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盐城地名的语言文化意蕴 ——以“某场”、“某总”、“某荡”为例

傅义春,吴晓静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盐城地名的语言文化意蕴

——以“某场”、“某总”、“某荡”为例

文/傅义春,吴晓静



摘要: 盐城有很多独具特色的地名,这与该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古繁盛的煮盐业密切相关。通过剖析含“场”、“总”、“荡”等地名的语言和文化理据,揭示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既利于人们认识地名的民俗文化学价值,又利于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


关键词: 盐城地名; 语言文化; 地理特征; 理据



江苏省盐城市地处江淮之间,是我国唯一以盐命名的城市。历史上,盐业曾长期作为该地区的支柱和特色产业,早在汉代,盐城即以盛产海盐而被称作“盐渎”。盐城是一座有着两千余年海盐文化历史的城市,不少保留至今的地名如活化石般生动地记载了这一悠久的历史。笔者曾将这些地名分作四类,即“与煮盐用具有关”、“与贮储海盐及煮盐草料有关”、“与盐业管理和运输有关”和“与发展盐业地理特征有关”,并撰文就其中两类地名的命名理据逐一进行了分析。兹以其余两类中含“场”、“总”、“荡”的地名为例,继续从语言和文化两个角度剖析其命名之由,旨在揭示隐含于地名中的语言文化意蕴。


01PART

“某场”类地名的语言文化意蕴

盐城有不少含“场”的地名,尤其在东台,如历史上就有著名的“淮南中十场”,即栟茶场、角斜场、富安场、安丰场、梁垛场、东台场、何垛场、丁溪场、小海场、草堰场。这里的“场”何义?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以“场”为名的地方在东台出现?

《诗·豳风·七月》:“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毛传:“春夏为圃,秋冬为场。”郑玄笺:“场圃同地。自物生之时耕治之以种菜茹,至物尽成熟筑坚以为场。”朱熹集注:“物生之时,则耕治以为圃而种菜茹;物成之际,则筑坚之以为场而纳禾稼。”按,所谓“场”,指的是兼用作种植和收储的特殊地块,也就是在春夏时节用来种植菜蔬或谷物,而在秋冬时节则用来收获、储藏。这或即《说文》所言:“场,一曰治谷田也。”当用来收获或储藏时,需将“场”碾压成平整的地块。《汉书·郊祀志》:“能知四时牺牲,坛场上下,氏姓所出者以为宗。”颜师古注: “积土为坛,平地为场。”

不过,早期“场”中所种植的并非一般的菜蔬或谷物,而是珍异之物,并由专人管理,且为此设立了官职,称作“场人”。《周礼·地官·场人》:“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又《序官》“场人”孙诒让正义:“场人者,掌园地之官也。”《国语·周语上》:“工协革,场协入,廪协出。”韦昭注:“场人掌场圃,委积珍物,敛而藏之也。”

盐城东台地名中所含的“场”指的或即这样一种机构 。早在汉代,官府就在盛产海盐的地区设立了这一管理机构,其中东台历史文化的发祥地西溪即于汉高祖十二年(前 195 年)设立盐场,称“西溪盐亭”。但与一般意义上的“场”不同,该机构所司并非菜蔬、庄稼或蓏果等物,而是关乎人类生命的盐。掌管场圃的称“场人”,掌管盐业的则被称作“盐人”,此称《周礼》亦见,为《天官·盐人》:“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

晒盐场景

之所以会有众多含“场”的地名出现于东台,这与东台的海盐文化历史密切相关。东台东濒黄海,自然地理条件于产盐而言可谓得天独厚,自古即以盛产海盐著称。据载,“(东台)因位于西溪之东,且烧盐亭场林立,故又名东亭。”由此即可见东台当时海盐生产的繁荣程度。


02PART

“某总”类地名的语言文化意蕴

盐城还有不少成序列的以“总”入名之地,如二总、三总、五总。欲探求以“总”入名的理据,首先应清楚“总”的语义。《说文·糸部》:“总,聚束也。”段玉裁注:“谓聚而缚之也。悤有散意,系以束之。”《释名·释首饰》:“总,束发也,总而束之也。”《淮南子·原道训》:“万物之总,皆阅一孔。”高诱注:“总,众聚也。”

可见,“总”的本义为动词“聚拢成束”。《诗·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郑玄笺:“总角,聚两髦也。”孔颖达疏:“总角聚两髦,言总聚其髦以为两角也。”由动词“聚拢成束”引申为名词“束状物”。如《书·禹贡》:“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孔传:“禾稿曰总。”所谓“禾稿”,就是有茎有穗的谷类收获物。《周礼·春官·巾车》“锡面朱总”贾公彦疏:“凡言总者,谓以总为车马之饰,若归人之总,亦既系其本,又垂为饰,故皆谓之总也。”此处“总”是一种用于古代车马的装饰品,指下垂的以五彩羽毛或丝线等制成的穗状饰物。《管子·弟子职》:“错总之法,横于坐所。”郭沫若等集校引王筠曰:“烛、总、蒸者,一物也。以其既然而取明言之,谓之烛;以其成束而未然言之,谓之总。”该“总”指的是用麻杆等扎成的火把。此三例中“总”的语义均重在其形——条状。

厘清了“总”的相关语义,就不难获知以“总”入名的理据。为了便于管理并最大限度榨取灶民的劳动所得,各盐场将沿海的草荡划为若干长条状地块,租给灶民用于煎盐,这种长条状地块就称作“总”。盐城作为海盐的重要产区,“总”的数量自然相对较多。那些在不同“总”内的灶民们长期共同生活劳作,聚居成落,于是便以“总”为名。


03PART“某荡”类地名的语言文化意蕴

盐城尚有较多含“荡”的地名,该类地名覆盖面相对较广,结构上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姓氏+ 荡”,如薛荡、韩荡、孔荡;另一类是“荡 + 方位”,如荡东、荡西、荡中。“荡”具体指什么? 为何盐城地名中有如此多的“荡”?

关于上述地名中“荡”的语义,《芜湖县志》进行过辩证,即《地里志·方言》之“滨江地谓之邵家荡”条:“案,史传多载水名为荡,如菱荡、草荡,皆指水言也。其陆地宽广平易处亦曰荡,《诗》‘鲁道有荡’是也。芜地有梅家荡、鲁家荡,地皆空阔坦易,以名此,宜。亦若邵家荡系水旁沙滩,偏颇不平。《尔雅》云:‘潬(音但),沙出。’郭注:‘河中呼水中沙堆为潬。’《白孔六帖》载唐明皇诏:‘张说制河桥,赞树于中潬之上。’昌黎《此日足可惜》诗:‘中流上滩潬’,皆本《尔雅》‘沙出’之义。今不曰潬而曰荡,误。”

此条语料指出“陆地宽广平易处亦曰荡”,确。但又认为“荡”本当为“潬”,义亦当为“沙出”,似可商。“荡”有“平坦”义。《诗·齐风·南山》:“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毛传:“荡,平易也。”积水长草的浅水湖或沼泽地亦称“荡”。如《宋史》卷一百七十三:“乾道二年四月,诏漕臣王炎开浙西势家新围田,草荡、荷荡、菱荡及陂湖溪港岸际旋筑塍畦、围裹耕种者,所至守令同共措置。”《英烈传》第四十七回:“常遇春等无计可施,遥看三面俱是芦荡,约有二十余里。”《水浒传》第十九回:“再到厅上禀复府尹道:‘原来这石碣村湖泊,正傍着梁山水泊,周回尽是深港水汊,芦苇草荡。’”

    盐城“迷乱”的芦苇荡

    这里之所以强调“积水长草”,是因为至今盐城仍有一种说法,即:“荡为草源,草为盐母。”意思是说,“荡”是生长苇草的地方,而苇草又是煎煮海盐最重要的原料。官府为了控制盐业生产,将生长煮盐原料苇草的“荡”以及煮盐的重要器具“灶”等均划归官属,再按煮盐灶户的人丁多寡进行分配,并以此作为征收盐税的依据。上文所说的“总”,就是由“荡”划分而来的。



文章作者:傅义春,吴晓静

文章来源:《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年 12 月,第4期

选稿:常宏宇

编辑:周辰

终校:何涵

审定:郭会敏


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长春城市地名源流考释

“海龙屯”地名的历史地理研究

盐池县聚落地名自然要素的空间特征研究

地名资讯 | 当地名开了个“大会”,怎能不爱我们大好河山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