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阳江江城地名文化内涵浅探

刘彩凤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文/刘彩凤


摘 要:地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探究某地区地名,可以深入了解其自然特点和文化特征。阳江江城地名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地自然地理、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和汉语方言方面的信息。关键词:阳江江城 地名 文化 自然地理



地名是人们为地域约定的名称。时光匆匆,事物瞬息万变,但地名不轻易变更。地名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为我们了解当地的地理、历史、方言和民俗等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当代学者探讨地名的论著并不鲜见,如曾世英《地名学论稿》(1985)、褚亚平《地名学基础教程》(1994)、李如龙《地名与地名学论集》(1993)和《地名学论稿》(1998)、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等等,各地还发表了一些区域性地名研究的文章,如张洪年、片冈新《早期香港地图中的“埔”》、林寒生《福州地名文化内涵探微》等,这些学者都为地名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本文所涉及的地名以2000年阳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的《阳江县志》和搜狗地图为主要依据,参考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的《阳江指南地图》。


阳江江城区地处广东西南沿海,成立于1988年,是阳江市唯一的市辖区和全市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江城区山海兼优,气候温和,物产丰饶,交通便利,文化传统独特,素有“鱼米之乡”“文化之乡”的美誉,也被誉为“南国风筝之乡”“中国刀剪之都”。


阳江市江城区海陵岛西南端马尾岛
(图源:百度图片)




阳江江城地名与当地自然地理特点

阳江面临南海,四周基本被河流环绕,水上交通运输方便。其地貌主要有山地、丘陵和平原。因此,当地自然地理可以分为江河、山丘和岛洲三类。江城也具备这三种地理特征。地名,即地域的名称,首先反映当地的自然地理特点。当地的地名恰好反映了这三种自然地理类型。


(一)   江河类

这类地名都与水流有着密切关系。阳江江城有市内最长河流漠阳江,还有双捷河等若干河流。能够反映这类自然地理特征的地名主要有以下几类:


【湖】

《说文·水部》:“湖,大陂也。扬州浸有五湖。浸,川泽所仰一灌溉也。”《书·禹贡》:“大泽蓄水,南方名之曰湖。”《广韵·模韵》:“湖,江湖,广曰湖也。”可见,湖泊主要见于南方,这与南方多川泽密不可分。江城湖泊较多,出现以“湖”命名的地名比较多见,如“环湖、北湖、湖尾”等等。


【江】

《说文·水部》:“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崏山,入海。”江城处于漠阳江下游,直接以“江”命名的就有“江城、沿江、三江、长江”等等。


【塘】

《广雅·释地》:“塘,池也。”阳江江城的池塘较多,该“塘”应为“池塘”。江城以“塘”命名的地名较常见,例如“龙塘、谭塘、沙牛塘、菱角塘、屋背塘、鸭春塘、塘梨、下塘见”。有些地方已不见池塘,多因搞建设而被填埋。


【湾】

《故训汇纂·水部》:“湾,水曲也。”《小学蒐佚·考声》:“湾,水曲流处也。”江城有的河流短小弯曲,坡降大,以“湾”命名的地名较多,例如“龙湾、金湾、新湾、坭湾、湾头”等等。


【涌】

《说文·水部》:“涌,滕也。”段玉裁注:“滕,水冲踊也。”《玉篇·水部》:“涌,水滕波。”涌,粤方言特有的名称,用作河流之名,江城河流不少,以之为地名也不难见,例如“麻涌、针对涌、新涌、黄涌”等等。因为“涌”在粤语中读“冲”,所以人们会把“涌”写作“冲”,例如“冲口、冲表、清冲”等等。


【埠】

《篇海类编·地理类·土部》:“埠,见《大明律》,官牙埠头,船埠头。谓主舶客商卖货物也。”《正字通·土部》:“埠,舶船埠头。《通雅》:埠头,水濒也。”江城以之命名的地名也不罕见,例如“埠场、南埠、安埠、九姜埠”等等。


【濑】

《说文·水部》:“濑,水流沙上也。”《广韵·泰韵》:“濑,湍濑。”《篇海类编·地理类·土部》:“濑,湍也。”江城的“濑”指水中浅滩,有一处地方就叫“西濑”。


【澳】

《汉语大字典》“澳(二)”义项②:“江海边凹进去可以停船处。”阳江江城为沿海地区,水上交通便利,渔民不少,船只较多。偶也见以“澳”命名的地名,有一处地方就叫“戙澳仔”。


(二)   山丘类

江城也有部分地区为山地、丘陵,地名恰好反映了这种自然地理特点。它们主要有以下几个:


【山】

江城有很多带“山”的地名,充分体现了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例如“山外东、山外西、山后、山头、山底、山下、南山、东山、金山、观音山、鹰山、三山、雷山、寨山”等等。


【石】

江城以“石”命名的地名很常见,例如“石头岗、月亮石、红石、大石、石潭、白石坑、石河、石柱、乌石、石碑、石滩”等等。


【沙】

江城有不少地名带“沙”字,例如“白沙、玉沙、扒沙村、长沙、沙田、沙冈、沙头垅、沙屋上、沙屋下、沙屋围”等等。


【岗(冈)】

《汉语大字典》“岗(二)”义项①:“像山一样高起的土石坡儿。”《说文·山部》:“冈,山骨也。”江城出现带“岗”或“冈”字的地名为数不少,例如“马头岗、番薯岗、铺子岗、上沙岗、大岗、石头岗、马头岗、岗列、岗腰、岗背、岗东、岗元、岗头、沙冈、福冈、长冈”等等。


【洋】

《说文·水部》:“洋,水。出齐临朐高山,东北入钜。”《集韵·阳部》:“洋洋,盛大也。”据此,南方很多地方的广阔平原会以“洋”命名,江城有很多广阔平原,也出现带“洋”字地名,例如“有那洋、那达洋、北洋。”


【垅】

《说文·土部》:“垅,丘垅也。”《故训汇纂》“垅”:“②,丘也。③丘、~同义,故亦用为连语。④小曰丘,大曰~。”所以,“垅”指丘陵地带,“丘陵地的较宽的山沟,开垦为‘山垅田’,日照不足但水源充裕”。江城多山丘土地,当地便直接以之命名,如“垅尾、军寨垅、白沙垅、沙头垅、大垅、垅尾头、水垅、东垅”等等。


【坪】

《说文·土部》:“坪,地平也。”所以,“坪”多指“平坦的土地”。江城位于漠阳江下游,河流冲积平原的地势较平坦,因此,当地以“坪”命名的地名较多,例如“坪郊、长坪、角度坪、窑坪、对砍坪、滘坪、大坪”等等。


【坑】

《玉篇·土部》:“坑,堑也;丘虚也;壑也。”江城多山地,地势高低不平,坑坑洼洼,当地人民便以“坑”作为地名,例如“龙坑、刘屋坑、梨笛坑、梁屋坑、卢屋坑、焦坑、白石坑、中对坑、长坑、过坑、勒竹坑、下坑、大坑、吉坑”等等。


【墩】

《集韵·魂韵》:“墩,平地有堆者。”江城有些地方有土堆,当地人民也据此特点,以之为地名,例如“随角墩、坡墩、墩溪、禾虫墩、盐灶墩”等等。


(三)   岛洲类

阳江江城也有一些岛屿,最著名的属海陵岛,是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不过带“岛”的地名较少,仅见海陵岛、马尾岛等有限的几个。带“洲”的地名为数不少。《玉篇·水部》:“洲,水中可居也。”江城以“洲”命名的有“中洲、洲头、洲尾、三洲、屋背洲、茄围洲、鹅六洲、洲仔、上洲村”等等。



阳江江城地名与当地历史上的少数民族


据新《阳江县志》(2000版):阳江古为百越之地,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在阳江城附近出土的东晋古墓葬群,其中一墓主葬于太元四年(379),出土的文物经考证为中原南迁人士在此定居。南朝高凉太守汉人冯宝与土著俚族冼夫人联姻,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融合,繁衍后代。


古越语中,“牛”为“莫”(阳江现在称“牛”还叫“牛么”),“羊”越语为“阳”。“莫阳”就是“牛羊”的意思,这说明古代的阳江曾是牛羊聚居的地方,或者是牛羊集市。现在江城以“牛”命名的地名就有“牛围、沙牛塘、上牛栏冲、下牛栏冲、牛场村、牛头坑、牛路”,以“羊”命名的地名就有“羊尾、五羊村、羊子村、绵羊”。


江城以“圩”命名的地名也较多,“圩”又写作“墟”“虚”。汉语称“集市”为“圩(墟)(虚)”的地区,均为古越人分布之地。以“虚”称“集市”,首见于晋代沈怀远《南越志》:“越之野市为虚,多在村场。先期召集各商或歌舞以来之。荆南岭表皆然。”又唐代梁载言《十道志》云:“容州(今广西容县——引者注)夷多民少,鼻饮跣足,好吹葫芦笙,击铜鼓,习射弓弩,无蚕桑,缉焦葛为布,不习文字,呼市为虚。”后来人们才讲“墟”简写为“圩”。江城带“圩”的地名有“旧圩马蹄圩、白蒲圩、平冈圩、埠场圩”等等。


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瑶民是隋代迁入阳江定居的。据康熙二十年(1681)版《阳江县志》记载:“瑶民分别定居于随垌、翼垌、马衔、合沟、秀石、合门、那垌、香炉、苏垌、南坑、杏垌、三龙、温迳等13个村寨。瑶族聚居区还分布着僮族(今壮族)。据康熙二十年(1681)版《阳江县志》记载:江邑山民昔有瑶僮二种,今不惟僮为瑶。”带有壮语色彩的地名主要有以下几个:

【那】

“那”为古壮族“水田”之义,在广西壮族的地名中很常见。在江城出现不少以“那”命名的地名,例如“那栋、那西、那格、那盖头、那达洋、那顿、那棉、那洋、那站、那镬、那向、那谢、那良、那贺、那傍、那梨、那大”等等。可见以前有大量壮族人在此活动过。


【垌】

“垌”在壮语中又作“都”“驼”“峒”“恫”,指“平坦的稻作区”。江城带“垌”的地名并不罕见,例如“随垌、奕垌、沈岗垌、下垌、上垌、垌仔、上禾秆垌、下禾秆垌”等等。


【六】

“六”在壮语中是“幽深山地”之义。江城也有带“六”的地名,例如“鹅六洲”。当地人把养猪之地,称之为“猪六”;公厕称之为“粪六”。


【排】

“排”应是壮侗语“山”的意思。江城带“排”字的地名有“南排、排后”等等。畲族是我国的56个民族之一,林惠祥《中国民族史》将其归入苗瑶一系。阳江江城有一地名叫“平畲”,直接以“畲”命名,可见畲族人曾在此活动过,后来可能迁走了,或被汉化了。



阳江江城地名与汉语方言

阳江市有三种汉语方言,以阳江话为主,属于粤语高阳片,分布在市内大部分地区,江城也通行阳江话。此外,阳西的儒洞、上洋、沙扒和新圩等镇很多村庄讲“海话”,属闽南话潮州语系;阳西塘口、新圩,阳东新洲、阳春永宁、潭水、河口、八甲等讲话,属客家方言。江城虽通行阳江话,但其地名同样也反映了闽南人和客家人曾在此活动过。


【园】在闽方言区里,“园”指种植农作物的旱地。江城地名也出现带“园”字的,例如“方园、下园头、洛园、木贲园、果子园、大园、下底园、圩仔园、菠萝园、竹子园、薯园、头园”等等。


【埒】《说文·土部》:“埒,卑垣也。”即不高的围墙。乡间为防家禽损害庄稼,特意筑小围墙防之,只见于闽方言区,但在江城的地名有“一埒”,可见闽人曾居于此。


【兜】在闽方言区里,“兜”为“旁边”之义。江城有带“兜”的地名,例如“白沙兜”。


【寨】《汉语大字典》“寨”义项③:“村庄;村落。多用为地名。”对于聚落的同名,客家人称村为“寨”。江城出现很多以“寨”命名的村落,例如“马屋寨、叶屋寨、黄屋寨、刘屋寨、范屋寨、潘屋寨、罗屋寨、杨屋寨、邵屋寨、上寨、中寨、下寨、大寨、寨仔、寨角”等等。可见,曾有很多客家人在此生活过。


【背】客家方言特色方位词,相当于于普通话中的“面”。因为客家人主居山区,因此带有浓厚的山地文化色彩。背,用作地名往往是“下”“后”或“××那里”之义。江城已出现此类地名,例如“屋背塘、屋背洲、屋背田、岗背东、岗背西、庙背”等等。


【头】客家方言特色方位词,也与其浓厚的山地文化色彩密不可分。江城也有此类地名,例如“山头、垅尾头、岗头、湾头、东头寨、村头、基围头”等等。


【寮】闽南话和客家话都称简易的棚子为“寮”。江城也出现以“寮”命名的地名,例如“梅寮、田寮、下寮咀”等等。可见江城曾有闽南人和客家人居住过。




结语


地名能反映当地自然地理特征,例如地貌、水文和气候等等。通过探讨地名,可以追溯当地民族源流。有些地名仍保存古音,为我们研究汉语音韵提供宝贵资料。通过对阳江江城地名的探究,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其自然地理特征,挖掘出其丰富多彩的文化菁华。



文章来源:《现代语文》2014年第6期

文章作者:刘彩凤

选稿:常宏宇

编辑:郝志坚

校对:李露萍

审订:黄舒馨



往期精彩

沅江地名考

西华地名的语言文化特征分析

美国新闻期刊对中国地名的翻译策略

明清时期淇澳地名考述

从地名中解读地方史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