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MS李檬:小米等于腾讯乘以苹果?

IMS创始人 李檬 2019-04-17


小米作为一家成立8年的互联网公司,能够在港交所上市,获得550亿美元-850亿美元的估值,并且有可能是中国CDR第一股,不得不说小米是一家伟大的互联网公司。不过,雷军在香港IPO路演时说到:“小米的的估值应该是苹果乘以腾讯,因为小米是一家全球罕见的全能型公司”,这番表达引起了我对比小米和苹果、腾讯的兴趣。



从小米的招股书来看,小米把自己定义为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小米的商业模式可以由其独特的“铁人三项”来诠释:1)创新、高质量、精心设计且专注于卓越用户体验的智能硬件产品;2)使公司能够以厚道的价格销售产品的高效新零售渠道;3)丰富的互联网服务。简而言之,就是小米在自有渠道销售智能硬件产品,与此同时向用户提供丰富的互联网服务。

 

这个模式在大逻辑上与苹果类似,但为什么雷军会同时类比腾讯?小米的招股书中透露,小米向用户提供的互联网服务目前的变现方式为互联网广告和移动游戏,这点其实和腾讯很像。因此,把小米的商业模式认为是苹果+腾讯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如果从估值方面说是小米=苹果*腾讯,需要仔细探究一番。


小米的“铁人三项”

 

1. 苹果的生态链与小米的生态链

 

在这里,先明确下生态链和产业链的区别。我理解的生态链应该是在一个拥有足够大用户数的生态主体中延伸出来的节点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最终实现生态内的正向循环,达到可持续发展;而产业链,更多的是节点之间的连接而形成闭环,整个链条的循环和发展都是人为控制和管理的。生态链是一个乘法操作,而产业链只是一个加法行为。

 

苹果:由软件驱动的生态链


我们先看苹果的生态链:硬件(iPhone、Mac、iPad、iPod、Watch、Apple TV等)+软件服务(IOS、Mac OS、App Store、iTunes、iCloud、Apple Music等)+ 零售体系(Apple store电商及实体店)。苹果通过打造极致产品设计和功能体验的爆款产品吸引用户使用,再以一系列人性化的操作系统和软件服务留住用户。你们认为在苹果的生态链中其生态主体是什么?很多人会认为是它的硬件,我认为恰恰是他的软件服务。

 

苹果的生态链是由软件来驱动,为什么这么说?那是由于苹果封闭式的操作系统来决定的,苹果系统的封闭性和安全性成为用户热衷使用苹果的原因之一,而其开放的软件开发机制吸引全世界的软件开发者在iPhone、Mac、Watch等设备上源源不断创造优质的软件服务,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开发者、硬件厂商纷纷受益,从而实现这个生态的正向循环。

 

小米:由硬件驱动的生态链

 

同样,小米的生态链也是由硬件(手机、智能硬件)+零售(电商、小米之家)+软件服务(MIUI、米家、小米音乐等)组成,但与苹果最大的区隔点在于,小米的生态链是由硬件来驱动。小米以参股的方式投资了近百家智能硬件企业,从而构建了手机、电脑、智能电视、智能音箱、空气净化器、电动平衡车、智能扫地机器人等IoT和箱包、文具等生活消费品的生态体系。


小米生态链产品


苹果的软件驱动生态模式和小米的硬件驱动生态模式的区别,我认为会在竞争壁垒和盈利模式上这两方面产生影响。

 

硬件驱动的生态优势在于用户的入口更多,将原本的手机用户扩充到了全智能硬件行业的用户,与此同时的代价是降低了竞争壁垒。因为从目前看,小米的硬件生态链最大的优势在于性价比,一旦丢失了性价比这个优势,这个生态链是极其脆弱的。反观苹果的生态链,由于系统的封闭性天然筑起了一到高墙,除非你有打造出比IOS更牛逼的操作系统,否则竞争对手没有任何的机会。

 

另一方面,由硬件驱动的生态在软件不是优势而硬件是优势的情况下其盈利模式会更显得单一,企业只能通过硬件的销售获得盈利,因为用户的需求会更多放在购买哪个更具性价比的产品,而非使用哪个更优质的互联网服务身上。这一点从小米的财报上就可以看出:2018年1-3月小米的硬件收入310亿元(占比90.6%),互联网服务收入为32亿元(占比9.4%),注意,这是在小米硬件不赚钱的背景下的数据。同样,软件驱动的生态变现的机会显然比硬件的大得多,苹果的互联网服务已经扩充到了iTunes、iCloud、Apple Music、Apple Pay、Apple Care和App Store等,并且苹果今年第二财季的财报显示,互联网服务营收91.90亿美元(占比15%),要知道这个成绩是建立在苹果硬件设备的高额利润的基础上。

 

2. 腾讯的互联网服务和小米的互联网服务

 

目前小米向用户提供的互联网服务包括MIUI系统(月活数约1.9亿),以及小米应用商店、小米音乐、小米浏览器和小米视频(月活数均超5000万)等,小米用户每天使用小米手机的平均时间为4.5小时,相比于其他获客成本高的互联网平台,小米通过硬件销售而获取客户的过程本身不产生额外成本。

 

小米通过牺牲硬件利润而获取的互联网用户数的变现模式是互联网广告和移动游戏运营,从小米的招股书中可以看到2018年一季度小米的广告收入为18.7亿元(占比互联网服务收入58.4%),游戏运营收入没有披露。互联网广告加移动游戏运营的变现模式与腾讯类似,但需要注意的是广告变现模式的天花板严重依赖于用户基数。腾讯的用户来自于所有智能社交终端的互联网用户,相比较腾讯微信月活10亿、QQ月活8亿的数据而言,小米的互联网用户数仅仅依赖于小米手机等智能设备的销售量。如此在硬件不打算赚钱的情况下,可以见得小米的互联网变现面临的压力有多大。

 

由于以硬件驱动的生态链导致的盈利模式单一,再加上高性价比的硬件销售策略,使得小米的盈利重任放在了互联网服务身上。而互联网服务又需要拥有足够用户基数,将会进一步要求小米增加智能硬件生态的产品布局和延续高性价比的策略,这样的结果是只会缩减硬件的利润,并会导致压缩研发方面的投入,可以预见的是小米的产品会有竞争力下降的风险,在产品竞争力不足的情况下,小米将更加严重依赖产品的高性价比,如此循环的结果是,当市场处于饱和状态时,小米的用户将逐渐低端化(如中国市场,OV的高调发力和华为手握麒麟芯片的核心技术使得小米举步维艰略显寒碜),进而向非发达国家发展,从小米发力印度市场,以及招股书中说明的40%的融资将用于全球化事业中可以看出。


由互联网服务变现压力可能引发的系列反应


相反,能够平衡向更多设备提供更多互联网收费服务与向用户收取更高的硬件费用之间矛盾的只有苹果。iPhone X的上市使得iPhone的平均售价出现了上涨,尽管销量出现了下滑,但更多迹象表明苹果用户选择了更长时间来使用已有设备,2018年第二财季苹果的营收为611.37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528.96亿美元,其中互联网服务的营收为91.9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70.41亿美元增长31%。显然苹果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在销售更少产品的前提下持续提高营收的公司,归根结底,软件和技术才是最大的护城河。

 

因此,小米构建的以硬件为驱动的相对脆弱的生态链,在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市场时是否能够像在中国一样如鱼得水,显然它面临的风险比其他企业大的多。存在即合理,模式本身没有对错,只是不同商业模式对应的市场估值不一样,我认为雷军所说的小米是全能型的并非全而能。

    


(如果你想查看小米招股书,后台回复“小米”即可下载。)


也许你还想看:


IMS李檬:如果不努力和创新,独角兽也是说死就死


IMS李檬:在美国为什么联合利华被假网红骗了


90年前的古田会议是如何教你做一名优秀的互联网创业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