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盐池县聚落地名自然要素的空间特征研究

王荣 吴宏岐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欢迎关注“江西地名研究”!!


盐池县聚落地名自然要素的空间特征研究

文/王荣,吴宏岐,何彤慧



提要: 宁夏盐池县自然地理环境独特,生态环境脆弱,这对聚落地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盐池县聚落地名的自然要素进行统计,可将之归纳为地貌、水文、动植物、土壤、气候等类型。自然要素的分布受自然地理实体的制约,也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在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盐池县聚落地名各自然要素呈现不同的空间特征,文中就其分布及成因进行探讨。


关键词: 盐池县; 聚落地名; 自然要素; 空间特征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其构成形式一般情况是由专名 + 通名构成。专名表征了同类地物的不同特征,由一种或多种地理要素复合而成,其自然要素体现了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和选择。

 盐池县位于宁夏东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是常年干旱少雨、风多沙大、年平均降水量 280mm 左右,而蒸发量却高达 2100mm。年平均气温为 8. 1℃,最冷月月平均气温 -8.3℃,最热月平均气温为 22. 6℃,气温年较差在 30℃以上。盐池县地貌多样,降水稀少,生态环境脆弱,这些自然地理环境对聚落地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聚落地名从表面上看似杂乱无章,无序可循,造成对地名认识的困难,文中就聚落地名的自然要素进行统计、分类,探讨其分布及成因。一方面可以认识盐池县聚落地名的形成规律,二则可以认识地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材料和研究方法


 聚落是人类进行各种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场所,自然村是聚落的最主要的类型,文中以自然村地名中的自然要素为研究对象。盐池县聚落地名来源包括 1: 50000 盐池县地形图、1: 350000 盐池县政区图、宁夏地名词典、盐池县第二次地名普查资料、盐池县地名志、盐池县志等。盐池县自然村地名有 799 个,其中自然要素数量为 618 个( 表 1) ,自然要素数量与自然村数量之比为 0. 77,足见自然地理环境对聚落的重要影响。需要说明的是,自然村地名由一个或多个自然要素复合而成,对自然要素分开统计后,自然村可能被重复统计。

采用统计法、分类法对盐池县聚落地名自然要素进行处理,可将之归纳为地貌、水文、动植物、土壤、气候等类型。在统计基础上利用 GIS 技术,以 1: 150000 政区图为底图绘制自然要素分布图,以发现其空间分布规律。



2、盐池县聚落地名地貌要素的空间特征


 盐池县聚落地名中的地貌要素达到 24 种,有梁、洼、台、山、坑、石、滩、掌、沙、圪、塬、口子、峁、坡、崾、岘、沙窝、嘴、圪崂、岔、岗、崖、陡、岭、坪等。有些地名要素是南部所专有的,有些则在中部、北部的比例较大,这是盐池县地貌类聚落地名的基本特点。



2.1 南部黄土高原区地貌要素空间特征

2. 1. 1 南部专有地貌要素

塬、崾岘、圪崂、峁、岭、岗等聚落地名类型只在盐池县南部有分布( 图 1) ,包括麻黄山、大水坑、惠安堡等乡镇。

盐池县以塬命名的自然村为 14 个,以崾岘命名的自然村有 5 个,分布在南部麻黄山乡和惠安堡镇。黄土塬由黄土组成的范围很广的平坦高地,四周被沟谷的沟头所蚕食; 黄土塬受沟谷长期切割,面积逐渐缩小,这时两沟头向中心伸展而很接近,沟头之间剩下一条极窄的长脊,称为" 崾崄"。盐池县圪崂、峁类聚落地名分别为 3 个、8 个,分布在麻黄山乡和大水坑镇。圪崂为两山结合部的山脚,意为山旮旯之地,也为"山之凹部"。黄土峁是孤立的黄土丘,平面呈椭圆形或圆形,峁顶地形呈圆穹形,峁与峁之间为地势稍凹下的宽浅分水鞍部。

以上几种要素为南部所专有的地名类型。其成因: 1) 盐池县黄土地貌只在南部有分布,决定了其分布范围; 2) 人们对于地形部位的选择,不是所有的黄土地貌都是可以作为居住地的,地势平坦、接近水源、抵御寒流风沙的地貌是优先考虑的。中国人传统中理想的居住地是背山面水,盐池县南部山区水源缺乏,但在地形的选择上有很大的空间,以圪崂、崾岘、峁命名的聚落有高大的地理实体为屏障; 以峁为名的聚落既以山体为屏障,又接近水源; 以塬命名的聚落选择的是其平坦的地势,有利于土地的开垦。



2.1. 2   以南部黄土高原区为主要分布区的地貌要素

盐池县南部黄土高原区除了专有的地貌地名之外,还有一些地貌地名以南部为主要分布区,但也存在于其他区域,有洼、山、掌、口子、畔、嘴子等( 图 2) 。

洼在盐池的地名中有两种意思,一是地势低洼; 二是指缓坡,在当地方言中呈缓坡状地势为洼,是山坡椅状地形部位。掌是黄土高原的一种掌状侵蚀地貌,在盐池县的南部黄土高原区向中部过渡的地带极为常见,分布在惠安堡镇、麻黄山乡、大水坑镇一带。在南部黄土高原区的口子即为山口,以口子为地名的在盐池的南北都有。山嘴是山区山脚伸出去的尖端的部位,以嘴命名的地名分布在南部的麻黄山乡和惠安堡镇的山区。

以上地名分布的成因,一是这些地貌在盐池县黄土高原地区最为常见,这是南部分布密集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是人们选择的结果。如洼为缓坡,与方位复合成地名反映了人类对于居住地方位的选择,如雨阳洼、李阳洼、阳洼等反映了人们对太阳能直射的南面山坡的选择。掌的特点是中间地形平坦,四周地势较高,方便人们活动,抵御风沙的侵扰。因此,人地互动是地貌地名在南部分布的成因。

2.2 中部过渡区地貌要素的空间特征


 从盐池县地形图上看,杜记沟 - 狼布掌 - 摆宴井 - 莎草湾 - 高新庄 - 红井子村一线以北,冯记沟 - 张记场 - 路家红庄 - 猫头梁一线以南的区域,等高线较之南部山区明显稀疏,与北部沙区相比,沙地面积小。因此将此范围称为南部黄土高原向北部风沙区的过渡区,简称中部过渡区。

中部过渡区分布的地貌类地名要素有山、坑、台、梁、圪塔、洼、口子、滩、沙等。台和坑在中部的比例较大,在全县的聚落地名中,中部过渡区以台命名的地名占据了全县以台为名的地名总数的 51. 3% ,坑类地名的比例为 52% ,二者比例相似。疙瘩、岔类要素在中部数量比例也较大。

盐池县台、坑、圪瘩、岔要素( 图 3) 在中部过渡区分布相对集中,无专有地名类型,这可以称之为地名的过渡性。首先各地貌类地名在南部、北部都存在。其次从地名所揭示的地貌高度看,台、坑、岔从形态上要低于塬、圪崂、崾岘等地貌类型。地名过渡性是由本区地貌过渡性的特点所决定的。

2.3 北部风沙区地貌要素的空间特征


 北部风沙地貌区即为中部过渡区以北的区域,包括了现今的花马池镇、高沙窝镇、王乐井乡三乡镇。由于北接毛乌素沙漠,受到风沙的侵蚀严重,区域内沙地遍布。盐池县境内现已形成五条较大的流沙带:其中第一条是兴武营 - 殷家塘流沙带,西面从陶乐县黄河沿岸起,经灵武县横城进入盐池县,宽 3 ~ 9km,长达 30km; 第二条魏庄子 - 马场流沙带,宽 8 ~ 12km,长达 77km; 第三条是余庄子 - 黄沙窝流沙带; 第四条是二道川 - 骆驼井流沙带,第五条是盐池县腹部流沙带,宽 2 ~ 7km,长达 59km。这几条沙带都处在本区域,故称为风沙地貌区,以梁、沙窝( 图 4) 等自然要素为代表。


盐池县北,部植被稀少沙地分布较广。对于周围都是沙漠的居住地以沙窝之称盐池县聚落地名中以沙窝命名的有五处,其中四处位于北部风沙地貌区,且都是因为居住地附近有沙漠,如黄记沙窝因居住地周围遍地黄沙,居民以黄姓为主而得名。梁是对呈条状的黄土山岗的称呼,在盐池北部梁的地名遍布,成为一道独特的地名景观,最北部的花马池镇和高沙窝镇分布比较密集。北部风沙地貌区还有台、山、坑、滩、洼等地貌类地名,数量少且所占比例不大,不具有优势。

从北部地貌类聚落地名类型及分布看,特点是趋向于对凸出地貌的选择,其因是缘于北部地形比较平坦,凸出的条状地形在防风避寒中具有很好的作用。东西走向的山梁,南部朝阳,有利于植物生长和人类居住,是常见的聚落选址之地。

 综上所述,聚落地名与地貌因素关系密切,地貌是地貌类地名形成的基础,人类对于地貌的认识和选择是地貌类地名形成的主观条件。从地貌地名的总体分布看,盐池县南部山区的地貌类地名密度大于中部、北部地区,是与南部地形破碎、地貌多样密不可分的。



3 盐池县聚落地名水文要素的空间特征


3.1 盐池县主要水文要素分布


盐池县的土质普遍偏沙,在汛期受到雨水的侵蚀,形成众多的沟壑,在盐池县以沟命名的自然村有 81 个,在聚落地名中占据了重要的比例。在地名上,乡镇一级有冯记沟以及并入王乐井乡的鸦儿沟乡,乡镇地名大多形象生动,地域文化色彩浓烈,具有极强的指位性。在上述两乡之下还散布着 11 个以沟为名的自然村,实际上以沟命名的聚落在盐池县分布较广( 图 5) ,以三条东北 - 西南走向的条状分布,这是与当地的环境密切相关的。南部黄土高原与边缘地区易受到流水侵蚀,沟壑广布,是形成南部与南部、中部交界处沟地名带状分布的原因。盐池县北部沟与南部相比宽阔,平缓,这有利于水分的保存,方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便在此形成聚落,北部沟类聚落地名带因此形成。

由于地表水资源匮乏,人们不能从地表获得生产生活所需的水资源,饮水源为水井或沟水,少数为窖水。盐池县因井而得名的聚落达到了 34 处之多,其分布特点是集中于分布于南北中轴带上,而北部数量较大( 图 6) 。井类聚落地名分布的成因一是因中部的人口分布相对密集,更倚重水井获取地下水以维持生产、生活的正常需要。二是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有关,盐池县地下水主要有毛乌素沙地第四系地下水、毛乌素沙地基岩地下水以及承压自流水和南部山区地下水。地下水总体上呈现出从北到南水量逐渐减少、埋深逐渐增加的趋势。盐池县南部由于黄土的特殊性质,使得该地区地下水奇缺,因此南部井类地名数量较小。



3.2 地貌与水文双重意义的自然要素


 盐池县当地人称之为塘有以下两种情况: 1) 地势低洼、平坦之处称为平塘; 2) 池塘也称为塘。二者是因水而形成或因水得名,因此可作为水文地名。盐池县地表水缺乏,平塘在无水情况下也是一种低平的地貌,因而具有地貌学的意义。盐池县以塘命名的聚落地名达 20 个,在南北都有分布( 图 7) ,从北向南呈下降的趋势。湾作为地名,多指水流弯曲的地方,属于水文地名。在盐池县湾多指山湾,具有地貌的意义,从湾类地名的分布( 图 8) 看,从北向南呈增加的趋势。

塘、湾水文地名的地貌化是区域的干旱性所致。南北分布由于北方地形较为平坦,因此塘类地名数量较多,而南部山地较多,形成众多的山湾,因此湾的聚落地名较多。





4 盐池县聚落地名动植物要素的空间特征


4.1 植物要素的空间特征


盐池县南部地区,由于土壤、水分条件较好,植物状况较好,覆盖度达 50 ~ 70% ,向北到中部缓坡丘陵地区,生长逐渐下降,覆盖度为 30 ~ 50% 。荒漠草原分布于北部地区,主要有短花针茅和白草群系,受水分条件限制,生长较差,覆盖度在 30% 左右。从聚落地名上看,有影响的植物包括杨、蒿、草、柳、麦、芦、黄米、麻黄、石葱、杏等( 图 9) 。

北部风沙地貌区,植物类地名要素有蒿、草两种类型。以蒿为名的有苦蒿沟、黄蒿渠、黄蒿沟等; 以草命名的有草泥洼。中部过渡区植物类聚落地名类型比较多,有芦、莎草、黄米、芨芨草、冰草等。南部植物地名类型有石葱、杏,以与人们日常种植的植物来命名地名,如石葱湾、杏树湾。另外麻黄、柳、麦则在盐池南、中、北部都有分布,如因柳树而得名的聚落北部有柳树梁、柳杨堡,中部有柳叶洼、柳条井,南部有麻黄山乡的柳树塘。

从植物类聚落地名的分布上看,南部植物地名数量较多,是对当地植被状况的真实反映。中部过渡区中部具有可耕种性,适合于农业的开展,因此植物地名的类型多,聚落地名具有多样性。北部是风沙地貌,适宜于干旱类植物的生长,且植物稀少,所以在此区域存留了大量作为沙漠阻击者的植物,因此聚落地名多以草为主。

4.2 动物要素的空间特征


 动物在生态系统中位于消费者层面,对地理环境具有很强的指示性,盐池县用于聚落命名的动物要素有牛、狼、羊、燕、兔、鸦、虎、狐、猫等几种( 图 10) 。

狼处在营养级的顶层,在下面有一个庞大的生物链,植被是营养级的基础,狼地名的存在反映了生态系统状态。同时,狼与人类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以狼为名聚落的存在也能反映一个地区当时人口、生产力及开发状况。由于狼与人类的竞争关系,所以人类对于狼具有很强的感知性,对命名方式产生的重大的影响,有狼洞沟、狼子沟等,分布在中北部。狼洞沟因过去人烟稀少,沟中有狼洞,村以沟名。打虎店、野湖井是大型野生动物中虎、狐狸在地名上的反映,野湖井原名野狐岭,相传早年这里野狐狸很多而得名,根据谐音而命名。另外因燕、兔、黄羊、青羊、鸦等地名都反映了盐池县的野生动物的种类以及当时的地理环境。

动物类地名在北部分布较多,马、牛、羊等要素占有很大的比例,与北部畜牧业生产方式相关。





5 盐池县聚落地名土壤要素的空间特


盐池县以土壤命名的聚落地名主要依据土壤的颜色,有白土和红土两种。以红色土壤命名的有红井子、路红庄、红山沟、红沟梁、红庄、红西、红东、红土沟、宋红沟等,在盐池县南北都有分布; 以白色土壤命名的有惠安堡的白疙瘩、南部麻黄山的白峁子。

盐池县土壤类聚落地名与当地的土壤有密切的关系,盐池县中北部主要分布着灰钙土和风沙土,南部以黑垆土为主,盐土在中北部有分布( 表 2) 。而用于命名的红土在这一带一般来说是古近纪晚期的红粘土,在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一般在黄土和风沙土之下零星出露,因为不太普遍,所以有显著的标志意义,因而用于命名。南部用于命名的白色土壤土也与黄绵土、黑垆土颜色相异。因此区域有典型意义的土壤不适合用于地名,而其他颜色相对较为鲜明,是一种很好的地理标志,于是聚落地名以此类土壤为名。以与区域的主要土壤颜色相异的土壤命名是盐池县土壤要素类聚落地名命名的特点。





6 盐池县聚落地名气候要素的空间特征


气候因子地名。人们对于冷暖的感觉与气温、风速、湿度三个因子具有相关性。盐池县与气温有关的地名有火山子、凉风掌、平凉台几处。凉风掌因由于村庄坐落在山腰平台处,常有凉风徐徐吹来,因此得名; 平凉台因由于村庄坐落在山腰平台处,常有凉风徐徐吹来,得名平凉台,这两个地名都从感觉上对地名进行命名的,气候凉爽是盐池的主要特点。火山子则因此处地势较高,霜冰较迟,传说晚上能看到磷火而得名,火山子位于北部风沙地貌区,沙地在白天易于形成高温,高于气温,直至晚上还保持一定的温度,可以达到磷火的形成需要 40 度的温度,在夏季是可以达到这一条件的。

与降雨有关的地名有雨阳洼、雨强等处。雨阳洼因天池塘村高姓为种地方便,在向阳的山坡上打窑临时避雨休息,人称雨阳洼,位于麻黄山乡。雨强位于中部的冯记坑,在周围存在有沙漠,降水量稀少,村民修庙求雨,乞求雨水一年强似一年,故名雨强。

 气候类地名中南部气候地名特征表现出气候凉爽特征,中部则是干旱缺水的特征。



7 结语


自然要素在盐池县聚落地名中所占的比例较大,类型较多,包括地貌、水文、动植物、土壤、气候等,每一种要素在空间上都具有自身的特征,其成因也不完全相同。一方面,自然地理环境是自然要素形成的基础,为客观因素; 另一方面,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认识和选择对聚落地名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这是主观因素。两方面的因素使有些自然要素与自然环境分布具有一致性,如地貌类聚落地名,有些则不一致,如土壤类聚落地名,但不管怎样,聚落地名的自然要素都是自然环境的真实反映。总言之,聚落地名自然要素的空间分布是人地互动的结果,聚落地名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往期精彩推送阳江江城地名文化内涵浅探
沅江地名考
西华地名的语言文化特征分析
明清时期淇澳地名考述




文章来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11月第26卷

文章作者:王荣 吴宏岐 何彤慧

选稿:常宏宇

编辑:李露萍

校对:方梦瑶

审订:朱小平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