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红色地名 传承红色文化 弘扬红色精神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练、峥嵘岁月的磨砺、伟大实践的锻造,是最有韧性、最具内涵、最富生机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地名作为文化的载体,是展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传承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红色地名就是地名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红色地名,顾名思义其内涵在于红色,就其性质而言,必然具有中国革命历史的性质。由于红色地名承载的是中国革命历史文化,因此无论时空如何变幻,其红色内涵永远不会改变。红色地名是弘扬爱国主义、传承红色传统、延续红色文脉基因的有效载体,更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挖掘、保护、弘扬红色地名,就是文化自信的一项重要内容。
讲好红色地名的意义在于传承红色历史文化,弘扬红色传统精神,以地名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红色地名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沧桑,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和辉煌历史,是进行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地名文化风景线。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土地上,分布着无数的红色地名。红色摇篮井冈山、中央苏区瑞金、长征转折点遵义、革命圣地延安、抗日根据地太行山、烽火桥梁钱塘江大桥、八女投江乌斯浑河、创业典范红旗渠、军垦第一犁石河子等,这些皓若星辰的红色地名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是革命前辈留给后人最好的精神财富。
让我们回眸历史,讲一讲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或纪念意义的红色地名。
南湖
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的南湖,原是一个普通的地名,但是她的名字却永远镌刻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铭刻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因为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之一。1921年7月的最后一天,在南湖湖心岛烟雨楼下的堤岸旁,停泊着一艘不同寻常的游船。这艘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幅历史画面,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的苍茫岁月。1964年4月5日,新中国领导人、党的一大代表董必武视察嘉兴南湖,他登上红船,抚今追昔,百感交集,挥毫题写了:“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如今嘉兴南湖、湖心岛、烟雨楼、红船已构成了这一红色地名的主体。每当人们看到这个地名,便不由自主地把她和中国共产党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红安县
湖北省红安县(原名黄安县),这是一个值得当地人民自豪和骄傲的地名,她不仅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红色地名。1923—1949年的26年间,这里诞生了5支革命军队,65000工农群众参加红军,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队列中,每3名人中就有一个红安人,每4名英烈中,就有一个属红安籍。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14万红安英雄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有姓名可查的烈士22552人。正因为如此,1952年9月,为了表彰黄安人民革命斗争业绩,湖北省政府报请中南军政委员会转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核准,将黄安县正式改名为红安县。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走出了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等223名将军,其中被授予上将军衔的8人,中将军衔的13人,少将军衔的58人,这里是全国将军人数最多的县,被人们称作“将军县”。走在红安的土地上,你可以亲身感受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
延安
延安,一个闪烁着耀眼光芒的红色地名,1935—1948年13年间,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在这里指挥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领导了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召开了文艺座谈会等一系列影响中国革命的重大事件。在延安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同志撰写了《新民主主义论》《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等一系列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经典著作,指引着中国革命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胜利。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一批又一批爱国青年和仁人志士历尽千辛、奔向延安,为的就是追求中华民族的光明前景,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为中华民族、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一曲《延安颂》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一首《回延安》道出了人们对延安的思念之情。巍巍宝塔山,潺潺延河水,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中,有关延安的故事最多也最动人。尤其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培育了无数的共产党员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延安精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代代相传的精神支柱,正如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到延安参观时发自内心的一句话:“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延安啊,延安,你的名字将万古流芳,永远在历史长河中辉煌。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曾有一段令后人叹为观止的伟大壮举——长征。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1935年9月在长征即将胜利的途中,毛泽东同志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一首表现红军战士英勇战斗的壮丽诗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举世闻名的长征,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更让我们感动的是长征路上红军战士面对敌人围追堵截,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他们身上所闪耀的对党忠诚,对理想和信仰充满希望的光芒。在他们走过的两万五千里艰难的道路上,为我们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红色地名——长征地名。看到这些地名,我的眼前又浮现出了惨烈悲壮的湘江战役,红旗漫卷的六盘山,残阳如血的娄山关,灯火闪烁的遵义城。又看到了长征路上红军勇士突破乌江,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跨越松潘草地的英雄壮举。80多年的岁月沧桑,磨蚀了许多记忆,但长征途中的红色地名却更加闪亮。它的文化和精神价值已经升华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讲话中的嘱托,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坚定理想信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让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在讲述红色地名中,还有一类地名值得我们提起,那就是以革命烈士的名字命名的地名。虽然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第四条明确了“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的规定。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了纪念牺牲在这片土地上的革命烈士,当地政府把烈士生前战斗过的地方以他们的名字进行了命名,由于这类地名已经约定成俗,被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广为接受和使用,因此一直沿用至今。目前我国有七个县市名称使用了烈士名字作为地名,他们是山西的左权县、吉林的靖宇县、黑龙江的尚志市、河北的黄骅市和陕西的志丹县、子长县、子洲县,分别是为了纪念革命烈士左权、杨靖宇、赵尚志、黄骅、刘志丹、谢子长、李子洲而命名的,看到这些地名,烈士们威武不屈的高大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眼前,这些特殊的红色地名,每一条都记录着一个英雄的故事,记载着一个革命者成长的历史,由此而推及到遍布祖国各地的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地、烈士故居以及以烈士名字命名的乡镇、街、路名称,他们都是矗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座座英雄的丰碑,将永远指引着我们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回望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有太多太多的红色地名值得我们去讲述,值得我们回味和思索。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到中国革命历史转折点的遵义,从武装起义第一声枪响的南昌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西柏坡。从为抗击日寇五壮士英勇跳崖的狼牙山到辽沈战役中惨烈的黑山、塔山阻击战。从40天保卫战的边陲小城伊吾到解放前夕无数革命者饮弹牺牲的重庆歌乐山。历经岁月的磨砺,红色地名默默记载着我们党光荣的历史,见证着我们党从孕育到壮大的发展,记录着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光辉历程。作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连接点,地名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彰显着中华儿女的“情”和“梦”,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而红色地名则是追忆先烈血脉的纽带,是探寻党史渊源的指针。
红色地名凝聚着我们民族的红色记忆、红色历史、红色文脉,我们讲述红色地名,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是为了更加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凝聚爱国爱家情怀,让我们的民族世世代代知道过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的民族才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讲述红色地名故事,用地名文化滋养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感受红色地名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的深度、力度和广度。
★
END
★
•来源:《中国地名》2020年第9期
•作者:鲍军
•选稿:何铂羽
•编辑:袁云
•校对:刘家瑶
•责编:黄舒馨
往期链接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