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9年4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被“怨恨情结”毁掉的两个国家

先知书店 杨小凯的思想世界 2019-04-03

▲最接近诺奖的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他的“后发劣势”在当下被广泛讨论(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首度问世的杨小凯学术文库,书中思想更深刻,更精彩)


被“怨恨情结”毁掉的两个国家

文:先知书店汇编

『后发国家怨恨情结的实质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对西方世界一直有一种怨恨情结。理解这一点,对理解当今的中美关系非常重要。

 

当然,怨恨情结,并非中国人特有。在世界近代史上,许多后起民族,例如德国和俄罗斯,都对先发达起来的国家产生过怨恨。

 

怨恨,就是一种羡慕、嫉妒、恨交织的情绪。简单地说,是不同文明冲突后,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反抗。马立诚老师在《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中写道:


民族必须具备的条件应该是一种自然特性,这种自然特性从血缘中产生。

 

民族主义是以血缘为基础的排他性的情感和意识,本质上具有非理性特点,而且缺乏价值内核。民族主义有如万花筒,旋转一次,就会看到不同的景象。

 

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它是一种思想化合剂,发挥凝聚整合功能,抵御外辱,保卫民族正当利益。有时,它又变成海洛因,使吸食者陷入梦想般狂热中,导致战争、排外和倒退。

 

马立诚老师进一步指出:许多民族国家出于“自尊心”,认为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不该对外来的价值观念来者不拒、全盘照收。

 

基于这种认知,怨恨情绪就会爆发。这种情绪常常会导致本土传统中,与外来的价值观念相对立的元素被挑选出来并被刻意栽培,或者与外来的价值观念抗衡,或者在形式上将其打扮成与外来的价值观念类似,但本土“早已有之”的东西,以求得心理平衡。


怨恨滋生出民族特殊主义的骄傲和仇外,给新生的民族情绪提供感情养分。


▲马立诚:民族主义可能是压垮许多后发国家的最后一根稻草。(识别二维码,即可一键购买马老师作品《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本书已绝版)

 

这样的怨恨情绪在后发国家中显得尤为明显,由此会导致后发国家在对待外来文明时,只学习技术,拒绝模仿发达国家制度、改造落后的文化观念。杨小凯将这种现象称为“后发劣势”

 

『“反动的现代性”:

德意志帝国的兴亡』

 

怨恨情结在德意志民族中造成的影响最甚。

 

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在18世纪晚期形成,拿破仑战争之后,就已经扎下了根。当时,英国经过工业革命已称雄世界,而德意志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不仅比不上英国,甚至落后于法国。

 

1871年,铁血宰相俾斯麦率领普鲁士大军,击败了强大的法兰西帝国,并在巴黎凡尔赛宫宣布了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1871年,德国统一,随后一跃成为工业强国(点击图片,即可深入了解德国快速崛起,但迅速衰落的秘密)

 

德国统一后,随着民族意识的增强,德国的怨恨情结也变得越来越强烈,在官方的宣传语境中,“西方世界”成了邪恶的化身。

 

当时的德国舆论认为,英国人所追求的目标就是“为整个世界生产,垄断所有的生产能力和通过政治操纵以及资本、技术和海军优势使世界处于幼稚和依附状态。”

 

因此,德国不应该被英国人所宣传的自由化道路所蒙蔽,而必须让国家主导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样,德意志民族主义变成了国家主导的“族裔民族主义”。

 

于是,德国以普鲁士式的集体主义为基础,以民族复兴为使命,开始疯狂引进先进技术,完善工业体系,德国人明白,若想超越西方,他们的社会中必须存在这些东西:资产阶级、贸易与工业、城市、科学。

 

但是,他们却压制启蒙思想,用权力之手控制自由市场。

 

短短几十年,德国迅速成为欧洲第一大工业强国,世界第三殖民帝国,并建立起一支上百万人的现代化陆军!

 

志大才疏的威廉二世登基后,认为取代大英帝国,称霸世界的时机已经到来,并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盟国倒戈、军队哗变、战争失败。德国投降后,被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彻底肢解。


▲1919年的巴黎和会被德意志民族视为奇耻大辱。(点击图片,即可深入理解德意志民族怨恨情结的根源)

 

一战惨败的巨大阴影,割地赔款的奇耻大辱,使得德国民族的怨恨情结再次“发炎红肿”,1933年,希特勒在民众的拥护下上台,喊出了“要大炮,不要黄油”的复仇口号,开始推行纳粹主义,短短几年内,德国全面恢复了工业生产,疯狂扩军备战,很快便重新崛起,随即发动二战,德军兵峰极盛之时,版图扩展至大半个欧洲!


▲纳粹党代会“盛况”(点击图片,即可了解,错误的思想和观念对德国的重大影响)

 

但是,战争爆发后,每一个德国人都被纳粹训练成了不会思考的螺丝钉,被希特勒当成炮灰送上战场,与此同时,数百万犹太人惨遭屠杀。最终,战争失败,整个德国沦为一片废墟,其累累罪行也大白于天下。

 

『一个超级大国的

崛起与崩溃

 

“怨恨情结”也深刻影响了俄罗斯的命运。


早在17世纪末,彼得大帝就发起和推动大规模的“西化”改革运动。然而,彼得大帝的改革,并没有实现俄罗斯与西方的真正平等。相反,俄罗斯和西方之间的差异深深困惑着整个民族,西方的强大让他们感到不悦,将西方作为榜样,不可避免地造成自我鄙视和低人一等的感觉,这就让他们心中的怨恨之火熊熊燃烧。

 

怨恨催生了文化相对主义,俄罗斯人开始寻找自己民族的特殊性,重新评估西方价值。因为俄罗斯是独特的,与西方不可比,因此西方不适合作为俄罗斯模仿的榜样。于是,俄罗斯走上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道路。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苏维埃上台执政,世界上第一个乌托邦主义政权建立。1928年,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计划经济开始在苏联强力推行。


▲苏联工业化时期宣传画(点击图片,即可深入了解苏联计划经济的本质)

 

到1937年,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工业国。斯大林面对如此辉煌的成就,自信满满地宣称,苏联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100年才能走完的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独自击败了强大的纳粹德军,苏军一度深入欧洲腹地,以解放的名义让东欧各国成为其附庸。战后,在苏联的领导下,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苏联东欧阵营。

 

然而,在辉煌的背后,是怨恨情结支配下形成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是种族主义的、集体主义的、权威主义的——让苏联从经济军事上的大国,演变成一个运动不断,政治波折的极权国家。

 

二战后,苏联认为领导世界的良机已经显现,走上了西方世界的争霸之路。然而,腐败、僵化的计划经济,最终还是拖垮了整个苏东集团。

 

戈尔巴乔夫在《苏联的命运中》写道:我们所有的特权阶层都在大发横财,让民众变得困苦不堪。终于,苏联被民众抛弃,于1991年解体。


▲戈尔巴乔夫:我们的政党是被人民所抛弃的。(识别二维码,即可一键购买戈尔巴乔夫回忆录,深入了解苏联解体的历史)

 

随后,俄罗斯沦为二流国家。然而,怨恨情结并没有消退,它一次又一次地诱使俄罗斯民族急于证明自己的价值,一次又一次或主动或被动地发起与西方的对抗,但每次都被屈辱地打回原形。同样的戏剧至今仍然在上演。

 

『苏联和德国的惨痛教训

 

德国和苏联曾一度复兴在望,却又很快堕入深渊。著名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在仔细研究古今中外的百年经济史后,在《发展经济学》中,写道:大部分后发国家之所以失败,其根源在于:

 

它们醉心于引进先进的技术,力图创造“经济奇迹”;它们拒绝变革传统体制,结果,既得利益集团瓜分了社会大部分财富;它们拒绝改造观念,把国民变成不会思考的螺丝钉,最终,怀有怨恨的民族主义和癫狂的民粹主义相结合,把那些貌似强大的国家彻底拖垮!


▲《发展经济学》,杨小凯学术集大成之作,深入分析了大量后发国家的历史教训。(点击图片,即可一键收藏杨小凯思想精华)

 

究竟是“制度转型、改造观念”还是“妄自尊大、只学习技术”,数百年历史的经验教训,已经足够深刻!

 

然而不幸的是,在许多后发国家,“只学习技术,拒绝制度转型”等错误观念总是无一例外的胜出。

 

『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复杂感情

 

中华文明有数千年的历史,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的形成,则是最近一百多年的事情。可以说,是西方人的坚船利炮催生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并使“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出现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伴随着西方人的到来,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西方的感情始终是复杂的,一方面,在被动打开国门后,深感到国家的落后,开始奋发学习西方;另一方面,由于落后挨打,对西方文明充满了怨恨!

 

于是,中国的精英阶层也成为了这样的矛盾体:一方面,他们将诸如共和、民主、自由、个体权利、理性、科学等这样一些西方价值观引入中国;另一方面,他们又根据中国原有的政治文化观念对西方价值观进行选择性吸收或摒弃。


▲张维迎:任何社会变革都是从观念的改变开始的,中国的改革也不例外,错误的理念将贻害千年!(识别二维码,即可获取更多张维迎老师的真知灼见,含独家、绝版、签名版)

 

民族自尊心和怨恨情结使得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西方价值观有一种本能的排斥,不可能将其全盘照收。如果可能的话,他们总是试图从本土文化资源中,或其他不优于自己的国家寻找它的替代品。


因而,在过去近百年中,救亡压倒了启蒙,民族主义和激进主义的声势压倒了其他所有的声音,自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学习西方的步伐一次又一次被耽误了,当历史的叙事最终变成激进主义狂想曲时,学习西方的脚步停止了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再一次踏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随着学习的深入,中国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但是,与此同时,左派和许多民族主义者开始反对继续学习西方,甚至一度成为主流声音。


他们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都是由市场经济、跨国公司和盲目学习西方所带来的。他们主张:拒绝全盘西化,走中国自己的道路,大力宣扬“中国模式”,拒绝进行制度转型。


就在历史转折的十字路口,最接近诺奖的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在大量研究后发国家案例后,“不合时宜”地提出:“国家进步没有捷径,任何后发国家,一定要先做个学习成功制度的好学生,在考试未及格前,一个坏学生是没有资格讲制度创新的。”


他进一步指出:“如果停止学习西方,不改变错误的观念,拒绝制度转型,那么技术带来的高速增长只是饮鸩止渴,它会形成国家机会主义的路径依赖......这将是一种致命的诅咒!”


可见,这便是另一种版本的“怨恨情结”。


可惜的是,杨小凯的观点在当时根本无人问津。不幸的是,2004年,他本人也罹患癌症去世。



▲养病中的杨小凯。杨小凯18岁时因言获罪,获刑十年,生前两次获诺奖提名,却在56岁因罹患癌症,英年早逝,他在20年前所提出的“后发劣势”,如今正在逐步显现(点击图片,即可收藏杨小凯一生的学术成果)

 

然而历史并没有终结,真理也不会轻易被改变。当下中国正遭到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此时人们重新想起了杨小凯20年前的警醒,他关于国家转型的思想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和讨论;他的“后发劣势”理论也正在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先知注定是孤独的,这成就了先知的伟大,却也成为了时代的不幸。


·走进杨小凯的思想世界·


杨小凯,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唯一一位被提名诺奖的华人经济学家。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深刻的历史学家和思想者,他对中国转型的真知灼见,以及对民族“怨恨情结”的反思对当下的中国具有重大意义。可惜的是,他的学术著作却早已绝版。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先知,满足书友们阅读、收藏杨小凯作品的愿望,先知书店为您奉上国内外首次结集出版的《杨小凯学术作品全集》(九卷本),该版本系国内首度问世。



注:本文由先知书店汇编而成。标题由编者所加,推送时有删改。点击上图或文末“阅读原文”,购买杨小凯先生学术作品集(九卷本*首度问世)。转载、购书或交流,请加小编微信:13321173510。


⊿订阅杨小凯的思想世界

阅读更多经典好文


·朱学勤:小凯的遗嘱,与我对他的终身遗憾

·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生命又如何?| 杨小凯

·向着光明,与真理为友:刘道玉和他的武汉大学

·真理的囚徒:哈耶克与杨小凯

·因真理,进窄门:民营经济的另一种可能|先知书店

·中国版"哈耶克大战凯恩斯": 张维迎、杨小凯与林毅夫的四次交锋


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进入优惠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