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古楚方言地名词“渊”

唐磊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点击江西地名研究关注我们

古楚人以水为邻、傍水而居,鼎盛时期的楚国,其疆域囊括了河、淮、信、湘、桂、赣、资、沅、澧、钱、闽、珠等12大川。古楚人深受水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楚文化中的水意象、水性思维、涡形纹刺绣纹样以及水域义方言地名词等,皆是其受众多水系涵养所留下的痕迹。

地名是镌刻在地球上的历史,尤其是方言类地名词,是探究历史民族语言文化的脚注。《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声、名楚物”,是后世研究古楚文化的重要资料,《楚辞》中可见的以水域义地名通名“渊”命名的地名有“汨渊”“雷渊”“虞渊”“玄渊”,分别如下:

《楚辞·离骚》:“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沈而死。”

《楚辞·招魂》:“旋入雷渊,爢散而不可止些。”

《楚辞·九叹》:“鞭风伯使先驱兮,囚灵玄于虞渊。”

《楚辞·九章》:“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沈流。”

又《诗经·小雅》中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楚辞·九章·抽思》中有:“长濑湍流,泝江潭兮。”东汉王逸注曰:“潭,渊也。楚人名渊曰潭。”南北朝萧统《文选·卷第十九》:“楚人谓深水为潭。”因此,“渊”与“潭”同义,皆为表深水义的古楚方言地名词。

根据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汉籍全文检索系统》,并结合字典辞书,对“渊”在历史语料中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可见“渊”的以下义项及使用:

深水义为“渊”的古楚方言义。在秦汉文献中,“渊”由深水义,继而抽象可指声音的深邃以及人的知识渊博、品德深广等,其具体用例如下:《诗经·小雅·采芑》中有:“伐鼓渊渊,振旅阗阗。”《毛传》:“渊渊,鼓声也。”吕祖谦《诗记》引王安石曰:“渊渊,深也。师众则鼓远,鼓远则声深矣。”又《全汉书》中有:“侍中子国,明达渊博,雅学绝伦。”《后汉书》中有:“君锺其美,受性渊懿,含和履仁,治《诗》《尚书》,兼览群艺,靡不寻畅。”

此外,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皇帝内经》中有收录以“渊”命名的太渊、渊腋两个穴位名,如,《黄帝内经·灵枢译解·厥病》:“厥心痛,卧若徒居……取之鱼际、太渊。”《黄帝内经·灵枢译解·痈疽》:“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以上提到的太渊穴,因其为肺经原穴,八会穴之脉会,脉气大会于此,博大精深,故名;渊腋穴,因位于腋下深处,故名。太渊、渊腋皆与“渊”的古楚方言义深水义相关。

又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渊,回水也。从水,象形。左右,岸也。中象水儿。”回水,即回旋之水,指水受到障碍物而反向流或受到潮流的影响而上溯或倒流。又李圃《古文字诂林》(2004)收录高田忠周《古籀篇》中“渊”的字形“”,从此字形上看,“渊”表示漩涡或圆形环状物中的流水。邵则遂《古楚方言同源词“圆”》(2013)中指出“渊”与“圆”为古楚方言同源词,回水义具有圆义。综合以上,“渊”具有圆义特征的回水义与同源词“圆”相关,二者皆为古楚方言词。

“渊”的回水义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仍有遗存和使用,如李荣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2002)中有收录“渊”:“海口,头发旋儿,头顶后部分头发旋转如漩涡的地方:头颅上生个渊〇有两个旋儿的叫‘双渊’。”此外,在目前可见的古楚刺绣图案中,其蔓草、龙、蛇、鸟、云等主体动植物纹样皆以漩涡纹为设计基础。漩涡纹是楚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镌刻着古楚人对回旋之水的感官与认知,由此可推测,“渊”表回水的这一义项也应产生较早。但根据《汉籍全文检索系统》,“渊”的回水义最早见于魏晋时期《全三国文·魏》中的:“通谓之川,回谓之渊。”



一、地名词“渊”的现时分布


利用百度地图对“渊”地名在全国的现时分布情况进行检索统计,其中分布有5处以上的,可见如下:

贵州省5处:渊兜坝、苗渊村、田渊、渊家沟、渊家山。

浙江省6处:渊底、渊里、古渊头村、龙渊镇、龙渊街道、文渊北路。

福建省6处:内渊、狮渊路、渊兜村、珠渊水库、珠渊村、藤渊楼。

湖南省8处:渊家台、渊家滩、渊潭、樊渊村、渊转、大珠渊、河渊村、河渊村林场。

广东省9处:龙渊、渊墩山、渊塘、下渊、渊塘、黄渊、岳渊、杨梅渊、潭渊镇。

广西壮族自治区9处:六渊口、道渊、龙渊村、犁渊峒、弄渊湾、古渊、古渊、孔渊、到渊。

江苏省10处:渊头村、前黄渊、后黄渊、连渊村、孟渊桥、金渊街、陶渊村、雪渊路、文渊街、渊声巷。

四川省11处:渊河村、龙渊街、泥渊子、漫龙渊、麻渊、渊家沟、犁渊槽、犁渊田、龙渊、三角渊、文渊街。

江西省15处:渊明西路、渊明故里、渊明山、渊明北路、渊明路、沈渊、渊明路、渊明路、潮渊湾、渊泉、渊边、福渊、渊潭、洋下渊、龙渊石刻。

山东省16处:渊子崖、渊子崖村、干沟渊村、渊子崖东岭、利渊村、西石拉渊村、东石拉渊村、前石拉渊村、苍狼渊、渊子崖、后山头渊、前山头渊、前山头渊东岭、陆子渊村、古瓷渊、清渊路。

湖北省65处:文渊村、河渊村、渊子口、邓家渊、千河渊、范渊村、车家渊、高渊村、龙渊村、阮家渊、洪水渊、张家渊、河渊村、石渊村、十渊村、木沉渊、杨渊村、洪渊村、黄金渊、新渊坡、木头渊、鱼来渊、下渊口、平渊村、仑塌渊、祁渊村、黑狗渊、蛟子渊、子贝渊河、太师渊路、玉渊村、黄渊村、王家渊、张家渊、锅底渊、王家渊坡、张家小渊、长渊、渊湾、薛家渊、花台渊、邓家渊、长竹渊、高家渊、邓家渊、任渊村、六弓渊、向家渊、荷花渊、药铺渊、渊头巷、沙渊横渠、范家沙渊、文渊巷、渊子潭、刘滩渊、双家渊、对口渊、七家渊、板剅渊、鹭鸶渊、乔家渊、何家渊、长脑渊、渊坑湖。

古楚方言的地域范围不仅仅只局限在古楚疆域,而且还包括楚地扩张过程中楚方言所影响到的区域。鼎盛时期的楚国其疆土占据了今湖北全省,陕西、河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等省或其部分地区,还辐射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利用百度地图统计到的地名数据共160例,“渊”地名分布皆分布在古楚地域之中,为典型的古楚方言地名词。


二、地名词“渊”的义项发展


以上利用百度地图对“渊”的现时地名分布进行考察,根据统计数据得知湖北、山东两省所见的“渊”地名最为多见。其中,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共计29处,占全省整体分布的45%,江陵县为楚文化的发源地,自公元前白起拔郢,楚国连续二十代王在此建都达400余年之久,境内有楚故都纪南城(史称郢)。因此,江陵县有保存大量古楚的名词“渊”的地理基础。

下面将主要结合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的志书资料,对“渊”的义项发展、演变进行考察。



(一)深水



深水义为“渊”的古楚方言义,当今地名中保留的深水义“渊”地名为古楚的底层地名。此类义项的保存和使用,可见以下:

平家渊:此地原有一深水塘,原属平天官所有,故名平家渊。(《湖北省江陵县地名志》1982)

渊子潭:1928年江堤崩溃,此处被冲成深渊。(《湖北省石首县地名志》1983)

板剅渊:村旁有一个深水潭(亦称渊),人们曾在渊潭边一沟上用石板砌了剅一个匣,故名。(《湖北省潜江县地名志》1983)

渊子崖:因村坐落在一深渊近处,故名渊子崖。(《山东省莒南县地名志》1984)

范家渊:俗名“范儿渊”,皆以姓氏得名,历史沿用。一般水深2.5米,最大水深在4米以上,为全市最深湖泊。(《沙市市地名志》1984)

蒲家渊:相传清朝某年大江水发,堤段中列,江流迴旋激荡,在此冲成深渊。后蒲姓来此建村,便引蒲家渊作为村名。(《湖北省监利县地名志》1984)

此外,《湖北省洪湖县地名志》(1983)“附录”部分的《关于本县区域性通名的用字与解释》中,对“渊”的解释为“指水较深的坑和潭。”



(二)地势低洼处



“渊”的古楚方言义为深水义,从地形特征上,深水处其地势必当低于地表水平线,呈凹陷状。因此,凹陷处积水,即为地势低洼处。此义与“渊”的古楚方言义“深水”也互为关联。“渊”在湖北省、山东省地名中皆可有“地势低洼处”的语义特征分布。如下:

仓塌渊:传说这里原是一富户粮仓,地沉陷后成为渊,故名仓塌渊。(《湖北省江陵县地名志》1982)

七家渊:该村地势低洼,原来只有七家住户,故名。(《湖北省潜江县地名志》1983)

锅底渊:以形态兼以地势低洼得名。至今水面轮廓仍呈浑圆。(《沙市市地名志》1984)

肖家渊:早年荆堤曾在此溃口冲城渊潭,至今仍然地势低洼,兼以姓氏得名。(《沙市市地名志》1984)



(三)塘、河、湖



“渊”由深水义、地势低洼处,进而由特指到泛指,指称塘、河湖等水域义通名。此类的用法可见以下:

蛟子渊码头:地处原长江通蛟子河进水处,设有停船码头,该村建此,故名。(《湖北省石首县地名志》1983)

叶家渊:1981年3月以村东一汪水塘命名。(《沙市市地名志》1984)

太师渊:以路北一湖命名。(《沙市市地名志》1984)

太师渊:以村西一湖命名。(《沙市市地名志》1984)

范家渊:俗称“范儿渊”。为全市最深湖泊。(《沙市市地名志》1984)

东石拉渊:清宣统元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后石拉湖”。(《山东省临沂市地名志》1986)



(四)水边



“渊”为水域类地名词。由水指向近水的区域,为所有水域词词义演变的共性。另外,古楚方言“渊”“潭”相通。“潭”又音“浔”,即地处河滨者。因此,无论是“渊”自身的水域义基础,还是与“潭”同,都具有发展成表示水边词义特征的理据基础。在湖北地名中可见大量以“渊”表示水边义的地名用例,列举如下:

长垴渊:位于高石碑北2.7公里处的汉江滩上。(《湖北省潜江县地名志》1983)

草字街:亦名长沱渊,位于高石碑北2公里的汉江外滩。(《湖北省潜江县地名志》1983)

渊口:相传清朝某年大水,河堤溃决,在此地冲成一口大渊,此村傍渊,面河而居,故引渊口作为村名。(《湖北省监利县地名志》1984)

渊子崖:相传,明洪武年间庄姓由大店迁至浔河边渊子旁立村,故取名渊子崖。(《山东省莒南县地名志》1984)

崔家渊:地处内荆河南沿渊旁。(《湖北省监利县地名志》1984)

高家渊:村傍渊潭。(《湖北省监利县地名志》1984)

林家渊:村临渊潭。(《湖北省监利县地名志》1984)

朱剅渊:村傍渊潭剅畔。(《湖北省监利县地名志》1984)



结语


综合“渊”在历史文献中的基本义项以及其在现代地名中的分布与义项发展情况,“渊”作为典型的古楚方言地名词,从现时分布上来看,其主要集中在历史上古楚国的疆域范围之内;从义项的发展演变上来看,“渊”在历时文献以及现今地名中所具有的回水、知识渊博、德行深广、声音深邃、地势低洼处、塘、河、湖、水边等义项,皆与其古楚方言义“深水义”一脉相承、息息相关。总之,地名词“渊”与古楚丰富的水域地理环境互为印刻,是古人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足迹,是我们追溯古楚文化的重要线索。“渊”等古楚地名词的挖掘与研究,同时具备地名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意义。


来源:《中国地名》2020年第11卷

作者:唐磊

   选稿:郑雨晴

编辑:何涵

校对:华丽

责任编辑:黄舒馨


往期推荐

红色文化与长征地名空间分布的关系研究

鱼凫考——也谈三星堆遗址

川江的地名

靖州地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