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名文化中的红色茅台

袁媛 宋俊成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黔北文化重镇——茅台镇,历史可追溯至古代濮獠部落时期,早期以古盐文化、酒文化为外界所熟知,西南大儒郑珍曾发出“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的美赞。如今,茅台镇发展成为黔北红色文化旅游重镇,担任着传播具有黔北地域特色的革命文化这一历史重任。茅台镇的红色文化是新中国的岁月留痕,四渡赤水过程中,茅台渡口是红军摆脱被动局势的关键性一步,在国民党军队的步步紧逼下,当地民众与革命红军互帮互助,结下深厚的军民情谊。围绕中国红军在茅台镇的行动轨迹,形成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怀红亭、茅台渡口纪念碑、茅台中国酒文化城为代表的红色主题文化,这些文化符号共同促成了红色茅台的新名片。


一、茅台镇地名回溯及概况


茅台镇位于仁怀县城西北的茅台河(赤水河)东岸,距县城12公里,集镇沿河坐落,依山傍水,整体沿呈西南——东北走向。

茅台镇远景图

据记载:古代濮獠部落世居茅台古地,此地马桑树漫山遍野,故名“马桑湾”。后来在赤水河东岸发现了一股纯净的泉水,濮獠部落砌了一口四方形的水井,方便来往行人饮用,人们便以“四方井”代替“马桑湾”。此后,沿河地带人类活动频繁,逐步开发,历代濮獠人在街后筑土台,立灯杆祭祀祖先,对先人开荒破草表示崇敬,习惯上称“茅草台”,这是“茅台”名字的雏形。 有地有名,人气聚集,大量濮獠人在此定居。元代开始,州县以下始设村、寨,茅台发展为“茅台村”。后来茅台街上修筑万寿宫大庙,一座半边桥与街区相连,颇具特色,人们又以“半边桥”代称茅台,再往后观音寺、灵仙寺、禹王宫内发现三面东汉铜鼓,茅台村一度易名云鼓镇,清乾隆十年,时任贵州总督的张广泗准奏开凿赤水河道,茅台以川盐入黔的四大口岸之一而闻名,川盐经赤水运入至茅台起岸,又被称作“仁岸”,水路、陆路交通便捷的茅台镇一时成为商贾云集的繁华集镇,又改称“益镇”,但因往来村民已习惯“茅台”称呼,遂沿用旧称。


继盐商重镇、酒文化古镇之后,茅台镇在三渡赤水过程中,成长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见证者,被历史赋予红色革命文化小镇的新身份,三渡赤水扭转了国共两军对垒的局势,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用兵如神的军事指挥才能,一渡、二渡赤水,我军一直处于被迫转移的不利局面,三渡赤水为我军摆脱国民党军队围剿的危机局势创造机会,保证了我军安全。蒋介石派遣大量兵力在四川境内修筑堡垒,准备在四川境内消灭红军,面对强大的兵力悬殊,毛泽东同志当机立断挥师东进,四渡赤水河,并在鸭溪附近突破敌人的军事防守,打乱蒋介石的军事部署,改被动为主动,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茅台镇充分发扬其历史文化优势,修复革命遗址、修建革命文化纪念馆,积极开发红色文化旅游,在黔北一角,与转折之城遵义两相呼应,成为贵州多彩文化中靓丽的一笔。


二、红军三渡赤水

茅台的革命事迹


娄山关大捷、遵义大捷一方面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队,1935年3月2日,蒋介石亲自到重庆“督剿”,企图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电令川黔各军:“不得擅自进退,务期共同一致完成使命。”蒋介石预判红军会经湄潭、凤岗渡过乌江与湖南的红军会合,于是在乌江以西布下重兵,命桐梓的部队集中兵力向遵义东北逼近,中央军周浑元把守遵义西南向,对红军形成三面夹击之势。为此,朱德3月5日发出作战部署,命我军野战军9团在铜仁、遵义地域活动吸引敌军向东以钳制兵力,我军主力西进至遵义、仁怀寻求作战时机开展突击战;另一方面,遵义大捷使我军建立黔北根据地的目标从渺茫变为可能,打击一直对红军紧追不舍的周浑元部队,对建立根据地有重要意义。红军在强敌围困中,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以期完成根据地建设。

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


3月12日,蒋介石再发出《在乌江以西赤水河以东‘围歼’共军》的电令,部署了四条战线,连夜构筑碉堡,计划在川黔地带全部消灭红军。面对这种情况,党中央政治局作出“向西南转移”。我军在仁怀一直找寻运动战的作战时机,运动战的关键在于利用农村复杂的地形条件分散敌人兵力,选择敌军势力薄弱的地方集中火力各个击破,同时可以在农村积极开展共产主义事业宣传工作,补给力量,用陈伯钧的话说就是:“打一仗,消灭敌人后,就分兵发动群众,补充自己,创造战场,敌人再来就再打。”考虑到我军发展尚未成熟,毛泽东不主张与固守部队正面作战,提出“不能硬啃”“要到四川去绕一个圈子”的迂回战略,因为两军力量悬殊太大,运动战是最稳妥的作战方式。不料敌方在经历了娄山关、遵义战役和一渡赤水、二渡赤水后,进入高度警备状态,周浑元纵队守住阵地不肯迎战,导致红军的运动战计划无法开展,同时国民党军各路围剿部队不断逼近,为顺利向西南转移,红军不得不发起一场攻坚战。14日晚21时,朱德发布《关于三月十五日消灭鲁班场之敌》的通知。3月15日上午10时,一、三、五、九军团打响鲁班战役,目的在于掩护全军顺利渡河,避免背水一战。

赤水战役形势图

另一边,红军到达茅台镇,欲从茅台渡河挺进川南古蔺,摆脱危险,继续寻找作战时机。但赤水河上的浮桥已被敌军的飞机炸毁,只剩几根铁索。镇上的百姓闻讯纷纷拿出自家盐船用以修复铁索浮桥,红军对征用的盐船以每只三十块大洋的价钱付清,很快修复了浮桥通过赤水河。在军民团结的友好合作下,红军得以顺利转移,为中国革命事业蓬勃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红军三渡赤水的地方


茅台居民与红军的友好关系是在红军行军茅台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的。3月15日,红军刚进驻茅台,中央红军总政治部就发布了《中央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关于保护茅台酒的通令》,规定:“我军只能在酒厂公买公卖,对酒灶、酒窖、酒坛、酒瓶等一切设备,均应加以保护,不得损坏。”鲁班场战斗中,战士们从羊肠小道紧急行军,沿路看见老百姓的许多牛羊还在山坡上来不及赶回圈里,人们都被国民党的反动宣传吓跑了,红军战士们只好把牛羊赶紧圈里关起来,又扔进一些谷草去喂,因为他们知道耕牛和羊群就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在了解到贵州干人“斗米一斤盐,吃盐当过年”的贫困处境后,红军打开盐仓,给贫困民众分发盐巴,但红军对干人的东西什么也没动。原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现已离休)孙宪权同志是当时茅台的红三军团参谋,他在后来的回忆中说道:“红军的纪律是很严明的。那时,我们的侦察部队出去,老百姓不了解红军,饭蒸好了就跑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若是饿了,就舀起饭吃,吃了就留张条子,将大洋压在条子上,一般都只有给多的。”


三、红色茅台历久弥新


正因红军处处为人民着想,关心民众疾苦,当地百姓对红军的认识很好,他们说:“红军是保护干人的军队,不拉夫,不派捐,不杀人放火,公买公卖,打土豪,分田地……希望红军留在仁怀,解放仁怀的工农干人。”《石火炉红军驻地》的纪念碑上明确记载着石火炉农民穆大清一家给红军送鸡蛋,红军三十三分队队长张瑞同志坚决不收免费鸡蛋的故事。1935年4月5日,红军总政治部出版的《红星报》记载:“我红军到达仁怀县城,仁怀的劳苦群众派了代表五十余人,其中一半是工人,抬了肥猪三只,茅台酒一大坛,送到总政治部慰劳红军。”红军战士用茅台酒擦拭伤口做消毒,舒筋活血。李真将军后来回忆说:“有的同志长途行军中感冒风寒,泻肚子,喝了茅台酒,病就好了。”


1935年红军离开茅台后,红色文化精神深深植根于这方土地,抗战末期,周恩来同志曾说:“长征的胜利,也有茅台酒的一大功劳。”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第一宴由周总理亲自筹备、审定,选定的国宴用酒正是当年为红军战士疗伤洗尘的贵州茅台酒。时至今日,茅台镇茅台酒厂区的办公大楼门前依然伫立着周恩来总理的雕塑。当地人民在革命中凝练出的团结、奋进的精神指引茅台镇不断发展,经历了盐商小镇、酒镇和革命小镇的身份洗礼,在岁月长河中历久弥新,成为集运河文化、酒文化与红色文化与一身的文化富饶之地,新中国的建设和改革时期,茅台镇充分发挥自身地理、人文优势,努力发展酿酒工业,积极开发红色旅游,取得了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2017年度中国十大品质休闲基地”、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前100名等优异成绩,成为全国村镇建设中当之无愧的领跑者。但茅台渡口的纪念碑、渡口旁侧红军用以拴系架设浮桥所用的繁茂树枝、朱砂堡上熠熠生辉的四渡赤水纪念碑和镇上随处可见的红星路标,无一不是这段革命历史的见证者,无一不在弘扬这方水土的优秀文化和魅力。

茅台镇风景


★ ★ ★


来源:中国地名2020年第11期

作者:袁媛  宋俊成

选稿:耿曈

编辑:郭娟

图片:网络

校对:何涵

责任编辑:刘家瑶


往期推荐


“黔”成为贵州简称的文化探源

贵州古代地名蕴含的儒家教化理念研究

彝汉文化交融下的贵州十二生肖地名

讲好红色地名 传承红色文化 弘扬红色精神

关于茅台地名文化保护与开发原则及措施的思考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