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金坛地名中的两个方言俗字“住”和“坵”

蔡佞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点击“江西地名研究”关注我们




提 要根据地方志等历史文献记载,金坛等苏南地区村落通名中的“住、驻”实为本字“墅”的方言记音字,“墅”是东晋永嘉南渡后北方南迁士族在苏南农村建立的庄园或田庄的古称。金坛另一个特色通名“坵”是根据当地方言读音来记录地名“墟”的方言俗字。苏南村落通名“墟”的含义是古村,这些村落可考的历史有千年左右。

关键词苏南 地名 吴方言 俗字



常州市金坛区儒林镇和与之相邻的宜兴市新建镇、新芳镇有不少带“住”“驻”通名的村落,例如:儒林镇云住、乘驻,新建镇黄住、江谷住、留住、前留住、大符住,新芳镇英驻等。住、驻均有停止的意思,为何频繁出现在地名中?查《江苏省宜兴县地名录》“英驻”村名释义:“太平天国时英王陈玉成带兵驻扎于此得名。”地名录明确指出该村是因历史典故得名,但是传说故事的解释并不能覆盖、兼顾到周边“相同通名”的其他村落。在当地旧方志等文献记载中,清〔嘉庆〕《宜兴县志》清东区十图有村名“符墅”,十二图有“殷墅”,十八图有“周墅”。民国《重修金坛县志》记录有云墅、乘墅、黄墅、鲁墅等村名。因为当地方言“住”“墅”同音ʥy31村民嫌“墅”字难写或因为“墅”本义已不显豁而改用方言记音字“住”“驻”。


“墅”在苏南地区是个比较有特色的村落通名,从南京江宁区一直到苏州西部都有分布。其中旧镇江、常州两府所辖地区——如今丹阳、金坛、武进、江阴、宜兴等市(区),墅地名分布较多。这一带曾经是东晋永嘉南渡北方侨民安置的重点地段。谭其骧认为“墅”是南朝时期庄园的别称,是北方南迁士族在苏南农村建立的田庄。也就是说“墅”相当于通名“庄”,它们是同种事物不同地域方言、不同历史时段的差异化表达。“墅”是田庄的古称,北方话“庄”逐渐替换了原本江南一带的口语说法“墅”,“墅”只在地名中保留了下来。后来“墅”语义扩大,泛指田庐村舍,又称村墅、邨墅,如《玉篇》:“村也,田庐也”。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墅姥,村中妇人老称也”,“墅”就作“村落”解。江南地区“墅”可以直接理解为村落。崔征彦《村名释》“古村谓之墟,清旷谓之墅”,认为广阔田野之中建立的村落叫“墅”,这是当地人更为具体的理解。黄墅、鲁墅、周墅、汤墅、西墅换用通语来说就是黄村、鲁村、周村、汤庄、西庄。“墅”是古汉语遗留下来的通名,如今成为方言叫法,“村”“庄”则是通语叫法。


“坵”是金坛村落的另一个特色通名,境内有东坵、小坵、下坵、西坵等村名。坵,字书义同丘,南方的吴、闽、客方言多指水田。王祯《农书》有“田坵”记载,浙江天台方言高坵田、大坵田分别指地势高、面积大的田地。太湖地区吴语“坵”多用做田块的指称单位,如苏州方言一块水田叫作“一坵田”。明代冯梦龙《山歌》就有“个坵田(那块田)”记载,当代苏州农村传唱的山歌《做长工》里有“上坵化到下坵时,搲乱稻种骂长工”的唱词。“上坵”也叫“上墐”,指地势较高的田块,相对较低的田块则称为“下坵”。


那么金坛地名中的“坵”是否也指田块呢?通过考察历史记录,金坛地区的“坵”是个方言记音俗字,与田块义无关。《中国地名词典·江苏卷》记载:小坵……宋汤鹏举故乡,汤自谦称村为小坵。小坵村是北宋资政殿大学士汤鹏举(1087 — 1165)出生地,他在此建造过东园别业,园址后世称为“假山墩”。历史上的金坛旧志和其他文献记载中“小坵”地名都写成“小墟”。〔光绪〕《金坛县志·丘墓》“资政殿大学士封丹阳郡开国侯汤鹏举墓在县东小墟村”。民国《重修金坛县志》卷十二“古迹”记载“记东园在县东十里小墟村,宋汤鹏举建。今假山石尚存,地名假山墩”。又记“莲塘在东门外,至小墟池塘相接。有十里荷花九里松之胜”。其他几个现存地名在民国《重修金坛县志》中都被记载为东墟、下墟、西墟(希墟)。因此可以推断金坛的“坵”就是“墟”的地方俗字。


“坵”在金坛地名中 读qū[ʨʰʏ],今方音读同“丘”;墟,《广韵》去鱼切,ʨʰʏ1音符合反切,正是“墟”字古音的体现。金坛方言中鱼韵字通常高化为yʮ,通名“墟”,因为语音和文字脱节导致读音滞古,仍读作不带擦的ʏ而混入了尤韵。当地人选用同音字“丘”为声符,加上表示地名的“土”旁做义符,组成方言俗字“坵”,该俗字恰好与吴方言中表示田块的“坵”同形。“墟”,近代官话通语改读“虚xū”,当地民众因为无法把qū 音和“墟”字联系起来,所以民国以后选用了和当地方言ʨʰʏ1读音一致的记音字“坵”来记录这几个地名。金坛周边的苏南地区也存在因地名土音与字音无法联系而改变记录用字的情况。比如南京和苏锡常农村地名“墟”字常写成记音的“武进有杨、邹,无锡有马区、陆区,苏州有黄、韩、沙里等。“坵”“(区)”都是根据当地方言读音来记录地名“墟”的方言俗字。


墟,《玉篇》释为“居也”,《新撰字镜》释为“庐也、居也”,《玄应音义》释为“民之所居曰墟”。墟在古代就有房舍、村落的含义。晋陶渊明《归园田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即为明证。崔征彦《村名释》“古村为之墟”,更进一步点明了苏南村落“墟”通名的含义是古村。的确,苏南地区通名叫“墟”的村落历史非常悠久,可考的历史都要千年左右。金坛小墟村(今小坵村)是北宋初年汤鹏举故乡,村落存在必早于宋。清末家谱《笪氏抄谱》记载“元代,笪志仁,居上元之花区”,可推之江宁花村元代就已存在。宋范成大有诗《跨马过练墟喜晴》(1179年),说明吴县(今吴中区)练墟村(民国时改称田沟村)南宋之前就已经建村。元杨维桢《游分湖记》(1349 年)记载到“北过芦墟为巡官寨”,表明吴江芦墟在元朝至正年前就已存在。句容吴墟村(今五墟村) 历史则更长。梁陶弘景《真诰》卷十一“大茅有吴墟村”,说明吴墟早在南朝(5 世纪)就已成村。宋《咸淳毗陵志》(1268 年)记载陆墟市(今无锡市惠山区陆区镇)时称:“《风土记》云,市东七十步有阳山出石,堪作砻臼。始民未知开凿,汉大夫陆端设肴醴以祭后取为器。《寰宇记》云,江东数州皆藉其用”。元《无锡志》卷三“古迹”补充说“由是置市,以端姓名之,不忘本也”。如果传说确实,那么陆墟的建立年代要早至汉朝。退一步说,西晋初年周处的《风土记》里就有陆墟地名记载,至少说明陆墟已经存在了1700多年。


文章来源:《江苏地方志》2020年第6期

作者:蔡佞

选稿:耿曈

编辑:洪珊

校对:孙欣仪

责任编辑:黄舒馨


往期精彩回顾

浙江海岛地名文化溯源

达州市地名的文化语言学探析

辽宁地名的形态结构与基本特点

宁波地名考三则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面研究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