、陈友谅两大势力的角逐,战火连续燃烧了十多年,鄱阳湖一带乃至彭泽地区为重要战场,社会残破、人口逃亡。康熙《彭泽县志》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户肆仟捌佰叁拾四户,口二萬零肆佰柒拾”。(卷2《风土志》)清同治12年《彭泽县志》记载:“同治九年(1870年)稽查保甲实户共计二萬七千二百三十八戶,實丁共四萬九千九百六十三丁”。(卷4《户口》)479年间增长22404户,增长29493人。这其中得益于康乾盛世的摊丁入亩政策、农业技术的进步等因素除外,外来移民当也是不可否认原因之一。

3. 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位处赣东北丘陵,远离鄱阳湖的彭泽地区,虽军事位置特殊,但明朝之前并未得到朝廷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境内山区并未得到开发。借助移民活动,彭泽与邻县、府、省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愈易频繁,关系日益深化,彭泽打破了原来远离经济、政治中心,“山高皇帝远”的尴尬境地,造就了“青山好处惟彭泽”的山川灵秀、风物宜人之地!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作者:张敏、肖华忠

编辑:吴泓伶

校对:华丽

责任编辑:黄海红

选稿:周辰

往期精彩


城市演进视角下的城市道路地名演变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司·寨·亭·门·口·隘——地名通名用字文化谈

运河沿岸地名史话研究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意义——以高邮明清运河故道为例

基于GIS的武威地区乡村聚落地名文化景观分析




微信扫码加入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