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陂”作地名源流考
“陂”作地名源流考
肖亚琪
(江西农业大学 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45)
摘要:“陂”字是地名中比较特殊的用字,它的发音有四种:bēi、pí、pō、bì。前三个读音,与地名有关。故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导致混乱,让人无所适从。分析起来,“bēi”有“池塘,水边,水岸,山坡,斜坡”的意思;“pí”为地名“黄陂”;“pō”意为“倾斜,不平坦”。含“陂”字的88个地名中,有61个读音为bēi。这与该地水利设施的兴修和水田有很大关系。
关键词:地名;“陂”;读音
地名中,有不少特殊用字现象。“陂”这个字,经常用作地名用字,但对其读音,学界尚有不同看法。“陂”字共有四个读音,即:bēi、pí、pō、bì。前三个读音与地名有关。
一、“陂”源流考
对“陂”字记载最早的是《易·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此处“陂”读音为bì,意指倾危。全句的意思是:凡事没有始终平直而不遇险阻的,没有始终往前而不遇反复的。《周礼·春官·典同》:“陂声散。”郑注曰:“陂,读为险陂之‘陂’,陂谓偏侈,陂则声离散也。”“陂声散”,意指:钟体一边偏大,发出的声音就会离散而不稍内敛。可见周朝就出现了“陂”字,意义为“偏邪、不正”。“陂”的用例,历代都有不少,如:
《尚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孔传:“陂,不正。”
《荀子·成相》:“谗人罔极,险陂倾侧。”
《玉篇·阜部》:“陂,倾也;邪也。”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叙论四》:“学之守正而不陂者在焉。”
这些“陂”字都有“偏邪、不正、倾危”的意思。读音为“bì”。
类似此意思的还有“陂陀”一词,也作“陂陁”,意为“险阻、倾斜不平”,“陂”读“pō”。“陂陀”还有一个意思,指阶陛。如:
《楚辞·招魂》:“文异豹饰,侍陂陀些。”王逸注:“陂陁,长陛也。言侍从之人,皆衣虎豹之文,异采之饰,侍君堂隅,卫阶陛也……陁,一作陀。”洪兴祖补注:“陂,音颇。陀,音驼。不平也。《文选》陂,音波。”
按:《文选》作“陂陀”。
《广雅·释诂二》:“陂陀,袤也。”
《玉篇·阜部》:“陂,陂陀,靡迆也。”
春秋时期,“陂”就已经用作地名。如:
《左传·成公四年》:“许人败诸展陂。”杜注:“展陂,许地。”
《左传·昭公十三年》:“楚公子比次于鱼陂。”杜注:“竟陵县城西北有甘魚陂。”
这种用法,持续使用。如:
《史记·货殖传》:“水居千石鱼陂。”
《汉书·景十三王传》:“游雷波。”颜师古注:“波读为陂。雷陂,陂名。”
《正字通》:“黄陂,县名,今黄州府。”
“陂”字也有“山坡、斜坡”之意,读音为“bēi”。如:
《说文·阜部》:“陂,阪也。”
《尔雅·释地》:“陂者曰阪。”
《释名·释山》:“山旁曰陂。”
《文选·古诗<冉冉孤生竹>》:“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陂”还有“水池、湖泊”之意,读音为“bēi”。如:
《淮南子·说林》:“十顷之陂,可以灌四十顷。”高诱注:“蓄水曰陂。”
《说文·阜部》:“陂,一曰沱也。”段玉裁注:“陂得训池者,陂言其外之障,池言其中所蓄之水。”
《汉书·元后传》:“后又穿长安城,引内沣水注第中大陂以行船。”
后引申为“水利设施、灌溉”。如:
《风俗通义》:“陂者,繁也。言因下钟水,以繁利万物也。今陂皆以溉灌。”
“陂”有时也作“边际、旁边”之意。如:
《国语·越语下》:“故滨于东海之陂,鼋鼍鱼鳖之与处,而蛙黾之与同渚。”韦昭注:“陂,崖也。”
《汉书·礼乐志》:“腾雨师,洒路陂。”颜师古注:“路陂,路傍也。”
古书中对“陂”的注音多种多样,这里以《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为主展开讨论。
《汉语大字典》对“陂”的注音是4种,分别为bēi、bì、pō、pí。《汉语大词典》的注音与《汉语大字典》相同[2]。《现代汉语词典》对“陂”的注音只有3种:bēi、pō、pí。
在《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对“陂”的4种注音中,“bì、pō、pí”意义几乎一致。《汉语大词典》对“pí”进行了补充,除用作地名外,还可组成若干固定词语,如陂月、陂田、陂曲等。对于注音“bēi”,《汉语大字典》有5种解释,分别为:山坡、斜坡;池塘、湖泊;壅塞;边际、旁边;倾斜。《汉语大词典》有7种解释,分别为:堤防、堤岸;池塘、湖泊;壅塞;山坡;旁边、边际;靠近;沿着、顺着。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bēi”意义有“池塘”“水边”“山坡”;“pō”意为“倾斜不平”,主要组词“陂陀”;“pí”为地名,湖北省黄陂县。
可见,在“陂”的注音和解释上,《现代汉语词典》较之《汉语大字典》及《汉语大词典》,都有所简化。注音方面,《现代汉语词典》去掉“bì”;注释方面,通过归纳合并同类意思及删除不常用意思,“陂”的意义大大减少。
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都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而《现代汉语词典》是现代汉语工具书,偏重于现当代的字词及其解释,对古代的字词及其解释有所简化。
二、“陂”用作地名现状
戴均良《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共收录了73个带“陂”字的地名。[4]读音为“bēi”的有61个,分别为大陂山、大陂站、广济陂、巳尼陂、天宝陂、木兰陂、五陂镇、仆射陂、玉池陂、古陂镇、石陂镇、石塘陂、芍陂、龙陂、平皋陂、东陂镇、白水陂、头陂镇、江陂镇、礼陂镇、西陂塘、百尺陂、朱管陂、华陂镇、池陂桥、吴塘陂、沥陂镇、沙塘陂、穷陂、灵陂、陂头、陂头镇、陂西镇、陂面镇、陂阳县、陂洋镇、泥陂镇、迪陂、金氏陂、金陂镇、鱼陂、沿陂镇、泼陂河镇、陌陂、柳陂镇、皇子陂、晁陂镇、钳声陂、逢关陂、逢洪陂、高陂镇、展陂、黄陂镇、麻陂镇、鸿隙陂、渼陂、蒲阳陂、焦(椒)陂镇、矮陂镇、腰陂镇、新陂镇。
其中,得名与“灌溉、水利设施”有关的有:大陂山、大陂站、广济陂、天宝陂、木兰陂、五陂镇、玉池陂、芍陂(quèbēi)、吴塘陂、沥陂镇、灵陂、陂头、陂头镇、陂西镇、泥陂镇、迪陂、晁陂镇、钳声陂、逢洪陂、高陂镇、鸿隙陂、渼陂、蒲阳陂、新陂镇。
得名与“水池、湖泊、河流、桥”有关的有:巳尼陂、石陂镇、石塘陂、龙陂、平皋陂、东陂镇、白水陂、头陂镇、礼陂镇、西陂塘、百尺陂、江陂镇、朱管陂、华陂镇、池陂桥、沙塘陂、穷陂、陂面镇、陂阳县、陂洋镇、金氏陂、金陂镇、沿陂镇、泼陂河镇、陌陂、柳陂镇、皇子陂、逢关陂、黄陂镇、麻陂镇、焦(椒)陂镇、矮陂镇、腰陂镇。
仆射陂因山坡得名。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河南道四·管城县》:“李氏陂,县东四里。后魏孝文帝以此陂赐仆射李冲,故俗呼为仆射陂。周回十八里。”[5]天宝六载(747年)改名广仁陂。
读音为“pí”的有黄陂县、黄陂桥。黄陂县为古县名,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置,隋属永安郡,唐、北宋属黄州,今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北郊。黄陂桥为集镇名,今在湖南省邵东县北部、邵水支流潭家水西北岸。集镇东南跨水有黄陂桥,地以桥名。
另外,《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还收录了地名“黄陂镇”并为之注音“bēi”:
“黄陂镇(陂bēi)(1)在江西省宜黄县西南部、黄水河畔……唐末戴姓自虔化(今宁都)县清泰乡迁此,以水为名,称黄陂。1949年设黄陂等乡,1958年设黄陂公设,1984年改乡,1985年置镇……(2)在江西省宁都县西部……唐乾符年间建村于璜溪河畔,以水为名。明时河上筑有水坝改称璜陂,1963年简作今名。1949年属璜陂区,1958年设红都公社。1984年改黄陂乡,1987年设镇……(3)在广东省英德市东部,滃江中游……因附近有一引水陂头得名。原属大镇镇,1977年析置黄陂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建乡,1993年设镇……(4)在广东省兴宁市北部、黄陂河中游……宋时称乌茶洞,明泰昌元年(1620年)改称中洞圩;后因黄陂河上筑有拦水坝(俗称陂头),上游开采硫黄矿,河水浑浊呈黄色,故名。1950年属兴宁六区。1958年设黄陂公社,1962年设区,1987年建镇。”
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同为“黄陂”,读音有“bēi”“pí”之分。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县的“陂”读音为“pí”,以“桥”为名的“黄陂桥”的“陂”读“pí”,因“水、水利设施”得名的“黄陂镇”的“陂”读“bēi”。
然而,在该书中,“龙陂”“礼陂镇”“百尺陂”“池陂桥”中的“陂”读“bēi”,得名亦与“桥”有关。如礼陂镇:“在江西省崇仁县东南部……明代罗姓建村,以地势低洼,溪上有古道陂桥,因名底陂桥,雅称礼陂桥,演化为礼陂。”所以,如果仅以“桥”为判断依据,与“桥”有关的地名“陂”读音都应该为“bēi”,包括“黄陂桥”。如此一来,判断“黄陂桥”的“陂”读音是以“桥”为依据读“bēi”,还是统一把含“黄陂”的地名中的“陂”都读作“pí”,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读音为“pō”的有九陂镇。九陂镇在广东省连州市南部,因附近有九个石陂而得名,1955年设九坡区。
读音不详的有:土地陂、王市陂、古畿陂、安王陂、述陂城、周氏陂、胡柳陂、盘陂县、幕天陂。这九个地名皆为古地名,大部分现已被废除。
土地陂,在今河南南召县北。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河南六·南召县》:“土地陂,在县北。正德中乱贼刘三为官军所败,走死于土地陂,即此。”[6]
王市陂即王家市镇,《大清一统志·颍州府》:“王市陂,在颍州北九十里,即王家市也。”[7]
古畿陂,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南。北魏神瑞二年(415年),拓跋嗣东巡,途经此。
安王陂,在今江苏铜山县西。《资治通鉴·宋太祖元嘉二十八年》:“虏驱南口万余,夕应宿安王陂,去城数十里。”[8]
述陂城,唐武德五年(622年)筑,在今江西省抚州市西。后废。《大清一统志·抚州府》:“唐武德五年,刺史周法猛筑述陂,置陂上山田百余亩,为永久修陂之费,今与小港、华家、徐陂相连,并列为五陂。”[9]
周氏陂,亦名周氏曲。在今陕西咸阳市东三十里。《太平寰宇记·关西道二·咸阳》:“周氏陂,周回十三里。汉太尉周勃冢在陂,其子亚夫有功,遂赐此陂,故地以氏称之。”[10]
胡柳陂,因胡柳陂之战而闻名,在今河南濮阳市东南五十里。据《旧五代史·唐书·周德威传》记载,天祐十五年(918),李存勗进军梁汴京,“次胡柳陂”。[11]
盘陂县,西魏置,属梁宁郡。治所在今湖北京山县西。隋大业初废。
另外,我们发现若干《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这本书中尚未收录的地名:槎滩陂、广润陂、北澳陂、马仁陂、松陂村、江陂村、瓦子陂村、湖陂村、甘陂村、茜陂村、章陂村、沐陂村、文陂镇、桃陂镇、厚陂镇。在这些地名中“陂”的读音,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作出判断。
槎滩陂位于江西省泰和县禾市镇桥丰村,是江西最早的水利工程,故此处“陂”读音是“bēi”。
广润陂即古黄泽,在今河南省安阳县瓦店和汤阴县的菜园之间,这一带曾是一片水的沼泽之地,又在内黄境内,故名“黄泽”,故此“陂”音“bēi”。
北澳陂又名虎潭陂,在江西省遂川县泉江镇四农村、县城西1.5公里虎山下。虎山之形像老虎蹲踞,古时就叫“虎阜啸风”,为泉城八景之一,下临深潭,故名虎潭。从南唐以来,拦河筑坝,成为该县骨干引水工程。所以,虎潭“陂”音“bēi”。
马仁陂,在河南省泌阳县,今称华山水库,是西汉元帝时南阳太守召信臣率民工创建的。由此可见,马仁“陂”音“bēi”。
松陂村,在我国湖南、广东等个省都有同名村庄,共同特点是天蓝水美,水田丰富,所以“陂”音“bēi”。
石江陂村、瓦子陂村、湖陂村皆隶属于南昌市,“陂”音“bēi”。
甘陂村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镇隆镇,水田丰富,盛产荔枝,“陂”音“bēi”。
章陂村位于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西邻瑶田河,“陂”音“bēi”。
文陂镇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中部,富水河两岸,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的渼陂古村就坐落在乡政府所在地,故“陂”音应为“bēi”。
桃陂镇地处江西省抚州市,灌溉便利,盛产优质水稻和杂交水稻,故“陂”音应为“bēi”。
三、“陂”用作地名读音分析
通过观察以上80余个带“陂”字地名的读音,可发现,虽然用作地名的“陂”读音有三个,但可以通过以下办法对其读音作出判断。
与“灌溉、水利设施”或“水池;湖泊;河流;桥”或“水边;边际”或“山坡;斜坡”有关的,读音一般为“bēi”。意为“倾斜不平”的,读音一般为“pō”,相关组词有“陂陀”。读音为“pí”的为专属地名,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县。
更直接简单的方法是,除“黄陂”外,其余地名“陂”大部分音为“bēi”。因为在目前看来,音“pí”的似乎只有“黄陂”,音“pō”的更是少之又少。
“陂”的这些音义之间,语音方面相近,语义方面也相近,当是同源关系。读音有所不同,可能与方言读音有关,也符合“名从主人”的规律(1)。由于水平和篇幅所限,这些方面,本文暂不展开。
注释:
(1).此观点由《武陵学刊》匿名审稿专家指出,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崇文书局,2010.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戴均良.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四库全书 第468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33上.
[6](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2414.
[7]四部丛刊续编 史部 嘉庆重修一统志 第7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34:18下.
[8]四部丛刊续编 史部 资治通鉴 第20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34:24上.
[9]四部丛刊续编 史部 嘉庆重修一统志 第20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34:17下.
[10]四库全书 第469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32上.
[11]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754.
说明:本文作者肖亚琪,为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15级本科生。本文曾获2017年民政部全国地名理论征文二等奖,并收入《保护与发展:2017全国地名理论征文文集》(人民出版社2017年)。后经修改,以指导老师孙尊章作为第一作者、肖亚琪作为第二作者,在《武陵学刊》2018年第1期发表。
往期精彩推送
文章作者:肖亚琪
文章来源:《武陵学刊》2018年第1期
本版主编:曾依婷
校对:代停停
审订:张塑杭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