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靖州地名源流考

彭雪开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击蓝字 ● 关注我们

摘要:汉高祖五年(前202),置镡成县,县治今靖州县西南。为靖州境域置县之始,其得名当与骆越人、楚人生活密切相关。唐末五代初,改叙州为诚州,与“飞山蛮”首领杨再思统辖该地有关。宋元丰六年置渠阳县,县治今靖州县太阳乡黄堡渡村。宋崇义二年(1103),改渠阳县为永平县,改诚州为靖州,其得名皆有历史文化渊源。

关键词:镡成、诚州、渠阳、永平、靖州、治所、地名源流


《汉书·地理志》:“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属荆州。”辖县十三:索、孱陵、临沅、沅陵、镡成、无阳、迁陵、辰阳、酉阳、义陵、佷山、零阳、充。其中镡成,亦名镡城,其县治今湖南省靖州苗族自治县西南。东晋义熙中改为舞阳县,县治原址,皆属武陵郡。辖境相当于今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和怀化市区、洪江市、会同县、新晃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并错入贵州省。梁废。因此之故,汉高祖五年(前202)始置镡成县,可视为靖州置县之始。

《水经注·沅水》:“沅水出牂牁且兰县,为旁沟水,又东至镡城县,为沅水,东过无阳县。”镡城县即镡成县。一说秦置镡城县。镡,剑把手两边突出部分,即剑环。后引申为险要之义。《淮南子·人间训》:秦始皇“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镡城之岭”,位于何处?难以稽考。塞,古文中有阻隔、充实之义。后引申为要塞。秦灭楚后,兵分五路用兵南越,其中一支军队从今贵州、湖南沿沅水而至渠水(沅水支流),兵力约10万,驻兵镡城之岭。

镡城之岭,其地望应在镡成县境内,离县治不会太远。最有可能在今通道县县溪镇。

一是此地四周环山,交津四通:一曰溯四乡河而上可入今贵州境;二曰溯播阳河可达今贵州黎平;三曰溯牙屯堡河而上可入今广西境内八江河;四曰溯通道河而上县内坪寨,可入广西境内林溪,通过林溪深入广西内境。

二是今通道县溪镇,古名罗蒙砦,宋元丰七年(1084)置,历为军事驻防战略要地。崇宁六年(1102)置罗蒙县,次年改称通道县。蒙,为侗族语音译,意为小首领。唐代记为“蒙”,宋代记为“模”,明代记为“猛”,皆一音之变,其义为“首领”。宋代洪迈《渠阳蛮俗》载为“土官”。亦说“罗蒙”得名于罗蒙山。唐代罗蒙一带,以侗族酋长称名,是侗族聚落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中心。

宋之罗蒙砦(寨),极有可能为战国时楚镡城邑,是否置县,当考。秦灭楚后,于此驻重兵,沿袭其名,称“镡城之岭”。其时是否置镡城县,亦当考。

镡成,何以名之?镡,剑柄与剑身连接处两旁突起的部分,亦称剑首、剑口、剑环、剑珥。《庄子·说剑》中分剑身为锋、锷、脊、镡、夹五部。镡即其鼻。《急就篇·第十八章》:“钑戟铍镕剑镡鍭。”颜师古注:“镡,剑刃之本入把者也。”《汉书·匈奴传下》:“玉具剑”。颜师古注:“孟康曰:‘撢首镡卫,尽用玉为之也。’镡,剑口旁横出者也。”后多引申为地势险要之处。《文选·张衡(东京赋)》:“底柱辍流,镡以大岯。”李善注:“言大岯之险同乎剑口也。”

成,古今文有20多种释义,其本义指实现之意。《荀子·修身》:“事虽小,不为不成。”《说文·成部》:“成,就也。”《玉篇·戈部》:“成,毕也。”在甲骨文中,成字从戍从丁。这表明古“成”字,最早是指戍所或军事邑之意。镡成,《淮南子·人间训》写成镡城,也是此意。镡成,实指险要的军事城邑之意。得名当在秦代之前。

靖州境域,上古当属三苗国。这从《国语·楚语》《逸周书·尝麦篇》《战国策·秦》《吕氏春秋·荡兵》《史记·楚世家》等典籍记载中,可见一斑。《战国策·魏策一》:“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尚书·尧典》《墨子》《荀子》等典籍中,多有三苗部落,处南蛮不宾服的记载。境内地下出土文物,也证实了这一点。1986年5月靖州新厂乡金星村一带发掘斗篷坡遗址,发现大量文化遗址及文物。共清理带柱洞房基54座,古墓478座,20余个灰坑,7座窑址,2个灶坑,出土一批玉、石、陶生活用具、生产用具,以及兵器、礼器、装饰器3000余件。经有关专家鉴定:遗址年代距今4000—5000年。这是否为三苗国后裔之一支遗址,尚需进一步考证。

不过,据南方地下出土文物考证:我国古代三大部落集团之一三苗氏之一支,确在南方活动,其活动范围,正是南方几何印纹陶的主要分布区。这表明古越族与三苗族有渊源关系。唐代以前,历为僚人所居。僚人为古越族之一支。秦汉时多称为“黔中蛮”或“武陵蛮”“五溪蛮”之一部分。三国至南北朝,称其为“僚”“乌浒”或“僚浒”,晋代张华《博物志》:“荆州极西南界至蜀、诸民曰僚子。”均包括今靖州境内侗族先民。《隋书·地理志》:无阳“多杂蛮”,“其避处山居者则言语不通,嗜好全异。”唐称“僚人”。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辰、沅、靖州有仡伶……俗亦土著,皆焚山而耕,所种粟豆而已,食不足则猎野兽。”元代称“郎洞蛮”,明、清之际始有“侗僚”之称。《明史纪事本末补编西南群蛮》:“峒人一曰洞蛮,散处牂牁、沅、沅界,在辰、沅尤多。”“洞蛮”即侗族。

侗族何时迁居今靖州境地,尚难考证。不过据境内发掘商周双园地遗址,以及春秋战国时王家田遗址,均发现鬲、豆、壶、罐等陶器,纹饰前者有弦纹、绳纹、戳印纹,后者有粗绳纹、刻划纹。这就是以古越人为主的越、楚文化的遗存。1992年6月在靖州江东乡泡里村发掘鸬鹚江春秋、晋墓,出土文物40件,以陶器为主,也有铁器、石器及铜器。《简报》指出:这类春秋墓于楚墓或湘西地区巴人墓,与湖南资兴旧市的春秋越人墓,广西武鸣元龙坡春秋时越人墓葬相同。随葬陶器组合为鬲、钵、罐;鬲、钵罐、豆。以上组合完全与湖南春秋中期楚墓中常见。但所出B型、D型罐,却沿袭了珠江流域的文化特征的靖州斗蓬坡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风格。《史记·南越列传》中有骆越族记载,是秦汉时交趾郡的土著居民,其活动区域在今红河三角州以北以东地区,邻近南越。这就充分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支骆越族就迁徙于今湖南省靖州渠水流域。约在春秋初中期,楚人沿沅水而上,开拓南疆;其中一支楚人,曾到过今湖南省麻阳县九曲湾,与境内苗人、越人、濮人等土著共同开采铜矿。何介钧《湖南考古辑刊·第三集》云:“从春秋开始,这时期楚势力已大举南下,逐步占领湖南全境及浙江、江西的一部分,由于越楚接触更为直接,因而在越人墓中更多的出现了带有楚文物特点的器物。”因此春秋中期,今湖南靖州境内越人墓葬上有楚文化影响。这表明春秋中期,楚人已深入沅水上游支流渠水流域。

镡成得名,当与这一支深入渠水流域的楚人,密切相关。骆越人有语言但无文字。约在楚成王(前671—前626)春秋初中期之交,楚拓南疆镇抚南方夷越,拓“楚地千里”之际,一支楚人随军伐苗、越深入渠水流域。争战后与苗、越共居一域,见渠水中游一带,山地纵横、河溪网布,交津四方,地势险要,便定居筑土城为军事邑,取名镡城(镡成)。楚、秦是否于此置县,当考。不过据《淮南子·人间训》的记载,秦于此置军事重邑,是不争的事实。亦极有可能置镡城县。当然,这有待进一步考证。汉灭秦后,城毁于战火。汉高祖五年(前202),便另择址建县邑,去土旁名镡成县。

三国吴复西汉无阳县置舞阳县,属武陵郡。东晋时省镡成县并入,辖境扩大,县治由今芷江县东北,迁入今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渠阳镇南。南朝齐改舞阳县为阳县,县治仍驻原址。梁废为龙檦县地。唐为朗溪县地。五代后周末年(960),十峒首领杨正岩建杨氏城于渠江东岸(今靖州渠水滩头),自称诚州。

诚州。《宋史·蛮夷二》:“诚、徽州,唐溪峒州。宋初杨氏居之,号十峒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州峒。太平兴国四年(979),首领蕴始来内附。五年(980),杨通宝始入贡,命为诚州刺史。”

诚,真诚。《荀子·乐论》:“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列子·汤问》:“帝感其诚。”州,古通洲。后引申为行政区划名,高于县级。历代因政区层级不同而各具其义。柳宗元《封建论》:“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即指此义。

事实上,诚州之置,实与湘西杨氏后裔杨再思密切相关。有关史料记:杨再思(869—957),祖籍吉安。唐开成四年(839),杨再思之父杨居本及子随杨再思祖父杨临牒,由淮南杨州丞,迁叙州长史。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杨再思随父守叙州。后江陵节度使举杨再思为叙州知州,领五溪峒地,辖十五峒,亦称五溪长史。唐天佑年间(904—907),边郡割据,杨再思受命守沅州。后梁开平元年(907),朱晃废照宣帝,自称为帝。唐末五代初,王室衰微,天下藩镇割据。

其时叙州(治今洪江市黔城)南部一带,苗、瑶、侗各族,在潘金盛、杨再思统领下,逐渐兴旺,形成以飞山(距今靖州县城约5公里)为中心民族集团——飞山蛮。后梁时马殷据湖南立楚国为楚王,杨再思奉梁不附楚,仍沿袭唐制,以“诚心固守”之意,改叙州为诚州。梁开平五年(911),马殷遣吕师周征服飞山蛮,“袭斩金盛”,杨再思率飞山蛮余部附楚,被封为诚州刺史。杨取得合法地位后,设立十峒,推动民族和睦,兵民屯聚,商贾出入,经济社会发展,境内军民安居乐业,境内逐为杨氏父子统辖。宋建隆三年(962),周行逢死,湖南再次卷入内战。叙州刺史钟志存投奔土酋杨正岩,杨废县,以十峒称王,存徽、诚州。后周末年(960),杨正岩建城,自称诚州。

渠阳。《元丰九域志·诚州》:“元丰六年以沅州贯宝寨,析邵州莳竹县户隶州,以贯宝寨地建渠阳县,为州治。”因县治驻渠水东岸贯堡寨隘门口(今靖州太阳乡贯堡渡村),因以为名。次年县治移于州治(今靖州渠阳镇东),隶城州。渠水,即渠河。《读史方舆纪要·湖广八·靖州》:“渠河,在(靖)州城东,源出通道县佛子岭,下合众流,环州城而东北出,会于会同县之朗江入沅水。”

渠阳,何以为名?渠,《说文》:“渠,水所居。”王筠句读:“河者,天生之;渠者,人凿之。”《国语·晋语二》:“景霍以为城,而汾、河、涑、浍以为渠。”古文中有十几种释义,其本义指人工开凿的濠沟。渠水,疑为该河流似人工开凿的濠沟,故名。阳,向日为阳;亦谓山南水北为阳。《庄子·逍遥游》:“汾水之阳。”《史记·周本纪》:“纵马于华山之阳。”皆释为此义。渠阳,渠水之阳。

今考渠水,源出贵州省黎平县地转坡,全长285公里。在黔境称洪洲河,入湘后流经通道侗族自治县,称播阳河,经境内县溪镇后,始称渠水,流经靖州、会同县,于黔阳县(今洪江市)托口镇入沅水。

宋元祐二年(1087)改渠阳县为军,三年(1088)废军、州为砦,隶沅州。五年(1090)复置诚州及渠阳县。崇宁二年(1103)改渠阳县为永平县,并改诚州为靖州,州、县同治于今靖州县渠阳镇。靖州之名自此始。州辖永平、会同、通道三县,隶荆湖北路。

永,长久。《尚书·召诰》:“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史记·孝文本纪》:“永永无穷,朕甚嘉之。”平,宁静、安舒。《尔雅·释地》:“大野曰平。”《易·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后引申为平坦,不倾斜之意。《孟子·滕文公下》:“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永平,即永远安定之意。朝廷希望此境长久平安,故改渠阳县为永平县。为企愿地名。

北宋年间,境内政区地名累改,乃是朝廷与土酋之间利益冲突调和的结果。亦为北宋王朝兴文抑武推行“以文治国”方略的结果。元为靖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降为靖州,三年升为靖州府,九年复为靖州,并省永平县。

靖州,何以为名?靖,安静、安定。《说文·立部》:“靖,立静也。”段玉裁注:“谓立容安竫也。”《广雅·释注一》:“靖,安也。”《国语·周语下》:“自后稷之始基靖民。”韦昭注:“靖,安也。自后稷播百谷,以始安民。”后亦引申为治理之义。《诗·小雅·菀柳》:“俾予靖之,后矛极焉。”毛传:“靖,治。”《尔雅·释诂上》:“靖,治也。”《广韵·静韵》:“靖,理也。”

州,古通洲。视为广大地域名,如禹制“九州”,其中有“荆州”,实指南方广大区域名。两汉时实为“十三州”,设置刺史,巡视州境内。东汉末始成为郡、县以上的行政管理机构。后州实指高于县级的行政单位。靖州,即为安定治理之州。改诚州为靖州,实以境内“安定治理”之义得名,为企愿地名。

靖州改名?当与宋王朝经略江南诸少数民族地区有关。《宋史·蛮夷二》:“熙宁中(1068—1077),天子方用兵以威四夷。湖北提点刑狱赵鼎言:‘峡州峒首刻剥亡度,蛮众愿内属。’辰州布衣张翘亦上书言南北江利害。遂以章惇察访湖北,经略蛮事。而南江之舒氏,北江之彭氏、梅山之苏氏,诚州之杨氏,相继纳土,并立城砦,使之比内地王民。”之后,章惇受命开边,宋人魏泰《东轩笔记》及《宋史·蛮夷二》有详载。“崇宁(1102)以来,开边拓土之议复炽……靖州西道杨再立、辰州覃都管骂(马)等各愿纳土输贡赋。”

宋初,今靖州县飞山地区各首领,迫于形势纷纷向宋王朝纳土求封。崇宁二年(1103),飞山酋蛮杨晟臻纳土归附,遂以安定治理之义,改诚州为靖州。

靖州置后,宋、元、明、清时,州名不改,州域数易,州治不移。中华民国二年(1913)废州为靖州县,属湖南辰沅道。民国十一年(1922)废道,后归属累变。新中国成立后,归属七更。其中1959年靖县与通道县合为“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治迁入县溪镇(今通道侗族自治县溪镇)。1961年复置靖县,设城镇,县治靖县渠阳镇,属黔阳专区。1981年6月黔阳地区改为怀化地区,靖县属之。1987年改靖县为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1997年11月,怀化地区撤销,设立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随属。

境内山地延绵,森林茂密,河溪纵横。盛产稻,亦产红薯、油菜、烟叶等。传统手工艺品有木漆、银饰、竹器、雕花、蜜饯等。名胜古迹有新厂镇斗篷坡新石器文化遗址。飞山,海拔720米,历为楚南胜景。龙凤岩溶洞,游人不绝。另有红军过境标语遗迹。



文章作者:彭雪开

文章来源:《中国地名》2020 年第 11 期

选稿:耿曈

编辑:王鑫

校对:吴雪菲

责任编辑:刘家瑶



往期精彩

通州地名源流考

平谷地名源流考

攸县地名源流考

北京地名源流考

“陂”作地名源流考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