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通州地名源流考

彭雪开、王殿彬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通州境域,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活动。传为高阳氏颛顼帝都畿之域,唐尧时属冀州,虞舜时属幽州,夏商时为冀州之地。周武王克商,封召公奭于北燕,立都于今北京市房山区董家林西周古城遗址处。又据《史记·周本纪》及《史记·乐记》载:武王克殷返商未及下车,而封帝尧之后于蓟。其时,今通州境域当属之。战国时燕庄公二十八年(前663),燕灭蓟,迁都上都蓟,占蓟国之旧都蓟扩建而为燕都蓟城。

秦灭燕,境域属渔阳郡。西汉初置路县。自此后历有潞县、漷阴、通州、漷州、通县之称,皆有历史文化渊源可考。今择路、潞、漷阴、通州地名,作重点考释。

路。《汉书·地理志第八下》载有路县。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置路县,以水路、陆路交通便利之义为名,属渔阳郡,治今北京通州区治东8里古城村。

路,何以得名?路,道路。《周礼·地官·遂人》:“浍上有道,川上有路。”郑玄之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说明“路”比“道”要宽。《韩非子·大体》:“故车马不疲弊于远路,旌旗不乱于大泽。”

《玉篇·足部》:“路,道路,途也。”皆指道路之义。后多引申为水路、陆路之意,实指交通状况。

路,何时得名,难以稽考。但从《周礼·地官·遂人》所载看:周朝已设有地官司徒之职,“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图经田野,造县鄙形体之法。”实际上遂人为朝廷命官,专门分管巡行五县范围内的土地规划及道路规划与县、鄙都邑建设。其时,“路”作为封建邦国、土地之间的界限,以及县、鄙之间的通道,便以得名。

路县之设,与地势交通状况密切相关。今通州境内,地势阔坦,多河富水,自古是连通北京与冀东、津西的交通枢纽,历有北京门户、“畿辅重镇”之誉。早在秦汉时,这一带有大量人口居住。明代《通州志略》载:通州“上拱京阙,下控天津,潞,浑(今凉水河),二水夹会于东南,幽燕诸山雄峙于西北,地博大而爽垲,势雄伟而广平,实水陆要会,为畿辅之咽喉,舟车之辐辏,冠盖之往来。”实京、津、冀水陆要津。

今通州境域,自古是西出蒙古高原,北上辽东及东北,南下津、冀南的交通战略节点。有关史料载: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原处于夏、商时代。东北部落,多处氏族社会末期及青铜时代。其时,肃慎、鸟夷(即岛夷)、屠何、孤竹等方国,常向中原王朝进贡方物。至周武王灭纣后,《尚书》载:“武王既伐东夷,肃慎来贺。”古《竹书纪年》《山海经》《国语·鲁语下》,均有“肃慎”来贺之载。据考证:肃慎、岛夷、孤竹、令支等小方国,通过卢龙古道必经今通州、北京城,向周都镐京(今陕西长安),进贡方物。

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齐助燕北伐山戎,“斩孤竹,破屠何”,至于孤竹而还。后北燕设置辽东郡、辽西郡。前者郡治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后者郡治阳乐(今辽宁省义县城南)。燕国都燕蓟城,与辽东郡、辽西郡的邮驿、交往,必经今通州走卢龙古道东支。

秦灭六国初,分天下三十六郡,后随边境开发及郡治调整共有四十六郡。其中有辽西郡(公元前225年重建)、辽东郡(公元前222年重建),并修筑郡与郡之间标准驰道。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179秦二世元年(前209)“春,二世东巡郡县,李斯从。到碣石、并海,南至会稽,而尽刻始皇所立刻石……遂至辽东而还。”

这表明秦始皇父子都曾临碣石。今通州有秦驰道,东通辽西、辽东两郡,驰道边有秦置驿站。该驿站又有驰道通向东方、南方,可谓之大路迢迢。这应是“路”县得名的依据。

此“路”,当为交通要道之名,亦可能为驿路之名,得名约在周武王灭殷商“封邦建国”之时。亦不排除春秋时为军邑名,战国时为县邑名。此后此“路”作为地域名,久存不衰;直至汉初置路县,以“路”为名。

潞。《后汉书·郡国五》载:渔阳郡。秦置,有“九城”。其中有渔阳、狐奴、潞等9县。“九城”即九个县城,实指九个县域。王莽改潞县为“通路亭”。公元25年,东汉王朝废王莽新朝所改,复西汉旧称,又改路县为潞县,县治今通州区治北古城村。北齐为渔阳郡治,唐为玄州治。五代徒治今北京市通州区治,名潞城。金天德三年(1151)置通州,为州治。元因袭之。明洪武初省潞县入通州。

潞,古今又多作水名。《周礼·夏官·职方氏》:“河内曰冀州……其浸汾、潞。”古称今山西省浊漳河为潞水。《水经注·浊漳水》《读史方舆纪要·山西四·潞安府》皆载“潞县”“潞水”之名。以上潞水即浊漳水。后亦指潞河,即今北京通州区以下的北运河(白河、潮白河)。

路县何以改称为潞县?当与东汉时水路交通大运河改善相关。

周政王十四年(前506),吴王阖闾伐楚,命伍子胥开堰渎运粮,把太湖与长江沟通。周政王三十四年(前486),据《左传·哀公九年》载:“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夫差率北师,与晋候会盟于济水岸边的黄池。从此江淮与中原由运河沟通。战国中期,魏国开凿大沟与鸿沟,引黄入鸿沟,在河淮平原上形成鸿沟水运系统。

东汉末,曹操开凿平虏渠之前,呼沲河(今滹沱河)、泒水(上游即今大沙河,下游相当于今大清河至海口段),是重要运粮水道。平虏渠开通后,清河、呼沲河,泒水互通联运,终于形成中国大运河最北段北运河(潞)水系。北运河水系,源自军都山(今北京市昌平区军都山),全长238公里,流域面积5300平方公里。今北运河,潮白河与蓟运河,三位一体联系紧密;而东汉初今潮白河,曾是今北京城的漕运主航道。由上述可知,今通州在东汉初,是通往东北的卢龙主道,而流经通州的潮白河,又是通往京师(今洛阳)及广阳郡治(今北京古城)漕运主道。故置县时,以潞水名县。潞河得名,约在西汉末东汉初。

漷阴。辽太平年间(1021—1031),《漷阴县志》载:漷阴县本是汉朝泉州县地,辽太平中置镇于漷阴村,“折路县、泉州(今天津市武清县)地置漷阴县。”《读史方舆纪要》载:因县邑处漷河(今凉水河)南,故名。所经漷城之潞河称漷河。治今北京市通州区东南漷县镇;辖今通州区张家湾南,河西务北48个村庄。

漷,河流名,后引申四周环水之村邑为漷。其行政建置得名,当与辽朝皇家“捺钵文化”密切相关。

漷阴,原名霍村。因汉初,有霍姓大聚落而得名。其境域汉为泉州县地,魏属雍奴县地,唐属武清县地,位于雍奴薮北部东畔。辽代雍奴薮演化为若干湖沼、岛屿。村西延芳淀,水面辽阔,霍村因辽朝有“捺钵文化”而始兴。

“捺钵”为契丹语,意为行营、行宫。作为一种习俗文化,是指在一年之中,辽帝与契丹游牧习俗相关射猎等活动。

辽初,漷阴县地域内延芳湿地,方圆百里。春秋两季,候鸟常在沼泽湖水面或塘里歇足,捕食。辽朝,便将其设为皇家范囿,先后建宫立苑;形成北京最早皇家园林建筑群。到了元代又修建了柳林行宫。

五代后唐,石敬瑭将云燕十六州献于契丹,契丹以今北京为陪都,称南京。今北京及周边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凸显。其时,霍村处于北方与南方政权对峙的前沿阵地,加上在京东南有广阔水域作为军事及运输屏障,地位更加重要。于是霍村升为镇,因位于漷河之南,故称漷阴镇。霍与漷可能为一音之转。霍村人将其四边环水之聚落中一条河,称为漷河。漷阴镇处于延芳淀岸畔,且历史文化悠久深厚,便成了辽朝皇家“捺钵”文化的最佳选择地。辽太平间(1021—1031),漷阴镇升为漷阴县。

金朝建立后,延续辽朝及“捺钵”文化,并以延芳淀为基地,训练水军。《元史·兵志四》:“冬春之交,天子或亲幸近郊,纵鹰隼博击,以为游豫之度,谓之放飞。”即帝王在侍臣侍卫等拥簇下,到湖沼放飞鹰隼擒杀天鹅、大雁等的狩猎活动。

其时,在延芳淀放飞泊西边三公里,有柳林镇,因地势优越,又位于皇家游猎玩乐之地,至元十三年(1276),漷阴县由此升为州,州治柳林镇。香河、武清二县部分地属之。一年后因大运河工程之需,州治迁入白河(今北运河)两岸河西务。为了皇家游猎之需,又在柳林镇修筑柳林行宫。元至正初(1325—1368),漷州州治又迁至漷阴镇东北,县、州同治。

漷阴县,辽属析津府。金、元属大兴府。至元十三年(1276)升为漷州。明降为漷县。清废。

通州,金天德三年(1151),于潞县治置通州。《金史·志第五·地理上)载:中都路大兴府“通州,下,刺史。天德三年升潞县置,以三河隶焉。”辖潞、三河两县。

通州,何以为名?通,到达,交往。《国语·晋语二》:“道远难通,望大难走。”《周礼·考工记·序》:“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说文·辵部》:“通,达也。”州,古通洲。亦指行政区划名,历代辖境不一。元、明、清时,皆指县以上行政区划为州。明《元史·地理志》:通州“取漕运通济之义。”故名。

通州得名,当与地理交通优势及漕运有关。

通州位于“北京湾”的东南,华北平原东部,平均海拔20余米,地势平坦辽阔,河流交错,归流北海,自古皆为今北京通往东北、东方、南方战略要冲。民谚曰:“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道出水运漕运便利的交通优势。

春秋战国时,这儿有不少村落,人类活动频繁。战国时北燕,经此有驿路通往辽东、辽西郡。秦筑弛道经此通辽东郡郡治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汉初置路县,有大量人口居住。隋炀帝大业四年(608),用兵高丽,凿通自洛阳过天津直抵蓟城(今北京市老城区)的永济渠,并与此前通济渠贯通,大运河由此沟通南北水系,通州由此形成四通八达,水陆交汇的要会之都,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送通道。自此后通州有“十通”之誉。

综上所述:通州实由地理交通优势及漕运而兴,是名副其实的“水陆之要会”。

明初降漷州为漷县,属顺天府。清顺治十六年(1659),省入通州。民国2年(1913),改州为县,始称通县,后县名不易,县城略调,归属多变。1949年设通州镇,属河北省。1953年,折为通州市。1958年由河北省划入北京市为区,1960年复称县,1997年改设通州区。

境内地势优越,水陆交通便捷。盛产小麦、玉米、稻,尤以西瓜盛名。工业多机械、建材、化工、酿造等企业。有特产大顺斋糖火烧。有永通桥(八里桥)、燃灯佛塔、清真寺、李贽墓、中、西仓遗址等古迹。

来源:《中国地名》2020年4月

作者 :彭雪开、王殿彬

选稿:周辰

编辑:华丽

校对:万诗青

责编:黄海红


往期精彩

基于GIS 的南京市历史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

贵州历史植物地名与山地经济发展研究

南京市首批红色地名摄影大赛征稿启事

“网红打卡”地名文化的冷思考

新乡县地名文化解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