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江西”得名的地名文化

地名文化,是历史人文的重要记载,是移民文化的反映。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中,以姓氏为名的街巷村镇桥津随处可见。而以原籍地命名的街巷村镇桥津也不乏其例。其中以“江西”及其相关寓意命名的地名文化,是江西移民文化的反映。


一、以“江西”得名的行政乡、村


(一)会东县“江西街乡”

今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的江西街乡,位于会东镇东北,面积58平方公里,人口6694人,以汉族为主,有少量的彝族、布依族等。该乡辖乡政府1个,村委会9个,居民小组61个。乡政府所在的大村为集市。这是笔者得知的在四川省境内唯一以“江西”命名的行政乡。

该乡的得名,与明、清两朝江西籍人迁居此地密切相关。明代有随军入川的数百户江西籍人。见诸于文字记载的迁入会理的有胡氏、王氏、杨氏、叶氏和张氏。到了清康熙年间大量移民垦荒,据《会东州乡土志》载:清代迁入会理形成大族的江西人有廖氏、熊氏、丁氏(均为康熙年间迁入)以及吴氏(雍正年间迁入)。又因为会东县在建县前其地域一直隶属他县(隶属过会理县,又划归云南巧家县),当地没有文字记载,所以究竟明清时期迁入江西街有哪些姓氏、有多少江西籍的移民,至今尚未査到。而且随着历史的变迁、年代的久远,“江西街”当地人的语言、风俗习惯没有什么赣籍的遗迹。宗祠、会馆也未曾发现。

虽然历经四五百年,但江西籍人迁移到此,并形成了一个街镇,故名“江西街”。1952年建会东县前,其属会理县醪鱼区大发乡。1952年划乡建制时,建立了“江西街乡”,以后几经变迁易名,直到1981年地名普査时,才恢复“江西街”公社,1984年公社改为乡,故为“江西街乡”直至今。


(二)新都区木兰镇的“江西村”和”黄江西大堰”

今成都市新都区(原新都县)木兰镇(原木兰乡)清代至民国年间其名同兴乡,清至民国初年隶属华阳县隆兴场,1954年划归新都县。1956年,同兴乡更名为木兰乡直至2002年春,撤乡建镇,谓之木兰镇。

该乡历史上是农业之乡,主要产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又是个客家之乡,全乡95%的人皆是来自广东和江西的客家人。全乡计有木兰村、共和村、狮子村、长林村和江西村。

江西村的得名,是以其大姓黄氏原系来自江西的移民而致。“江西村”全村今有1560多人中,黄姓近400人,占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一强。黄姓在清雍正初年从赣州府龙南县的上荣堡启程上川,入川祖淑日、淑月两兄弟进入川西道定居。淑日落业于同兴乡西北部的黄牛山(即后来的“江西村”)置地挖堰,创立家园,繁衍后代今历13代。黄氏江西入川祖坟、宗祠均在“江西村”。而且还有一口大堰(140余亩)是黄氏家族合力凿成的,同样贯有“江西”的地籍,人称黄氏创业的这个重要遗迹谓之“黄江西大堰”。而在清代入川的黄淑月,其下落不得而知。现今“江西村”的黄氏后代,是入川祖黄淑日的次子昌志公之后,江西带来的班辈一直沿用至今,“文黄德淑昌龙启,运盛明华福泽兴。学肇先哲崇正志……”现已传至“肇”字辈入川第13代。


(三)金堂县土桥镇的江西村

《西南商报》记者李琦、王俊杰2004年夏专程到成都市金堂县土桥镇采访“江西村”。据报道:

金堂县土桥镇距成都市区120公里。江西村位于金堂县土桥镇场镇北边,一条长约5里的山溪由北向南横贯全境。吴俊华副镇长是土生土长的江西村人,五里沟江西村因境内有一座江西会馆而得名。

自从江西客家人开发出五里沟后,这一带就成了金堂县的“小江南”和“鱼米之乡”。种有千亩油菜,还有小麦、红苕、棉花和玉米等。副镇长吴俊华和主任高祝英都是江西村江西客家人的后裔,详尽地对来采访的记者说:江西村在二三百年间人才辈出。清代、民国时期,五里沟有几个客家后裔当过举人、进士,做过刺史、县令。新中国成立后,五里沟里飞出了数十只“金凤凰”,其中大学生18个、研究生3个。今年,五里沟又有5个客家后裔考上大学。据初步统计,目前,江西村在短短50年中就出了1个县长、2个局长、10个副局级以上干部。“7组在最近四十年间人口变动小,60年代是69人,现在也不过70多人,主要原因就是升入大中专学校和当兵提干的人多”。

在江西村的诸多江西姓氏中,万氏是望族,营建有宗祠。前几次万若谷根据旧谱新修的《万氏谱牒》,记载有万氏珍公入蜀经过、万氏大事表、雇佃立业图、产业分布图等。万氏宗祠于光绪三年(1877年)集资修建、上川祖珍公坟碑的重修等,皆在大事年表中有记载。

 

二、因“江西”得名的街巷桥湾


从成都省府、重庆大商埠到州县乃至乡镇,因各省籍移民原地域和会馆得名的街巷桥路例子不少。其中与“江西”密切相关的,现举例如下:

成都市区“三道会馆街”。本书第十四章第四节述及的“三道会馆街”,因江西会馆、江苏安徽的江南馆三馆而得名。

成都东郊洛带镇“江西桥”。该江西桥位于洛带镇(原属简州)镇兴村,距该镇下街的江西会馆200余米。江西桥的得名是江西移民所建,时间是紧接建成洛带江西会馆之后(集资建会馆之余款),即在清同治年间。石拱桥,跨度15米至20米长,宽约4米至5米(可通行汽车)。桥上有高约1米的石栏杆,栏杆有方形装饰。石栏杆下有多级台阶,台阶两侧有曲形装饰。桥身拱形正中有石刻鳌鱼头,非常精美。桥边岸上有一大株黄桷树从石缝中拔起,它的许多粗根细根把石拱桥的一头缠绕起来,非常好看。夏日它像一把巨伞遮住炎热的阳光,给行人、给戏水的孩子们纳凉。那时,江西桥是镇上孩子们戏水的好场所,鳌鱼头是跳水的制高点。据洛带镇文化中心主任李声鸿忆及,从江西桥鳌鱼头上跳下戏水,是他美好童年的一部分。但在20世纪80年代修路时,江西桥被拆除了。现今看来,失去了一个好景观,实为可惜。

在成都东郊的龙潭乡至石板滩之间,原来也有一个“江西桥”,石拱桥结构,类似洛带的“江西桥”。

峨眉县(今峨眉山市)的赣籍地名多。在该县绥山镇就有江西街、万寿宫街和万寿宫巷。其中“江西街”是因江西省人在此街安家落户,开店设铺,故名江西街。在1986年地名谱査时,仍用此名;万寿宫街“是因有庙万寿宫,凡属重大典礼均在此举行”;“万寿宫巷”是指在绥山镇“沿万寿宫墙从西门至南门的一条长巷”。

叙永县(今属泸州市)的叙永镇上有陕西街和江西街。“江西街”的由来,是因“旧时,江西人在此卖搪瓷、烧料等,故名”。

重庆市中区有前述及的万寿宫巷,在双桥区有江西庙巷。据载:“江西庙巷,是康熙年间,此地江西移民集资建庙,故名江西庙,后形成街巷,名江西庙巷子。1981年改为现名。西起双路街,东连双龙西路。”

重庆市江北区(今渝北区)复盛镇高峰村位于长江北岸,以丘陵为主,面积2.5平方公里,辖8个队(组),人口近3000人,其中祖先来自江西省淦江边[今新淦(干)县境]的淦氏后裔1000余人,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强。1000余淦氏子孙分布在3个地点,皆以其姓氏为小地名:“淦家沟”聚居的淦氏最多,其次是“淦家坪”,再次是“淦家洞”。皆以姓氏与地形地貌相结合,如沿清澈透明的小河溪沟居住的淦氏,谓之“淦家沟”,住在丘陵中的平坦地的谓之“淦家坪”,住在山洞旁的谓之“淦家洞”。

江津县(今重庆市的江津市)油溪镇有条“江西街”。是因在“清康熙年间,江西籍盐商郭善齐在此地捐巨资修建万寿宫,遂以其祖籍命名所在街道为江西街。该街南接明月桥,北连复兴巷”。

江津县夹滩镇附近,有个“江西湾”,相传清代江西人到夹滩经营贸易,甚为兴旺,并集资建庙。

江津县大桥镇有个“万寿村”。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万寿寺,在大桥镇所属的一个村境内,该村因寺名而得名“万寿村”。

云阳县(今属重庆市)的云阳镇有江西街、湖北馆街。此二街名均因赣、鄂籍人建会馆得名。“江西街”是在“清代”,江西人在此建馆而得名。该县的云安镇有江西街、陕西箭楼和黄州街,这几个省籍的商人在此建馆楼经商,其中的“江西街”是因“清初,江西人在此经商,故名”。


来源:《明清的江西湖广人与四川》第452-457页

作者:孙晓芬

选稿:王涛

编辑:袁云

校对:杨肖翠

责编:郝志坚


往期推荐

“泉城”考

说地名词“操”

临川方位词地名研究

江南西道——上饶河口古镇

靖江方言地名用字分析——以“垈”和“圩”为例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