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甘肃东乡地区东乡语汉语藏语地名新探

宗喀∙漾正冈布等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摘要: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聚居区及其部分周边地区地名可以分为东乡语汉语藏语三大类,以及在三语基础上的复合地名。东乡地区地名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的自然地理形貌和方位动植物资源历史人物古今部落氏族与宗族标志性建筑经贸军事活动信仰及审美情趣等。这些独具特色的地名像一部历经近千年的百科全书,直接或间接记录了这一地区多元文化交会交融的历史。

关键词:甘肃东乡地区;东乡语;汉语藏语;地名


一、引言

地名被称为反映地方自然和人文历史的“活化石”。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地名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但往往又随当地语言文化的变迁而改变。在甘肃东乡地区呈现出东乡语汉语与藏语并存互嵌的地名格局,不仅反映了当地的自然地貌,也反映了东乡文化中原文化与藏缅文化之间的互动交融交相辉映的历史情景。

根据古代汉藏文献的记载,甘肃东乡地区为讲古藏缅语的古羌戎活动的重要舞台。秦汉时中原文化进入当地。目前看到的如“枹罕”等最早一批地名,就是由汉字记录的藏缅语地名。公元5—6世纪,鲜卑西秦和吐谷浑势力到达当地,推测阿尔泰语可能于此时开始影响该地,但该地区主要讲藏缅语的基本格局仍未改变。公元8世纪中后叶,吐蕃占据包括今甘肃东乡在内的整个河州地区,中古藏语成为这里的主要语言。元朝时期,蒙古语进入当地。彼时,这里虽属朵思麻宣慰司辖地,但蒙古语成为这里的主要语言。东乡族就是由蒙古族人连同来自中亚的部分色目人融合了当地部分吐蕃人及部分汉人形成的。15世纪开始,随着内地移民的大量迁入,汉语在这一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一进程在现存甘肃东乡地区的地名中有所体现。

目前,对甘肃东乡地区地名尚未有系统的解读,最详细的地名记录成果为《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地名资料汇编》,它收录各类标准地名19,521条。其最大的缺陷是完全以汉字拼音记录东乡族自治县地名,未能真实反映出甘肃东乡地区各类地名原本的读音,也没有对非汉语地名的含义进行诠释。

本文将文献分析和田野调查相结合,对甘肃东乡地区即今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及周边区域的东乡语汉语与藏语三大语群地名进行分类和解读。其中对当地藏语地名的系统分类和解读则属首次。


二、甘肃东乡地区的东乡语地名

东乡语地名是甘肃东乡地区地名中数量最多的。我们用国际音标将今以汉字译写的东乡语地名的实际发音进行转写,并根据地名的主要特征加以分类解读。


(一)反映自然地貌的地名

甘肃东乡地区表示自然地理形貌的地名主要以ulɑ乌拉(山)ɢoŋ光(沟)bulɑ卜拉(泉)quʂuŋ苦顺(咀)nuruŋ奴隆(梁脊)dɑlɑŋ达浪(岭/梁)dɑwɑŋ达旺(陡坡)ʨiə切(斜坡)等通名为主。

1.以ulɑ乌拉为通名的地名,如fuɡiə ulɑ夫格乌拉(大山)sɑrəi ulɑ洒勒乌拉(洒勒山)ʂirɑʨiə ulɑ石拉泉乌拉(黄斜坡山)ulɑquinɑ乌拉块纳(山背后)。

2.以ɢoŋ光为通名的,如tojɑ ɢoŋ妥牙光(妥家沟)suɢəi ɢoŋ苏黑光(山柳沟)ɢudʐu ɢoŋ古朱光(碱沟)tʂubulɑ ɢoŋ楚卜拉光(楚卜拉沟,在临洮县红旗乡)。

3.以bulɑ卜拉为通名的,如kuiʨiən bulɑ魁前卜拉(冷泉)。

4.以quʂuŋ苦顺为通名的,如dʐuʁə quʂuŋ浊喔苦顺(川咀)fudu quʂuŋ富都苦顺(长咀)。

5.以dɑlɑŋ达浪为通名的,如niədɑ dɑlɑŋ捏打达浪(一道梁)ɢuɑdɑ dɑlɑŋ瓜打达浪(二道梁)ɢurɑ dɑdɑlɑŋ古拉打达浪(三道梁)。

6.以nuruŋ奴隆为通名的,如uŋdu nuruŋ温都奴隆(高大梁)。

7.以dɑwɑŋ达旺为通名的,如nurɑ dɑwɑŋ奴拉达旺(有滑坡的陡坡)dɑwɑŋ ɢɯdʐɑ达旺根扎(陡坡边)dɑwɑŋ ʨiɑoruŋ达旺乔容(陡坡头)。

8.以ʨiə切为通名的,如ʨiə ʥiərə切接热(斜坡上)ʨiə dʐɑʁɑ切扎哈(斜坡边)。还有以tolo妥落(土丘)ɢɑdʐɑ尕扎(田地)ɕiəʁu斜胡(斜坡,阳坡)kɑlɑŋ卡浪(坑,洞)ɢɑdɑ尕达(岩石)等表示地貌特征的地名。如ɢɑdʐɑdɑbɑ尕扎达巴(地边陡路)ɕiəʁudɑlɑŋ斜胡达浪(斜坡岭)kɑlɑŋʨin卡浪青(陷坑顶)ɢɑdɑkoŋ尕达匡(岩石根)。甘肃东乡地区以tʂiɢɑŋ赤岗(白)χulɑŋ胡浪(红)qɑrɑ卡拉(黑),辅之以ʂirɑ石拉(黄)等特征词来表示自然地理实体的颜色。

9.以tʂiɢɑŋ赤岗为特征词的,如tʂiɢɑŋbulɑ赤岗卜拉(白泉)。

10.以χulɑŋ胡浪为特征词的,如χulɑŋɢɑdʐɑ胡浪尕扎(红地)。

11.以qɑrɑ卡拉为特征词的,如qɑrɑɢoroŋ卡拉郭让(黑庄)。

12.以ʂirɑ石拉为特征词的,如ʂirɑʨiə石拉泉(黄斜坡)。


(二)表明地理方位情况的地名

长期生活于大山大梁分割形成的沟谷区域,东乡民众的方位观念极其简单,多以dʑiərə接热/dʑiədu接肚(上)dəurɑ斗拉/dodu朵肚(下)duŋdɑ董达(中)ɡiəru格路(阴)nɑrɑ那拉(阳)等命名。

1.以dʑiərə接热dʑiədu接肚为特征词的,如dʑiərəɑʁin接热阿恒(上庄)dʑiəduɢɑdɑ接肚尕达(上黑石山)。

2.以dəurɑ斗拉dodu朵肚为特征词的,如dəurɑ ɡiəru斗拉格如(下阴洼)doduɢɑdɑ朵肚尕达(下黑石山)。

3.以duŋdɑ董达为特征词的,如duŋdɑ nuruŋ董达奴隆(中梁)。

4.以ɡiəru格路为特征词的,如ɡiəru ulɑ格路乌拉(阴山)。

5.以nɑrɑ那拉为特征词的,如nɑrɑ dɑwɑŋ那拉达旺(阳屲坡)。

甘肃东乡地区还有一些使用频率不高的表示地理方位的地名,如məliəɢoŋ麦列光(前沟)quinɑɢoŋ块纳光(后沟)uŋduquʂuŋ温都苦顺(高咀)duibɑ对巴(对面)等。


(三)以动植物名命名的地名

甘肃东乡地区以植物名命名的地名有χulɑsuŋ胡拉松 (杨树)χulɑsuŋdɑlɑŋ胡拉松达浪(杨树岭)nɑrəisi那勒寺(松树)qɑrɑ mutuŋ卡拉木同(榆树)fuɡiə mutuŋ夫格木同(大树)ɑlimɑ nuruŋ阿里麻奴隆(果子岭)əʁəsuŋ ɢoŋ额合松光(毛刺沟)qəijɑ dɑlɑŋ尅牙达浪(冰草岭)等。

以动物名命名的地名有bɑsi dɑlɑŋ巴司达浪(老虎岭)funiəʁətu富捏合土(有狐狸的地方)soŋtu ɢoŋ桑图光(有獾的沟)sɑdʐiʁəi dɑlɑŋ洒支黑达浪(喜鹊岭)等。

这些地名中体现的有些动植物可能在这一地区已不复存在,但却生动地保留在了地名中。笔者推测甘肃东乡地区曾是个水草丰盛野生动物出没的地方。


(四)反映宗教情况的地名

甘肃东乡地区反映宗教情况的地名以mətʂi麦池和ɡuŋbə拱北等颇多。“拱北”为波斯语gonbad借用到汉语中的词,源于阿拉伯语qubb。相关地名,如fuɡiə mətʂi夫格麦池(大寺)iʁɑtʂi ɡuŋbə伊哈池拱北mətʂi ʨiɑoruŋ麦池乔容(寺头)等。其中,位于今东乡族自治县坪庄乡寺头村的大礼拜寺,原建于坪庄乡龙家山头,后迁入今址,故而当地人又称为mətʂi ɢoŋ麦池沟(寺沟),相传始建于14世纪。


(五)反映经贸和手工业的地名

斡脱是元时之“官商”,是“元廷皇室”及诸王贵族的“御用商人”。甘肃东乡地区有不少以斡脱(ortoq)命名的地名,因时因地读音差异,今又译为oto窝(卧)妥koto科妥moto莫妥等。相关地名,如koto ulɑ科妥乌拉(科妥山)oto kuʂuŋ卧妥苦顺(卧妥咀)nurɑmɑŋoto奴拉芒卧妥等。

以工匠匠种命名的地名包括iʁɑtʂi伊哈池(制碗匠)miənɡutʂi免古池(银匠)tomotʂi托木池(铁匠)ɑrəutʂi阿柔池(编织匠)kiəntʂitʂi坎迟池(织麻匠)ɑrɑsutʂi阿拉苏池(皮匠)等。这些地名据信是蒙元时期服役的“诸色人匠”在甘肃东乡地区活动留下的历史遗迹。


(六)反映军事活动的地名

与“驿站”相关的地名,如ulɑtʂi乌拉阿池为管理驿站马匹的人,χɑlɑtʂi哈剌池则为驿站上设置的守卫。嘉靖《河州志》载哈剌里。与“镇守”相关的地名,如dɑruʁɑtʂi达鲁花池bɑsutʂi巴苏池ʂɑʁəitʂi沙黑池。《元史》中记载的“宁河工甲匠达鲁花赤”治所可能就设在今东乡县巴苏池。dʐɑmutʂi扎木池,指站户,即司驿者。


三、甘肃东乡地区的汉语地名

随着明清时期及其后的大量内地移民进入甘肃东乡地区,当地的汉语地名开始流行起来。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汉语地名在该地区越来越多。原用东乡语称呼的地名大量改用汉语地名,并作为行政区划用名,其中许多原东乡语地名已逐渐被遗忘。如fuɡiə mutuŋ现都叫大树,春台乡的tʂiɢɑŋ ɢoroŋ现都叫北庄(白庄的误写);达板镇的jəsuŋ dɑwɑŋ村现简称达板,ɢɑ dɑɑrɑŋ村现都叫拱北滩,就是χulɑŋɢɑ dʐɑ、ɑmɑsɑ两个村,年轻人也只知道叫红庄红柳。


(一)反映自然地理地貌的地名

反映自然形貌的通名主要以山沟岭湾为主,以坪滩川塬台咀梁等为辅。值得说明的是,现西北汉语方言中被当成汉语通名的“滩”(平地)“垭豁”(两山之间的通道)“垴”(用于山区,指山谷深处),其实分别源于藏语thangnyagga和nang。

1.以“山”为通名的,如垒山。

2.以“沟”为通名的,如关卜沟。

3.以“岭”为通名的,如尖岭。

4.以“湾”为通名的,如庄窠湾。

这些地名除了对典型的地貌进行描述,还反映过去或当下生活在这里的不同姓氏人群的概况。尽管许多地名仍旧保留或使用,但“主人”早已物是人非。如东乡族自治县境内东南的车家湾乡,以前有车氏人家,后外迁。据我们调查,当地现无一户车氏人家。

该地区地名中常出现“坪咀滩川塬台梁”等,均能体现这里的一些关键地貌特征。

5.以“坪”为通名的,如三岔坪。

6.以“滩”为通名的,如草滩大寺滩麻莲滩。该名源于藏语thang,后成为汉语西北方言地理通用名。

7.以“川”为通名的,如阴屲川。

8.以“塬”为通名的,如尕小塬。

9.以“咀”为通名的,如高咀。

10.以“台”为通名的,如八台土农台。

从地名的分布来看,东乡族自治县北部即靠近刘家峡一带主要以塬台等为主。县南部即靠近广通河洮河一带主要以川坪滩等为主。这反映出东乡族自治县南北地形地貌的差异性。

此外,还有不少以颜色为特征的地名,如白川黑沟红庄等。


(二)表明地理方位的地名

1.以“上”为特征词的,如上八牙上池沟。

2.以“下”为特征词的,如下米家下八牙。

3.以“阴”为特征词的,如尕阴屲。

4.以“阳”为特征词的,如尕阳屲。

甘肃东乡地区还有以前后中东南西北为特征词的地名。

5.以“前”为特征词的,如前庄。

6.以“后”为特征词的,如后沟。

7.以“中”为特征词的,如中庄。

8.以“东”为特征词的,如东塬东山。

9.以“南”为特征词的,如南阳屲。

10.以“西”为特征词的,如西山西岭根。

11.以“北”为特征词的,如北岭。


(三)以动植物名命名的地名

这类地名如柳树双树白杨树大树红柳草滩柳树湾野麦岭芦草沟等。其中,清康熙年间(1707年)白杨树属十二会(今沿岭乡境内),双树属十六会(今赵家乡境内)。嘉靖《河州志》载:梨子山,多生酸梨。大树乡,因驻地“夫格木同”系东乡语,为“大树”之意,故名。果园乡“清属十八会果园,民国时为牟家乡所辖,隶属宁定(广河)县”。

另外,从狼湾马场牛沟狼卜湾上马场下马场马场沟羊圈等地名中,我们也可看出曾分布于甘肃东乡地区的野生动物和畜牧业情况。尤其是甘肃东乡地区有八处以上以“马场”为特征词命名的地名。


(四)反映宗族姓氏观念的地名

以姓氏命名的地名较多,多以单姓为主。如水家村叶家村等。也有不少双姓地名,如唐汪川汪胡村祁杨村等。这类地名往往是以首次迁入该地或该地拥有较大势力的家族的姓氏命名的,最典型的是唐汪川。相传多个世纪前四川柳家(庄)唐姓参将落户于此,随后该地叫唐家川,后又有陕西汪姓人家移居。此二姓人丁兴旺,遂以二姓合为唐汪川。

此外,还有一些以奇僻姓氏命名的地名,如卡家妥牙等。


(五)反映宗教文化和价值观念等的地名

东乡地区传承了一些以佛教和道教建筑物命名的地名,它们主要位于汉语使用区(唐汪河滩等乡镇),如麻汉寺地滩寺则池寺何闫家庙祁家庙红塔寺等。

关于白马庙山,嘉靖《河州志》载:白马庙山墩,今河滩镇境内。庙儿岭,相传该地原有一座苯教或宁玛巴寺院,当地人称为“苯苯”庙,在20世纪50-60年代被拆除。这与历史上河州地区曾作为吐蕃文化的蔓延区域有关。

此外,有一些体现当地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和数字等命名的地名,如凤凰山(嘉靖《河州志》载:州东二十里,形如凤凰)、池滩、卧龙山等。其中今东乡族自治县风山乡境内的池滩,“明清时称之为‘金池滩’,谓‘长十里,宽一里,深不可测’。清光绪十年(1884),池水走泄,成为平地,垦田居人,故谓‘池滩’”。


(六)反映集市贸易的地名

有一些带“集”的地名与集市贸易相关,如回回集红崖子集等。


(七)反映历史上军事活动的地名

有一些与古代军事活动相关的地名,如马场寨(嘉靖《河州志》载马厂寨)锁南堡子干沟山墩(清属东乡二十四会之二十三会干沟山,在今董岭乡境内)关卜乡堡子百和乡总堡。与屯垦有关的地名,如屯地尕屯田等。

甘肃东乡地区四面环河,留下了较多以“渡”为通名的地名。如位于黄河上的渡口有黑城渡他家渡等,位于洮河上的渡口有马巷渡红柳滩渡等。


四、甘肃东乡地区的藏语地名

甘肃东乡地区曾为讲藏缅语的古羌人的聚居地,尔后又归于鲜卑羌胡联合政权吐蕃唃厮啰等。历史上古藏缅——吐蕃——近古藏文化在这一地区曾具有较大影响力,这就使得在该地区至今仍留存大量藏语地名。随着蒙古族文化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相继传入与交融,这里的文化生态也经历了大变化。原有藏语地名或被替代,或在不同语言和方言的影响下发生变音,部分藏语地名也被吸收到汉语东乡语地名之中。在进行汉字译写时,由于不同时代译者汉语水平和方言的差异,选字用字欠系统考量等因素,现今在该地区保留下来的一些包括藏语地名在内的地名不易被识别和还原。过去半个多世纪,对东乡语地名的解读主要为通晓汉语和东乡语的学者,大家公认有“锁南坝”等十几个藏语地名。现从古今藏语的角度对甘肃东乡地区的地名进行论证自然是一个重要的思路。


(一)以历史人物与氏族名命名的地名


1.与历史人物相关的地名,如今甘肃东乡地区的标志性地名之一“锁南坝”。该名源自明代该地土司“锁南普”,《甘肃通志》嘉靖《河州志》《明太祖实录》等记为“何锁南”“何锁南普”。“何”为明洪武皇帝赐姓,故又称何土司。清《钦定历代职官表》记锁南普为“索诺木诺尔布”,“唐古特语,索诺木,福也,诺尔布,财也”。故知“锁南普”应为藏语bsodnamsnorbu,意为“福德荣华”,至今仍是常见的藏语人名。他曾为元末吐蕃等处宣慰司宣慰使驻守河州,于洪武三年率众归附明廷。该地名最早见于嘉靖《河州志》,记为“锁南巴寨”。“坝”“巴”“普”均为其名中bu的音译,因藏语方言发音和汉译者所讲方言不同及选择汉字不同而汉译有别。后来的“东乡二十四会”亦有“锁南坝”,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东乡集市中“锁南坝”亦名列其中。1950年东乡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自治县)成立时,将自治县政府定于“锁南坝”。

2.与氏族部落名相关的地名。如锁南镇有地名“苜叶(里)”“苜叶格路”,嘉靖《河州志》记有“木葉里”。“苜叶”“木叶”为藏语minyag,为古代讲藏缅语的部族名,今青海湟中大通四川甘孜等地均有minyag地名,汉字又记作“弥药”“弭药”“木雅”“尼雅”等。风山乡有“铁白(沟)”,应为藏语thebo,为一藏缅部族名,今甘南迭部亦为此名。汉文史籍载有“叠州”“铁白”“迭部”。该名源于藏语stengka,意为顶部。今迭部仍有“电尕”一地,此乃古叠(州)一名之渊薮。风山乡有沟名“和尔”,似为藏语hor,汉史籍多记作“霍尔”,是古藏语与中古藏语对突厥语和蒙古语族民族之称呼。此地名可能源于13—14世纪当地吐蕃人对初来此地讲蒙古语的定居者之称呼。又据本文作者之一陈元龙调查,现当地人的解释是“和尔”即东乡语χor“窝”,“和尔沟”即“狼窝沟”。


(二)与宗教文化及吉祥用语相关的地名

1.与宗教文化相关的地名。如甘肃东乡地区有多个地名中带有“剌麻”“喇嘛”,即藏语blama,上师之意。嘉靖《河州志》载有“剌麻里”“剌麻川寨”,春台乡和锁南镇都有“喇嘛里”,沿岭乡西部有“喇嘛岭”,河滩镇也有“喇嘛川”等。沿岭乡有地名“毛路路”,为藏语smonla mlung祈福沟,今多译作“毛兰姆”,该地或许曾建有佛/苯教寺院或经堂,由祈福活动而得名。考勒乡有地名为“瓜路瓜”,可能为藏语+东乡语的复合地名。“瓜路”为dgonlung,可解为寺谷。藏语dgonpa一般指佛法僧三宝俱足的寺院,“瓜”似同东乡语ɢoŋ光(沟),“瓜路瓜”可理解为寺沟或寺谷,该地于中古时期可能有佛教寺院存在。达板镇有“玛尼光”(玛尼沟),现多读作maji Goŋ,玛尼系藏语maNi之记音,Goŋ是东乡语的“沟”。而藏文之maNi源于梵文,意为珍宝,玛尼其实是Aoma Nepad mahum即六字真言之简称。这证明昔时此沟有藏传佛教寺院或刻有玛尼石等的佛教古迹。

2.与吉祥用语相关的藏语地名。如bkrashis意为吉祥幸福,常见于藏语地名和人名中,多作“扎西”。在东乡地区,唐汪镇有“塔石(沟)”。根据当地有关碑文和讲蒙古语者发藏语音的特点,“扎西”多发“塔西”“塔什”音,故而我们判断“塔石”即为藏语bkrashis。赵家乡有“达一里”,“达一”似藏语darrgyas,意为兴旺发达。锁南镇沿岭乡和大树乡等有“苦格(里)”“,苦格”一般认为是藏语kundgav之译音,意为俱喜。


(三)与地理地貌特征相关的地名

1.反映山沟石崖等地形特点的地名。东乡地区有大量涉及lung(山谷)vgag(峡/关口)mdo(山川交会处)nyag(两山间之通道)等地名,均是常见的藏语地理通名。lung指山谷,今常译作“龙”“路”“隆”“浪”等。甘肃东乡地区与此相关的,如春台乡有“龙堡”,龙似为lung。风山乡的“拉路(沟)”应为藏语glalung,即麝香谷。mdo指山川与河流的交会处岔口,今常译作“(木)多”“都”等。甘肃东乡地区亦有与mdo相关的地名,如龙泉乡有“八都”,可能为藏语barmdo,意为中川口。五家乡有地名“尕都坪”,“尕”意为小微,源于蒙古语Baga(东乡语ga),后被汉语吸收,常出现在汉语西北方言口语中。“尕都坪”显然为藏汉东乡语的复合地名,可解为位于川口的小平地。与nyag(两山间之通道)相关的地名,如五家乡有“亚魁(沟)”,车家湾乡有“亚壑”。“亚魁”“亚壑”均为藏语nyagga,指垭口豁口,为常见藏语名,又音译为牙豁/牙干/雅口等。与vgag(峡/关口)有关的地名,如北岭乡有“池尕黑”,似为藏语chuvgag,可译为水峡,但此地现为干旱地区。“池尕黑”按东乡语可理解为“白色村子”。龙泉乡有“八羊古”,“八羊”为东乡语baja􀱻,富饶之意。“八羊古”很可能为东乡语+藏语的复合地名,即bayanvgag,可解为富饶的峡谷。此外,其他相关地名,如那勒寺镇有“叶(崖)”,叶可能为藏语g·yav,岩石(岩)之意。坪庄乡有地名为“麻科(林)”,考虑应为藏语markhul,该地名在青海尖扎亦有,指土壤较肥沃之地。

2.反映平原台地等地形特点的地名。在藏语地名中,thang(滩/塘)leb(台地)等十分常见,特别是thang,该地名在西北西南地区十分常见,指较为平坦的平原坝子。该通名吸收进汉语中,常作“滩”“塘”“甸”“藤”等。东乡地区与thang相关的地名,如东塬乡有“龙滩(寺)”“尕滩”。那勒寺镇有“唐巴”,即thangpa,意为平地。达板镇有地名“八丹”,可能为spang thang,意为草甸地。与leb相关的地名,如百和乡有“浪卜(湾)”,浪卜似为藏语leb,意为台地。

3.反映泉水等地貌的地名。今甘肃东乡地区有不少与水相关的藏语地名,如今东乡族自治县东塬乡西缘今临夏市北部大夏河左岸有“祁牟村”,现为临夏州政府举办重要会议及接待宾客的休闲度假胜地。此地为藏语chumyig,意为“泉”。嘉靖《河州志》载:州西70里有“吹麻里”和“吹麻滩寨”。该地确有一非常殊胜的九眼甘泉,《河州志》载其“漱玉鸣琴,水清冽,引流灌溉,居民赖之”。类似地名如《宋史·地理志》载通渭有“七麻堡”,“吹麻”“祁牟”“七麻”均为chumyig的不同汉字译写。流经东乡族自治县多地的“巴谢河”,可能为藏语vbavchu。chu今多译作“曲”,指水河;vbav常见于藏语地名中,vbav实为氏族名,部分学者将其译作“韦氏”,更为古老的写法为dbav/dbavs。敦煌古藏文《大事纪年》中就载有来自这一氏族的吐蕃官员,如在705—721年条中出现的dbavs khri gzigs zhang nyen,在746/758/759/761年条出现的dbavs skyes bzang stag snang等。

4.反映地理方位的地名,如gong(顶/上部)stod(上部)smad/mar(下部/低处)mdav(低处/谷口/下游)nang(里面/深处)等。与gong有关的地名,如关卜乡以及百和乡的“关卜(沟)”,均似为藏语gongphu,意为上坳。高山乡的“尺刚弓”似为东乡语tʂiɢɑŋ(尺刚,白色)与藏语gong(顶)的合璧词,即“白顶”。车家湾乡的“贡沟”为gong vgag,即上隘口。“贡沟”依东乡语,可解释为“深沟”。smad或mar常出现在藏语地名中。在甘肃东乡地区地名中带有smad的,如关卜乡有“墁坪壑岘”,墁即为藏语smad。龙泉乡有“麻路麻(岭)”,可能为藏语marlungsmad,即下雾沟。坪庄乡汪集乡和龙泉乡等地名中有“麻什”,嘉靖《河州志》载有“麻失里”,“麻什”“麻失”均为藏语marsrib,意为低阴处,此地名青海湟中亦有,今作“马申”。车家湾乡南部有“查黑墨”一地,为藏语chagamar,意为下台沿。“查黑”也常见于西北各地,又译为查尕/恰干等。藏语nang,今多作“垴”,指河谷尽头或山坳沟谷之深处。该通名常见于西北各地,在东乡地区地名中也十分多见,如赵家乡“沟垴阳屲”,东塬乡“牛家沟垴”,龙泉乡“沟垴头”,董岭乡“沟垴”等。“沟垴”为汉语+藏语的地名组合,指沟里。藏语mdav指谷口低处。东乡地区地名中涉及mdav的,如那勒寺镇“(下)农担”,即lungmdav下沟口。此外,车家湾乡西北缘有“蒙都罗(沟)”,似为藏语mugstodlung上沟。此外,沿岭乡还有地名为“石拉”,可能为藏语sribla(不可与藏语ser东乡语ʂirɑ即黄色相混),即阴山岭。“尕卜拉”则像是gabla,藏语中可理解为隐岭。卜拉又可与东乡语中的小泉对应。北岭乡有“铁坪”,可能为藏语thephu,疑是stengphu之变音,意为上台沟垴。董岭乡有地名为“腰路”,可能为藏语yarlung,上沟之意。


(四)与建筑相关的地名

今坪庄乡西部有地名“宗堡”,“宗”为藏语rdzong,意为城堡堡垒,多指军事要塞。历史上西北出现了很多地名中带有“宗”的城堡或军事要塞,如《宋史·地理志》中就有“南宗堡” “木宗城” “逋宗城” “溪兰宗堡” “癿洛宗堡”等。青藏高原各地有大量带有“宗”的地名,对应今县一级的行政单位。今锁南镇以北有地名“卡黑”,“卡”应为藏语mkhar,意为城要塞,是比宗rdzong要大一围墙的城堡建筑,为常见藏语地名。今汪集乡也有地名“卡路拉”,应为mkharla,意为城山。沿岭乡有地名“卡拉尼”,可能为藏语mkharnyin,城阳之意,或为东乡语qara(黑)+藏语nyin(阳面)的合成地名。

另外,高山乡有地名“卜拉青”,“卜拉”很像藏语sbra。这个词在中古汉语中又译为“白兰”“拂庐”等,指游牧人以牦牛毛编织制成的“黑帐篷”。“卜拉青”可能为sbra chen,即大黑帐。sbra今多作“扎”“巴”,将基字b与下加字r拆分拼读的情况较古,多保留于今安多嘉绒涉藏地区及喜马拉雅西缘巴尔蒂和拉达克藏语方言中。“卜拉”以东乡语解,为“泉”。此外,高山乡有地名“拉沙(沟)”,似为藏语lhassar,可解为新牧圈新栏圈。大树乡有“康撒”一地,可能为藏语khang gsar,意为新房新家。与栏圈等相关藏语地名的出现,揭示了曾经生息在这一区域的藏缅族群的游牧或畜牧生活。


(五)与动物相关的地名

今东乡族自治县春台乡和唐汪镇有地名“大柴”,百和乡有“达柴”“下达柴”“达柴坪”,风山乡有“大柴里”,董岭乡也有“大柴”,嘉靖《河州志》记有“打柴里”等。“大柴”“达柴”“打柴”均为藏语stag mtsher或stagt shang,意为虎啸地或虎窝,又译当彩达才石大仓等,是常见的藏语地名。青藏高原古时多虎,故多有与虎关联之地名。中世纪晚期以后虎虽在藏地及其周边逐渐灭绝,但众多与虎相关的地名却延续了下来。锁南镇有地名为“大塘”,应为藏语rta thang,意为马原。高山乡有“瓦大沟”,似为藏语bamdav,意为牛溪沟口。黄羊藏语作dgo,也常出现在藏语地名中。东乡族自治县北岭乡有地名“窟窿”,似为dgo,“窟窿”同“古浪”,为藏语dgolung,即黄羊沟。东塬乡有“獐给霍”,是藏语与东乡语的混合地名,意为狼窝。“獐给”即藏语spyangki,公认是东乡语自藏语借入词,但早已成为东乡语基本词。今音读作dʐɑŋ Gəi,而该地名的古音则更接近藏语发音,作dʐirɑŋ Gəi。龙泉乡有獐给湾子光,是藏语(獐给)汉语(湾子)和东乡语(光)三语融合地名。


(六)与颜色相关的地名

藏语地名中多有与颜色相关的地名,东乡地区的藏语地名也不例外。坪庄乡有地名“那克土”,“那克”应为藏语nag,意为黑色。车家湾乡有地名“龙那lungnag”,意为黑谷。风山乡有“挪和对”,似为藏语nagsde即黑村,“挪和对尕扎”为nagsdegra,意为黑村角或黑村院。关卜乡有“麦列里”,“麦列”似为藏语dmarril,即红石。龙泉乡有“麻滩阳屲”一地,应为藏语+汉语方言的形式,“麻滩”应为藏语dmar thang,即红滩。东乡地区土质多以黄土为主,该地地名中出现“黄”是十分自然的。如果园乡有“洒勒”“洒勒山”,赵家乡有“洒勒沟”,高山乡也有“洒勒”“洒勒大梁”。东乡语的“黄”一律读ʂirɑ(石拉),而“洒勒”(sɑrəi)更接近藏语ser。车家湾乡有“尖花”一地,应为藏语skyapa,skya意为灰白色,可译为“白地”。北岭乡有“岗尕拉”,应为藏语gangsdkarla,dkar指白色,即白雪岭。风山乡有地名“岔拉”,应为藏语khrala,khra意为杂色花色,khrala意为“花山”。


五、结论

基于以上对甘肃东乡地区三大语言地名不同层面的分类解读,得出如下结论:现在的甘肃东乡地区,即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及其部分邻近地区,现存地名大致分属东乡语汉语和藏语(含以古今藏语为主的藏缅语)地名。根据地名的语言构成,甘肃东乡地区地名不仅包括东乡语汉语藏语等单一语言构成的单纯型地名,还包括双语甚至三语复合型地名。这些地名不仅反映了这一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地理方位动植物资源等外在环境,还反映了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民族迁徙氏族部落语言转换农牧业商业手工业社会转型军事活动标志性建筑宗教信仰民族交流交融,甚至审美情趣等。由于这一地区历史上缺乏系统的文献记录,对这一地区源远流长的三大语言地名的研究可补文献之阙如。事实上这些历史上沉淀下来的数以千计的地名正是这个地区人民集体记忆和历史记忆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研究甘肃东乡地区历史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这篇论文只能说是一个尝试,期待更多学者进一步解读甘肃东乡族地区的地名。

来源:《西北民族研究》 2020年04期

作者:宗喀∙漾正冈布;马如彪;陈元龙

选稿:耿曈

编辑:华丽

校对:徐亭

责任编辑:杨肖翠


往期精彩

丝绸之路地名趣话

瑞金曾称“瑞京”之由来考辨

巍巍一座嘉定城

两周大原地名考

地名文化特征分析 ——以徐州市为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