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潜山地名语言文化分析

汪徐香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点击江西地名研究关注我们




【摘要】潜山县地名具有丰富的特点,既反映在语言方面,也反映在文化上。地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的结构方式与其他语言单位的构造基本一致。同时,地名的文化特征又通过其特定的语言结构反映出来。其地名与文化的相互联系,也充分体现出当地人民与所居环境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潜山县; 地名; 语言特征; 文化特征

“地名是一种语言符号,它借助语言中的词汇根据某一地理部位的本身特征来指称某一个地理部位;同时,地名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们蕴含着人们的命名心理,许多地名尤其是方言地名真实地反映了特定地域的文化风貌”。汉语地名学的研究源远流长,随着地名学的发展,地名语言学的研究日趋深入,例如李如龙的《地名与语言学论集》(1998 )、冯骥才《地名的意义》(2001)、郭锦桴《地名的语言分析》(1991)等,而对于具体地名的研究更加广泛,主要有:赵苇航《扬州市地名命名规律研究》(1995年)、刘美娟《浙江乡村地名的取义倾向分析》(2007)、高丽婧《门头沟区地名及其特点》(2011)等。帕默尔指出,“地名的考察实在是令人神往的语言学研究工作之一,因为地名往往能提供出重要的证据来补充并证实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论点”。地名与当地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社会、语言文字、自然地理现象,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本文就试图对安徽省潜山县地名做大致分析,分析的对象主要是该县16个乡镇总计185个村(居)中的164个村的村名(其余21个由于行政区划的需要现已合并为居委会的名称,多与其他村镇名称重复,故不在本次分析范围内),以期反应该地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


01

语言特征


每一地名都是与其具体所指的对象紧密联系在一起来标志某一地域或地点,并用于区别其他地名。地名是一种语言现象,既具有特指性,又具有符号性的特点,地名结构与语言结构基本一致。现代地名大都由专名和通名构成,如“潜山县”是专名“潜山”和通名“县”组合成名。由于通名属国家行政规划名称全国通用,故本文只对地名的专名进行分析,以下所指名称皆为专名。


(一)语音方面

1.地名音节的双音化

地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这在语音方面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古代地名多以单音为主,然而在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演变的过程中,单音节词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词汇出现了“双音化”的趋势。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经济性原则越来越适应人们的需求,多音节的词汇也逐渐被简化或缩略。双音节的地名由于经济性和区别性强等特点,使得它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交际需求而长久存在。

这种双音化的趋势在潜山地名中也明显地表现出来。在潜山县164个村名中,以双音节的地名为最多,有162个,约占98.78% (本文小数取小数点后两位)。如: 太平、七里、潘铺、高集、彭岭等。而三音节的只有2个,约占1.22%,如:薛家岗、程家井。在我们的统计中,单音节及三音节以上的名称都没有,双音节的名称占绝对优势。

2.地名语音的平仄变化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每个音节都有若干声调,声调可以使音节和音节之间界限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形成了汉语音乐性强的特殊风格。正因为汉语讲究平仄相间、抑扬顿挫,所以听起来悦耳优美,也便于记忆,作为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地名,自然也不能不讲平仄。

对该县164个村名的平仄声调统计得出:平平73个,如:何庄、高集、龙湖、陈桥、云峰等。平仄44个,如:杨畈、仙驾、孙榜、黄柏、田乐等。仄平26个,如:利民、进士、庆丰、皖潜、马潭等。仄仄19个,如:鞔鼓、万涧、杜埠、塔畈、马道等。平平平1个(薛家岗),平平仄1个(程家井)。在双音节中,双平声大约占45.06%,平仄相间的大约占 43.21%,双仄声大约占11.73%。潜山县地名的以平平和平仄为常,这主要是因为平声和仄声相间产生的独特音乐感,可以使读音产生高低、轻重、缓急的不同效果。总体来说,平声是上扬的,读起来可以拖长,很响亮;仄声是下抑的,读起来比较短促,听起来很干脆。双平声连用在潜山县村名中也很普遍,可能是因为两个平声音节连读不仅省力、顺口,而且也很响亮。


(二) 词汇方面

1.地名在指称上的表现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在汉语中,所有的实词都有指称功能,只是不同词类的词有不同的所指。

我们对该县所有村名在词类上统计,得出以下结果:短语36个,约占21.95%,如:利民、文治、永济、升旗等。名词121个,约占73.78%,如:光明、凤凰、平桥、光辉、板仓等。形容词6个,约占3.66%,如:太平、和平、丰收、万全、友爱等。动词1个,约占 0.61% ,如:前进。从对潜山县地名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潜山县的地名中以名词居多,而名词的所指更能反映人们对于地名命名的指称要求。

2.地名的语言结构与汉语一般词语有结构的相似性

由于地名为专有名词的一部分,其构成方式自然与词的构成大体一致。只是由于此类词作为地名有其特殊性,因而其结构特征便也与其他词有了某些不同。

该县164个村名,按照词的构成方式来归纳:单纯词2个(凤凰、昆仑),合成词162个。在合成词中:偏正式128个,约占总数的78.05%,如:彭岭、东坂、斗塘、程祠、金波等。动宾式13个,约占总数的7.93%,如: 乐平、逆水、割肚、驾雾、求知等。并列式13个,约占总数的7.93% ,如:袁桂、湖田、塔畈、河镇、龙湖等。主谓式8个,约占总数的 4.88%,如: 仙驾、文昌、文治、光明、水吼等。可以看出,作为专有名称的地名,潜山县的村名绝大部分都是合成词,这其中又以偏正结构为主,其他结构相对较少。


02

文化特征


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域的文化,最初大都是互相隔离各具特色的,这些特色包括语言或方言的差异,也体现在作为语言的特殊成分的地名上。村名作为一种地域名称真实地反映着民族的地理、历史、语言文化,同时也反映出民族的心态和风俗等。在语言的发展中,地名的变化相对较慢,它的顽强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较好地保存了文化史的某些本来面目。


(一)地名的来源

 1.以自然地理环境命名

(1)以山水等地貌特征命名

大自然虽然是变化的,但是依地形地貌命名的地区却是我们推断当时地形地貌的活化石。潜山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东南麓,呈“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貌特征。很多村镇都依据这种山水特征来命名,这种命名方式能够有效地诠释它的地理位置及风貌。自古以来,人们大都沿河流定居,依山林生存,古老的农业生产模式对于山水田园具有很大的依赖性。这类名称约有62个,占总数的37. 80%。如: “黄岭”,反映出了当地的山川特点(岭); “昆仑”,昆仑村地处昆仑寨下,昆仑寨即是当地最高的山。类似的还有河湾、双塘、赵冲、木岗、平峰等。这些都是以岭、湾、塘、冲、坂、河、泗、岗、湖、峰、畈、潭、榜、山等潜山县境内自然形成的山水地貌来命名。

(2)以某种自然现象命名

“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特征使得县内风光秀美,云海、佛光、日出、晓霞、雾凇等时景美不胜收。

反映这种特有自然现象的名称约有9个,占总数的5.49%。如:驾雾村,全村处于三面环山,中间“小盆地”的地形,春夏季节因独特地形,常有云雾缭绕,故世称为驾雾冲,其村名即源于此。风景村,坐落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的南大门,背倚天柱,面临潜河。天柱山八大景区中三祖寺景区、九井河景区坐落村内,“潜阳十景”中的诗崖漱玉、九井西风、吴塘晓渡、酒岛流霞等都与风景村息息相关。其他类似的还有红光、日光、仙驾、金波、光华等。

(3)以地理位置的方位或数字命名

我国很多地方的名称命名都依据地理位置或方位数字等,以当地的自然或人文景观为参照物。这类名称约有14个,占总数的8.54% ,如:东坂、中畈、后冲、横中、中河等,即以东、西、后、中等方位词命名;三河、三里、七里等,则以数字命名,还有如路口、马道等,乃以道路位置命名。这种结构中的方位成分并不像原来那样有很强的方位性和指示性,这种方位成分已不再是为了指示具体的方位而存在的,或者说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丧失了其指示方位的功能,而更多地充当着一个普通的语素或词的角色。

(4)以动植物命名

地名以动植物名为名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植被面貌,动植物种类及活动情况等。这类名称约有11个,占总数的6.71%,如:望虎村以虎命名,黄柏村因明清时代盛产中药黄柏而得名,桑树村因当地以种桑养蚕而得名,皂河村因当地生长有皂角树而得名,茶庄村因种植茶树盛产茶叶而得名。其它还有如梅寨、莲花、杏花、槐树、双林等。


2.以人文景观、历史面貌来命名

地名伴随社会的发展而产生,是历史的记录,文化的载体。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潜山的人文历史已十分丰富。一些发生在潜山历史上的重要的事件,除了见载于一些历史典籍与民间口头传承外,最能直接地保存和反映潜山人文历史文化的,能流传至今的、最直观的,就是潜山的地名了。

(1)以历史上的军事及商业术语命名

潜山历史悠久,古代经济军事发展繁荣,有很多地名也因此而来。作为历史名城,一些军事名称较好的记录了潜山悠久的历史文化。而追溯各地区的经济贸易情况,也可以从各地流传下来的地名去考证。这类名称约有18个,占总数的10.98%,如杨庄、白寨等以庄、寨等军事名称命名;潘铺、油坊、东店、唐埠、高集等则以铺、坊、店、埠、集等商业名称命名,反映了当地历史上商业发展情况,或以店铺为商业运营模式,或以集为买卖集散地。

(2)以普通生活建筑等命名

地名也往往以当地某个重要或标志性的设施或人工建筑命名,以此作为纪念或特色。这类名称约有12个,占总数的7.32%,如:平桥、余井、油坝、古墩等,即以桥、井、坝、墩来参与命名。

(3)以祠堂佛寺等命名

自古以来,人们乐于修建祠堂、佛寺,以求平安如意。潜山县祠堂、佛寺众多,因此一些地方即以祠堂、佛寺来命名。这类名称约有8个,占总数的4.88%,如:程祠、黄龛、天寺、张祠、金城(金城寺)等。

(4)以古地名命名

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地名在历经沧桑之后仍保持了下来。这些地名往往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在潜山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类名称相对较少,约有4个,占总数的 2.44%,如:万涧村源于万涧古戏楼,皖潜村源于潜山为古皖国,天寺村源于千年古刹天柱寺。

(5)以历史事件、古代传说命名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样也是记录历史的工具,地名作为语言的一分子,它传承了人类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潜山县有相当一部分地名记录了古代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或神话传说等。这类名称也相对较少,约有4个,占总数的2.44%,如:天明村相传三国时期曹操大军经过此地时天刚明亮,故名“天明”;割肚村、天堂村的得名,源于天堂寨寨主誓死保卫天堂72寨的故事。

(6)以姓氏命名

地名与社会文化、民族心理关系密切,一些地名中往往寄寓着共同的社会心态和浓厚的民族心理特征。以姓氏命名是封建宗法制度在地名文化中的深刻映照。姓氏命名在中国地名的命名中较为普遍,这种以宗族姓氏命名的方式与古代人们重亲族重血缘的社会心态以及姓氏渊源有关。高阁元先生认为: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姓氏是由“地”而来的——即以“地”为姓,包括封国、封邑、出生地、祖籍等等。这就是说,从姓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同地名结下了不解之缘。潜山村落名称,也往往以姓氏来命名,这类名称约有48个,占总数的29.27%,如: 王河、鲍岭、程湾、袁桂、陆河等。这些村名虽以姓氏命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将会慢慢失去其原来意义。


 (二) 地名的文化内涵


  1.潜山地名反映出地方社会生活的特点

地名的命名与文化传统的联系也十分紧密,从地名的用字情况看,即充分地展现这种紧密关系。在众多的地名当中,有些汉字的使用频率较高,它们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特点和传统观念。潜山县164个村名共使用330个字,而其中有很多字是重复使用的,去掉这些重复的字之后,共使用了190个字。本文就这190个字的使用情况列表格如下:

从以上的统计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词,如河、岭、水、冲等,反映了当地居民社会生活所依存的自然环境。其他如天、光等反映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的原始崇拜,龙反映了汉族人们的图腾崇拜,这些都是民族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其次,出现较多的是描写当地农业传统和农耕文化的词,如畈、田、塘等。另外,桥、墩、井、仓等使用率较高的词也表明了潜山社会生活发展面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而这种命名方式不仅与潜山县“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貌特征以及社会发展相吻合,也充分说明了当地的社会生活特点,反映了其与所居住的环境及文化传统的密切关系。


2.潜山地名还反映着人们祈求安定、和谐生活的社会文化心理

地名与社会文化、民族心理关系密切,地名是民族文化的真实记录。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有渴求 吉祥、福禄的心态,这种地名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态和民族心理。潜山古代军事战争和自然灾害频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民生活疾苦,因此人们普遍具有祈福求安的生活愿望和社会心理,并且将这些美好愿望的词语应用到地名当中。同时,人们所崇拜的自然吉祥物也成为人们祈求幸福安康的代名词,并且被广泛地应用于地名。如太平、天崇、万全、永和、和平、乐平等表达了人们祈求社会安定,生活美好的愿望;永济、田乐、丰收表达了 人们祈求收获丰硕,安居乐业的思想,长友、文昌表达了人们对于人际交往以及文化进步的要求等。再如凤凰、金龙等也成为地名,表达了人们希望子子孙孙成龙成凤的美好愿望。此外,人们的一些迷信活动和宗教信仰也反映了寄希望于神灵、仙佛的消极心理,这也在地名中留存下来。


3.潜山地名反映了社会历史变迁

地名与社会政治经济紧密相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变与不变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社会的发展总是与时代的发展同步,每个时代的状况又都有其特殊性,这不仅表现在人们生活水平上,也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这些都在地名中反映出来。社会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些富有时代特征的词语被人们以地名的方式记录并流传下来,地名便成为记录这种发展变化的方式之一。

潜山在周朝时为皖国,皖国都城就在今潜山县城,东汉献帝初平末年,庐江太守陆康为远避战乱,将庐江郡治迁至皖县城。此后,袁、曹、孙三家交替据有此地,皖城遂成为兵争的重镇。唐时,潜山县曾为舒州治所。明洪武元年,置潜山县迄今。民国初年潜山县直属安徽省。1949年4月改称潜山县隶属皖北行署安庆专区潜山县,九十年代,地市合并为安庆市,潜山县相沿隶属之。纵观潜山县历史,很多地名都折射出了这种时代的沿革和社会历史的面貌,虽然地名几经更改和消失,但仍有一小部分在历史的洪流中保存下来。如:皖潜记录了潜山久远的历史沿革,进士、文治、文昌表现了古代人们对仕途的重视和对知识的崇拜; 模范、利民、叶典、光辉、友爱、建军、庆丰、先进、求知、新发、乐明、和平、乐平、升旗、前进、胜利、红星等反映了建国后我国社会状况,以及人们对于社会发展的踊跃的积极性,同时也折射出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欣欣向荣的蓬勃姿态。而很多地名还记录了当地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从以上军事及商业地名中可以管窥。铺、坊、店、埠、集等商业地名保存了某一地区的经济史,为我们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特色提供了资料。不论 是政治、军事还是商业地名,可以说是比较全面综合地反映了当地的社会历史。


4.潜山地名有的反映着宗族文化

在中国地名中,姓氏地名不计其数,这跟中华民族重宗族的社会心态以及姓氏渊源有关。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宗族文化对中国的社会影响是深远的。宗族文化中族谱是主要的表现形式,族谱是氏族史书,记载着氏族血缘延续和族规的历史文献,也是族人溯源述祖的依据、族众交往的指南。潜山县的地名的命名和宗族文化的传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反映在地名命名以氏族的祠堂为命名的来源,如程祠、傅祠、周祠、张祠等等;另一方面反映在潜山地名中以姓氏命名的现象也大量存在,据统计,比例达 29.27%,常见的姓氏有赵、王、张、程、叶、吴、杨等。潜山县的居民以汉族为主,而且一直有着较强的宗族观念,很多地方都把本宗族的姓氏当作本族的聚居地命名的来源和主要依据。潜山 县人的宗族观念很深,通常是聚族而居,这样很自然地形成一个姓一个村落,于是这些村落名称便以聚居的宗族姓氏来命名。

地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记载“历史的活化石”,它承载着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体现着人类的创造力,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透过地名的分析,不仅可以发现地名的语言特征,还可以帮助了解当地多彩的历史文化现象。由于行政规划的需要,一些地名可能被合并或遗弃,很难从中窥见其本来面貌,地名也亟待保护。



来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作者:汪徐香选稿:佘本金
编辑:周辰
校对:林丽婕
责任编辑:黄海红

往期链接: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曲阜市村居地名硏究

成都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

盐城地名的语言文化意蕴  ——以“某场”、“某总”、“某荡”为例

阆中古城地名的文化语言学考察

山阴地名文化语言学分析




微信扫码加入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