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道光《蓬溪县志》插图中的地名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巴风蜀韵 Author 徐平


清道光《蓬溪县志》,刊行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修撰者为吴章祁与徐杨文保。吴章祁,字小宋,浙江钱塘籍举人,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任蓬溪知县;徐杨文保,字芝仙,江苏丹徒籍进士,道光二十五年任蓬溪知县。该志修撰期间,蓬溪县明代刻印的县志已散轶无存,清康熙与乾隆年间编撰的县志亦多历年稔,“谢志以后遂残阙,至今六十年矣”,时任知县吴祁章遂倡修旧志,“道光甲辰仲春上浣,钱塘吴章祁谨启附重修蓬溪县志,……考古证今,辩论是非,以正旧书之误或补其阙略者。” 未料书将成时吴章祁却卒于任上。徐杨文保继任知县伊始,即致力于该志的续编与刊印,“参互考订,以终小宋之事,俾后之览者,知蓬邑六十年之文献不至湮没无徵者,小宋之功也,而诸君子赞襄之劳,亦与为不朽云。”

 


 

十六卷的清道光《蓬溪县志》,设有星野、建置、疆域、山川、堤堰、城池、公署、坛庙、寺观、金石、古迹、学校、祀典、户口、田赋、盐政、仓储、兵防、武功、职官、政绩、选举、人物、忠义、仙释、列女、风俗、物产、艺文、祥异等条目。门类安排上应规蹈矩,但该志中的各类记述却十分详尽,“苦心厘订,务求实焉”。清道光《蓬溪县志》不仅考证严密,条理清晰,而且镌刻工整、印刷精细,应为蜀中方志上乘之作。

 

附有大量的绘图,更是清道光《蓬溪县志》与众不同之处。该志目录中,列出书中的附图有疆域、水道、城池、文庙、武庙、文昌宫、考棚附城隍庙、县署、学署、龙神庙、环溪书院、鼇峙堰、飞云楼、教孝台等图,然而卷首实际所载,则为城池图、水道图、山川道里及场镇图。这些图的绘制者为刘濂泉,尚未见其人其事更多记载。

 

▲ 城池图


▲ 水道图 

 

清道光《蓬溪县志》中的“山川道里及场镇图”,共计38幅跨页图。图片绘制精致,标注详细,山水地理、人文建筑、乡场聚落,路径通达等,面面俱到。需要实地调查、采访、测绘,而且还要形象表达,这些图的绘制,并非易事。志书中采用如此大数量的绘图来描述和表达“山川道里及场镇”的情况,并不多见,而这正是清道光《蓬溪县志》突出的特点。这些图片,加之城池图与水道图,记载了大量的旧时地名及其相对位置,是研究当地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

 

蓬溪县,建置久远。清乾隆《蓬溪县志》载:“蓬虽小邑,而历朝建置代有沿革,如晋兴、巴兴、始兴、唐兴、小溪、方义、长江、青石,皆旧名也。唐天宝元年,改唐兴曰蓬溪,遥遥千数百年,裁并分立,因时各异。” 唐宋时期,这一带即为人居密集之地,也是兵防布设要地。据宋《元丰九域志》记载,旧时长江县有白土、凤台、锦店、长滩、客馆、赵井六镇;青石县有九节、龙会、大张市、河玉、赖岗五镇。明代,蓬溪下设“六乡”,分别为仁和乡、鹤鸣乡、蓬溪乡、安通乡、茸山乡、永安乡。清初,战乱停息,外省多地移民先后迁入蓬溪。清道光《蓬溪县志》载:“自明季兵燹之余,土著稀少,类皆吴楚闽广滇黔诸省人,占籍讨垦,移隶于此。” 物产丰饶的蓬溪,“延袤绣错,山峙水环,商贾辐辏之场,闾阎聚族之所,靡不星罗棋布。”


▲ 清乾隆《蓬溪县山川形胜图》

四川大学图书馆藏

 

移民的大量迁入,乡场亦渐兴渐起,至清道光年间,蓬溪县下设有板桥、槐花(铺)、文井、锣锅、明月、大石桥、常乐、天福镇、康家渡、小潼场、兴隆(寒婆岭)、黄坭(黄泥嘴)、任隆、蓬南、高坪、古溪河、李星溪(米心溪)、玉溪(玉溪口)、太平(檬子坝)、三合(新场)、太和(野猫溪)、钱家井、石板滩、隆盛(崇报寺)、蓬莱镇、大堰、河边、吉兴、永兴等29个场。清道光《蓬溪县志》的插图,根据地理方向与分布情况,将这些场,以及各场邻近区域的山川、聚落、塘铺关卡、宫观寺庙、古代遗存等详细地标识了出来。这些绘图及其标识,对于蓬溪县古旧地名,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历史、地理、人文诸方面内容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清道光《蓬溪县志》的插图中,各类地名多达500余个,通名包括镇、场、铺、塘、卡、寨、宫、观、寺、庙、庵、院、堂、祠、阁、亭、塔、台、店、坊、墓、碑,以及山、岩、垭、坝、坪、岗、岭、坡、堰、塆、坎、嘴、石、江、河、溪、沟、滩、沱、潭、洞、桥、渡、井,等等。名称各类,多种多样,数量上显著较多的有寺、庙、山、垭、坝、寨、桥等。梳理、分析各类地名的数量与占比,可对蓬溪县的地理特征,以及旧时聚落分布、风物习俗等有更多的了解。例如山、岩、垭等数量众多的地名,反映了蓬溪县的丘陵地貌特征,而寺、庙等数量众多的地名,则反映了旧时当地浓厚的宗教色彩。

 

相当多的地名,为旧时村落或聚落名,典型的如坝、坪、塆、沟、寨等,其中不乏带有姓氏的地名,例如,岳家坝、袁家坝、王家坝、冉家坝、蔡家坝、尚家坝、樊家坪、陈家岭、童家沟、夏家沟、薛家沟、陈氏塆、康家渡、郭家寨、姚家寨等地名。一些家庙家祠类地名,显然也是旧时某姓家族聚居的地方,如张家观、余家观、何家观、樊家观、纪村庙、罗家庙、梁家寺、胡家庙、唐家庙、段家庙、张家寺、傅罗寺、熊仁寺、鲁溪寺、杨家寺、温兴寺、杜家寺、何公祠、蒋氏祠、陈氏祠、丁氏祠、黄氏祠、谭氏祠、刘氏祠、卢氏祠、曾氏祠、吕氏祠等,其中应多是旧时的大姓望族。插图中的各类地名,提及到的姓氏多达70余个。宗族姓氏,反映了旧时农乡的基层社会单位及基本组织结构,也反映了族姓源流分派与分布等情况。这些姓氏,也为研究明清时期移民迁徙与落居的历史提供了帮助。此外,一些特殊地名,或也是移民带来。例如兴隆场。兴隆场,俗名寒婆岭,据称寒婆本姓樊,祖籍江西,因积德行善且具有神力而被当地民众崇拜,明清移民运动中,寒婆信仰先后传入附近地区与西南地区。后来,关于寒婆的传说演绎出多种版本。

 

山寨,为一种依山就势、建有围墙、栅栏等设施的聚落建筑。山乡寨子,或为村中富户单修,或为邻里各姓共建,其目的主要是抵御贼寇。一些寨子,曾经也是驻兵设防之处,即营寨。宋元明清历代,潼遂丘陵地区广建山寨,留下记载不少。清道光《蓬溪县志》的插图中,标示出人和寨、玉平寨、郭家寨、永乐寨、梓潼寨、万石寨、天宝山寨子、鼓楼山寨子、马鞍山寨子、三元寨、鸣金寨、佛神寨、川主寨、太平寨、老寨、新寨、金刚寨、宝龙寨、永清寨、天宝寨、观音寨、姚家寨、六也寨、龙门寨、天福寨、五龙寨、长坪寨、芭蕉寨等28个寨子。

 

地处嘉陵江与涪江之间的丘陵地带,蓬溪境内水系发达,溪河众多。通过桥梁与渡船交通来往,自然也是旧时蓬溪城乡各地间的常见方式。清道光《蓬溪县志》的插图中,标识出有45座大小桥梁和9个渡口。例如,桥梁有连珠桥、跨虹桥、大石桥、喜雨桥、回龙桥、石铙桥、金仙桥、观风桥、白鹤桥、文星桥、铁心桥、迎奎桥等,其中带有姓氏的桥有冯家桥、宋家桥、杨家桥、薛家桥、罗板桥、魏家拱桥等;渡口则有过军渡、如意渡、康家渡、郑家渡口等。

 

蓬溪县古产井盐,其历史可追溯至汉唐时期。唐《元和志》载:“蓬溪县有盐井十三所。” 著名的“卓筒井”则开凿于北宋庆历年间。清光绪《蓬溪县续志》载:“县之民多以盐为生,山之隈水之澳,九地之下,咸泉聚焉。” 清道光《蓬溪县志》插图中即标注有钱家井、岩子井、地风井,以及盐局、盐卡等地名。清乾隆元年(1736年)蓬溪县设盐课大使,始驻蓬莱镇,后又移驻水路要津康家渡,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前后共设置了70位盐课大使。旧时蓬溪县盐政之事,由此可见一斑。至清晚时期,当地盐业仍然十分兴旺。清同治南充籍贡生涂卿云《蓬溪竹枝词》有句:“比屋云连万灶烟,家家斥卤半桑田。井车似髻悬于顶,山势如螺旋到颠。”

 

很多地名由来已久。槐花场,俗称槐花铺场,因旧时曾在此设铺故名。槐花之名,则来自旧时的怀化郡。清道光《蓬溪县志》:“西魏怀化郡,通省城大道。” 常乐寺,为唐代古寺。清道光《蓬溪县志》:“常乐寺,县西北五十里,唐贞观年建。明宣德年重建。清乾隆二十五年重建。” 还有一些地名,流传着遥远的故事。贾岛祠,又名明月寺,祀唐代诗人、曾任长江县主簿的贾岛。清道光《蓬溪县志》:“贾岛祠,县西七十里明月山,即明月寺,祀唐主簿贾岛。前人碑志甚多。明知县张养性有《长江明月及风流可师碑》在祠中。” 明月寺得名,则取自贾岛诗句——“长江微雨后,明月众星中。” 教孝台,旧名孝义台,后蜀广政年间(938-956年)建,清乾隆年间,改名为教孝台。清乾隆《潼川府志》载:“孝义台,在城西二十里,晋程崇,字孟宗,母老疾笃,冬月思笋,宗无计可得,乃往林中抱竹而泣,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奉母,食闭疾愈。今地名冬笋沟,予改名教孝台,建亭于上。” 孟宗哭竹,后来被列为“二十四孝”,广为传颂。插图中还标识了“程孟宗碑”。

 

图中一些地名极富雅趣,例如“梓东邹鲁”与“一泓清可”。梓州,唐代所设,位于今三台县一带,蓬溪县在梓州以东。邹鲁,即邹国与鲁国,分布为孟子与孔子的故乡,后因以用来表达崇文尚礼之地。一泓清可,取自宋代诗人林稹《冷泉亭》诗中句子——“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

 

清道光《蓬溪县志》中的插图,包含着历史学、地理学、地名学、社会学、文化学多方面的内容,是蓬溪县以及相邻区域文史研究的重要资料。考览与研究这些绘图,一定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附《山川道里及场镇图》

注:图片略做处理。为查阅方便,增加了序号。



往期精彩推送

村落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初探 ——以陕西彬州市为例

内蒙古五原县蒙古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

甘肃武山县地名语言文化初探

广东高州市村居地名文化探析

彝汉文化交融下的贵州十二生肖地名

京杭大运河遗产与地名文化研究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